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37683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6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分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学视角下的校园暴力问题 13 级社会学 张海天 学号: 201308010031 导言: “校园” 这个词, 不单单只是个名词。它总是能让人想起自己年少青春的生活,这种生活 是懵懂的, 是单纯的,是幼稚又美好的。校园是人社会化的一个总要途径,人从生物人到社 会人的转变在近代文明社会后,基本大程度上要依靠校园。不同的文明国家大多都兴办学校 来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现代社会中,多数人从早期幼儿3 岁左右到成人23 岁左右都 在学校进行社会化的教育。校园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起点。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和培养, 人渐渐地有了对社会的基本认知和适应,成为了一个社会人。 可以说学校是人社会化最基本、 最

2、重要的一个场所和工具。 可是校园暴力,是这个美好的校园里浓重的“雾霾”。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都 有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存在。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都 存在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问题。 在挪威,奥尔韦斯用欺侮行为问卷对715 所学校 13 万名 8-16 岁的中小学生调查研究发 现,大约 15的儿童“有时”或经常卷入欺侮行为,其中约9为受欺侮者,7为欺侮者。 严重卷入欺侮行为的约占5(一周一次或更多),约3以上为受伤害者,2为欺侮者。 同样的研究模式在瑞士得出了更高的比率。 英格兰的惠特尼和史密斯(Whitney and Smith )通过对雪菲尔德的24 所学校

3、超过6000 名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发现,“一学期至少1 次”有过被欺侮经历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 的比例分别为27和 10。而“一周至少1 次”这样频繁受欺侮的儿童在小学和中学所占 的比例分别为10和 4。 日本弱智儿童研究所1995 年对全国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及其父母进行的调查结果表 明,受过欺侮的男生有270,女生 362,至今仍受欺侮的有32,平均每3个中 有 1 名受害者。 而美国医学杂志最近的报道指出,美国三分之一的学生都与欺侮有关,47的父母和 77的教师承认有与孩子欺侮相关的报告;每月因害怕遭到欺侮和暴力伤害而逃学或旷课的 中小学生高达16 万名。 国内案例更多,简单列举几个:

4、1. 江苏无锡女生遭羞辱、打耳光、扯头发被围观哄笑2016 年 1 月 11 日晚上,两段共 长达 3 分钟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在视频中, 一名女生在宿舍角落里遭到数名女生持 续捏脸、打耳光、扯头发,甚至是砸椅子。施暴及围观女生竟然时不时哄笑奚落,并且满嘴 脏话,一位围观者还进行了拍摄。 2. 海南 15 岁少女遭多人围殴扒衣被骂“打死她”2016 年 1 月 16 日,一段少女遭多人 殴打、脚踹、扒衣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打人者讲海南临高方言。记者16 日晚从海南省临高 县公安局得到证实,视频里的暴力事件发生在该县东英镇的乡间小道上,受害人已报案。 3.湖南女生在不到100 秒视频中被掌掴

5、32 次2016 年 4 月 22 日晚,有网友在qq、微博、 微信等网络平台上发布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 100 秒的视频 中,女生被掌掴32 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 4. 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2016 年 4 月 28 日 13 时许, 桑柘中学学生沈某(男, 14 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 15 岁 )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 某胸部,赵某经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 5. 日照五莲一中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学生在厕所被群殴2016 年 5 月 16 日,一段校园 暴力视频被疯传,一名中学生男孩,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其中几

6、十人围观,据网友 称,这起事件发生在五莲街头中学。 6. 15 岁少年不堪同学欺凌服毒自杀2016 年 6 月 3 日今年十五岁的陶某某,是青海省海 东市互助县威远初级中学八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六一儿童节,这个属 于美好、属于欢乐的节日,陶某某选择用服毒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15 岁的生命。 校园暴力为什么如此的普遍?这个阴暗的社会一角尽然如此的广泛。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 的严重问题 . 校园暴力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大多数人在学生时期都经历或者旁观过校园欺凌和校园 暴力。可能你是那位施暴者,也可能你是受欺者,或者是旁观者。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 如何杜绝校园暴力的发生,如何中途发

