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17715 上传时间:2020-05-04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9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案(新).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性质必修 专业基础总学时: 48 理论: 48 学时 实验: 0 学时 任课教师韩淑梅职称副教授 授课专业 班级 经济学 12403 12404 国贸 12401、12402 教材名称区域经济 学教程 主编孙久文出版社及出版 时间 高 等 教 育 出 版 社 2010.4 课 程 简 介 区域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是研究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 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有关的政府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产生于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 , 作为一门

2、新兴学科 , 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但其理论与方法发 展十分迅速 , 在各国解决区域问题 , 缩小区际差异 , 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方面发 挥了重要作用 , 在我国的应用前景也十分广阔。现代区域经济学尤其强调企业、 产业和区域经济有机融合的全新理念。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 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政策。 教学难点: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关系 课程 能力 培养 目标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这一新兴应用经济学科,使学生掌握,学会区域经济研究现 实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实际

3、解决区域经济问题的思想和能力。通过 区域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掌握简单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增 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区位论、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布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分工 协作发展,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等基础理论知识; 2学会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现实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 教学手段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后作业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 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主 要 参 考 资 料 1 埃德加 M 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0年。 2. 保罗克鲁格曼著,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 ,北京大学

4、出版社, 2000年。 3. 伯尔蒂尔奥林著,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年。 5.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6. 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本课程教学进程(附学期教学进度表) 分院检查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意见: 签字: 年月日 学院部门 检查 意见: 年月日 导论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总学时 48 理论: 48 学时 实验:0

5、 学时 任课教师韩淑梅职称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 13403 1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 教程 主编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10.4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阐述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要 求学生掌握什么是区域经济学,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极其对中国经济发 展的意义,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区域经济学的内容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 段 多媒体教学,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热点问题引入对区域 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在此基础上阐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 对象与基本概念。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

6、M 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1990 年。 2. 保罗克鲁格曼著, 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3. 伯尔蒂尔 奥林著, 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年。 5.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6. 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四、现代区域经

7、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探讨,明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 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东北老工业基 地区域经济的特点, 使学生到达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结合。 部门检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

8、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 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 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 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 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 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 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 济

9、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 、华东区(沪、苏、 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 、 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 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 中部地区( 9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 10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

10、学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 程。 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果是 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狭义对象: 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 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 区际关

11、系 第四部分: 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 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第六部分: 区域经济学的展望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第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 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 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 一主体的重任。 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 年(19451957 年)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缪尔达尔于 1957 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 1958 年在经济发展 艾萨尔德于 1960 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 美国政府于 1961

12、 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 1965 年又制定了公共工程与经 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从1962 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 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 1963 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发展委员会,实行 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 并以 9 大城市或城市群体为核心, 将全国划分为 9 个经济 区;英国于 1945 年制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一、古典区位论 (1)1826 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 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的农业区位论 (J.H.Thunen) , 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 。 (2)1909 年德

13、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业区位论 (A.Weber) , 论工业的区位。 (3) 1932 年德国地理学家 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城 市区位论)(W.Christaller) ,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 A.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论(实际上是工 业区位论), 经济的空间分析。 二、现代区位理论 (1)从单位经济客体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区域总体经济结构优化决策与实践 中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密切联系,从区域整体和动态角度研究。 (2)从纯理论模型研究变为力求贴近区域实践和现实的区域计量研究,由 静态的空间区委选择转变为各不同发展阶段

14、经济课题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变化 过程的决策为预测未来和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3)决策对象除农业、工业、市场外,又进一步扩大到第三产业,如交通 运输、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等,决策目标不仅服从于成本利润、市场, 还考虑到出行、居住等行为。 三、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动向 (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 一) 新经济地理学派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 二) 新制度学派 二、现代区域经

15、济学的主要流派 ( 三) 区域管理学派 (p18) 三、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思考题: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都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理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总学时 48 理论: 48 学时 实验:0 学时

16、 任课教师韩淑梅职称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 13403 1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 教程 主编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10.4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 会制度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 含义及分类。 教学重点 和难点 重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社会制度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 的影响 难点:荷兰病模型 教学方法和手 段 多媒体教学,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资源环境 问题入手展开分析,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 M 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

17、1990 年。 2. 保罗克鲁格曼著, 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3. 伯尔蒂尔 奥林著, 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年。 5.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6. 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三、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探讨,明确区域

18、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 展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 发展中资源环境的相关案例分析,使学生到达感性知识与理 性知识的结合。 部门检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自然资源 一、概念和特点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部分,包括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的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 区域经济发展面对的自然条件既包括未经人 类改造利用的原始自然环境, 也包括经过人类利用改造后

