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38225 上传时间:2020-05-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16】(含答案).pdf(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堂新坐标】2013-2014 学年高中生物课时作业 16 新人教版必修 3 一、选择题 1(2013长沙高二检测)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 循环过程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C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D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是指的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的循环。 【答案】A 2(2012周口高二期末) 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将 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 A分解者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D绿色植物 【

2、解析】CO2进入生物群落可通过光合作用,CO2释放到大气中是通过呼吸作用,所以 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的是绿色植物。 【答案】D 3 (2013长春高二期末) 在生态系统中, 碳循环始终是与下列哪项结合在一起的( ) 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 C水循环D能量流动 【解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 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答案】D 4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 用和重要环节分别是( )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 B; C;

3、D; 【解析】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进入生物群落,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流入生物群落;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归还 给无机环境,同时将化学能释放出来。两个主要环节: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它是能量流动 的起点, 在物质循环中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将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 无机物,是能量流动的终点,在物质循环中将进入生物群落的物质重新归还给无机环境。 【答案】B 5(2013齐齐哈尔高二期末) 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A、B、 C、D组成生物群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是生产者, D是分解者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

4、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 D无机环境中的CO2都是细胞呼吸的产物 【解析】A能吸收 CO2,A为生产者, A、B 、C都有箭头指向D,D为分解者, B为初级 消费者, C为次级消费者。图中箭头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过程表示有机物中的碳 沿食物链流动,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无机环境中的CO2除了细胞呼吸的产物外,还能由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 【答案】D 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

5、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D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两者同时存在,不可分割 【解析】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则伴随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又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答案】C 7(2012盐城高二检测) 下列叙述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等的发展,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B人口增长、农业发展,土地耕作频繁 C乱砍乱伐、过度较快导致森林破坏、草场退化 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 【解析】“低碳”理念的是减少排放CO2,非化石燃料的利用可以减少排放CO2。 【答案】D 8(2013大同高二检测) 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

6、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 调成泥浆状, 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本题通过泥浆生物反应器的介绍考查了对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解 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目中污染物的分解是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故而肯定是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 B正确。 本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 质和菌种, 不满足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的概念范畴, 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 的物质的循环和能

7、量的流动,A、C、D均错误。 【答案】B 9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 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 ) A1 和 2 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 代表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C代表光合作用,代表呼吸作用 D4 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解析】从题图中可解读出如下信息:在该生态系统中,4 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 代表生产者, 2 代表消费者, 3 代表分解者。 1、2、3 包含的所有种群才构成群落。分解者 可以是原核生物, 如细菌,也可以是真核生物的真菌或小型的动物( 蚯蚓 ) 。 代表摄食活动, 可以代表呼吸作用。 【答案】D 10(2012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期末) 在

8、一般情况下, 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主要渠道 的正确图解是 ( ) 【解析】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通过生产者进 入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内有机物中的碳元素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重新返回 无机环境。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2013唐山高二期末) 下图甲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乙表示两个不同 的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的比例,具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 乙 (1) 甲图中的a 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指的是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_形式存在。 (2) 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表示的是_过程,除此之外,还可 以通过硝化细

9、菌等生物的_过程。过程表示_。 (3) 现今全世界都倡导的“低碳生活”措施是为了减缓主要由图甲中_( 填数字 ) 产生的温室效应现象。 (4) 乙图中表示热带雨林的是_,原因是 _。 【解析】(1) 甲图中 a 表示分解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2) 表示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 用也能固定碳,表示呼吸作用。 (3) “低碳生活”是为了减缓化石燃料的燃烧。 (4)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土壤中有机物少。 【答案】(1) 分解者有机物(2)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3) (4)B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旺盛 12(

10、2012汕头高二测试)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 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时期碳吸收量 (kg C a 1) 碳释放量 (kg C a 1) A 1.2010 14 1.2010 14 B 1.2010 14 1.2610 14 (1) 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 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 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 时期的生态系统 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 _ 。 (3)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导致大气中 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

11、收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 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光合作用、 呼吸 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1)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 要以 CO2的形式进行, CO2的吸收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能合成作用;CO2的释 放主要依靠呼吸作用实现,其次还有化石燃料的燃烧。(2) 表中 A 时期碳吸收量等于碳释放 量,生态系统维持稳定,而 B时期碳吸收量小于碳释放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3) 过度的人工碳排放超过了生态

12、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CO2排放 的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化。(4)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中,光 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其中有机物( 葡萄糖 ) 可作为发酵的直接原料。 【答案】(1) 光合呼吸(2)A 碳的释放量等于碳的吸收量(3) 碳平衡CO2浓度 (4) 光反应有机物 ( 葡萄糖 ) 13(2013日照高二期末) 实验探究 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丝状真菌和 呈放射状的放线菌,这些微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某同学要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是否 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帮助完成有关问题: 作出假设: _ 。 实验用具及药品:烧杯

13、、纱布、玻璃棒、试管、酒精灯、水、蒸馏水、碘液、斐林试剂、 淀粉糊等。 实验步骤: (1) 将取自农田、林地或花盆等处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 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 另取两只烧杯,编号A和 B,_。 (3) 在室温 (20 左右 ) 下放置 7 天,分别取A、 B 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入两支试 管中,分别编号为A1、A2、B1、B2。 (4) 在 A1、B1试管中加入 _;在 A2、B2试管中加入 _,并进行水浴加热。 (5) 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如果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

14、是_。 如果不支持所作的假设,则实验现象是_。 【解析】题目未要求确定某种微生物,而是将土壤微生物作为整体予以研究。总体思 路:本着探究性实验,先作出“是”或“否”的假设。据所给药品可知,碘是检验淀粉的, 斐林试剂是检验还原性糖的( 即淀粉水解产物) 。据实验步骤 (2) ,可知实验分为A、B对照。 所以综合起来讲,围绕假设通过A、B的显色情况作出结论。 【答案】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2) 放入等量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适量 土壤浸出液, B烧杯中加入等量蒸馏水 (4) 碘液斐林试剂(5) 与 B1、B2相比, A1无蓝色 出现, A2出现砖红色沉淀A1、A2的颜色分别与B1、B2相同, A1出现蓝色, A2无砖红色沉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