7、现制止校园暴力,如何解决校园暴力给被害人所来带 的精神创伤,这些都是非常复杂棘手的问题。 正文: 关键词:校园暴力社会化社会环境同龄群体 校园暴力是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区、在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与学校师生之间所产生的暴力行为,它属于社会暴力的一种。 个人认为这个这个定义比较全面,但是我认为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的暴力问题与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暴力问题有很大的本质上的区别。两者的根源不同,性质不同。 所以不能放在一起 讨论, 本文所论的校园暴力是指指在学校开展正常管理、教育期间, 在校园内部及其周边地 区、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所产生的暴力行为。简称校园暴

8、力。 校园暴力 包括实施身体或精神上的侵害行为,往往由于教师与学生一级同学之间关系与 利益的约束而出现一定程度的隐蔽性。学校暴力的侵害行为包括了实际攻击、伤害、虐待、 猥亵等直接实施暴力或在精神上造成威胁的事件。校园暴力对未成年人的伤害是巨大的,这 种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是精神上的创伤。 校园暴力的主体是学校中的学生,大多数为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分析校园暴力就要从校园 暴力的主体入手,就是要从青少年入手进行分析。 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到社会 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 会文化得以积累和

9、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 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校园暴力的原因 有关校园暴力的原因论在我国的研究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流派,我认为可以借鉴西 方犯罪原因论以解释中国的校园暴力问题。在有关西方犯罪原因论的理论中可以大致分为两 大类, 即个人原因论和社会原因论。不能抛开个人原因直接谈论社会原因,因为人的本质是 生物, 生物有固定的生理结构,有固定的生理状态和生理现象。心里学上认为:人的生理形 态和状态是人性格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影响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了解校园暴力的原因,要从 本质上去剖析它,就必须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进行研究。 个人原因论又区分为生物人类学

10、的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的理论。前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天 生的生理结构和基因结构,后者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和性格特征。而社会原 因论把犯罪的根源归因为特定的社会环境,但在社会原因论中又区分为社会反常状态理论、 文化传递理论、 冲突理论、标签理论等。其中, 社会反常状态理论把犯罪归因于社会文化和 社会结构之间的极度紧张;文化传递理论认为犯罪是在社会文化传递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习 得的;冲突理论注重社会中各个次群体之间的关系,犯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强者与弱者的 关系,社会中强大的群体能够把弱小群体的许多价值观和行为定义为违规;标签理论则认为 犯罪是相对的, 任何行动和有此行动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

11、志为犯罪时,才成为违规。 尽管西 方理论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西方有关犯罪原因论是建立在西方犯罪问题的社会事实 之上,而且即使是在西方, 有关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论也是建立在一般的犯罪理论基础之上。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依凭西方理论来解释和应对中国问题,而应该建立在中国社会实践的 基础上,连接中国经验和传统,发展从中国实践出发的社会理论。 结合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国情,我认为校园暴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大的影响因素:1、心 理和生理形态2、社会。校园暴力有时是群体性行为,有时又是个体行为,群体也是由个 体组成, 所以分析校园暴力时要先从个人原因开始分析再到社会原因。这个两个因素都存在 不稳定性和矛

12、盾性,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中,两个因素都会影响社会化的结果,两个因素 其中非良性的因素会使得社会化偏离正常的轨迹,诱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从而产生校园暴 力。 一、心理和生理形态: 校园暴力的参与者和受害人多数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心里性格和生理状很大 的区别。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它是个体发展、发育最富特色、最宝贵的时期,然而这 个时期同时也是人生的“危险期”。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迅速。青少年期的生理 特征具有突变性,他们的形态、 形体、内分泌等一系列的生理现象都会发生一个快速而巨大 的变化。生理变化是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随着生理上的变化,加之外界环境的各种影响, 青少年期是

13、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 生理特点: 1: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在加速增长。以身 高体重为例,中学生的身高每年少则增长6-8厘米,多则增长10-11厘米;体重一般每年 增加 5-6公斤,突出的可增加8-10公斤。第二性征的出现是中学生外形剧变的又一表现。 所谓第二性征是指性发育的外部特征。如男孩子开始出现上唇生须、喉结增大、 声音变粗或 嘶哑、腋毛、第一次遗精等,女孩子出现乳头突起,声调变高、第一次月经出现。体内机能 的迅速健全。 2:青少年身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迅速增强,并逐步趋向成熟。以脑和神经系统的发 育为例,在青春发

