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54257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 要产业转移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重要途径,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产业的全球转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利的一面。掌握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认清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新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特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完善服务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合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是目前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速,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外贸方式与外

2、贸结构转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外贸收支失衡。及时调整外资和外贸政策,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效益,有助于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向均衡和协调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并占据产业价值链中较为有利的地位。本文从产业转移的演进过程及其背景来分析产业转移的动因及一般规律,进而分析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趋势,指出了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主要角色。同时也阐述了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现状, 趋势分析, 产业链AbstractIndustry tr

3、ansfer is the major form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important way, especially the occurrence of financial crisis,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global industrial transfer and the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4、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but there are also bad sides. Grasp the general rul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reali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opti

5、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improve services, ongo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servi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 undertak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e process of important mean

6、s. Industry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way of promoting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o shift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 in our country, our country become the mai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to undertake. Undertake i

7、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oreign trade, caused by way of foreign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led to the unev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8、imbalances.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 our country to realiz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pgrade, and gradually into the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and occupy the favorable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 value chain. This article fr

9、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rocess and background for the analysis of dynamics and the general law of industry transfer, and analysi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industrial transfer, points out the main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

10、ina. Also dwells on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hina, and our country should tak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y transfer status, Trend analysis, The industrial chain目录前言11产业转移概述11.1产业转移的概念11.2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21.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21.4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32国际

11、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42.1国际产业分工的情况42.1.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42.1.2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复杂多样42.1.3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52.2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62.2.1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62.2.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加速转移62.2.3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72.2.4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72.2.5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普遍82.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82.3.1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82.3.2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92.3.3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92.4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93国际

12、产业转移的原因103.1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103.2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103.3潜在市场容量是产业转移的拉动力量113.4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113.5新经济刺激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124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134.1结构高度化趋势134.1.1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134.1.2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144.1.3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144.1.4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154.2规模扩大化趋势154.2.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154.2.2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不断增加164.3周期缩短化趋势164.4方式多样化趋势

13、174.4.1业务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方式174.4.2产业链整体转移不断增多184.4.3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184.4.4产业层级多元化184.4.5双重产业转移进程加速195我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205.1提高产业承接质量,优化产业结构205.1.1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205.1.2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215.2加大服务业的承接力度,提高我国现代服务业水平215.2.1改革市场准入条件,扩大对外开放215.2.2增加对服务业投入225.3将技术引进与创新有效结合,建立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225.4积极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23结束语23参考文献25致谢2626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分

14、析前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不断进行产业调整和转移,以提高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而承接产业转移是发展中国家扩大开放的快捷通道,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转移不仅使发达国家实现了产业升级的动力,也使发展中国家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外部支持。发达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以制造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转移方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继续以第二产业为主,并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过渡的趋势。同时,转移的内容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在转移国已经成熟的产业;并且,产业转移由加

15、工装配开始,逐步向本土化生产过渡。另外一种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服务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外包为主的转移方式。跨国公司把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都分别包给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专业化公司去完成,不仅减少了固定投入成本,而且达到了在全球范围内利用最优资源的目的。作为发展中国家,选择何种方式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决定了一国的产业分配格局、出口结构、经济发展潜力甚至是一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探讨发展中国家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模式选择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一国政策取向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1产业转移概述1.1产

16、业转移的概念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供给以及生产需求条件均发生了变化,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的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活动过程叫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的过程,也是企业为了应对新形势而进行区位调整的过程1。本文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将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的产品由原来的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依次推进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的实质是高新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的过程。存在技术经济水平梯度差异的两个地区按互补性原则,将一个地区

17、内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往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这样既可摆脱包袱,获得比较利益,又可为地区发展其他优势产业提供有效空间,推动产业升级。1.2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某些产业由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具体来说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通过跨国界的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式,把部分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从而出现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发生迁移。国际产业转移是开放经济的产物,也是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18、等多种方式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过程2。本文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也就是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这样一个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投资实现的,也就是说国际产业转移往往是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大表现出来的。由于各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国际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就不断地从高成本国流向低成本国,由此带动其他资源的流动,形成国际产业转移。1.3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目前,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比较认同毛广雄提出的划分标准,即全球正处于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如表1所示

