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06301 上传时间:2020-05-02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17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资料.pdf(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 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D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B.是非正宗的马克思主义 C. 是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D.是发展了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列宁将其称之为“ 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的是 A 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 3、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学者是 D A.马克思B. 恩格斯C. 马克思、恩格斯D. 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

2、本原因是D A世界革命的影响B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介绍 C它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二、多项选择题 5、关于马克思主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CDE A. 最初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B.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 鲜明的政治立场。 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 质 E.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

3、义最崇高的 社会理想 6、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CD A. 巴贝夫B. 圣西门C. 傅立叶D. 欧文E. 柏拉图 第一章世界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 一、单项选择题 1200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每年11 月的哪个星期的星期四为“哲学日”(C ) A第一个星期B第二个星期 C第三个星期D第四个星期 2、西方哲学史上公认的第一位哲学家是(D ) A苏格拉底B. 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泰勒斯 3、哲学正式形成于(A ) A奴隶制社会 B 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哲学是 ( A ) A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B。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唯物论与唯心

4、论的不同观点 5、世界观就是 ( B ) A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的看法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哲学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在于( A ) A适应时代的需要 B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C、反映劳苦大众的需要 D 、适应思想创新的需要 8、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D ) A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B。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D 哲学对自然科

5、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B ) A主要内容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1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 B ) A提高知识理论水平B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 C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D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1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 B ) A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B 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之间的关系 D 无限和有限、绝对和相对之间的关系 12、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B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 C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 19 世纪德国

6、古典哲学 1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是( D ) A前者是完整的理论形态,后者是不完整的理论形态 B前者承认运动,后者不承认运动 C前者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后者未能揭示意识的本质 D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C )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 C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D 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

7、最显著的特点是(D ) A 阶级性B科学性C革命性D实践性 16、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 ) A 哲学发展的最高峰或终极真理 B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C 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D不可抗拒、永恒不变的原则 17、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C ) A 增长科学知识B 增强语言能力 C 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D 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 18、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C ) A 反复阅读教材,背熟每一个要点B 亲自参加实践 C 理论联系实际D 虚心向人求教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D ) 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8、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20、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C ) A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现时代B 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C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D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定 21、从思想倾向上来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股思潮。它们是(B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B 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C 唯意志主义和存在主义D 贝克莱主义和休谟主义 4 2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3、哲学上的两

9、大基本派别是指 ( B ) A辩正法与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与二元论 2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C )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 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C 世界是物质的D 世界是统一的 2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D ) A世界是物质的 B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是统一的 2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 A 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 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27、哲学上的二元论的错误在于否认( A )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运动变化 C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D时间和空

10、间的不可分割性 2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C ) A唯心主义 B诡辩论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29、 “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C ) A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B是地地道道的唯心论 C是掩盖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对立的提法 D是被自然科学发展证明了的科学命题 30、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的基础是 ( A ) A物质B运动 C意识 D实践 31、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D ) A 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 可知论的观点 3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A ) A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中国哲学、印度哲

11、学、古希腊罗马哲学 C、世纪英国唯物主义、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世纪德国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马克思主义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思想阶段 33、把物质说成是一种或几种可直接感知的实物是( D ) 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B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C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5 34、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C ) A 唯心主义的观点B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 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D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5、国语郑语写道:“先主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朱熹提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 是( D ) A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12、B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C 古代唯物主义之中两种不同派别的观点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两种不同观点 36、提出真正科学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是( B ) A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7、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D ) A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B ) A 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规律性 B前者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世界,后者认为世界是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

13、 C前者认为人是第一性的,后者认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 D前者是完全错误的,后者有一定的合理性 3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C ) A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 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0、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 D ) A认识来源于绝对观念 B人在神的启示下认识世界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万物是 “感觉的复合 41、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C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2、“万物皆备于我”是(D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

14、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3、 “人为自然界立法”是( C ) A不可知论观点 B 二元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44、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A ) A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 “万物皆备于我”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心外无物” 45、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 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B ) 6 A宿命论 B 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 历史唯物主义、 46、“理在事先”这种认识论的观点是( C ) A不可知论 B可知论; C 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47、现代西方哲学 , 不论是人文主义 , 还是科学主义 , 其实质都是 ( B )

15、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辩证法 D形而上学 4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运动的绝对性 B 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C ) A它的矛盾性B它的可知性C它的物质性D它的存在性 50、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它的 A A客观实在性B运动的绝对性C发展的规律性D本质的可知性 5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是( A ) A物质范畴 B 存在范畴 C 意识范畴 D 实践范畴 52、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 D达尔文 53、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水平的是( A ) A夸克理论