14、育前期,大脑重量和体积的增加较前减少,但内部结构复杂起来,大脑皮 质的沟回组织和神经元细胞已经完善,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步平衡,特别是内 抑制机能逐渐发育成熟;到青春发育后期,第二信号系统不仅已据优势地位,而且在概括和 调节功能上也有显著发展。青春发育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成熟为青少年心理的渐趋成熟提 供了物质前提和可能性,但青少年毕竟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脑和神经系统尚有 待进一步锻炼。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迅速发育,特别是青少年的性机能发育成熟导致 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特征是错综复杂的。主要表现 有: 一自我意识增:自我意识是

15、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进入青少年期的个体随着对外界认识的 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 但是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因而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 通常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的评价,看问题太过主观。 遇到挫折往往又会灰心丧气、怯懦自卑、 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 二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由于大脑机能的持续增强,生活空间的持续扩大,社会实践活 动的持续增多,其认知能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感知觉、记忆力、思 维能力不断增强, 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 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

16、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明显的提升。青少年逐步开 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遭事物,会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 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关于“人生目的”、 “人生意义”、 “生活理想”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解 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三情感的发展与现实的矛盾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杂性,从而产生了青少 年情感发展与现实的矛盾。 1、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青少年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个人秘密不肯轻易向家人及朋 友吐露, 这时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感。这种状态与青少年随生活空间的扩大而出现的 强烈的交往需要构成了一

17、对难以排解的矛盾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一方面, 自认为是成人的青少年在思想言行等各方面都表现出 了极大的独立性,要求自作主张。然而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很多 事情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这时就构成了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识别力低, 他们非常渴望获取新知识, 新思想,这时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使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4、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青少年往往容易感情用事,他们不善于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常 常是不能坚持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控制而成为情感的俘虏。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青少年朝气蓬勃,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未来充

18、满了美好的向 往。 然而他们往往不能正确估计理想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容易遭受到打击。 一旦遇到挫折,有的人便会悲观失望,严重的会陷入绝望的境地而不能自拔。 结合以上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特点。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对自己不能做出客 观的评价, 看问题太过主观。加上生理上的发育明显,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变得好动, 易怒, 做事很冲动。 这就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提供了基础的生理条件,从大量案例中, 校园暴力 的施暴者通常身高体型上比受害者要高大,使得施暴者持强凌弱、以大欺小。 而且青少年的 智力发育虽然显著,但是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加之青少年在心理上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 矛盾、独立

19、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各种, 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的中出现偏差,无法正确的去处理心理矛盾和与人交往的社会矛 盾。一方面强烈希望自己融入进社会化中,一方面却遇到许多矛盾。青少年社会经验少,识 别力低、 社会阅历不够丰富,在很多事情上难以做出正确的决断,容易遭受到打击而往往容 易感情用事不善于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所以青少年对外界的评价是非常看重的,在校园 中,青少年心理上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很大因为青少年渴望得到所在群 体的关注和认可。 为了获得同群体的关注和认可或者有时候希望自己能成为同群体中的“领 袖” ,想当“老大” “大哥”。

20、于是通过校园暴力这个方式去欺负、打击、迫害同群体中的其 他同学来满足来提高自己在群体中的身份地位。 由于青少年这个阶段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增加,相互交往的次数和深度增加,相互间就 容易发生矛盾,并且青少年在处理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又做不到像成年人一样成熟的去对待。 所以当在校园中与他人发生矛盾的时候,青少年很难通过正常的沟通方式解决矛盾,更多是 依靠粗暴的武力去对待矛盾。由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程度低,其生物性的行为往往比社会性的 行为要多。 校园暴力的根源其实来源于人类的生物性,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其实也是生物的社 会性的表现。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行为中的暴力、持强凌弱作为生物社会性的表现是不 可根除

21、的。所以校园暴力也是不可根除的,因为校园暴力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性的社会化表现。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种中,不同的国家里, 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都会出现 校园暴力的问题。因为只要有人, 只要在青少年结群的集体中,就有可能出现以暴力解决问 题的方式。在校园中就会可能出现校园暴力。 二、社会环境: 人毕竟不只是单纯的生物,一个完整的人是生物人与社会人的结合,有着更多的社会性特 征。学校对青少年的教育就是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校园暴力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 种人类行为。 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类必然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 环境中。 社会学通常认为社会环境包括:家庭、 团体