19、的自然环境。各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综合体,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更大。 自然资源:是指在自然环境可以认识、可以萃取、可以利用一切自然要素及 其综合体。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1、自然资源满足了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自然资源能够影响国家间及各国内部产业的分布 3、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质量等影响着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及地区的发展模式 消极影响: 1、 “荷兰病”效应 20 世纪 60 年代,作为制成品主要出口国的荷兰发现了大量天然气,由此, 荷兰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天然气行业,出口也因此得以快速增加, 经济显现繁荣景 象,但天然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因严重挤占社会资金,打击

20、了本国的农业和其他制 造业部门,从而削弱了出口行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荷兰 遭受到严重的通货膨胀制成品出口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因此,学术界将这种 由资源采掘部门急剧膨胀而导致的传统制造业部门发生萎缩的经济现象,称为 荷兰病 2、寻租与腐败 丰裕的自然资源就像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天然租金”,是 “天上掉下来的馅 饼” ,在产权制度不清晰、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规则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 诱发寻租行为的产生。 3 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忽视 首先是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就对熟 练或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 其次,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往往对资源存在过

21、度依赖思想,以至常 常低估或忽视新的经济政策、投资教育等的长期收益。 再者,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发展观和过分的安 全感,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造成对教育的 投入和经费开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更使得制造业和其他创造性行业的人力资 本配置不足,阻碍了技术进步,其长期经济发展也受到制约。 三、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 (一)纯自然资源型 (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三)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四)资源缺乏型 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及其经济意义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定义:所谓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

22、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二)人力资源的特点( p29) 二、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概念, 将人对于自身的投资都归于消费。把劳动看做从事 体力劳动的能力, 这种劳动仅需要少量知识和技能,因而他们将劳动作为同质的 投入品。 (二)新古典经济理论与人力资源 把人口变动作为外生的和已知的,技术积累和知识积累被假设为外生的变 量,不是增长理论研究的核心因素。 (三)新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因素的重要性已得到新增长理论的详细考虑,并将 继续推动新增长理论的发展。 三、人力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

23、一 (二)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三)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一、制度 什么是制度 ? 道格拉斯 ?诺思指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 他把博 弈规则分为两大类:正式规则( 宪法、产权制度和合同 ) 和非正式规则 (规范和习 俗)。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 一) 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 二) 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的内容是交易成 本问题。 三、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一) 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 ( 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四、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个(好)的制度的主要作

24、用就应该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制度 结构来减少交易中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和稳定行为的预期。 思考题: 1.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2. 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4. 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5. 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6. 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7. 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 总学时 48 理论: 48 学时 实验:0 学时 任课教师韩淑梅职称副教授 授课专业及班级 经济学 13403 1

25、3404 教材名称 区域经济学 教程 主编孙久文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10.4 教学目的和 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 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理论;熟悉区域经济增 长的概念,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区 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机制。 教学重点 和难点 教学重点: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区域经济 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增 长与发展机制,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阶段 理论。 教学难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和手 段 多媒体教学

26、、案例分析、辅助以课堂讨论。 主要参考资料 1埃德加 M 胡佛著,区域经济学导论 ,商务印书馆,1990 年。 2. 保罗克鲁格曼著, 发展、地理与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3. 伯尔蒂尔 奥林著, 地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6 年。 4. 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年。 5. 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6. 聂华林王成勇区域经济学通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7.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 教学基本内容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二、区域经济开发

27、模式 三、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 本章能力素质 训练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学生深入理解比较区域经济增长和 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应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现实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部门检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意见 : 签字 : 年月日 学院检查 年月日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 这些 变化包括投入

28、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 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与宏观经济的增长是同质的,所以其增长的机制从总体上看是一致 的,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需求的拉动, 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求,由需求拉 动生产; 其二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 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一) 均衡增长理论 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 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区域经济 增长的定 义 1、狭义的区域 经济增长 2、广义的区域 经济增长 3、区域经济增 长的

29、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 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 第一部分是对低水平均衡的描述 第二部分是打破低水平均衡战略的理论设 计 均衡增长 理论包括 两个部分 内尔森的低水平陷阱理论 内尔森认为, 不发达经济中的人均收入提高和降低的趋势,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 期内产生影响,即便在一个短期内经济有所增长, 但经济增长又导致人口的增加, 从而使人均收入的水平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者更低的水平。 内尔森主要是从 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这个问题,并指出,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不 能靠国家进行投入,这种状态很难被打破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 一书

