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2051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1.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2019 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与管理平台作业答案 作业 1: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并且相互影响。请 结合文明的发动机系列课程,联系自身教学实际谈谈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 与教育思想的关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 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 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 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这足以说明国家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也就要求 我们中小学教师, 适

2、应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信息技 术和课程整合能力作为我们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技术与 教学的关系呢?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 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多媒 体技术的运用, 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 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增强学生进行联想 的线索。 2.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 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微课、翻转课堂等可以实 现教师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 生的信息源,

3、 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 料;通过网络检索图书馆中的专业网站,获得该学科的最新信息。 3.良好的知识组织形式 与传统知识组织的线性特征相比, 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非线性网状 的信息结构, 通过超文本、 超媒体技术, 这种知识的组织方式更符合人类的思维 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联想由虚幻的间接过度变为现实的直接链接。 4.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 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 而且可以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 东西,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 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 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 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 因而易于激发学习

4、者学习兴 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甚至自我创造新的知 识。 5.支持协作式学习 目前基于 INTERNET 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 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 读者合作, 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 利用网络技术的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并把 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 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 6.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 .

5、. 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 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 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 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虚拟技术对于那些危险程度大(如易爆化 学物品的研制 ) 、宏观宇宙 ( 如银河星系的构成 )、微观世界 (如 DNA 分子的复制 ) 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7.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 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 学习问题诊断、 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 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 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 学习活 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 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

6、革,实现面向学 习过程的评价。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不断整合的过程中,我们确 实看到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成绩的显著提高,但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在课 堂教学中的不断深入,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失误, 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及多年的观察,在此提出,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误区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应用中,我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只 是原样的照抄书本, 把本来书本上的文字、 图片等投影到大屏幕上。 追求所谓的 “省时、省力”。这样做,表面上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大了题目的训练量,但实 际上是欲速则不达,事倍功半。例如:有

7、的教师通过课件把课本上“做一做”、 “练一练”等学生要完成的各种练习题通过投影的方式演示给学生,学生答复后 再把答案展现出来。 这样的课件内容并没有超出书本内涵,这种整合与靠语言与 粉笔的传统教学没有本质的差别,反而丢了教学之源的课本。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 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滋味,整合就越充分”,不是 “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 教育信 息是多渠道、 多层次的, 我们不要认为上课用了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 做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要只追求“高效率、大容量、高密度”,同

8、时 也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 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课程 的整合中,既要充分利用课件的交互性、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更要 突出教材重点、 难点,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渗透到课 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法、 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 更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和资源,让信息技术真正地起到“启发诱导”的作 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上的时髦。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老师在课件制作时采用了艺术图像、艺术文字、动画、声音、 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和及大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大批量的素材被“搬”进了

9、课 件。例如:在一位老师讲授节拍的音乐课上, 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 用到了大批量的音乐素材、 动画素材等,使整节课在音乐的熏陶下更像是在搞联 欢会,而课程的课程教学目标则在课堂教学中则被边缘化。 按照现代课程观,课程不仅指教科书,还指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 教学情境、 教学环境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 信息 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应该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 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信息 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 .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在一

10、位老师的作文课感悟人生的教学中,他用PowerPoint 制作了 极其精美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自顾自地一路点来,讲解过 程变成为一场“多媒体秀”。 学生则只能随着屏幕所呈现的内容,步步紧跟, 失 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课 堂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整合”成了教师的单边行为。 在课程整合中, 要建构“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知 识建构的积极参与者。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 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讲, 让学生多学、多思,要坚持放手原则,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做,要给学生留 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深入学

11、习,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 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加强交流, 促进教师业务 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 在整合的初期。为了探索整合的操作方法。 以公开课、 示范课、交流课的方式有效地积累优秀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随着信息技术在教 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 我们并没有看到信息技术与课程式整合的日常化和常规 化,并没有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向深层次发展,一些教师只是在遇到公开课和