22、、 社区、 文化、 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等。 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人也能影响社会环境。虽然生理、心理、社会 因素都对人的行为发生着重要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是不一样 的。王瑞鸿教授认为它们的具体影响差别可以这样界定:“生理因素是基础,心理因素是核 心,社会因素是根本。 ”正是因为社会环境的绝对性影响,所以我们分析校园暴力的放向很 大程度上要分析社会环境。 使青少年校园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一)、首先应该是家庭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启蒙。父母是青少年主要生活依靠。父母对 孩子的管教方式、父母本身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以及

23、父母的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等等,都 会对青少年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校园暴力和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家庭残缺或破裂。残缺家庭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死亡的家庭,破裂家庭是指父母离异的 家庭。 众所周知, 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 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应该是完整的,家庭教育应该是父母 双方共同完成的。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 展。家庭结构一旦遭到破坏,青少年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产生焦虑、躁 动等不良反应。 并且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而产生种种问题,加

24、之本身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上本身就很脆弱,更加激化的了青少年心理上的矛盾。使得青少年 情绪更加低沉、易怒,行为上更加暴力,难以沟通。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又 往往成为别人尤其是同龄人议论、讥笑的对象,容易产生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 的畸形性格, 这样的学生极易加入到学校或社会上的不良团体中,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或 者发起者 2.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 之间的,以 殴打 、捆绑 、 禁闭 、 残害 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 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暴力直 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健康和人格

25、尊严。家 庭暴力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间,如丈夫对妻子、父母对子 女、成年子女对父母等,妇女和儿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残疾 人也会成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对方肉体和精神上施暴,使对 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从而树立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根源之一。人 在儿童阶段, 父母便是其认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来源。儿童会大量的模范父母的生活 和行为方式。 青少年如果生在一个家庭暴力的环境里,从儿童阶段开始便大量模范父母间的 暴力行为, 无形中形成一种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 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 为。青少

26、年在校内同学间的群体中,本身就想满足自己心理上渴望被认可,渴望着群体里获 得更高的群体地位。在家庭中所模仿上的暴力行为就会从青少年的意识中浮现出来,然后青 少年通过暴力的行为对群体中的人进行肉体和精神上的施暴来获得认可和群体中更高的地 位,这就引发了校园暴力。 3.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 (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即家长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 的社会活动。 父母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中国当代社会家庭教育是比较缺乏的,不管是 中农村还是城市。很多父母会忽视家庭教育,认为孩子的教育应该全部由学校管理,但是又 要

27、求孩子要服从自己的权威。农村父母文化水平低,思想可能较为落后,很难与青春期的孩 子沟通交流来解决孩子青春期所面临的成长矛盾。于是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的氛围中成长, 就使得其社会化面临很多的阻碍。在城市中, 生活节奏快生活的压力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 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当的家庭教育主要有:、管教过度严厉,打压型的家庭教育方式。这 种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总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稍有差错, 就对孩子进行惩罚。、 过分的疼爱。溺爱型的父母所教育出的孩子普遍会有“王子病”或者“公主病”,更加自私 自利,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工作压力大, 无时间顾及孩子,对孩子的缺点

28、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青少年在成长中本身由于各种因 素的影响就容易参与进校园暴力,家庭教育其实是校园暴力的一道“防火锁”,家庭教育的 缺少对社会化来说是具有毁灭性意义的。.好的家庭教育会将校园暴力的隐患及时的化解, 不当的家庭教育就像给在萌芽阶段的校园暴力加上“肥料”。 (二) 、学校 校园暴力终究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暴力行为,一个“污浊” 的校园环境就是校园暴力发育 的温床。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学校里教师的素质、教材的选取、同学的特征、 学校的定位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引发校园暴力。 1、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水平,并 且教师应该有一

29、颗教育的爱心,现代教育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尊重、光爱、信任与平等。可是 在当下,很多教师不尊重学生,对学生更是经常动手打骂、体罚,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并且追逐名利、给学生打上“好学生”“坏学生”的标签。根据贝克尔 (H.Becker) 和莱默特 (Edwin M.lement)为代表的标签理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人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的反 应, “我”逐渐认识自我,他人的反应就是一种标签贴在“我”的身上,就会形成他人和社 会对“我”的看法, 这个标签会使得人不断强化并接受这种形象,并按照这种形象生活下去。 一旦学生被贴上“差生” 、 “坏学生”、 “不学好的人”等负面的标签,学生就会认为自己

