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0759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144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考研徐涛政治课堂笔记资料.pdf(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总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 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2.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 主义。 3. 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 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即与时俱进;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

2、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部分、哲学 二、唯物论 (一)物质观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不同的哲学流派 基本问题一: 物 质 和 意 识 何 者 为 第 一 性 唯物主义: 物质是世界的本源, 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古典、朴素: 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 物 相同点: 都认为世界的 本源是物质 不同点: 对于物质是什 么的理解不同 机械、形而上学: 物质是粒子、原子 辨证: 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 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 人自身的意识是世界 的本源 相同点: 都认为世界的 本源是意识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

3、课堂笔记 2 客观唯心: 独立于人以外的客观 精神是世界的本源 不同点: 对于构成世界 本源的意识是 什么有着不同 的理解 基本问题二: 物 质 和 意 识 是 否 具 有 同 一性 可知论:人的意识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即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不可知论: 人的意识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即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 性 衍生问题: 世 界 是 怎 样 存在的 形而上学:世界是孤立、片面、静止、无矛盾 辩证法:世界是联系、全面、发展、矛盾 3 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马克思在哲学史上的两大历史贡献就是形成了辩 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4、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物质的定义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物质和运动: 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 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方法论:脱离物质谈运动,导致唯心主义;脱离运动谈物质,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等于变化 8 运动与静止: 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 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相区别, 运动的绝对性, 静止的相对性;

5、 相联系,动 中有静、静中有动。 方法论批判: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扩大运动,否定静止,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3 将导致诡辩论的错误。 9 物质运动与时空: 时空的定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 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的特点:客观性、有限性、无限性、相对性、绝对性。 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10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社会物质性表现:人类社会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实践活动物质性

6、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二)意识观 12.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定义: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 意识的产生:三个发展阶段(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二)低等生物的刺 激感应性,(三)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意识产生的影响因素: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言是重要的 影响因素,语言是意识的物

7、质外壳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能动作用: (一)意识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意识不仅反 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3.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4 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不是意识,意识不是物质意识对物质既有依赖性,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三)实践观 14.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

8、特征和表现形式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 15.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对物质世 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 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空 人的存在方式实践 16. 人与自然 两个前提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两个基础自然界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两个方面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限制了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的

9、发展 人可以在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合理的改造自然,同时改造人自身 17.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 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实践只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实际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社 会的基本矛盾。 18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5 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 努力认识和把握

10、事物的发展规律,实践是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三、辨证法 (一)两大总特征 1. 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的关系。 辨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应主观转移 普遍性事物内部有联系总结 时时有联系 处处有联系 事物之间有联系 整个世界都是一个联系的整体 多样性:如“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

11、性 (1)整体与部分 概念整体与部分,又称全局与局部,是一对广泛使用的辩证法范畴。 关系 (对立统一)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便没有整体;反过来,整体制约着部分,没 有整体便没有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反映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 条件下,整体中的某一部分脱离了原整体,成为独立的另一整体,事物的各 种分解、分化、分裂、解体中都有部分转化为整体的过程;整体在更大整体 中成为其中一个部分,各种融合、兼并、整合中都包含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 程。 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6 方

12、法论 首先把整体区分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它们的性质、特点和功能,然后 再经过综合达到对整体的认识。 (2)原因和结果 概念 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 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关系 (对立统一)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又是不确定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 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必然和偶然 概念 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范

13、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关系 (对立统一) 相互区别: 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 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 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相互联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 形式和补充 ;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方法论 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 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4)可能性与现实性 概念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2017 徐涛团队考研

14、政治课堂笔记 7 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 途的种种趋势(可能发生) 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已经发生) 关系 ( 对 立 统一) 区别(略,同定义) 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区别可能与不可能,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看现实中是否存在依据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看现实中的依据是否充分 (5)现象和本质 概念 揭示客观事物的外

15、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 关系 (对立 统一)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 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方法论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6)内容与形式 概念 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对立 相区别(略、

16、见定义) 相联系: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8 统一)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方法论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善于运用形式 2. 事物的永恒发展 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 旧 事 物 的 定义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 旧 事 物 的 关系 新事物具有新功能,适应新结构 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旧的优点,添加新的功能 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群众拥护 “过程”的观 点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