16、B达尔文进化论 C 相对论 D细胞学说 54、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语言的产生 B 人脑的形成 C 文明的发展 D 生产劳动 55、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D ) A直立行走 B 手脚分工 C 抽象思维 D制造使用劳动工具 56、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 A上层建筑 B阶级和国家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5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 B ) A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B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C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飞跃和质变的哲学范畴 D标志宇宙间一切机械运动和位置移动的哲学范畴 58、设想存

17、在没有运动的物质,这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观点 5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C ) 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C运动与静止是辨证统一的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60、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D )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客观唯心主义D、形而上学 7 61、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两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62、设想没有运动

18、的物质是一种( ) 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庸俗进化论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63、时间和空间是 ( ) A物质的两种属性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64、爱因斯坦相对论证明了( ) A时空具有相对性,它随人的意志为转移B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D时空是可变的,是不可认识的 65人工智能出现和发展的哲学意义在于()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B证明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否定了电脑与人脑的本质区别D证明了电脑在整体上超过人脑 66、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 ) A特殊现象 B 偶然现象 C 暂时现象 D普遍现象

19、67、规律是 ( )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 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68、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 69、认为物质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这是( ) A 不可知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E二元论观点 70、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是( ) A 抹煞了意识的客观实在

20、性 B抹煞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 抹煞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 D抹煞了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71、人脑是 ( ) A思维的机器 B 思维的源泉C 思维的物质器官D思维的物质外表 72、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 )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73、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8 74、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因而就意识本身而言它具有( ) A主观性B能动性 C随意性 D物质性 75、

2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76、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 ( ) A能动的反映和改造世界 B 能动的创造规律 C 能动的改造规律 D 能动的创造物质 77、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意识能够( ) A创造客观规律 B 改造历史规律 C 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78、抹煞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79、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活动( ) A都受社会条件的限制B都不受社会条件

22、的限制 C都是主观随意进行的 D都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改 80、实现意识反作用和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8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客观规律 C充分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 82、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观点是 A宿命论的观点B唯物论的观点C 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83、“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 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 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84、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

23、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传统说法)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85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解放思想B实是求是(传统说法)C与时俱进D 求真务实(当前说法) 8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8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头脑中自生的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上学来的 9 8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焦点是( ) A、 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结构性B是否承认事物的量变 C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在的矛盾性D是否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89

2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90、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C激变论的观点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91、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观点 A唯物论 B唯心论 C辩证法D形而上学 9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

25、矛盾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93、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 )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C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94、在联系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 A客观性B主观性 C多样性 D必然性 95、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6、一切以条件为转移,这是( ) A 否认主观能动性的观点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26、 C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D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的观点 97、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 D完全与人无关的 9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99、 “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 A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 100、 “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这句话体现了( )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

27、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诡辩论的观点 101 “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即只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否认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种() A形而上学观点B相对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唯物主义观点 102、 “只见树木 , 不见森林 ; 只见局部 , 不见整体”这是 ( ) A唯物辩证法观点 B 唯心主义观点 C 唯心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 103、事物的联系和运动的关系是( ) A先有联系、后有运动 B 先有运动、后有联系 C 运动构成联系D联系构成运动 104、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

28、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105、系统论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 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C 代替了唯物辩证法D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106、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一般变化B运动C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量变 107、“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A. 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 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10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 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09、矛盾是反映() A事物之间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关系的范畴 B对立面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关系的范

29、畴 C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 D主体和客体之间互相对立的范畴 110、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普遍性的特殊性D平衡性和不平衡性 1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A绝对的一致B完全的平衡C无差别的统一 D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112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是指两者是()关系 A个别与一般 B 现象与本质C互为依存互为存在条件 D 外部表现和内部表现 11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 A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B绝对的对立 11 C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

30、相互依存 114、矛盾的转化是()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B 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向没有矛盾的方向转化D向矛盾激化的方向转化 115、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 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 116、事物发展的源泉是() A 事物的相对性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事物的变化D人的自觉能动性 117、在矛盾体系中, 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是( ) A普遍矛盾 B内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 次要矛盾 118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 B主要和次要 C 多数和少数 D决定与被决定

31、 119、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之所以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0、唯物辨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或减少B事物的循环和重复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物体的位置移动和场所的变更 121、新事物是指()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 B形式上的新发展 C 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 122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它() A是不是在新时代产生的B是不是具有新的特点 C是不是得到多数人的承认D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12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2、”诗句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2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全部内容 125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126、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 它的含义是 ( ) 12 A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的性质 B对立面双方相互贯通的性质 C对立面双方相互转化的性质D对立面双方相