30、真的 就是这样的人, 然后自暴自弃甚至辍学。这种学生极其容易加入社会或者校园中的不良团体 成为校园暴力的策划者、参与者。 2、学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缺失。在很多“ 成绩唯一论 ”“唯分数论 ” 主导下的学校,不 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思想品德课在初中或者小学的时候会经常被语文、数学、 英语这些“主科”老师所要来上。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很容易就受到不 良文化的影响。学校基本上没有法制课程,导致学生不懂法,目中无法,不守法。 3、校园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由于平时只注重学习,而忽视了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与沟通, 相互之间难免会有摩擦、纠纷,如果学校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很可能就会

31、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学校是校园暴力的集中地,最有条件对它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学校对校园暴力有无法推 脱的责任。 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 没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暴力真的是烛照学校教育和管理水平 真相的一面镜子。日本的池田理惠子曾指出: “侵害行为产生的部分可能的原因是学校组织 结构自身的问题,是由于制度化结构和制度化的行为模式所带来的一种可能性行为。” (三) 、社会大众传媒的因素。 现代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大爆炸” 的社会。信息的交流途径太多,青少年很容易就接触 到暴力的信息文化内容。在电视、电影、 网络中暴力文化大量存

32、在,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 代香港拍摄的很多关于黑社会的电影大量的传入内地,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其中古惑仔、 学校风云可以说香港黑社会暴力电影的经典。在古惑仔中,以山鸡和浩南的黑社会 故事为主线,描述了其如何通过打打杀杀成为黑社会中的大哥。在片中,用忠义、团结、打 抱不平这些社会道德来修饰暴力。这种电影对青少年是一种极大的震撼。因为本身青少年的 识别意识不强, 没有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青少年又较为感性。这些电影 中又将通过暴力所得的金钱、社会地位描写得那么的美好、将暴力描述得这么义正言辞、理 所当然。青少年就会认同这种暴力文化,大量地模仿、学习这种暴力文化。在暴力文化的潜 移暗化的

33、熏染下,一些青少年价值观严重错误,他们不再相信公平正义,视法律如儿戏,一 副无所畏惧的样子。他们习惯沉溺于暴力文化中,渴望以后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当“ 老大 ” 过瘾。 随着接触暴力程度的日益加深,他们内心的暴力倾向也愈益得以强化。 (四)、同龄群体的影响。 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 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 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 时期, 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青少年从家庭逐步走 向社会, 首先面

34、对的就是如何进入同辈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实现某种社会需要。同龄群体 在青少年社会化中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帮助青少年解决社会化中所面的矛盾,又可能阻 碍社会化的进程,诱发校园暴力等反社会行为。 1、与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相悖。青少年群体性质的不同,传递的文化特质也不同。积极 型群体往往载荷社会主流文化;中间型群体所承载的主要是同辈群体亚文化,它并非代表社 会期望的主流文化;而且群体趋向于提供反权威的支持,引导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甚至反 社会行为,如结伴酗酒、抽烟、打架等,使群体的性质向消极型转化,从而其传递的文化也 与社会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学者也指出了现代青少年文化

35、 异化现象, 在价值观方面,他们过分关注自我,缺乏鲜明的是非观念,呈现文化理想主义倾 向。这易导致人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 2、群体内部非制度化的行为规范对成员的控制是非正式性的,随意性较强。一旦群体内 规范与社会行为规范相悖时,群体内强大的无形的制约力会促使青少年屈从于群体行为规 范,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由一些常有不良行为表现的青少年组成的同辈群体, 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对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会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少数群体内的成员会 结伴抽烟、喝酒、打架、整天泡网吧玩游戏,甚至出现偷窃、抢劫、损坏公物等,成为青少 年校园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滋生地。另外群体内部的行为规则,也使师长不容

