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26699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9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第一节隋代文学 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 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 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 歌的慷慨呜咽

2、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 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 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 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虞世

3、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 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 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1.识记: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简单运用: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 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但两者之前合而未融。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

4、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 而未融的弊病。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庭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识记: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虞世南等人所编,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3.识记: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在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 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为上官体。 理解:上官体的特点,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雍容典雅的气度,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上官体在 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一.

5、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 区分偶句形式。 二.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成为 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三.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简单运用: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 局限: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4.识记:“初

6、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理解: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综合运用:“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充分表现在他们的古体和歌行中,特别是卢、 骆的七言歌行。 二.七言歌行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四杰”中的卢、骆、王,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表现 出刚健骨气。 三.渐趋成熟的五言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声律的谐调, 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但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的诗和边塞诗。 四.

7、“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第三节杜审言与沈、宋 1.识记:馆阁体。 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 直酬唱的“馆阁体”诗, 虽在内容上与以前宫廷诗人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炼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2.识记: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理解: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

8、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 简单运用: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一.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二.五言律的定型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易记易掌握,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 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 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

9、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 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式的定型。 3.识记:宋之问和沈佺期。磨练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 理解: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没有文饰,但诗律、对仗十分工整。七言 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 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第四节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1.识记:陈子昂的生平。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青年时期折节读书,落第后曾学仙隐居。两次

10、上谏疏直陈政事受赏识。曾慷 慨从军,后遭诬陷入狱。 2.识记:陈子昂的复古倾向及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简单运用:陈子昂诗歌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陈子昂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 所得;所失: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理解:陈子昂的诗歌情调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诗和登幽州台歌。 诗歌情调: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

11、激烈、拔剑而起的 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综合运用: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 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了一种 “骨气端翔、 音情顿挫, 光英朗练” 的审美理想, 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美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

12、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 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3.识记: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4.识记:刘希夷及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 第二章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

13、标志。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 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

14、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 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 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

15、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 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孟浩然的生平。终身不仕。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

16、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四.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17、追求“无我”的境界,自甘寂寞。孟浩然的山水 田园诗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二.孟浩然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似比王维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三.王维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颖等豪侠诗人 1.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

18、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该诗大气磅礴。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 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 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 自写胸臆,用“冰心在

19、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 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 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3.识记: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简单运用: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

20、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 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4.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仕途不得意。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5.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

21、,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 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 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 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

22、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 的。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 造。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

23、得欣赏的奇 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 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 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 了边塞诗的描写

24、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 称。 3.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

25、色。 于壮观中寓悲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李白 第一节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识记:李白的生平。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读书、漫游求仙和任侠中度过的。曾入京,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被迫离 开长安。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一.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 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26、 二.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 倨傲达观的性格。 三.在李白的性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这正是他的自由性格的生发点。从自然与神仙中,他想得到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 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李白的乐府歌行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题写现实,二是用古题写己怀。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此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 有大河奔流的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

27、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显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四.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三节李白的绝句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

28、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 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二.李白的七绝,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几首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 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29、三.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乐府歌行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 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2.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 ,不加雕饰 简单运用:李

30、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有着巨大的魅 力。 二.他的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 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

31、狂放精神。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狂风吹 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三.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沧海、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明月、白露等),体现出 丰富的艺术风格。另外,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 显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杜甫 第一节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识记:杜甫的生平。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称为杜工部。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34 岁前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后来困居长安十 年,穷困潦倒。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32、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 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

33、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 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 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第二节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创立了“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 的新乐府。 其乐府古体诗, 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 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采用的

34、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表现和特点有: 一.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二.杜甫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 三.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叙事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四.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 目睹

35、的一切。 第三节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1.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进入中年后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的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 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是“万方多难”,依然是花伤人心,“沉郁”也就是必然了。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

36、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二.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 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 了基调的主题。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及杜甫的律诗成就。 杜甫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

37、的成就。 一.对五律的把握非常纯熟,韵律精细,诗境浑成多变。如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 无丝毫用力的痕迹。 二.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其七律创作超过前人总和,并自创“连章体”七律组诗及“拗体”七律。 1.七律至杜,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如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 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2.手法巧妙,格律运用已致化境。如七律联章组诗秋兴八首,于艺术上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3.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能律则律,当拗则拗。 三.拗体在七绝中出现较多,入蜀后的绝

38、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 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且受民歌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 四.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严守格律而多变化。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且多着议论。他的律体的长处是,让诗的 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焕发出诗美来。 综合运用: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艰难困苦,创 作日趋成熟后,“沉郁顿挫”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39、。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如登楼,诗风 沉郁。这种沉郁风格是时代心理在杜诗中的反映。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 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回环往复,流露在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 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第四节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识记:杜诗集大成。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1)

40、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2.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3.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4.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一.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 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 取众人之长。 二.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擅长各种诗体,并能推陈出新。最拿手的七言律变体犹多。杜诗除了沉郁

41、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 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三.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第五章 .大历诗坛 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 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 .韦应物与刘长卿 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

42、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 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 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 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 孟诗派的表现艺术, 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 反映大历以

43、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

44、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多数诗写得省净流畅,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可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寞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第二节大历十才子 1.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2.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1)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2)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重要原因)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

45、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 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体上具有凄凉衰飒的风格。 三.喜用白描手法 ,多用描述性意象 .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 ,刻画逼真 .如钱起湘灵鼓瑟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 界。 四.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

46、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顾况、李益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风格:一 .注意从慷慨吐清音的吴楚民歌汲取营养。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苔藓山歌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音调流畅自然,比 喻新颖奇兀。 二.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通俗坦易而又化俗为奇,且充满狂放之气。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想象过人,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出人意表。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47、 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 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 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

48、,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渡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继杜甫、 元结之后, 倡导“风雅” ,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风既有通俗明快, 真率自然的一面, 如苔 藓山歌;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其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坦 易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49、如 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李益诗各 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 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第六章中唐诗歌 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体变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 诗派,写作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同时有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到李贺等 人,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第一节白居易、元稹等人 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字乐天,五六岁时便学作诗。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