19、表1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时间原因转移产业流向第一次产业转移浪潮(1950-1960)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日本、德国第二次产业转移浪潮(1960-1980)美、德、日等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1980-1990)石油危机以及美国、欧洲发展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东盟、中国东南沿海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1990-2008)计算机模块化、中国加入WTO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链转移中国成为首选目的地 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小规模)第五次产业转移浪潮(2008-至今)国

20、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人力成本升高劳动密集型东南亚、中国中西部(大规模)资料来源:毛广雄.产业集群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11-06注:该表简要地描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演进过程,各次转移的原因多种多样,转移产业的类型从较低级的劳动密集型向较高级的资本、技术密集型逐渐转移,最终又转向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大体是先转移到比较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1.4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在产业层次上,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早期的国际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轻纺、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零部件;随后

21、逐渐转向钢铁、石化、冶金、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接着,在继续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同时,开始转移如电子、通讯等成熟的中间型、较低层次的非核心复杂性技术密集型产业3。在转移区域上,表现为从发达国家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梯度推进。以轻纺品的转移为例,它先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又从日本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地区,接着又转移到周边的东盟国家和中国。在产业转移的进程上,表现为从加工装配及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的过渡。纵观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其开端总是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加工基地,把最终产品销往他国;随着发展中国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积累,发达国家便

22、增加中间产品的本地采购;最后,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都落户发展中国家,真正完成产业的国际转移和接替。在技术水平上,表现为转移产业的技术水平已进入“标准化”阶段。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后,企业拥有的技术垄断优势已消失,竞争的基础仅仅是价格因素,因此,企业会将该产品的生产或装配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自身则将优势用于新产品的开发,并从国外进口该产品4。2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2.1国际产业分工的情况2.1.1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发展的趋势国际产业分工,无论是垂直分工还是水平分工都在从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深入发展。垂直分工

23、的深化主要依赖于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要素的成本比较优势;而产业内水平分工深化主要是基于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优势带来的交易成本下降和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发达国家间以水平分工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垂直分工为主,水平分工作为未来分工方向和趋势刚出现,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水平和垂直分工兼有,与最不发达国家以垂直分工为主。2.1.2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复杂多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关系不断调整,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差异很大,国际产业分工关系将进一步复杂化、多样化、多层次化。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处于产业链中高端,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利用研发、设计、品

24、牌和技术等环节控制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进程。发展中国家居于产业链中低端,或提供能源、资源、原材料,或以加工制造为主。发达国家主要争夺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的制高点,经济结构日趋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向发展中国家集中。美国服务业不断外包给印度,消费品制造业不断向我国转移,其制造业以装备制造业、高端消费品和军工产品为主,服务业重点维持金融业全球核心竞争力。从工序分工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主要处在“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加工组装环节,而发达国家则掌握研发、关键部件生产等重要环节。如图1所示,在个人电脑方面,上游办公系统和微处理器与下游售后服务等工序附加值较高,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而中游组装

25、工序属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极易在国际间转移,极易遭受外部需求约束,增值能力弱,利润空间最小,位于“微笑曲线”的下凹处5。图1微笑曲线示意图资料来源:吕政.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P2062.1.3金砖四国国际分工地位进一步提升“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作为四个庞大经济体和新兴的市场,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金砖四国”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在迅速提升,其国际分工地位也在逐步提升6。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制造业中比重较大,世界工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也正在努力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自主品牌,未来几年将从

26、国际制造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也将是国际外包服务业的主要承接国家。印度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远远超过制造,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极具特色,未来将在制造业发展方面加大力度。俄罗斯将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改变全球能源资源提供者分工角色。巴西也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和产业竞争优势谋求提升产业分工地位。2.2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现状2.2.1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对国外投资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从2002年开始,我国进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的高速增长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当年突破

27、5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600亿美元。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7。目前,我国吸引外商投资额,高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首位,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额的1/4。美国商会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近90%的企业有在我国扩大投资的愿望,三成左右的跨国公司锁定中国,将中国定为下一个投资目标;日本东京交易所上市的企业中,欲将生产基地迁出的企业,70%打算把中国作为主要的转移地。发达国家将已经发展成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如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石化产业等,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转移,更多的国际资源和生产要素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市场规模、产业链、企