36、易了解掌握 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动向,使得校园暴力发生时学校和家长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处 理,解决问题。 3、维系同辈群体存在的单一的情感纽带,不具有稳定性,缺乏理性的指导,易导致意 气用事。 一旦青少年之间发生冲突,所属群体会凭着“ 朋友义气 ” 、“ 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等 观念,不加思考地帮助群体成员解决各种疑难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群体成员形成正确的行为 模式, 无助于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还易形成反社会行为。若感性因素不加以理性 指导,很容易衍变为校园暴力团体,更无益于青少年的社会化。 4、青少年易受群体核心人物的影响,但这种魅力型权威也易导致盲目性。青少年在思 想和行为上追随

37、核心人物,一旦他的言行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群体成员也会误入歧途,产生 各种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同龄群体的影响是校园暴力的原因中特别的一点。在校园暴力中当群体大部分成员 发生错误认知时,一个个体很难纠正错误的观念和认知,很容易受到群体其他成员的影响, 吸收、消化、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在很多现实案例中,平时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 彬彬有礼的青少年会因为同龄群体的影响参与校园暴力成为施暴者。同龄群体的影响使得校 园暴力更加难以预防和管控。 校园暴力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结合以上本文所论述的各种因素,校园暴力指之所以 会发生:首先是生理上的发育,生理激素的分泌导致青少年变得好动、易冲动。然后心理上 又

38、有 闭锁性与强烈交往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等等各种。在家庭中又因为家庭的残缺或破裂、 家庭暴力、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学校中又受到老师的影响,而且学校道德和法制教育又缺失,管理上不合理; 在学校中受 到同龄群体的影响;在每天的生活中接触大量的暴力文化信息。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很 多环节都会成为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心理、生理、家庭、同龄群体、学校、社会等这些因 素在有些时候单独成为发生校园暴力的原因,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因素又相互联系、彼此附和。 所以在剖析校园暴力的原因上要结合各种因素来分析。这样才好对校园暴力对症下药、各个 击破。 如何预防校园

39、暴力 (一)提倡家庭美德,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一种重要的隐性教育内容。和谐的家庭氛围、浓郁的文化气息、和 睦的家庭关系、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谐的邻里关系等家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教育着 青少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要教育孩子不仅要学会接受爱,而且要学会给予爱。由于 儿童的模仿能力强,并且喜欢模仿成人的一言一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 己的言行,如不说脏话,对家人不使用暴力。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应该首先做到,充 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关注心理健康,加强情感交流 青少年在成长的各个阶都会遇到来自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 处理不当就

40、会引起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越轨行为,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 此,作为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注意 从小培养孩子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方式 新时期,家长首先要摒弃“ 尊尊亲亲 ” 、“ 棍棒之下出人才” 等落后的陈旧观念,学着尊重 和信任孩子。 其次在教育方式上,家长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与孩子多多交流和沟通, 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尤其是在孩子的兴趣发展上,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 律,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亦不能太过于溺爱孩子。 (四)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 值得注意

41、的是, 一部分的校园暴力事件源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提高教师素质, 改善师生关系是当务之急。一方面, 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关注教师的心理 素质问题, 加强心理培训和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师生关系的紧张;另一方面,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应宽以待人,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 (五)普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 加强法制素质教育是有效预防及遏制校园暴力的必要条件,关键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 及法律常识,树立法制观念。普及法律常识的方法是各种各样的。首先,结合大学生的实际 状况,运用多种教法开展案例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案说法。其次,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 体化, 结合生活实例加以分析,使其通俗

42、易懂,学生乐于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 学习。最后,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不能只凭空洞的说教,应多形式、多 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提高 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经常与政法部门的人员联系,请他们有选择的结合实例讲法制课;开 展“ 模拟法庭 ” 活动。 (六)铲除文化垃圾 要想根除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对文化市场中的影片和音像制品严格把关,以防那些宣扬暴力的音像制品肆意进入大陆。其 次,按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对影视作品分级管理。再次, 科学制定 影视文化法。 (七)加强治理校园周边环境 首先,学校应考虑多配备一些保安人员,分片管理,时时刻刻对校园内外进行巡视。 其次,仿效美国制定较为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计划和相关的政策法规,并严格的执行。 最后, 充分发挥校方、 老师和市民的监督作用,密切监控学生进入校园周边不健康娱乐场的行为。 总之,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要标本兼治,需要相关方面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协作,形成合 力,致力于预防和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秀哲 .社会学视野下的校园暴力J.中国论文网 .2012 2.张善根 .社会转型与校园暴力的法社会学思考A.青少年犯罪问题.2009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