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26771 上传时间:2020-05-06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6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讲讲解.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 讲课件讲义(考试吧职业教育在 线) 中学必考文学常识中学必考文学常识第1 讲讲义 先秦必考文学常识梳理(上) 第一章:先秦必考文学常识梳理 一、先秦文学概况 按照我国文学历史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上古到秦统一前(即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发生期。为中国文学的源头。 在整个先期文学中,我们将分为三部分来梳理和识记,分别为诗歌与辞赋、寓言神话和散文。 二、代表性文学思潮 (一)诗歌和辞赋 1原始诗歌(也叫原始歌谣) 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是在原始人类是劳动过程中随口唱出来的,它算是最早 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

2、诗歌是集体的口头创作,是歌、乐、舞三者结合为用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 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随着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在这些呼声的间歇中添上有意义的词语,便形成了正式的诗歌。 2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 篇作品,分为 风、 雅 、 颂三大类。 3、 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战国后期楚国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吸取民间文学 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句式参差灵活的“楚辞”体。 他的作品

3、有离骚 、 九章等二十多首光辉诗篇,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了榜样。诗经 和楚辞,形成了后世诗歌发展的风、 骚传统。 (二)散文 先秦散文从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发展而来,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又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大类。 1、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以记言、记事为主。殷周时代,开始以散文的形式记载历史事件,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古代文 献资料汇编的散文总集。尚书之后开始以散文写史,春秋即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春秋 战国之际,产生了左传、 国语和战国策三部重要的历史散文著作,它们在体例、叙事和文辞上 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显示出先秦散文的卓越成就。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政治性

4、、哲理性的论辩性散文。代表作有论语、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墨子、 吕氏春秋等。其中以庄子和孟子文学成就最高。 (三)寓言和神话传说 1、先秦寓言 寓言是用虚构假托的故事来寄寓某种事理的一种文学体裁。 2、神话传说 远古神话代表作有女娲补天、 鲧禹治水等。一些部族间的战争,也在黄帝杀尤、 共工与颛顼争 帝等神话传说中生动反映出来。神话传说和原始诗歌一样,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三、先秦文学代表性作品梳理: (一)、 诗经 1.内容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诗三百 。共 305 篇,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 作品,由孔子进行编修。 诗经所收录的

5、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的性质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指音乐曲调, 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诗经分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按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 赋、比、兴,合称六义。 2知识拓展: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 篇,小雅74 篇, “雅”诗多数为 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包括周颂、鲁颂、商颂。“赋、比、兴”是指诗经 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拟,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比喻。 “兴

6、”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 兴三种手法,在诗歌的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赋、比、 兴”即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3 诗经中代表作品: 关雎 内容简介 :写了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追求,表现了爱情带给他的焦虑和喜悦。本诗是诗经国风.的第 一篇,也是全书的首篇。 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正是我所喜爱的好配偶。 采薇 内容简介 :本篇描写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战争的回顾及其哀怨,表现了诗人忧时之情。 简析:全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衬乐,倍增

7、哀乐。 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七月 内容简介 :本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 遇, 此诗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出自于本诗。 简析 :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很象是一首农历诗 名句 :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译文: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蒹葭 内容简介 :本篇抒写怀人之情,表现了对“伊人”执着的追求和向往。 简析: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着河对岸的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

8、”是隔绝不通, 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的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 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翻译:芦苇密密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我心中那女子,伫立在河水的另一方。 诗经自测题: 一、填空: 1、关于诗经的编订,古来有所谓、 、 之说。 2、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它们长生的地区除“周南”、 “召南” 在 流域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流域。 3、所谓“四家诗”指的是、 、 、 ,前三家属经学派,而毛亨、毛苌属经学派。 4“诗三百” 是一种习惯说法, 取其概数而已。 其实诗经 凡 305 篇包括国风篇,雅 篇,颂 篇。 5 诗 经 中 五 篇 周 民 族 史

