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6072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教案.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杜甫: “ 万方多难 ” 中成就的 “ 诗圣”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 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 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3、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学术性强,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生阅读可能有难度。 2、阅读时需提醒同学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历史时间的讨论上,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 学生涯及诗人在 “ 万方多难 ” 中生发的诗歌创作

2、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教学安排】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000 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 风雨飘摇之时, 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根笔写下了无 数的诗篇。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 ,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 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 13节,大约 3 万字,限于 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 长安十年 ”“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 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 同诗人杜甫一起

3、去感受那个兵荒马 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二、写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本文写于 1946 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 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 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 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 1905-1993) ,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 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 作主要有诗集昨

4、日之歌 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 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三、介绍杜甫 杜甫(公元 712-770) ,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 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 岁 开始学诗, 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 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 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 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

5、就。所以,杜甫的 诗歌被后代称为 “ 诗史” 。 四、学习指导与阅读文本 1、学习指导 这篇传记文学性较强,牵涉到的历史事件较多,阅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习本文之前,同学们 一定要先对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一些预习,最好能够做一些笔记和摘录。 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 诗圣” ? 2 2、快速浏览全篇,重点阅读第一部分“ 长安十年 ” 内容,填写下表 1: 长安十年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 746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 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 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几年前饮中八

6、仙的那种 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 余了。 初到长安时 ,漫游时代的 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 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 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 随 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 一 方面羡慕自由的 “ 江海人 士” ;一方面又想在长安 谋个官职。 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 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 在这里。 747李林甫专权,摆布阴谋, 进行欺骗性考试 杜甫遭受打击,经济情形 也起了变化,为了维持生 活,他不得不低声下气, 做起几个贵族府邸中的 “ 宾客” ,内心仍有冲突。 一边写诗推崇那些贵族,一边在诗中 倾诉自己在辛酸和悲愤,写出了他在 这个腐化的社会中感到的真实:“ 纨 绔不饿死,儒冠

7、多误身 ” 。 751玄宗过分推崇道教, 举行 了三个盛典 杜甫正感到走投无路, 趁 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 赋,一时名声大噪。由 于李林甫从中作梗, 仕途 仍然无望。 751 秋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 杜甫向一些朴素而平凡的朋友用自 然活泼的语言诉说自己的病和饥寒, 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融化 在自己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 新鲜有力。 751乱世的种子已经到处萌 芽。李林甫专政,奸臣弄 权,把开元时代姚崇、 宋 璟培养的一些纯良政风 破坏无余。边将们好大喜 功,挑动战争。人民受着 纳租税与服役的残酷剥 削,生产力衰落下去了。 杜甫看到士兵们出发时的情景,遏制 不住他心头的痛苦,写出了第

8、一首替 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以前的歌 咏对象不外乎个人遭遇和自然界的 美境,随着此诗的出现,他的诗的国 土扩大了,里面出现了唐代被剥削、 被奴役的人民。 751政风腐败, 边境失利,民 生渐趋凋敝,玄宗的奢侈 生活却有加无已。 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难 以忍受了,他毫无顾忌地写出丽人 行,描画她们丑恶的行为。 752 秋杜甫与几位朋友共登慈 恩寺塔。 他在秋日的黄昏望见秦山破碎,泾渭 难分,从无语的山川中看出来时代的 危机。 7538 长安霖雨成灾,米价腾 贵, 政府从太仓中开仓放 赈。 杜甫天天从太仓中领米。 在这一时期,只有一个朋 友郑虔能让他笑逐颜开, 豪情虽然能够得到一度的发作

9、,但仍 不免有深沉、惊悚的感觉。 3 有时甚至恢复早年的豪 兴。 754他没有完全断念, 接连进 了两篇赋,同时向权贵投 诗,请求他们援引。 一方 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 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 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 段的地步。 诗歌是他求得仕进的手段,这些诗有 一定的格式:首先颂扬他们的功业, 随后陈述自己的窘迫,最后写出投诗 的本意,说得又可怜、又迫切,排律 里堆砌的典故也掩盖不住他凄苦的 心情。 755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登 峰造极,人民生活贫困到 极点,随着频年的水旱灾 害, 贫富悬殊一天比一天 严重。唐代从此结束盛 世,进入坎坷多难的时 期。 杜甫辞却河西县尉, 改就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0、。 时常 往来于长安与奉先之间。 他关心人民,希望有一个 爱护人民的政府, 但他把 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 上。到了奉先,自己周岁 的儿子刚刚死去。 他把从长安到奉先的经历和感想写 成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 诗。这是杜甫划时代的杰作,反映出 安史之乱前社会的实况,以及杜甫内 心的矛盾与伟大人格;这也是杜甫长 安十年生活的总结。从这里看出,杜 甫在思想的进步与艺术的纯熟上都 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总结 长安十年的生活磨砺,杜甫已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不但在思想上已经成熟,而且在艺术 上也已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流亡生活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 755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