33、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 127、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 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D能打破(同一性所设定的)特定条件的限制 128、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 质和量的相互转化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转化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129、爆发式飞跃是(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130、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B 状态和形式 C 基本方向和道路 D 客观性和条件性 131、事物的质是指()

34、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132、决定事物的质的是()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33、一事物的质,只有通过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才能() 产生出来表现出来发展出来转化出来 134、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A相互对立的 B 相互包含的C直接同一的 D 相互转化的 135、事物的质变是指() A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D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36、质与属性的不可分割性是说() 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质与

35、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属性是通过质表现出来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137、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区别的依据是() 事物的度事物的属性事物量的规定性事物的特殊矛盾 138、质变是指() 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更替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139、部分质变是指() 13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40、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质变和量变的相互转化 B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渗透着量变 D质变依赖量变的准备 141、总的量变过程中,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

36、() 事物的全局未变,局部发生了变化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过程向质变过程的过渡事物的本质属性未变,非本质属性发生变化 142、事物发展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表现了() 事物根本的、全局的质变的开始不包含量的扩张和质的变化 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不平衡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的不平衡性 143、新生事物是指() A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 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 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 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44、事物的量是() 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形式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一事物与它事物互相区别的界限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规定性 145、量变

37、是指() 事物对原有度的突破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统一体的分解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替 146、量变的复杂性是指( ) A量变的程度发展不同B量变形式的多样性和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D量变有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和突破度的范围的变化 147、作为质变和量变的统一的度是指() A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 B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 C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D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148.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 是否显著、激烈 B.是否迅速明显C.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 是否引起事物变化 14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

38、及”,其哲学伦理论根据是() 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质和量互相制约关系的原理 C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D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50、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A. 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D.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14 151、否定之否定规律( ) A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时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 B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都可以表现出来 C 在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 D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 152、“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这是一种()观点 A折中主义B 、唯物辩证法 C形

39、而上学 D诡辩论 153、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肯定和否定的区别 B坚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C否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D否认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154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主要特点是() A强调否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承认肯定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C把肯定和否定割裂开来,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D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155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一切都是鬼话。”这是()观点 A形而上学 B辩证法 C折中主义 D相对主义 156、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 事物的积极方面 B事物的消极方面尽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D事物中促使其消灭的方面 157、辩证的否定

40、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因为辩证的否定() A把旧事物完全抛弃 B使旧事物发生量变 C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D是从外部强加给事物的 158 、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两种错误,一种是直线论,另一种是() A激变论B循环论C庸俗进化论D庸俗唯物论 159、作为辩证的否定的“扬弃”是( ) A、既保留又发扬 B、彻底抛弃 C 既克服又保留 D、矛盾的调和 160 、下列成语中包含辩证否定原理的有( ) A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C古为今用,洋为今用D厚今薄古,厚古非今 16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 视为糟粕全部抛弃 C 应保留

41、一半 , 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 , 推陈出新 162、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3、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15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164 、作为辩证否定的联系环节是指() A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B新事物和旧事物合为一体 C新事物在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 D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16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规律 A质量互变B

42、对立统一C世界普遍联系 D否定之否定 166、假象是指 (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167、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 A. 白天和黑天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 燃烧和灰烬的关系 D. 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168、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对草原和湿地的破坏,工业和汽车排放大量的CO2,使我国喜马拉雅山的冰峰不断消融。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 ) 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同果异因D.一果多因 169、 “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这是()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 唯心主义的观

43、点 C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 形而上学诡辩论的观点 170、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过程() A不起任何作用 B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C有时起作用,有时不起作用 D 起决定性作用 171、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浮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D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过程 172、或然率是指()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判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17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 A必然性决

44、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 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D内容决定形式 174、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A偶然性 B 必然性 C 现实性D可能性 175. 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尚不能实现的可能性称之为( ) A.不可能性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D.微小的可能性 176、现实性范畴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 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 16 177、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表现在( ) A. 科学发展观高于辩证的发展观 B.科学发展观包括辩

45、证的发展观 C.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的发展观D.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78、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哲学传统分别是() A中国哲学 B希腊哲学 C、埃及哲学 D印度哲学E、阿拉伯哲学 179、一切哲学都是()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 世界观的理论体系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E.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180、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B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D. 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E. 方法论就是世界观 181、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是() A人生观是世界观、历史观的组成部分B.世界观、历史观可以代替人生观 C世界观、历史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生观 D.人生观决定着世界观、历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