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3308 上传时间:2020-05-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分子和原子的教学设计 眉底中学:高宏军 一、课题分析: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 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 但对于微观粒子并不能系统掌握。从本课题开始, 让学生的宏观 理念过渡到微观世界。 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 存在,然后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 原子的概念, 进而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使学生系统认识微观 世界。 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 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 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 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

2、问 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 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 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客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 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变化的微观实质。通过对客观现象和微观 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 生浓厚的探究意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 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容的 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教 学: 第一、情景激发。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 探究欲望。如物体的热

3、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 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 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 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 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 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

4、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 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 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 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 “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 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 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 温下为什么会逐渐减少? 2.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香?

5、3. 湿衣服为什么会变干? 4,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闭保 存? 将化学与现实 生活联系起来。 从真实的情境 中发现问题,产 生探究欲望。 从与教学内容 有内在关系的 素材中,抽取有 启发性的情节, 提取富于思考 性、 激发想象力 的化学话题,激 发学生的求知 欲。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活动与探究一 :物质的微粒性 【演示实验】氨水使“ 树” 上沾 边听、边看、边 质疑。得出结 论:氨水、酚酞 通过有趣的实 验和问题思考、 讨论激发思维, 有酚酞的棉花变红。 【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红, 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 【讨论】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 题? 【得出结论板书】物质都是有 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

6、子构 成的。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 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分子、 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 原子的真实存在。 等物质中有肉 眼看不见的极 其微小的粒子, 这些粒子能运 动。 微观粒子聚 集在一起构成 宏观物质。 由形象思维向 抽象思维转变, 培养良好的微 观想象能力和 抽象思维能力。 活动与探究二 :粒子的特征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 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 水却能看见? 【板书】分子的特性 1. 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 小。 【讨论】 a湿衣服为什么在太 阳下变干? b 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 想象、理解:分 子有多小。 思考:物质为什 么会自己移 动? 运用新知识,解

7、析常见的生活 现象。 采用生动的比 喻, 学生通过想 象、类比等方 式, 理解化学本 质。 能信服地承 认微观粒子的 客观性状,使 “ 分子存在,并 不断运动 ” 的抽 象、 枯燥知识化 的香味? 【板书】 2.分子等粒子总在不 断地运动着。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 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 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 的观点解释吗?投影实验内 容: 一杯水 +一块糖 =? 100mL 水+100mL 酒精 =200mL 液体 ,正确吗? 【板书】 3.分子等粒子间有间 隔。 【问题思考】水的三态变化可 以用分子的哪些特性来解释? 为生动形象的 画面,使深奥的 知识变得浅显 而易于理解。

8、通 过实验与研究, 认识物质都是 有微小的粒子 分子、原子 构成的。分子、 原子不断运动。 活动与探究三: 分子可分 【提出问题】 a水蒸发与水电 解是否一样?为什么? b 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 的? 【巩固提升】 在教师引导下 思考、分析、巩 固、深化。 使学生的思维 从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相互 对比的角度深 入到微观领域, 从分子本身是 用图表述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 条件下可以得到水,其物质变 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情况。 反复利用几种物质 氢气, 氧气、水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 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额,使 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 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 到深化和升华。 【板书】分子是保

9、持物质化学 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 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否变化来认识、 区别物理变化 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 知识,提出问 题, 并借助计算 机辅助教学,给 予学生直观的 印象。 总结归纳思考、讨论交流总结本课知识 要点,促进学生 形成良好的知 识结构。 七、巩固新知识 1.物质的分子间有 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 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重新组合成新的 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

10、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5.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6.(1)某同学在家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 mL

11、 的水, 向水中放人一块糖, 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 过一会儿发现糖块 不见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推测分子有 哪些性质 ?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进行探究。 (2)在距加油站一定距离的范围内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涉及一些微观概念和微观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 理解和掌握; 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学生也感到比较新奇,学习热 情较高,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诱导启发,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组织学生 大胆尝试,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的起点, 展开不同环节的教学, 再归纳总结结论。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

12、, 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在设计时 注重了以下问题: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 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 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这是本节课的成功所在,也是本节课要着力完成的一个教学目 标,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让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并附加 练习题),为本节课做好铺垫,使学生课上针对性的听自己不懂的问 题,使那些难懂点、易错点在课上掌握并得以巩固,则可以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探索、不 断创新,深层次的领会新课程理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