17、合体 凡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把握运动与发展的关系:运动=变化发展。 区分新旧事物与时间先后无关。 (二)三大规律 3.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 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同一性趋势: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斗争性趋势:相排斥、相斗争、相区别 斗争形势:对抗性、非对抗性 两者 关系 相互联系: 相互联结、 相辅相成的,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 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 斗争性。 相互区别: 在事物的矛盾中,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18、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9 方法 论 看问题一分为二、求同存异、 批判的继承、 事物之间相 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 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 一 性 的 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 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 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彼此相通, 矛盾双方可以向着彼此的对立面 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斗 争 性 的 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 此消彼长,造成事物的量变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

19、生转 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方 法 路 事物发展体现为“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从事物的对立面,把握事物的统一,逆向思考 内因和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概念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外因 关系相区别: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 的第二位原因 相联系: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两者共同推进事物 的前进 方 法 论 事物的发展由内因决定,受外因影响 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 概念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事 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特殊性: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

20、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 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特殊性的三种形态: 不同事物的矛盾不同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0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不同 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的性质、地位、作用不同 关系相区别: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 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相联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 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 法 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 概念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 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

21、地位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 面 原理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 法 论 重点论,两点论相结合,“抓关键”“看主流” 关于矛盾说法的总结 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辨证关系 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 斗争同一关系 4.量变与质变相关概念: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 和基础;意义只有认识质,才能区别事物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关 系表示的规定性,意义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了解事物的量,才 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 徐涛团队

22、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1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 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 点或临界点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表现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 表现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5.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一方面,总量的变化过程中,有阶段性局部性的质变(量变 中有质变);另一方面,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与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变中有量 变) 6.质变与量变的方法论:理论上的方法论夸大质

23、变导致:激变论夸大量变导致:庸俗进 化论;实践上的方法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认识 7. 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辨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9.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 有片面性;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 佛

24、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表现形式: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 10.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理论上的方法论只看到回归没有看到发展:循环论 只看到发展没有看到回归:直线论;实践上的方法论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 一 11.辨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2 辨证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 自我否定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扬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12.总结辨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内容,发展的动力 量变与质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的问题 否定之否定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25、方向和归宿的问题 (四)辩证法小结 13.客观辨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无人的、大自然的辩证法 14.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 动和发展的规律 人对规律的辨证认识 15: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 史的统一 16:唯物辩证法与“四个全面”战略思想 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 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四个全面”战 略构想在各个方面

26、都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 第一,体现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思想。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四个全面” 不仅 揭示了“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之间的联系,也揭示各 自战略目标和举措之间的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 “四个全面”思想也体现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辩证思想。 第二,辩证法要求我们用整体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四个“全面”思想贯彻了唯物 辩证法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3 第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

27、矛盾分析方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 法, 如要求人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 “四个全面”思想也是矛盾分析方 法的具体体现。总之, “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集中反映和深刻展现。 四、认识论 (一)认识相关理论 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基本环节定目标付实施调结果 人是主体,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主体; 物是客体,但不是所有物都是客体。 5.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

28、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 导作用 实践必须受意识支配,这决定它离不开认识的指导 认识的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的表现方面有:找规律、 定目标、 选方法、 创理论、 改自身、 认识反作用与实践的两种情况:促进实践、阻碍实践 理论: 认识的高级形式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 头,指导实践的进程 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 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6.认识的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4 决定因素实践 影响因素

29、间接经验 生理因素 7.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与实践 实践先于认识;认识是实践的先导 实践与认识是对立统一的,实践与认识具有同一性,但不能说知行合一 8.认识的本质 唯心主义先验论唯物主义反映论 认识不是对事物 的反映,而是先于 事物的存在 先有客观事物,才有我们的认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 能动的过程,称之为能动反映 论 主要内容为: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 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 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反映是一个机 械直观的过程,称之为机械反映论。 9.形而上学观点错误的系

