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0411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80.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资料.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4 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语文真题 基础知识部分( 4 小题,共 12 分) 一、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部都是正确的是(C) A诤友( zh ng) 以偏概全白炽灯( chi )流水淙淙( c ng) B摈弃(bn) 寸草春辉倒胃口( do)半身不遂( su) C笺注(ji n )再接再厉溜烟( li )嗜书成癖( p) D晕车( y n)盘根错结电饭煲( b o) 鞭辟入埋( p) 解析:选 C,A 项白炽( chi )灯 B 项寸草春晖半身不遂( su),D项盘根 错节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成语是恰当的一句是(C) A这位被誉为:“农民诗人”的老人,善于在田间地头和

2、灶台社边捕风捉影, 从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B国务院制定了城市房屋拆迁条例各地也据此条例制定了拆迁细则,这 样,政府在拆迁工作中上下其手,从而保护了群众的利益。 C对农科和涉农专业的学生来讲,死读书,不实践,很可能就不辨菽麦“知 行合一” ,参加专业实践,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的最佳途径。 D在学校举办的国庆文艺晚会上,我们班的男生自编自演了一个话剧,两位 同学将话剧中的人演得绘声绘色,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解析:选 C,A 项褒贬不分,“捕风捉影”指说话办事没有丝毫依据,B 项望 文生义,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C 项“不辨菽麦”形容愚昧无 知。后形

3、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为正确选项,D项“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述 生动逼真,其对象应是文艺作品或人物叙述,可改为“惟妙惟肖”。 3. 填空( 3 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联, 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要求对仗工整, 平 仄分明“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二三”,上联语出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联语出李白的月下独酌。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 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墟 二、阅读鉴赏题( 12 小题,

4、共 44分) 1. 阅读下列两首元曲,试从手法和情感两方面分析其异同(6 分) 天净沙 *秋思天净沙 *秋 马致远白朴 枯藤老树昏鸦,孤村落日残霞, 小桥流水人家,轻烟老树寒鸦, 古道西风瘦马。一点飞鸿影下。 夕阳西下,青山绿水, 断肠人在天涯。百草红叶黄花。 (1)手法:相同点1、都是描绘秋天 ;2 、都运用了白描写实的手法 3 、都 通过秋天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同点:马致远的秋思全篇采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白朴的秋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哀景与 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如答成“对比映衬”或“以 景写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情感:相同点:两首元

5、曲都是以“秋”为主题,并都由两幅画面构成。 异:白朴的秋首二句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写出 了秋色的多彩、清新和生气,表达了对人生的希望、 光明和未来。而马致远的秋 思 则由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和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两幅 画面构成,也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疲倦于漂泊的凄苦愁 楚之情。 2. 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6-9 题 安徽教师考试网 范县蜀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清*郑燮 十月二十六日得家书,知新置田获秋稼五百斛,甚喜。而今而后,堪为农夫 以没世矣!要须制碓制磨,制筛罗簸箕,制大小扫帚,制升斗斛。家中妇女,率 诸婢妾,皆令习舂揄蹂簸之事,

6、便是一种靠田园长子孙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 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 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 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其 次七八十亩,其次五六十亩,皆苦其身,勤其力,耕种收获,以养天下之人。使 天下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 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 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 造大房屋,置多产田。起手便走错了路头, 后来越做越坏,总没

7、有个好结果。其不能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 当。夫束修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而好人为 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 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工人制器利用,贾人 搬有运无,皆有便民之处。而士独于民大不便,无怪乎居四民之末也!且求居四 民之末,而亦不可得也。 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 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 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 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尝笑唐人七夕诗,咏牛郎织女,皆作会别 可怜之语,殊失命名本旨