30、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 理论,纳克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是由于人均收入太低,导致供给方面储蓄 水平太低,需求方面市场容量太小、投资引诱不足,从而造成了贫困恶性循环。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1 非均衡增长的概念 非均衡增长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 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 2 连锁效应 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的概念,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提供了理 论基础。连锁效应包括: (1)前向关联效应。 (2)后向关联效应。 (3)旁侧关联效应。 (三)新增长理论 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 2、收益递增和经济增长理论 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区域经济

31、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开发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是以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的、具有更大实用价值的应用理论。 区域经济开发的特点 第一是其开发对象的位置、 范围的明确性, 无论范围大小, 都可以成为明确的开 发行动。第二是其开发的时效性。第三是其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二、区域经济开发模式 (一)梯度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 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所处的阶段。如果区域主导专业部门是由处在创新阶 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 则列入高梯度区; 反之,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 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属于低梯度区。随着时

32、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 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 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 (二)增长极模式 基本观点: 增长极:是指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 三种效应: 支配效应:支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配作用和地位。 连锁效应:支配产业(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 乘数效应:连锁产生的更广泛的带动和推动作用。 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增长极 作为东北第一城的沈阳,目前已成为全国的设备制造业中心和东北地区的物 流中心与金融中心。以沈阳为中心连同大连、长春、哈尔滨共4 个副省级城市, 共同构成东北城市圈的主

33、轴、进一步形成4 个城市群。 4 个城市群以 ?沈大长 哈?为主轴联网辐射,在区域分工体系中形成既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的区域 共同体。该地区只要加快体制创新,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着力提高自主 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建设新兴产业基地, 必定可以成为继 ?珠三角 ?、?长三角 ?和?京津冀 ?地区之后推动中国 经济发展的的又一个增长极。 (三)发展轴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 ?轴?是在 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 带。重点开发轴线一般是指重要线状基础设施束如交通干线、能源输送线、 水

34、源 及通讯干线等。 这一模式的中心环节有两个: 一是中心城市的建设 , 主要是主导产业的发展 , 即?促进增长 极生产国民经济所需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以及按竞争利益向 区外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增长;二是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案例:西北地区点轴开发模式 点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14 个大中小城市,轴就是东起陕西境内,中经兰 州,西至乌鲁木齐。全长2700 公里的西陇海一兰新铁路线。这条轴线把西北地 区三个核心经济区即关中、 兰州黄河干流、 天山北坡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通过兰 青线、包兰线、宝中线 ( 宝鸡至中卫 ) 把跨越三省区经济带向南、 向北横向拓展为 西北五省经济区。国家把开发大

35、西北的切入点放在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 以下简 称西陇海经济带 ),其战略意图显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借此来推动整个西北的 经济开发。 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具备点轴开发的各种要素条件。 1、具有较强的通过能力、较快传递速度的轴。该轴线是新亚欧大陆桥中间的一 段,向东延伸可与国内连云港等东部沿海港口城市连接,走太平洋以海运融入 世界经济之中。向西延伸进入哈萨克斯坦,直至大西洋东岸荷兰的鹿特丹,以 铁路与欧洲经济相沟通。是西北尽快融入世界经济最便捷的轴线通道。兰州是 兰新、陇海、包兰、兰青四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西南以兰青线连通青海,北以 包兰线沟通宁夏。 成纵横辐射经济区, 以石油化工、 有色金属压延即加

36、工业等原 材料加工业为支柱产业,正在建设成为西北商贸流通中心。 乌鲁木齐是新疆最大的城市。铁路、公路和航运连接全区,能源、石化、轻纺等 工业基础较好, 是新疆多种资源的集散地。 历史上这三个主点之间交往频繁,联 系紧密,三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各具特点,各有所 长,存在较强的互补功能。 (四)网络型模式 网络开发具体应包括两个内容: 其一,将已有的点轴系统内的轴线连接和扩展,形成一个纵横交错、 遍布 全区的空间网络,使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 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 使极化发展失去存在的必要。 其二,将已有的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 整的网络,

37、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区域产业系统。在系统内部, 大量紧密协作,各具分工的不同规模的企业以完善的产业链条紧紧围绕于 主导部门周围, 同时形成了一个职能上各具特色、紧密联系、 相互依托的 增长极体系。 资金、技术和信息的流动直接来往于最高级的极点和广大农 村腹地之间,在各级城镇中的传递畅通无阻。 思考题 1.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2. 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3. 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4. 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5. 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6. 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7. 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8.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