28、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2.2.2新能源等低碳、绿色产业加速转移能源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带来的危机,使得各国都在努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寻找资源市场。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争夺新能源,以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在新能源开发这一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方面占有领先优势,从产品研发、技术专利、产品应用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为摆脱危机,开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全球能源危机、气候变化,美国不仅将新能源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加以

29、扶持和培育,而且正式通过了碳关税法案,希望未来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欧盟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日本几十年来始终追求节能环保,拥有明显产业领先优势。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再提供巨大潜在市场的同时奋起直追。未来全球新能源产业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掀起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2.2.3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流向不平衡由于各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区域流向不平衡的现状。例如,我国市场开放的梯度性与渐进性,导致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呈现出东高西低、南多北少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无论

30、是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珠三角的转移,还是发达国家已经成熟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转移,都是拥有高层次产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向产业处于低层次的地区的转移,属于一种产业垂直分工。2.2.4全球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国际产业转移层次将不断提高,为提升全球竞争力,发达国家继续加快发展更高附加值、创新性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低附加值一般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中国家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传统加工制造业和重化工工业,并带动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趋势。不同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找产业链或产品工

31、序链条上的最佳投资区位。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正在推动新的产业革命来带动经济走出衰退,实现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如信息通信、生物技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主导产业,推动原有相关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2.2.5研发机构伴随国际产业转移比较普遍为了深入扎根在转入国,根据本地需求的改变与提高,生产符合该国国情特色的多样化产品,研发机构开始随着相关产业的转移而转移。从长远看来,研发机构的本土化建设,有利于跨国公司开展更多的前沿技术研究,增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有当地特色的研发销售一体化产业,持续获取高额利润8。2.3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特点在科技发展

32、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下,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2.3.1第三产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资料显示,二战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主要以初级产品加工和原材料为主,并且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进行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不仅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也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和次发达国家转移,并且其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服务业

33、仅占世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25%,而2012年已经上升到70%左右9。2.3.2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呈多样化发展世界经济的不断开放,为跨国公司多渠道进行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国际投资已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方式日益成为重要方式。2.3.3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随着区域竞争不断加剧,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式转移,以形成产业的群体和网络,成为地区产业集聚的重要参与者。由于产业集聚可以产生正的外

34、部经济效应,节约空间交易成本,发挥学习和创新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所以跨国公司更加偏好到产业集聚的地方去投资。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向产业集聚地区的转移,进一步强化了区域产业集聚的程度。在中国,跨国公司以沿海大城市为核心,正在建立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和要素越来越快地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10。2.4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与过去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向少数发展中国

35、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某些工序的现象并不少见。目前,我国主要有四大区域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分别是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中西部区域。各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向其他区域转移自己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产业。例如,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迫使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其他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区域转移。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向其他三个地区转移,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的产业向中西部区域转移。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如图2所示:图2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四大区域资料来源:百度图片3国际产业转移的原因虽然国际产业转移不完全由国际直接投资来带动,带有国际产业转移性质的直接投资也只是企业众多直接

36、投资行为中的一种,但是由于在当代,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结果。3.1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国际产业转移实际上是跨国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按照理性人假设,企业会根据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理性地、慎重地选择其适合的产业组织方式。当国外市场的需求增加或要素供给发生有利于其提高利润的情况下,企业就会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从而该产业也会逐渐地从比较劣势国家转移到比较优势国家。3.2国际直接投资的结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理论都是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因为技

37、术的扩散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间必然会出现重合产业,所谓的重合产业是指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相似的机器设备或生产线,运用相似的技术工艺,需要相似比例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相似的商品。重合产业及其技术构成的相似性,是由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国外技术设备、工艺及其扩散决定的。在相同的生产函数下,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动成本或低资源供给成本就进一步诱发了整个产业的国际转移。7而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业导向行为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投向特定行业,也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经济动因。此外,东亚以雁形模式成功地完成了部分产业的国际转移也是同他们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吸引对外直接投资