8、。织女,衣之源也,牵牛,食之本也,在天星为最贵; 天顾重之,而人反不重乎?其务本勤民,呈象昭昭可鉴矣。吾邑妇人,不能织绸 织布,然而主中馈, 习针线,犹不失为勤谨。 近日颇有听鼓儿词, 以斗叶为戏者, 风俗荡轶,亟宜戒之。 吾家业地虽有三百亩,总是典产,不可久恃。将来须买田二百亩,予兄弟二 人,各得百亩足矣,亦古者一夫受田百亩之义也。若再求多,便是占人产业,莫 大罪过。天下无田无业者多矣, 我独何人,贪求无厌, 穷民将何所措足乎! 或曰: “世上连阡越陌,数百顷有余者,子将奈何?”应之曰:他自做他家事,我自做 我家事,世道盛则一德遵王,风俗偷则不同为恶,亦板桥之家法也。哥哥字。 (选自郑板桥集

9、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2 分) A.缩颈而啜之啜:饮,食 B ,经济自期期:期望,要求 C,风俗荡轶荡轶:放荡不受约束 D,风俗偷则不同为恶偷:盗窃 答案: D,偷:恶劣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以一个用法相同的组是(A) (2 分) A,佐以酱姜一小碟以斗叶为戏 B,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其不能发达者 C,农夫上者种地百亩古者夫受田百亩 D,得志者加于民又高于农夫等 答案:A,A项介词,拿; B 项加强语气那些;C , 的人用在时间词 语后面,表示停顿,起调音节作用;D项介词,对介词,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10、,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郑燮要人多置办农具, 多参加农务,转而又要求家人热情对待贫穷亲朋, 并再表示愿为农夫,回信的开始,即敷陈叔事,为后文议论打下基础。 B, 郑燮认为农夫既苦其身勤其力,又以耕种养天下人, 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工人商人尚且有便民之处而读书人从来只想着做官发财,只能居四民之末 C,郑燮吉戒家人要善待农户,不要贪求广田,讽刺了唐人七夕诗作, 阐释天象含义,意在说明社会应重视农耕,体现了他的亲民爱民重民思想。 郑燮的这篇家书,说家庭琐事,娓娓道来,议社会现象,在为人处事上给今 天的人们很多启迪,多有口语,晓畅易懂,是传统家书的典范。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4 分) 原文: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 翻译:我们这读书人,就应该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美 德,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 参考译文:十月二十六日收到家里来信,知道新买的田地, 秋季收获了五百 斛的稻谷,我非常高兴。从今以后,我们可以做个农夫过一辈子了。现在需要制 备碓、磨、筛罗、簸箕,制备大小扫帚,制备升、斗、斛等农具。家中妇女,连 同家中女佣, 都让它们学习舂揄蹂簸的活计, 这才有一种靠田园抚养子孙的生活 气象。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再加一小碟酱姜 等佐料,这最能使他们感到温暖。农闲的日子,吃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着 碗,缩着脖子

12、喝, 即使是霜雪浓重的寒冷的早晨,喝这样的粥, 全身都暖和。 唉! 唉!我们可以长久地做农夫过一辈子了! 我想世界上第一等人, 只有农夫,读书人是士、 农、工、商四民的最后一等。 上等的农夫,耕种一百亩的地,次等的七、八十亩,再次等的五、六十亩,都是 劳苦他们的身体,勤奋地付出他们的力量,耕种收获,来养活天下的人。假使天 下没有农夫,全世界的人都要饿死了。我们这些读书人,就应该在家孝敬父母, 出外尊敬兄长,守住先人的美德,等待传给后人来继承发扬,做官得志时,把恩 泽施与百姓;不能达到心愿时,就修养身心,将美德表现于世;所以又比农夫高 了一等。可是现在的读书人就不是这样了,一捧起书本,便想要考中

13、举人、考中 进士、作官,作官后要如何抓取金钱,建造大房屋,购买很多田产。一开始便错 走了路,后来越做越坏, 总没有个好结果。 而那些在事业上没有发展和成就的人, 便在乡里为非作歹,行为丑陋,更令人受不了。至于约束言行,注重修养自己品 德的人,难道没有吗 ?甚至期望自己达到经世济民的理想,使自己的心智高尚, 媲美古人的人, 也到处都有。 但是好人总是被坏人所牵累,于是让我们也开不得 口。一开口说话,别人便笑说:你们这些读书人总是会说,将来做了官,就不这 样说了。所以只好忍气吞声,忍受别人的笑骂。工人制造器具,让人使用方便; 商人搬运货物,输通有无,都有方便民众的地方。 只有读书人对于人民最不方便