9、 诗 是 生民 、 、 、 和大明。 6古人评诗经向有“三体三用” 之说所谓“三体”是的是、 、 、 所谓“三用”指的是、 、 。 7孔子曰“ 诗可以兴,可以,可以,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 8诗经的作品大多是“饥者歌其食, ”紧贴现实生活感情自然真挚。 9、 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为诗经。 10、 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 和商颂 三部分。 11、 诗经按其音乐性质在文学上一般分为、颂三大类。 12、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3、 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4、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 和娱乐。 15、 诗经农

10、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16、 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17、 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二、选择题 1、 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A齐诗B鲁诗C韩诗D毛诗 2、 下列诗篇中属于弃妇诗的是 A 诗经伯兮B 诗经君子于役C 诗经关雎D 诗经氓 三、举例论述诗经的艺术。 (二)、叙事散文 1、 左传: 内容简介: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共 255年内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间 某些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先文散文叙事之最。 左传中代表作品

11、: 曹刿论战 : 内容简介 :本篇记录了鲁国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突出了“取信于民” 的重要性,第二段通过对曹刿指挥反攻的描写,显示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第三段表现了曹刿善于抓住战 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 简析 :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名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名句翻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衰竭了。 他们的勇气衰竭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桓公伐楚 内容简介:本篇叙述齐桓公和诸侯向楚国进军的经过,刻画了楚国使者

12、善于应对、义正言辞的特色。 简析 : 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管仲是在无理中找借口;齐侯则是一副霸主神气;楚国使者的对答, 随机应变,使对方无懈可击,特别是屈完的话, 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真是绝好的外交辞令. 辞令之美就是语言之美”。 但辞令又不单是靠语言来表现的,还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使自己的言辞具有说服力, 使对方无辞可答。 名句:“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名句翻译:“您住在北方,我信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也不能彼此到达,我想不出您进入我们国封 地的缘故是什么。 ” 宫之奇谏假道 内容简介 :本文通过宫之奇谏假道和虞公拒不纳谏而招致亡

13、国之祸的故事,表现了宫之奇对形势的精彩分 析,传递了他小国间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除被大国欺凌、吞并的危险。 宫之奇的三段议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晋借道之利害。充分说明了“虢亡,虞必从之”的道理,表 现出一个成熟政治家对政治斗争残酷性的清醒认识和一个忠臣对国家前途的深谋远虑. 简析 :文章分析精辟,说理透彻。首段,从当前虢、虞德位置关系出发,以“唇亡齿寒”作比,一针见血地 点明了晋灭虢对虞德直接威胁;第二段,以历史事实为据,驳斥了虞公同宗不会相 残的观点;第三段,以古书理论为据,捅破了虞公靠神保佑的希望。“ 烛之武退秦师 内容简介 :本篇叙述在晋文公死后,秦穆公举兵袭击郑,晋秦两国作战于殽的

14、经过。秦穆公不听蹇叔的谏诤, 秦师骄纵轻敌,招致失败。 简析: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作者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 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2、 战国策: 内容简介:简称国策。记载战国策士的言论和活动,文章气势纵横,论事周密,善于运用寓言譬喻, 战国策中的作品: 苏秦始将连横 内容简介 :本篇记载苏秦最初主张连横,想帮助秦国打击六国,秦惠王不接受他的意见,他就主张约纵,造 成六国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 简析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苏秦得势前后,其家人不同的态度,既从侧面烘托了苏秦的人物形象,又反映 出战国时代崇尚功利,淡薄亲情的炎凉世态。 涉及成

15、语: 1刺股悬梁:形容刻苦学习。 2前倨后恭: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的转变。 3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又怕又愤恨。 邹忌讽齐王纳谏 内容简介 :本篇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的听取人们的意见,作为施政的依据,写来委婉生动,颇 有说服力。 简析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 “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 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名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名句翻

16、译: 我的妻子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她对我有私心;我的妾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她对我有畏惧 之心。我的门客之所以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冯谖客孟尝君 内容简介 :文章记叙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识见和 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简析:本文刻画冯谖形象,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叙事曲折生动。 3.国语: 内容简介: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 吴国、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国语按照