11、 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 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 外族的入侵; 经济上,生 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 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 个月离开了长安。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 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 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 精神; 此后唐代的诗歌便 脱去了浪漫主义斑斓的 衣裳, 有一部分走向现实 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756哥舒翰正统领 20 万军队 扼守白水以南的潼关。 但 不久全军溃败。 杜甫从奉先带领着一家 人到了白水。随即在局势 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 亡的生活。 757年写成的彭衙行, 真实而自然,透出一股诚 朴的气息,充分发挥了作 者的写实天才。 756鄜州三川洪水暴

12、发, 兵灾 和洪水,使得万家被难。 玄宗逃出长安,遭遇马嵬 坡事变, 7 月,太子李亨 继位于灵武。 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城 北的羌村。8月洪水落后, 只身北上延州,投奔灵 武,却被胡人捉住, 送到 了沦陷的长安。 “ 数尝寇 乱,挺节无所污。 ” 756房琯率军收复两京, 却在 一天内全军覆没。胡人凯 旋而归,失望和痛苦的是 杜甫困居长安,关心着远 方的战局,怀念着自己的 亲人。 杜甫在悲陈陶 中写出 了人民对于官军的渴望。 在悲青坂中,他说, 4 长安的人民。反攻要等待条件的成熟, 不要焦急。他个人的生活 和心境在春望中得到 了充分的表达。 757安禄山被杀死,肃宗南迁 至凤翔,情势有所转变

13、。 杜甫出逃凤翔,拜见肃 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但 卷入了一件长期的政争 中。 在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出 逃时提心吊胆的情形。 7578肃宗命他离开凤翔, 回鄜 州探望亲人。政治生活失 败,被皇帝放还回家。 这次旅程使杜甫写成了 北征,这首诗用高度 的写实技巧写出了旅途 的经历和家境的贫困。 总结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诗歌 757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 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 安。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 兴奋的心情。 75711 7586 胡人势力依然猖獗,长安 物价飞涨 杜甫最后一次留居长

14、安, 官左拾遗,过着闲散的官 吏生活。 写了些唱和诗和朝谒诗, 毫无光彩,缺乏充实的内 容,显得轻飘而悠扬, 没 有分量。 758离开皇帝,被派到华州做 司功参军,政治失意,心 境凄凉。 他从狭窄的天地中解放 了出来,由此得到机会, 又接近战乱中的人民, 认 清时代的苦难,因此而恢 复并且扩展了他的广大 的诗的国土。 758相州唐军大败,洛阳一带 骚动起来,到处呈现着紊 乱与不安。 杜甫先从华州到洛阳, 然 后返回。一路上,接触的 都是那些老翁老妪、征夫 怨妇的愁眉苦脸,在官吏 残酷的驱使下担受着无 处申诉的痛苦。 杜甫把他看到的、听到 的、 亲身经历的人民的悲 剧凝结成 三吏 三别 。 这

15、6 首诗是杜诗中的杰 作,继承了诗经 、汉 乐府的优秀传统,不只单 纯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 而且更深刻的表达了作 者内心的矛盾:封建社会 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 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 感到的剧烈的冲突。他有 这样的成就,完全是由于 他接近了人民。 5 759民生凋敝、外族侵凌、国 力空虚、民生凋敝。 洗兵马一诗把当时的 政治情况说的很沉痛, 站 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了 朝廷的种种缺陷。 小结 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 总结 “ 长安十年 ” 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 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 ” 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 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

16、的感情。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 论“ 慨世” 还是“ 慨身” ,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 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 第四课时 一、问题探讨 1、杜甫的诗歌被称为 “ 诗史” ,它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风貌,生动记载 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提示: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 诗史” ,就在于他在诗歌中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 年间 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不同于正史只 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

17、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 看到时代的影子。 2、“ 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 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 处具体,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提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 具体的放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 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 他在长安一带流浪, 一天比一天穷困, 为了维持生活, 他不能不低声下气, 充作贵族府邸的 宾 客 。” “ 他 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 来首,其中固然有

