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3160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学案.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 老子五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 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 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老子(前600 年 前470 年之后 )( 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 又称老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文化名人。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

2、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 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 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 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 下相倾

3、,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文本理解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 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 可以观察天地的奥妙;从永恒的

4、“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 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深极远啊,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 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 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 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 字来指称这个“

5、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 “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 “无” 的“道” ,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 来形容 “形而上”的“道” 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 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 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 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

6、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就知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是善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 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 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

7、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 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 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 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 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

8、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 扩张自己的私欲。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3、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 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 弃了巧和利,盗贼

9、才能消灭。这三条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要单纯、 内心要朴素,减少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 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 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 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 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

10、百姓见不着,就不 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 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 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人们只有改 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 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4、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11、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时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它的,没有什么东西能 代替它的。弱小能胜强大,柔软能胜刚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 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解读: 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 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 括这种

12、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 定。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却不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

13、迁徙。虽然有船和车,没 有人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 生活 ) 。使人民吃得香 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到老到死也 不相往来。 解读: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 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 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 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

14、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 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 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 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四、练习: 1. 读音 音声相和(h)夫(f )唯弗居受国之垢(g )虽有舟舆(y) 2. 重点字词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 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名(名词、名称、

15、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3.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 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 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 1)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2)平和公正,循规蹈矩(3)赴汤蹈火,

16、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4) 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居:居住 B ( A 抱持守 C 法律条文,原则 D 占有)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 始 B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 不用 使民重死而 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B 两个“虽”都作“即使”( 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

17、;C 第 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 表反问)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 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D 均为定语后置句) 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 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

18、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 是社稷之主”, 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 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 老子认为, 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 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 就可以使国家 太平发展。 A(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 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 国家发展) 8、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 (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素抱朴”“绝学 (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有”“为”“恃”“居” ( 4)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19、 , 乐其俗。 “甘”“美”“安”“乐” 老子五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 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 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 “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老子(前600 年 前470 年之后 )( 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 又称老聃,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 文化名人。老子又

20、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 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 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 ,老子的理 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

21、无相生,难易相成,高 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2、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文本理解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 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天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

22、中,可以观察天地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 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 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 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 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

23、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 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 “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 “无” 的“道” ,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 来形容 “形而上”的“道” 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 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 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 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 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4、。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的,就知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是善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所以, 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 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 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

25、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解读: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 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 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 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在这里,“圣人”是老子心中理想人物的折射,他依照自然的规律而不强做妄为。天地间,万物欣然 而作,各呈己态,圣明的人仅仅从旁边辅助,任凭各自的生命展开其生命的内涵。 同时,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

26、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 扩张自己的私欲。从这点看,老子的人生观,并不消极。 3、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 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27、,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 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 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解读: 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 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因为“智慧”等往往成了人们雕饰言行乃至弄虚作 假以博取功名富贵的手段;同时,在老子看来,对百姓“仁”也不必要,因为“仁”必然会干涉百姓的生 活,国家就不得安宁了。“绝仁弃义,名复孝慈”,是因为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然就回 能回到上慈下孝。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实际上是强

28、调“无欲”,治国者无欲,不积聚奇巧器物,百姓见不着,就不 会产生“欲”了,盗窃等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在老子看来,是在位者自己的贪欲引来了盗贼。 在这章里,“圣”“智”和“绝学”相对,“巧”、“利”相对的是“少私寡欲”,“仁”“义”相 对的是“素”“朴”:前者是社会的祸害,后者是救世的良方。 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 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人们只有改 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无执无为,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这一点和孟子的“不失其他 赤子之心”不谋而合。 4、七十八

29、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 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 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解读: 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应该遵 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可用老子中“以其不争,故天

30、下莫能与之争”来概 括这种治国的“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 这章中,“正言若反”是理解的难点。所谓“正言若反”,就是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反面来表述肯 定。老子中还有“大巧若拙”、“大直若屈”、“大辩若讷”等等,就是从否定的方面来表述肯定。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5、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名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 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行望,鸡犬之声相闻,名至老死不相 往来。 译文: 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

31、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去迁徙。虽然有 船和车,没有人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使人民吃 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知道老 死也不相往来。 解读: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他的总的要求是:弃而不用各种各样 的器具,让百姓安土重迁。具体做法是:不用车、船等技术先进的器物,让百姓出行困难;不用武器,就 不会产生战争;不用文字,结绳而治,事情就简单化,最后就能让百姓衣服食无忧,安居乐业;和别的国 家相邻,却能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老子“无

32、为”的政治理想是相联系的。他其实是主张回到远古时代, 并希望社会永远停滞不再发展,是一种十分消极的思想,也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里,老子营造的理想的生存之境:人们顺天任势,自然无为,不谋于 占有,不为于“益生”,无互相攀比的观念,知足知止,不为“人为”的欲望而奔波,没有因贪婪而产生 的追求,没有为名利而发生的争夺,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的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四、练习: 1. 读音 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 重点字词 道()可道() ,非常()道 () 名()可名() ,非常名()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甘

33、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 3. 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杨朱的贵我人格,();孟子 的大丈夫人格,();荀子的君子式人格,();再一种便是庄子式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 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锋芒毕露,正义在胸平和公正,循规蹈矩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绝对自我,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4、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34、居:居住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皆知美之 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 始 B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 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 不用 使民重死而 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6、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 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 是社稷之主”, 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 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 老子认为, 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 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 就可以使国家 太平发展。 8、课内重点句子翻译 (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2)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4)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 最新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