14、, 难怪要列在四民中的最后一等,而且连求列在最后一等也都得不到呢。 兄长我一生中最敬重的是农夫。对于新招用的佃户, 一定以礼相待。 他们称 呼我们为主人,我们称呼他们为客户;主客本来就应该是相互平等对待的意思, 我们有什么好尊贵的,而他们又有什么好低贱的呢?要体恤他们,要怜悯他们, 如果他们有需要借贷,就要周全他,无能力偿还的,就要宽让他们。我曾经嘲笑 唐人七夕诗,吟咏牛郎织女,都作相会、离别等可怜之说,实在失去了原本 的主旨。织女,穿衣的本源;牵牛,吃饭的根本,作为天星为最尊贵,上天非常 重视它们, 而人却反不重视啊! 它们昭示人民勤劳务农, 它们的形象明显可作为 人们的镜子。我们乡邑的妇女

15、们,不能织绸织布,然而主持家务,多做针线,也 仍然不失为勤劳。近来有很多沉湎于听鼓词、玩斗叶的人,这习惯太放纵,亟应 该制止他们。 我们家的田地,虽然有三百亩,但总是人家典押的产业,不可长久依靠它。 将来需买二百亩田, 我兄弟二人各得一百亩就够了, 这也是古代一个农夫受田一 百亩的意思。如果再求多,就是侵占他人产业,那是很大的罪过。天下没有田地 产业的人很多,我是什么人啊, 如果贪求而不满足, 那么穷人将如何求得生存呢? 有人说: “在这世上,很多人的田产是阡陌相连,拥地数百顷还多,你奈他何?“ 我说:别人这么做是他家的事情,我只尽力做自家的事情,当世道昌盛时,大家 一起遵守王制;若世风日下,

16、民俗浇薄时,也决不随着世俗同流合污。这也是板 桥家法吧。哥哥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 题 慢慢走,欣赏啊! - 人生的艺术化 朱光潜 艺术与人生并非莫不相关的两件事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 我们说某部分是实用 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分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 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 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它们虽是 可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实际人生”比整个人生的意义较为窄狭。一般 人的错误在把它们认为相等, 以为艺术对于“实际人生”既是隔着一层,它在整 个人生中也就没有什么价值。 有些人为维护艺术的地位,

17、又想把它硬纳到“实际 人生”的小筑围里去。 这般人不但是误解艺术, 而且也没有认识人生。 我们把实 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 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 严格的说, 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 因为艺术是情 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上,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 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 作品可以是艺术的, 也可以不是艺术的, 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 这个人能把它雕 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18、。 知道 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10根据原文内容,理解最后一段加点词语的含义(2 分) (1)顽石:(2)雕像: 答案:顽石是指人的生命生活即人生,雕像是指艺术作品。 11. 下列关于“艺术与人生”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2 分) A人生是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的作品。 B懂得生活的人就像是艺术家,而艺术化的生活也就是他的作品。 C艺术离不开人生,艺术要表现情趣,而情趣的根源是人生。 D人生离不开艺术,只要创造并欣赏,就好会拥有艺术的人生。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 (2 分) A完满的人生应该是实用活动、科学活动和美感

19、活动的整体发展,三者可 区分而不冲突。 B实际生活是人生的个片段,艺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但与整个人生未必 存在隔阂。 C作者认为,艺术既然与实际人生隔着层,那么在整个人生中有时就没有 任何价值。 D有些人为了真正认识人生,不误解艺术,错误的把艺术硬纳到实际人生 的小范围里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 题。 桂花树下的故事 史红点 1 色的小区里(题干暂缺) 2 3 4 5 6 7 8 9 13. “桂花树”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 分) _ _ _ 14.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 分) (1) 素羽少女的吟哦之音若诗中桃李,黄衫太郎的叮当之声如诗中琼瑶。 _ _ _ (2) 绿色的世