18、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 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 变乱” 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 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通过上面的例句, 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 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 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二、总结 在杜甫生活的近60 年的时间中,随着年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以及作者本身思想、情绪的不 同,所创作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所不同。杜甫的诗歌,有的记叙时事、议论时政,有的表达了作 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还有

19、的流露出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亲朋邻里的真挚情 意。但无论内容如何,杜甫诗歌总体来说具有“ 沉郁顿挫 ” 的风格,同时,有着精于锤炼而又天然自 成的语言。 二、教师提供的思考讨论的角度与题目如下。(用 3 课时) 1从杜诗入手:通过杜甫的诗了解杜甫的人格与社会现实。 6 (1)你了解的杜甫的诗歌有哪些? (2)从诗歌看诗人的情感、人格。 (3)从一组诗中看诗人情感的变化。 (4)从诗歌看社会状况。 (5)诗人、感情、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2从杜甫其人入手:感受杜甫的人格魅力,探究其人格魅力形成的社会原因及其与诗歌的关系。 (1)你所了解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杜甫为何被称为

20、诗圣? (3)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杜甫? (4)时代是怎样造就杜甫的? (5)杜甫的诗歌中是如何体现杜甫的人格的? 3从时代入手: (1)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特点? (2)给人物作传,为什么要写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3)传主的思想、感情、创作与所处时代社会状况的关系如何? 长安十年 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杜甫能到他府上走动,多半有某种背景。何人举荐却无据可查。 杜甫的袖袋里,可能有几封举荐信的。他进京献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前提是要踏进王府的 门槛。经济上的困顿使他追求功名,但改变不了他的病和饥寒的现状。) 解读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

21、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把笔墨局限在一时一事的描写上,而是通过征夫之口,把此

22、次征丁放在连年征战的大背景下,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民群众所受的兵役之苦,在最深的层 面上揭露了唐玄宗不顾人民死活,频举开边之战的卑劣心肠。作者的立脚点显然在人民一边,这标 志着杜甫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这首诗可以看作是他的一座里程碑。 ) 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第一部分是自述平生之志,并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杜甫以” 稷契“ 作为立身的标准,稷 和契是辅佐虞舜的两个贤臣,他们爱民如子,政绩显著。然而,这种高尚的志向却遭到了世俗

23、之辈 的嘲笑,遭到了当权者的冷漠,把杜甫长期置于衣食不保的境况之中。相反,那些经营私利的“ 蝼 蚁辈” 们却衣食饱暖,飞黄腾达。 )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7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诗的第二部份是记述途经骊山时的观感。杜甫半夜从长安出发,行至骊山脚下,天已黎明,这 时,他听到从骊山行宫里传来震天动地的音乐声,想到君臣们正在通宵达旦地作乐,于是便依据平 素所闻,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他们的享乐生活,揭示了统治者靠掠夺民财以膏腴自身的社会本质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远兀。

24、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第三部分是叙述路过泾渭时的艰难情形和到家后的见闻感受。以上十句,笔墨集中在过河这件 事上,写得曲曲折折,感慨淋漓。先是渡口移动,不得不改道;到了新渡口,又无船可渡,从上游 漂下来的巨大冰块,汹涌而来;幸而有座桥,却又摇摇晃晃,走在上面,心惊胆战。这一情节实为 作者 10 年长安艰难生活的缩影。作者使用以小见大,寓情于事的艺术手法,展示出久历的坎坷和 积郁的心境。) 流亡生活 解读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至德二

25、载(757) 。诗人当时为安史叛军所俘,身陷长安。杜甫眼见山 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 重的忧伤和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解读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题为月夜,字字都 从月色中照出,而以 “ 独看” 、“ 双照” 为一诗之眼。 “ 独看” 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 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独看” 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 只写妻子

26、“ 独看” 鄜州之月而 “ 忆长 安” ,而自己的 “ 独看” 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 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 “ 今夜” 的“ 独 看” ,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 虚幌” (薄帷) 、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 何时” 的未来。 ) 解读北征(选段) :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27、。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鬚,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 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 述怀的长歌。 本诗于平实的叙述中反映重大的生活感受,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 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 博大精深、沉郁顿挫 ” 的陈情表。)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解读 “ 三吏” 之一新安吏: 8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

28、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新安吏是写未成丁的少年被征当兵。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洛阳西70 里。作者从洛阳出 发,傍晚时抵达县城,见县吏征点少年入伍,惊问其故,方知是上边下达公文:壮丁征尽,次选少 年。杜甫怀着沉痛的心情望着这群身材短小的孩子,用笔录下送行的场面。)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对人民的苦难是同情的,但他也十分清楚,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必须用战斗去回答;为 了安慰这些悲哀的送行者,当时只得说些宽心话了。) 解读 “ 三吏” 之二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