12、 研究课等教学比武活动时,才会想到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把课本内容以图、 文、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以达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目的,而这种 为“表演”而进行的“整合”,常常会顾此失彼, 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 多媒 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应该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教育的信息化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 自由创造的条件。 但它的开放性和不定性却对学生的信 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网络资源使用不当, 会使学习者出现信息迷航或 信息过载的现象, 达不到原先设计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互

13、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 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 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 使得学生“放任自流”, 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 效果反而更差。 容易使学生变 成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有碍其正确判断、有理有据地分析事物的能力。 三、如何在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 优化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要紧扣优化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这 一中心,恰当选用、规范操作,最大限度协调兼顾好资源建设和利用之间、技术 应用与教学方式之间、 教学媒体与学生认知规律之间、 教材的支撑作用与

14、媒体的 辅助性之间、感性学习与理性思考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效服务于教育教学。 在实际应用中, 还需进一步学习当代教育理论, 研究现代教育传播媒体与教育理 论结合的具体问题,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操作要求,克服和纠正一 些意识偏差和操作缺陷,用好、用实、用活和用巧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 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 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 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 . . 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2.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 但要避免低水

15、平地重复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以 便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限制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其次,要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 作用和优点,不能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 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资源可以利用。 3.正确处理人机关系,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重视教学和学习的 社会性和人文性, 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 避免“电脑取代人脑”、 “技术取 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 防止“人机互动割裂人际交往”。充分考虑在教 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 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 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 新的障碍。 4.倡导信息技术应用与调查、访谈、实地考察、实验、创作等“动手”活动 方式结

16、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 学生与社会、 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 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 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对立。 5.克服将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作为课堂教学的“装饰”和点缀的形式主 义。 6.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 杜绝“课本搬家”、 “课堂搬家”, 忽视教材 对教学的支撑作用, 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 用。具体的说, 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 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 7.处理好媒体应用过程与教师指导语结合的协调性问题。在实际运用中, 我 们发现

17、部分教师忽视这一技术性环节。例如,在让学生接受以视、 听感知媒体所 提供的音像信息时, 不断插入音频较高, 内容较多的指导语, 违背感觉间相互作 用的规律,影响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准确接受。再如,有时应用媒体,是帮助学生 解决理解中的难点问题, 以具体形象材料来展示某个概念、原理的实质, 从而揭 示和实证某些较为抽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所以操作前, 就应将要学生思考的、 注意的问题向学生明确提出, 使学生能有效地利用媒体提 供的信息。这时,教师的指导语必须置于媒体操作之前,否则,学生看了之后, 教师再提问和讨论,往往效果不佳。所以,目的不同,媒体操作与教师指导语结 合的方式和要求

18、就不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削弱媒体运用的效果。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 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 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 代信息技术,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 对现代信息技 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 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 问题。另一方面要避免在实际操作中因技术使用不当而带来的信息过载,导致教 学目标迷失方向。 作业 2:班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请结合工作实际,谈谈班级活动设计的 基本原则有哪些? 班级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 目的性原则 3. 时代性原则 4.

19、 针对性原则 . . 5. 趣味性原则 6. 主动性原则 为了搞好班级活动,在设计、指导、评价班级活动时,应体现以下原则: (一)教育性。我们开展班级活动的目的, 是要让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在生动、 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锻炼,得以提高。 (二)针对性。班级活动要讲究针对性。 一是贯彻党和政府对青少年的成长 提出的社会性要求; 二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 三是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 开展活动,做到有的放矢,才会有活动的真正效果。 (三)整体性。要搞好班级活动,必须加强计划,着眼整体,特别是要在教 育阶段、教育内容、教育力量方面突出它的整体性。 在教育阶段上,根据年级特点,安排各年级的教育重点。

20、 在教育内容上,班级活动应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整体 内容。 在教育力量上, 从校内看, 班主任要争取班级各任课老师的配合,要欢迎任 课老师参与班级活动,有些活动还应请任课老师担当角色。同时,班、团、队的 活动应拧成一股绳, 加强整体协调。 从校外看,要加强与家庭、 社会教育的联系, 以求整体效益。在家庭教育力量配合上,可这样考虑: 请家长直接参加班级活动。 请家长经常关心班级活动。 (四) 开放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班级活动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把时代的活 水引进教室,让改革的大潮冲击学生的心田。 班级活动的开放性表现为: 形式上的开放: 向校内开放。 向家庭开放。 既请家长经