17、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中的作品: 邵公谏厉王弭谤 内容简介 :本篇记载邵穆公劝戒厉王弭谤的主张,指出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 终将自食其果。 简析 : 文字简洁,叙述有条有理,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 名句:“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名句翻译: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勾践灭吴 内容简介 :夫差练兵三年,大败越兵,越几亡。越王勾践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外示弱求和于吴,内取十年 生聚、富国强兵之策,终于灭掉了吴国。 赏析: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议论和对话来展开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相关成语: 卧薪尝胆

18、,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 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4、 尚书: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 “上古之书” 。汉代以后, 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先秦叙事散文文学常识自测: (一)填空: 1、先秦历史散文中, 左传是体, 战国策体, 国语体。 2、 “春秋三传”是、 、 。 3、 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时期历史文告的汇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 的历史;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 体史书;国语是我国第

19、一部体史书。 4、 左传创立了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 、 “ ”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 理评价的方式。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常识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司左丘明所作, 它擅长战争描写。 B 春秋是概括的记叙历史,左传是详细的记载事件的本末细节。 国语春秋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体通史,记载周王朝和诸候各国的大事,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及左 传 ,叙事却比左传更鲜明生动。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文风剧谈雄辩。 2、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常识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春秋是

20、鲁国的纪传体通史,纪事严谨,语言精炼。 尚书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它大致有四种体式:虞书、 夏书、 商书 和周书。 战国策中纵横家辩士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像“狐假虎威”“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都出 自其中。 国策: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国别体史书。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词说和 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特点:围绕人物的谋策、游说、议论来组材谋篇;善于表现人物个性;用生动的寓言故事帮助说理。 (三)举例简述左传叙事特点。 (三)、诸子散文 1、 论语: 内容简介 ;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成书于战国初年,语录体是其 基本特征。 2

21、、内容名句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 温故而知新:温,温习。故 ,旧所闻昔所知为故.新,今所得新所悟为新。温故而知新,温习旧有知识而能 有新体会、新发现。 可以为师:时时温习旧得而开发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有心得,斯所学在我,能学即能教,故曰可以 为师。 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所学在外,则知识无穷,记问 虽博,非属心得,既非能学,即非能教。然心得亦非凭空自创,乃从旧闻中开悟新知,使内外新旧融会成 一,如是始可谓之学。若仅温故不能知新,则必有学绝道丧之忧矣。故惟温故而能知新,始能胜任为师。 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

22、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 罔:迷惘。只向外面学,不反之己心,自加精思,则必迷惘无所得。 殆:危殆。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不能定,危殆不安。 译文 :孔子说:“仅向外面学,不知用思想,终于迷惘了。仅知用思想,不向外面学,那又危殆了。” (也可译 为: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 ) (3)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公 冶长)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y )。文,其谥。 左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

23、得谥为文呀!”孔子说: “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这就得谥为文了。 ” (4)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雍也) 博学于文:文,诗书礼乐,一切典章制度,著作义理,皆属文。博学始能会通,然后知其真义。 约之以礼:礼,犹体。躬行实践,凡修身、齐家、从政、求学一切实务皆是。约,要。博学之,当约使归 己,归于实践,见之行事。 弗畔:畔,通“叛” ,背离,指离经叛道。君子能博约并进,礼文兼修,自可不背于道。 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 (5)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泰伯) 译文

24、:孔子说: “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7)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子罕) 空空如也:或说:孔子自言无知。或说:此指鄙夫来问者,言此鄙夫心中空空。就文理,后说为是。或说: 空空,即悾悾,诚悫(qu)貌。鄙夫来问,必有所疑,有所疑,即非空空。然此鄙夫心中只有疑,并无 知,则仍是空空,两义可兼说。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孔子转叩问此鄙夫,使其心自知

25、开悟。两端者,凡事必有两端,孔子就此鄙夫所疑之事之两端叩而问之。竭,尽。于此两端,穷竭叩问, 使鄙夫来问者,对其本所怀疑之事之两端均有开悟,则所疑全体皆获通晓,更无可疑。然此非孔子先自存 有一番知识,专待此鄙夫之问。孔子仅就其所疑而叩之,使自开悟,故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正为 此鄙夫心悾悾如,诚悫有疑,又自承无知,故能循孔子之叩而逐步自有所开悟。若使此鄙夫胸有成见,不 诚不悫,别怀他肠而来问难,则孔子虽善叩,此鄙夫必抱持己见,深团固拒,不能有所开悟矣。故孔子虽 善教,此鄙夫亦善学。孔子之善教,正因其自认无知。此鄙夫之善学,亦正因其心空空诚悫求问。盖问者 心虚,而答者亦心虚,故使答者能转居