29、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首诗深刻地揭露了差吏的狠毒无情,抓丁所及,连老太婆都不放过,由此可见当时的兵役制 度已经黑暗到何种程度! ) 解读 “ 三别” 之一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

30、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中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头天结婚,第二天新郎就 去当兵,这完全违背当时新婚者不服兵役的常理和习俗。一想到丈夫就要到九死一生的战场上去, 新娘悲痛得心如刀割。但她同样认识到,丈夫的生死,爱情的存亡,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不可分割 地连结在一起的, 要实现幸福的爱情理想, 必须作出牺牲。 于是,她强抑悲怨痛楚, 在离情别绪中, 平静而深情地鼓励丈夫, 同时炽热坚

31、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这首诗写出了当时人民面对战 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以及他们对正常人生和亲情的留恋,他们为国家承担责任的勇气。) 表 1:长安十年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 746 755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 出日趋腐化的征 象。长安被阴谋和 恐怖的空气笼罩 着,几年前饮中八 仙的那种浪漫的气 氛几乎扫荡无余 了。 初到长安时, 漫游时代的豪 放情绪还没有消逝。 但随着 与现实的接触渐多, 豪放的 情绪逐渐收敛, 随之产生一 种矛盾心理: 一方面羡慕自 由的 “ 江海人士 ” ;一方 面 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 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 百字 诗歌常有这样

32、的 对句:上句说要脱 离使人拘束的帝 京,下句紧接着说 不能不留在这里。 在现实主义的诗 歌创作道路上迈开 了坚实的第一步。 忧国忧民,关 心民生疾苦, 形成沉郁顿挫 的诗歌风格 表 2:流亡生活 9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 755 757 安史之乱开始,唐 代的政治经济发生 了剧烈变化:政治 上,丧失中央集权 的统治力量,对外 抵御不了外族的入 侵;经济上,生产 力下降,社会贫困 日渐加深。 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 一个月离开了长安。 春望月夜 北征 时代的变化反映在 杜甫的诗中,他在 这些诗中发扬了他 爱祖国、爱人民的 精神;此后唐代的 诗歌有一部分走向 现实主义的朴质的

33、 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 的情思,反映 了当时的政治 形势和社会现 实,表达了人 民的情绪和愿 望。 表 3: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 757 759 唐军收复长安,肃 宗也回到长安。 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 长安。 新安吏石壕吏 新婚别 不仅反映人民 的痛苦 ,而且深 刻表达了自己 内心的矛盾。 从思想感情上 完成了日渐远 离皇帝而走向 人民的痛苦过 渡。 人间要好诗 今年的春节风和日暖, 万里无云,远远近近是一片欢腾的声音,我在明净的窗前阅读杜甫诗集, 随时都想到自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一诗中最后的两句:“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这两 旬诗使我感到有双重

34、的深远意义:我们这丰富而伟大的时代,人民进行着旷古未有的斗争和建设, 需要有好诗来歌颂和反映;作为后代的人,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也需要通过不嫌其多的好诗把它 认识得更清楚、更生动。关于前者,当代的诗人要互相勉励,做更多的努力;关于后者,古人的确 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篇,把过去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描绘得有声有色,诗经和汉 魏乐府,像屈原和陶潜、李白和杜甫等人的著作,是多么使我们足以自豪。 因此我在读杜甫诗的时候,对于杜甫的一些不朽的诗篇,以及其中许多的“清词丽句 “就更为爱惜 了。杜甫的诗的内容无论是它的广泛性或是它的深刻性都超过了杜甫以前的和与他同时代的诗人的 作品。杜甫的诗的价值,世

35、人早有定评,这里不想多说。我只想谈一谈杜甫诗里常常使人感到的一 种乐观的精神。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 “转变为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 “、“路衢惟见哭,城 市不闻歌 “的时代。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病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 杜甫写他的时代和他自己的生活都是蘸满血泪,沉郁悲哀,但是读者读了他的诗,并不因而情绪低 沉,反倒常常精神焕发,意气高昂。这是什么原故呢?主要是他那百折不回的乐观精神在字里行间 感染着读者。 例如 759年,是杜甫一生中最困苦的一年。前半年他仆仆于“园庐但蒿藜 “的洛阳道上,后半年他 跋涉在艰险崎岖的陇蜀途中。有名的“三吏“、“三别“和秦州杂