21、常地参加班级活 动,又请家长不断地关心班级活动;既通过家长协助指导, 又通过活动促进家长 认识的提高,改进家庭教育。向社会开放。让学生认识“大坏境”,争取大环 境中有利因素的配合, 减少大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干扰。 让学生在认识社会的过程 中增长才干,同时也使教育更具现实性。 内容上的开放: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形势。 让 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等等。 作业 3: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请你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以学科教学为 主阵地,抓好德育教育。 通过本次培训,我作为一名80 后信息技术教师,有以下感想。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 只有抓住了课堂

22、, 才抓住了“全员德育”的精髓,才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 要抓好课堂德育, 充 分利用好课堂这个德育主阵地,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应以育人为首 在教学过程中 , 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的学生观: 学生是资源主体 , 是未开发的富矿 , 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的 人。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 天禀赋 , 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 , 这个基础决定其可以被开发成才。 学生之间又是有 差异的 , 这个差异表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多样的 , 教师就 要注意扬每一个学生之长, 避每一个学生之短 , 充分挖掘学

23、生的潜能 , 使每一个学 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条件具备, 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学生是 . . 有发展权利的和需要理解尊重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力 , 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 有自尊心 , 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生命力的表现。学校要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 创造适合其开发生长的条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造就的, 我们提倡用积极乐 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片 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教育者应视之为教育的资源和财富, 加以挖掘和 利用, 通过创新教育 , 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有人谈到创新, 就会很 快和那些天才联系起来 , 似乎

24、与己无关 , 对一般学生更是望尘莫及的事。 其实这是 对创新的一种偏见。事实上, 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 先天的条件是相似的 , 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 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甚至扼杀。 学生的主要经历是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这个资源主体开发的中心活动, 提高学生主体素质是围绕教学活动开展的。 二、高尚的师德是德育教育的灵魂, 平等轻松的课堂是德育教育的基地 课堂教学是由各科教师来进行的, 没有各科教师的参与配合和明确的责任感, 发挥各学科德育功能就成为一句空话。为此, 抓师德教育 , 增强教师育人观念是关 键。 传道者必须闻道在先 , 塑造他人灵魂的人 , 自身必

25、须有高尚的灵魂。 教师不仅 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 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 高尚师德 , 以及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 ) 、渊博的知识、严谨的 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因此, 在整个 教学活动中 ,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 , 举止大方端庄 , 严肃而不古板。教师要尊 重学生的自尊心 , 不要轻易伤害。要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参与竞争, 增强他们的 自信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帮助, 让学生通过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 管理达到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不能过分强

26、调“师道尊严”, 刻意保持课堂的纪律性 , 不能用命令式的语言 训导学生 , 不要迫使学生违心地按教师的旨意学习和生活。在班级管理方面要充 分发扬民主 , 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 不能厚此薄彼 , 形成生动活泼、团结紧张的局面 , 使学生感觉到大家庭的温暖。 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和谐, 不是任何政治或德育的标 签能达到的一种状态。 我国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 并未有达到生活般自然浑 成。只有生活化的德育,才有生命力。 三、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 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 学生成长 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 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 ,

27、课堂教学 中的德育也是最丰富的教育, 因为课堂教学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集中传递古 今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精神文明的内容。首先, 教学活动中 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其次, 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 强的教育性 , 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 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 课的教学目标 , 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 , 形成良好 的科学品质。 同时, 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 培养学生刻苦精神、 坚强的意志和 爱国热情。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最基础、 最丰富的特征 , 伴随学生在校阶 段的始终 ,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

28、意义和作用。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 作业 4: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理解。 . . 通过新课程的实施, 使我们认识到, 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信息技 术的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生物学科发现有更浓厚的兴趣, 同时也使课堂的效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问 题。 本人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就目前现状看,本人认为,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教师信