38、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产业转移理论,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国际化道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国内产业的国际再转移现象11。3.3潜在市场容量是产业转移的拉动力量国际经验表明,需求的扩大、市场的扩张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拉动力量,而需求不足、市场容量有限则是产业发展的致命约束。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一方面形成了发达国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生产能力;而另一方面,由于其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萎缩,使得社会产品的迅猛增加已相

39、对地超出国内市场范围内的需要。相对过剩的社会产品要实现其价值,必然要开拓新的市场。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材料也便宜,并且具有潜在而巨大的市场容量。因此,过剩资本要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扩展市场,提高利润,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反映了资本追求利益的本性,在于要求一个不断扩大的市场。3.4经济全球化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全球化简单说来就是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过程,它是一种新的国际生产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而生产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在封闭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不伴随着对外产业转移,而是在一国范围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经济

40、全球化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不但促进了一些产业的整体跨国转移,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同一产业的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跨国转移,经济全球化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活动空间,使它们凭借各自的优势和经济实力,不断扩大经济势力范围,在全球获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从而引发了产业国际转移的浪潮。许多发展中国家正是利用这一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引进资本、技术,加快本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少数发达国家制定了“游戏规则”,也必然是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雄厚实力,在世界经济竞争

41、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贫富国家并没有能平等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两者从全球化中得到的那一份“蛋糕”是极为不均的。3.5新经济刺激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加速发展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的,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新经济是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它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通讯产业为依托,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在不断催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竞争格局,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世界各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都将加强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延伸的趋势愈益明显。其中,欧美各国在

42、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仍占主导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愈益重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快于发展中国家,加上信息和知识传递成本的下降,也使国际间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且被赋予更多的技术内涵。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同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度、广度、模式等日益受到信息通讯和知识扩散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表现出巨大的溢出效应。如软件产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外包”服务和价值链的延伸,形成了密切的互动和合作,发展中国家在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将面临一次历史性的机遇12。4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近年来,伴

43、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开始新一轮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速度更快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结构高度化、规模扩大化、周期缩短化和方式多样化等新的趋势。4.1结构高度化趋势知识经济的发展不仅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发展,而且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结构高度化趋势。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趋势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4.1.1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跨国公司基于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转移,各子公司根据其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和最低成本生产区域,必然按照各国的特点和优

44、势,分别把技术、生产和营销等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去。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三大环节,即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如果说早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更在于价值链。价值链是指设计、制造、分销、服务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价值链分工的基础是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性活动更加专业化的细分,从而导致从最终产品的分工向价值增值全过程的分工转移,传统的所谓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因此也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在产品价值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每个环节的成本和效益都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一般说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投人要素差异很大。例如,产品研发环节属知识密集

45、型,所要求的主要是具有专业技术和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宽松自由的组织环境和鼓励创新、提高独立思考的企业文化。而产品的装配环节属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的普通工人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全面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为在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的需要,跨国公司对整个产业(产品)价值链进行拆分和对产业空间分割,把各个环节分布到能更好地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地方,实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分别布局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产业整合。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的,美国福特汽车

46、零部件也是在11个国家生产的。从发展趋势看,价值链的拆分和产业的空间分布,迎合了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化战略,向无国籍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3。4.1.2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各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差异必将导致生产要素跨国界配置的成本不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本质是流动要素追逐非流动要素而进行的全球生产重组。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界流动几乎不存在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均等化,而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这些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4.1.3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传统的国际产业转移常由经济梯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指向梯度较低的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

47、家之间很少发生产业转移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原有的逐级梯度模式被打破,发达国家在向次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产业绕过次发达国家,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跨级梯度转移模式。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流向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而流向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4.1.4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多是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20世纪末、2l世纪初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前不同,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

48、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产业转移浪潮。4.2规模扩大化趋势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投资、生产国际化加快的潮流,跨国直接投资的总量不断扩大,从而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使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这一有利国际大背景把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广到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对一些行业进行大规模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浪潮,大幅度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好地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状况。4.2.1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迅速增加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995年为3310亿美元2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产业政策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