36、诗,以及由陇入蜀的纪行诗都是这 一年内完成的。这些诗无论是写民间的疾苦,或是个人的灾难,兀立读者面前的诗人的形象可以用 秦州杂诗中两句咏马的诗来形容:“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同时他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 “世人共卤莽,吾道属艰难“,因此他就百折不回地担负起这个“艰难“。在同谷县时,他穷困到了极 点,每天在山谷里拾橡栗充饥,把一柄挖掘黄精的长镜托以为命,但是这时他写的乾元中寓居同 谷县作歌七首,把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他引喉高唱,不管唱得多么凄凉,他也 10 不放弃希望,唱到第六首歌时,竞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 “。杜甫一生关怀国运,瞩目民艰,可是他 实际的政治生活却非常短促,虽然如

37、此,他那“穷年忧黎元 “的热诚并没有丝毫退减过。他也说过“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这不过是一时的解嘲,实际上他那忧国忧民的泪是一直流到他死亡的 前夕。他从不消极退缩,他无时无刻不希望有一天政治能够清明,人民的生活能够改善,他锲而不 舍,一再地写出像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类的诗句。他不但自己是这样,他对于有职位的朋 友也常常勉励说: “临危莫爱身 “、“早据要路思捐躯 “。 但是他的胸襟并不因为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态度变得忧郁狭窄,而永远是阔大开朗的。 他的广阔 的胸怀往往通过自然界的壮丽景色给表达出来。像登岳阳楼这首有名的诗:“亲朋无一字,老 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的

38、是诗人的处境,是客观存在。可是在这四句的前边他 写出: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当然也是客观存在,但作者首先 要有一个广阔的胸怀,才能把洞庭湖的气象写得如此浩大。同样情形,当他感慨于“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时,他的面前是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当他叹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 登台“时,他的面前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当他想到 “野哭千家闻战伐 “时,他听到 和看到的是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是诗人面前的风景,同时也是诗人的心境。又 如“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笼中鸟 “和“水上萍 “是在现实社会中所过的局促的

39、生活,“日月“和“ 乾坤“是无边的宇宙, 作者若是没有阔大的胸襟, “笼中鸟 “和“日月“、“ 水上萍 “和“乾坤“是不可能连 缀在一起的。这绝不只是“本是形容凄凉之意,乃翻作壮丽之语“的一种修辞学上的艺术手法。杜甫 有了广阔的胸襟, 才能用这样壮丽的景色来衬托他所写的时代的艰辛和个人的不幸。这是杜诗里的 一个特点,所以他的诗尽管悲哀沉痛,可是读者在深受感动的同时,并不意气消沉,而反倒兴起昂 扬振奋之感。 另一方面,杜甫对于自然界优美的景物也善于体贴入微,对它们怀有衷心的热爱。流露这类感情 的诗多半是在他生活比较安定的时期写的,但是它们和一般消极的田园诗或山水诗不同,这里也体 现出作者深刻的乐

40、观主义精神。尤其是因为他一生中比较安定的时期非常短暂,而他竟能写出不少 这样的诗篇,也就使人觉得更为可贵。春夜喜雨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春夜小雨写 得多么细致入神,末两句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把诗人所感到的欢喜写得又多么具体而又 美丽。再看他重游新津县修觉寺时写的后游的前四句:“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 待,花柳更无私 “,个人的心情和面前的景物到了互相融洽、两无间隔的境地。江山有待,花柳无 私,是自然界的实际,更多的是诗人自己的胸怀。杜甫半生漂泊,虽然也常有日暮途远、人事萧条 之感,但他也体会到 “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 “这个自然界无往而不可爱的真理。 至于“

41、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 “、“鹅儿黄似酒, 对酒爱新鹅 “,则说明这位五十多岁久经患难的诗人,对于弱小的生物 心里保持着多么深厚的爱怜。 杜甫在旧日的封建时代度过了他的悲剧的一生。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情况下他都不曾被社会上的恶 势力和自己的贫病所压倒, 他也不曾采取任何一个方式逃避现实, 这是由于他具有深刻的乐观精神。 这种乐观精神是从他经历的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疾苦和个人的悲剧里锻炼出来的,痛苦越深,爱国 爱民的感情也就更为深切,写诗也更为努力。正是这个原故,他才创作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好诗,影 响无数后代的诗人,赢得广大人民的敬爱。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 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 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11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 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诗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