29、息技术基本能力的过关和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师首先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这些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对文字、 表格、图像、声音进行处理;能够通过教学软件、扫描仪、数码相机、Internet 等多种信息渠道获取信息;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PowerPoint 、Authorware 、 F1ash、Photoshop 与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 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在网上查找、下载、发布信息并进行讨论 交流和组织教学等。 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 虑到利用哪些软件, 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自己实现教学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 集相关资

30、料, 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 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 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明确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及其优 势所在,能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特点和能力状况, 组织相应的信息资源、 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 习成果等。 如对于高二学生, 此时已具备一定的微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 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线 学习等。在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习者带着“任 务”进入学习情境, 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

31、境, 激起 学生探究的欲望。 2.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直观教具,如标本、 模型、挂 图等,但在探究生物的微观本质或生存现象时,由于无法可见或其变化过程无法 经历,单纯用文字和语言很难描述。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非常抽象。 运用集文字、 活动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身的多媒体手段,使不可及变成可及,将 生物的生命过程 (动态)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数 学效果的提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因为在情 境的媒介作用下, 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 认知结构中

32、有关的知识、 经验及表象, 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 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以便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 意义。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想象、理解、记忆、应用等整个学习过程中,多媒 体可进一步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效果的作用。如:“人体体循环、肺 循环过程”、“ DNA 分子的结构”、“蛋白质的合成”,以往需要借助挂图和详 细反复的讲解学生才能想象出来,如今,利用制作模拟生物现象 (平面或三维动 画),就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复杂问题 简单化,通过多媒体对其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一目了然, 这样既节省了教学 时间,又降低了教

33、学难度,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此外,多 . . 媒体以其非常友好的交互性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得以进行更及时、更开放的交流, 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依据教材、 教学目标和 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多 媒体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 种信息的功能,设计出某种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 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对网上生物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和利用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生物的内容很多, 并且有众多的生物教育 (教学)网站, 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检索、

34、下载任何有用的生物教学信息和现成课件,经加工、 整合,用于课堂教学,还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学成果与同行进行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 借助信息平台, 有利于实现学生之间学习成果的“交流”。素质教育的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对学生的学习, 其重点不应只关注学会 知识上,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 在教学过程中信 息技术对生物教学是有帮助的。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研究性、探究性的问题, 并 推荐相关的生物网站,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在网上收集、下载相关信息, 并对收 集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纳和整理,重新建构知识框架。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整合中的误区 信息技术手段

35、形象生动, 帮助理解、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但在具体的教 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影响信息技术和生物学科的有机整合。 1.滥用视听手段忽视教学效果 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 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在课堂设计 和使用时,一些教师过分追求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却忽略心理学中的 “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 在课件中,过度采用与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的图 像、音乐、动画,使学生把较多的无意注意放在精彩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上,而 无法专心于画面和音乐所蕴含的教学内容,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因此,在设计课 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切忌无原则地滥用。 尽管多媒体影像活

36、灵活现, 然而生命的活性是任何模拟图像都无法取代的,如有 条件,首选的是亲身体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去亲身感受、观察真实的生物, 然后才是模拟的多媒体。 2.忽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由于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快捷、 方便,不用任何实物、仪器、 药品就“完成” 了一大串演示与学生实验, 现象鲜明生动, 且实验次次成功, 但学生实验能力的 培养却被忽视。 课堂演示实验应通过教师实验操作让学生来感知。比如“观察植 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注意让学生“看一看”; 如“DNA 的提取”,要让学生动手实验来“做一做”。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需要接触实物才能增强感性认识。在

37、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 的整合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实验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适当结合,扬长避短, 各取所长,以求切实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中,教师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来感 染学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种对学生心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任 何形式的媒体所无法达到的。 优秀的课件应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与多媒 体技术之间有机结合, 是适合教学实际需要的产物, 它不仅要考虑知识的表现和 . . 媒体能否运行, 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 有的课从头至尾都把电脑当投影仪来 使用;还有的生物课干脆就让学生“自己看课件”,时间一到就下课, 整堂课都 看不到教师的授课活动。 信息技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也有其无法克服的弱点, 它的使用也有一 个适用、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信息 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