26、于叩问之地位,而问者转居于开悟对答之地位。而此所疑之事,乃 跃然明显,不明显于孔子之口,乃明显于此鄙夫来问者之心头。 译文 :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 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 (8)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宪问) 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 9)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 “非也,予一以贯之。 ” ( 卫 灵公) 多学而识:识(zh),记。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

27、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 为问。 然,非与:与,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贯,穿。一以贯之。 译文: 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孔子 说: “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2、 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 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

28、政;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 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 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中代表作品: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思想内容:本章说明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而能否获取人心,决定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这反映了一定的道理。 名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 上下团结(重要) 。 得道者多助,

29、失道者寡助。 译文: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2) 齐桓晋文之事章 : 思想内容: 本章系统的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具体主张,指出人君只要能扩充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 所谓“推恩足以保四海” 。人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推行王道于天下,所谓“保 民而王”。反之,如果以武力求霸,结果必定失败。孟子的这种理论和主张,反映了他对人民的重视,但 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的。 赏析: 本文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颇能反映孟子散文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论点明确、说理充分、感情激越

30、、 气势磅礴这些基本特色。本文在写作上比较曲折委婉,层层深入, 而且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 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译文 :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 (3) 鱼我所欲也 : 思想内容:本章指出“义”之价值高于生命,贤者在必要时应当“舍生取义”;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 为更是不可取的。不过,孟子的所谓“义”或“礼义”并非抽象的道德概念,是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的。 简析:第一段是用“我” “人”的

31、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深刻地提 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 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名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舍弃鱼 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

32、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会 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妻妾 的侍奉而接受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接受,如今却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是 可以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善恶廉耻的本性。 赏析: 第一段是用“我” “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

33、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深刻地提 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 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3、 荀子: 内容简介 ;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 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说理严密、结构严 整,笔力浑厚。 代表篇目: 劝学篇: 思想内容:本篇为今本荀子第一篇,系统论述人的后天学习、改造的重要性及其途径方法,特别强调 劝学、专一、礼法、贤师益

34、友的作用。 赏析: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 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 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 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35、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 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 刻几下就停下来了, (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 墨子: 墨子,名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代大夫。墨子主张简朴节俭,反对礼乐繁饰。主张勤劳刻苦,反对声色 逸乐。重质而轻文,弃华而务实。 墨子一书,其中云集了他弟子和后学者的记录。墨子文章的特点是逻辑性较强,语言质朴。 代表篇目 (1) .兼爱: 思想内容: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均阐述“天下兼相爱则治”的道理。墨子的“兼爱”,主张爱无差等,与儒家的 “仁”和“

36、推恩”思想相对立。但墨家的这种兼爱,是离开阶级内容的抽象的爱,在阶级社会里是不可能 实行的。 (2) .非攻: 思想内容:非攻,即反对进攻的战争,与一般的非战是有所区别的。墨子对于防御性的战争则不懂得反 对,而且竭力支持。 (3) .公输: 思想内容:本篇叙述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事件,具体的反映了他的反对侵略和扶住弱小的思想。 简析:从写作特点来看,本文又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故事曲 折生动 !矛盾冲突犹如波浪起伏,滚滚向前推进。 5、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散文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宋国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 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

37、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 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 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名篇有逍遥游 、 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 合一”和“清静无为” 。 庄子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 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内篇大体 可代表战国时期庄子思想核心,而外、杂篇发展则纵横百余年,参杂黄老、庄子后学形成复杂的体系。司 马迁认为庄子思想“其要归本于老子”。然

38、而就庄子书中寓言、义理及天下篇对老子思想所评述,老 子与庄子思想架构有别,关怀亦不相同,所谓“道家”思想体系与庄子书,实经过长期交融激荡,经 汉代学者整理相关材料,方才编定。 代表作品: 1.逍遥游: 思想内容: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 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 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简析