30、统总结 在运动与静止的问题上夸大静止、否定运动 在意识观上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忽略了两者的 区别 在世界辨证发展的问题上与辩证法相对立,观点片面,只讲联系,不谈区别;或者只讲 区别,不谈联系 在否定观上主张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主张全盘否定 在认识论上虽然看到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错误地认为这种反映 是“机械地” “直观地”,否定了主观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10.认识运动的规律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5 相关概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 的、具体的反映 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

31、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 的反映 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 性 认 识 与 理 性 认 识 的 关系 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感 性 认 识 到 理 性 认 识 的 条件 (第一次 飞跃) 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理 性 认 识 到 实 践 的 必 要 性 (第二次飞 跃) 从实践的角度,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 从认识的角度,回到实践才能检验认识 11.认识过程中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

32、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感性因素即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 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 作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12.认识的反复性与无限性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客观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主观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6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 践、再认识”的无

33、限循环。 否定之否定 13.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超前于认识:冒进主义;实践落后于认识:保 守主义。 (二)真理与价值 14.真理及其特性 概念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特点客观性、一元性 绝对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 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 无条件的、绝对的 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性从广度上说, 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 待于扩

34、展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 认识,有待于深化 从进程上说, 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 有待 发展。 关系 ( 对 立 统 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方法论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怀疑主义) 15.谬误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 16.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7 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

35、转化。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实践的特点: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标准,并不排斥逻辑的证明作用 18.实践标准的特性: 确定性,唯一标准、不可推翻,即使当前不能,最终仍能裁决。 不确定性, 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 认识的真理性,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检验还要继续经受检验。 19.真理与价值的辨证关系统一 价 值 及 其 特点 定义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 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特点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价 值 评 价 及 其

36、 特 点 和功能 价值 评价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 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 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真 理 和 价 值 的 辨 证 关系 ( 对 立 统 一) 相互 区别 真理重客体,价值重主体 真理表明客观制约性,价值表明主体目的性 真理体现统一性,价值体现多样性 相互 联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37、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 促进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8 五、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 1. 唯心史观的缺陷:只看到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到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 动员只看到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地理环境(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人口因素(影响因素,非决定性力量) 生产方式 ( 决 定 性 力 量) 生产力劳动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 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内容 生产中人与人的

38、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 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 宗教、哲学等(与经济、阶级、利益有关) 非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与经济、 阶级、利益无关) 两者关系社 会 存 在 决 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 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 生变化和发展 社 会 意 识 反 作 用 于 社 会 存在(相对独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

39、 继承性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19 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 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第一对社会基本矛盾 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发展的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实质内容,生产 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第二对社会基本矛盾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定义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的 上

40、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分类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 度 ;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 组织形态和设施。 国 家 的 起 源 与实质 起源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 物 实质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关系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反作 用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

41、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 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 它可以影响 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起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20 5.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包含: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特点统一性多样性 必然性历史选择性 前进性曲折性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42、+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6.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 作用: (一)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 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 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三)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社会发展的其他四大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革命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社会发展的又一

43、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重要动力 它推动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 (三)历史的创造者 8.关于历史创造者的两种观点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 而这被称为英雄史观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21 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9.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现实的人, 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

44、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具体的、能观察到的人 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 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概念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 识分子 作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制约条件经济、政治以及精神文化条件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

45、 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 一、简单商品经济 1.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两个途径: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资 本转化而成。 2.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两个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22 4.价值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效用或有用性,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属性 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

46、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区别:两者不可兼得 联系:两者缺一不可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区别:具体劳动有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有社会属性 联系:在时空上统一,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二因素不包括交换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5.价值如何衡量 商品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47、社会 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 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 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 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规模效能及其自然条件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度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 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成简单劳动是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23 6.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相同时间生产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加减少增多不变 个别劳动生产率增加不变增多增多

48、7.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货币概念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产生影响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 极 各种各样的商品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 货币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外化成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8.价值有何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 基础,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积 极 配置社会经济资源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 极 导致垄断的发

49、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配置失调,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内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发展: 这对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 2017 徐涛团队考研政治课堂笔记 24 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 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10.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概念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 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 “自由”得一无所有(无生产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含义由生产、 发展、 维 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 的价值决定 构成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