20、界里鼓涌着霖染心灵的清泉。 _ _ _ 15. 怎样理解第殷中家长“忍俊不禁” “胡作糊涂”这四处四节描写。 (6 分) _ _ _ 16. 文童诗中没有直接描写两只犬零距离的接触,你认为这样的安排的好处 是什么?请从刻画形象,表达主目,表现审美效果中任选个角度进行探究。(4 分) _ _ _ 五、教学实践题(共2 题,每题 12 分,共 24 分) 17. 下面是位实习老师对中学课文白毛女的教学目标设计,请你 根据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作出评价(12 分) 教学目标 (一)学习歌剧知识,掌控戏剧冲突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二)梳理人物关系,掌控剧中主要任务性格发展的脉络 (三)学习表演方法,体会中国

21、戏剧表演的程序化等特点 1. 评价依据: _ 2. 肯定优点: _ 3. 指出不当: _ 4. 补充缺失: _ 参考答案:1. 课程目标从认知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优点在于目标关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生体验和感悟及方法的培养。3. 不当之处在于该目标忽视了情感态度的目标设计,没注重学生的兴趣态度和情感 认同。 4. 了解旧社会地主阶级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理解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主题, 通过学习本文能把握歌剧的特点,加深我们对民族歌剧 的了解与热爱。 18. 下面是首诗的

22、比较完整的教学设计,请你根据设计思路,填写空缺部分 的相关内容。(12分)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冯至 1.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2.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3.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4.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教学目标】安徽教师考试网 (一)了解十四行诗,学习诗歌的阅读方法。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2 分) (三)品味

23、诗歌语言,欣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四)探究诗中有我”“诗是经验”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评价法、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感知诗歌情感 1. 教师范读诗歌, 学生做批注 , 记录阅读中的发现和思维, 教师做朗读指导。 2. 诵读第一节,诗人登高望远,自“山巅” “平原” “蹊径”宏观感受自然直 壮观,表达融入。自然直情愫。 3. 诵读第二节,诗人关照自然,自“路” “谁” “风” “云” “城市” “山川” 具体感知生命的运动与声息相通,表达了对自然的钟爱之情。 4. 诵读第三节,诗人将我们人类的情感转化为“松树” “浓雾”等自然事物, 整体感知人与万物生命信息的沟通关

24、联。 (2 分) 5. 诵读第四节,诗人自“风” “水流” “蹊径”“行人”发现生命循环转化的 意义,表达对生命本源穷根究底的探索之情。 6. 诵读全诗,把握主旨,本文以山巅所见所想为对象,从诗人的人生体验、 生命能量的转换、人与万物生命信息沟通关联等三个方面,用比喻、排比、联想 手法表达了人类与万物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人的生命与万物相互渗透、 相互作 用,人的生命与万物只生只长的真谛,自然万物也是人的生命的体现的中心。 (2 分) (三)品味诗歌语言 1. 朴实平易,风格内敛,意蕴深沉,境界高远,耐人寻味。(2 分) 2. 对比遣词,“无边” “广漠”与“棵”“片” ,大小,形成巨大的视觉方差。 3. 动静相宜,“风吹” “水流”与“平原”“蹊径”一动一静,表现生命的盎 然生机。 (四)探究艺术手法 1. 王维说“诗中有我”,这首诗从诗歌到诗文,“我们”贯始终,成为全诗线 索。 2. 里尔克称“诗是经验”,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四. 写作表达题(共 40 分) |19. 请以“家 . 家园. 山河”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 1. 选好角度,确定互意,明确文体 2. 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3. 不少于 800 字,文体不限(诗歌不少于14 行) 4. 书写规范 5. 每三个错别字扣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