39、: 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但他这篇文章却写得 十分漂亮,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他以寓言作比喻,寓哲理于离奇的想像和形象化的描写之中。 2.养生主庖丁解牛 : 思想内容:通过对庖丁解牛描述,表现了世上事物虽然错综复杂,只要善于适应自然之理,就不会蒙受 损失。 相关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 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6、 韩非子: 韩非生

40、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 年-前 233 年)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 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的学术综合了申不害的 “术”,商鞅的“法” ,慎到的“势”而加以发展,主张因时制宜,强调法治和君主集权,韩非子共五 十五篇。他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又善于用浅近的语言说明抽象的道理。 代表篇目: (1)郑人买履 内容: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 归取之。

41、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寓意: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 通、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2) 、智子疑邻 内容: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寓意: 1.从主人那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 见。 2.从老人那:当你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话对与不对,还要想一想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是否适合 发表这样的意见。 寓意: 1.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

42、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 2.从积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 (3)自相矛盾 内容: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寓意:不要夸过头,免得喧宾夺主。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己与自己矛盾的道理。 (4)滥竽充数 内容: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 n) 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寓意: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

43、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 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讽刺了那些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诸子散文自测 一、填空 . 子曰“ 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2、子在川上曰“。 ”论语子罕 3、子曰“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 论语述而 4、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 立天下之正,行天下之大道。孟子滕文公下 6、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则无败。 老子第六十四章 7、 诸子散文包括论语 、_、_、_等. 其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的 言行,由 写成,是家的经典。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庄子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周和

44、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 篇。 逍遥游秋水庖丁解牛 都是其中的名篇。 韩非,先秦法家集大成者,所著韩非子是法家重要著作他的文章以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见长,又 善于用寓言说明抽象的道理。 C. 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子和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人性本善”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兼爱,就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 寓言来说理,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2. 下列标红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45、饭疏食饮水(米饭)其良人出(丈夫)听而斫之(任意,听任) B多见其不知量也(多数)利与善之间也(差别)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勤勉) C抑为之不厌(不过)畜君何尤(喜欢)女将恶乎比予哉(何,什么) D自伐者无功(攻战)举直错诸枉(通“措” ,安排)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显) 3、下列标红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富而可求也B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就有道而正焉割鸡焉用牛刀 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D 斧斤以时入山林悲夫 子之不知余也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4下列有关春秋时期思想家的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宣扬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他所张扬的中庸 之

46、德,有明确的原则,即德行符合礼的规定。 B 孟子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长于论辩是孟子的鲜明特征。孟子 长于在论辩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之富有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 染力。 C庄子是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善于借助寓言来说理, 书中的寓言表现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思想。 D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其理想的人格的核心仁;孟 子和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另一方面又各自有所发展,但是他们都赞成 “人性本善” 的观点。 ( 三)阅读下

47、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1)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 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 不达。” ( 2)公孙丑曰: “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孳孳也?”孟子曰: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 中道而立, 能者从之。”( 孟 子尽心上 ) 注术:方法。容光:细小的缝隙。科:坑洼。成章:通晓文理。达:通达。彀率:拉弓的 标准。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 以下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大海

48、才能吸引观水之人,只有圣人的言论才能吸引求学之人。因此,见过大海的人, 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 B君子志于道,不能半途而废,应该像日月,连细小的缝隙都照到;应该像流水,不注满坑洼就不再前 行。 C孟子告诉人们,君子志于道,应追求那些如大海般广博宏大的道,并且通过不断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 力,才能有所成就。 D道的养成,要依靠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日常学习,只有学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达到通达的境 界。 以下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丑赞赏“道”是伟大而美的,但是如同登天一样,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如果不降低标准,人们也 许难以勤勉地追求。 B针对公孙丑的言论,孟子认为“道”是不能降格以求的,不能因为“道”太崇高或者追求“道”有困 难就降低标准。 C君子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人对“道”的追求,要注重传授的方法,要给人留下思考和理解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