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2238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76.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习试卷A卷含答案.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 市 ( 区 县 )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密 . 封 线 内 . . 不 . 准 答 . 题 2020 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押题练 习试卷 A卷 含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 分钟,本卷满分为150 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朱老师很关心学生, 但对学生很严格, 常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和规定。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朱老 师, 也能按他的要求去做。朱老师对班级的领导关型属于()

2、。 A 、强硬专断型 B 、放任自流型 C 、仁慈专断型 D 、民主平等型 2、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属于()。 A 机械学习 B 意义学习 C 接受学习 D 发现学习 3、中学生小孙近期心里很矛盾,觉得未来的自己应该是名科学家,但又觉得能力有限,遥不 可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当前他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获得勤奋感 B.克服内疚感 C.避免孤独感 D.建立统一性 4、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 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5、

3、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不同,对教学的态度和行为 也各式各样。这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 B.家庭背景 C.社会环境 D.个体主观能动性 6、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 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7、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属于()。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8、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4、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赞可夫 9、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 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 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验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谈话法 1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11、布鲁纳提出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 A评价 B练习 C强化 D消退 12、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

5、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 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A.班级授课制 第 2 页 共 5 页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3、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A、生产力 B、人才 C、劳动力 D、科学知识 14、董老师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董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种课 堂管理取向?() A.建构取向 B.行为取向 C.认知取向 D.人本取向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规定,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的 学段是()。 A.小学一年级至高中 B.小学三

6、年级至高中 C.小学五年级至高中 D.初中年级至高中 16、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 而消极的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 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这说明情绪具有 ()功能。 A.适应 B.动机 C.信号 D.组织 17、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倡导的是()。 A发现学习理论 B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教学与发张理论 D范例教学理论 18、小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都能很好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 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19、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

7、B、以学校为本 C、以知识为本 D、以成绩为本 20、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律,使其获得教益的德育 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21、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是()。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1、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言语表现出来。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被期望的品德发展水平之间 的矛盾。 3、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4、学习材料的灌

8、度越大,越难以产生迁移。 第 3 页 共 5 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10分,共 40 分) 1、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2、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3、为什么教肓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1、小林进入初中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她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她经 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 独立批评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给出的建议,有时候会

9、为了一个问题的观点同老师争的面红耳 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候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的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 对一些观点怀疑和批评缺乏充足的证据。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提出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 2、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 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 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 “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 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

10、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 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 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 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 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请运用有关教学原则对此材料进行分析评价。 第 4 页 共 5 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2 分) 1、 C 2、 B 3、 D 4、 A 5、【答案】 D。解析: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有目的、有计划、

11、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学习需要和动机即为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故本题选 D。 6、 D 7、答案: C 8、 B 9、 C 10、A 11、A 12、D 13、答案: C 14、D 15、B 16、D 17、C 18、【参考答案】C 19、答案: A 20、【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题中关键词“自励”指自己勉励或激励自己; “自律”指自己约束自己。二者均属个人修养法。 21、B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32 分) 1、此说法是正确的。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 2、【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

12、 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被期望水平 之前的矛盾。 3、【参考答案】 错误。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 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 产生的是抑制,就是负迁移。 4、该说法错误。一方面,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 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该迁移理论指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 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学习材料如果与学习者头脑中认知结构建立起 一定的联系,是可以发生迁移的。另一方面,从

13、迁移的角度说,学习材料如果具备科学、合理 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各材料的构成要素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 体也是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所以,学习材料难度越大,越难以产生迁移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 式多种多样,一般都相互配合、综合运用。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说服教育要有针对性。这是提高说服教育实效性的前提和条件。针对性即从学生的思 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 (2

14、)说服教育要有感染性。感染性是指能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心理 相容,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要从爱护和关心中学生出发,抱着 尊重和信任的态度,设身处地地为中学生着想,循循善诱、推心置腹、坦诚相见,而不能以惩 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要使说服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 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迪、获得提高;同时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使 他们喜闻乐见,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使说服真诚自然,不能言不由衷或装腔作势。 (3)说服教育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所谓科学性,即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 合实际,要对学生讲实话。所谓

15、艺术性,即要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这就要求讲的道理 符合客观实际,所举事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或歪曲的;注意营造相宜的环境和气氛,注意 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加强语言修养,讲究言词和方式。 2、(1) 良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下: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 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 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交往与合作,学会对环境的适应;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 建立良好的班

16、集体应做到: 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学习规范,树立常规,建立良好开端。 善于发觉学生的长处,多鼓励。 班级问题及时解决。 培养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3、答案:学校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 用于学生,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原因如下: 1.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 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咅种因素 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

17、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 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 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第 5 页 共 5 页 四、材料分析 ( 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8 分,共 36 分) 1、(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 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 表象来解决问题。但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思维不具抽象性。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逐步学会 区分概念中的本质和非本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从

18、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 逻辑思维过渡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即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发展趋势不平衡。到了中学阶 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迅速的发展。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 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学生已能够运用假设,理解和掌握一般的抽象概念(如定理、 定义),并进行逻辑推理。 (2)建议: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 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正确答案:(1)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该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

19、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 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 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 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 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自己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 地调动了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了循序渐进原则。该原则是 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

20、学生掌握系统的科 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按照学生 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 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 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 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 (3) 材料中的教师运用 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 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重视 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 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 堂课, 教师先问了“你们的强项是什么?”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 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 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本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 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