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之我见.docx

上传人:李主任 文档编号:544231 上传时间:2018-11-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启发式教学之我见.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特征码 uXBGdJPRqeOlMmZcnRlE 启发”一词,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 启,不悱不发” 。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 “谓达其辞。 ” 其意思是说,教师启发学生时,要首先造成一种“愤” 、 “悱” 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 征、知识基储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这种 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 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

2、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 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主要方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形成启发式教学的思索主线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 舍弃。因此,中学语文课文的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在教学目标的 设置上,强调“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 ,不搞面面俱到。并 第 2 页 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 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 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强烈的效应;还由于每篇课文 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的课文的讲述吸引 着学生进入新的

3、思维天地。 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 “一篇两得” ,但这篇是 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 ,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 ,合 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例如教学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 灯一课:从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来看,第一册重在帮助学生 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而小桔灯所在的第三单元的 五篇课文,描绘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刻画了几个性格鲜明 的人物,因此此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通过描绘 社会生活,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上。还有小桔灯所在的 第三单元,*材料,尽在*知音 网。以“说话要有条理” 作为本单元教学语文知识的重点,因此结合课文的实际,此课 第

4、二个教学重点就应定在“如何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 叙写、刻画人物”上。只有这样确定各课的教学重点,才能使 各篇课文的“辐条”指向了单元的“轴心” ,使各个单元的“辐 条”指向了整个教材的“轴心” 。 2.借助导读提纲建立起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 深层次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自己的思索接收知 第 3 页 识,而学生的思索必须与教师的教学目标合到一块去,这就需 要借助提问进行引导。但提问不能是乱问,必须有合理而科学 的安排;并且由于学生对课文的教学目的及内容重点常不能很 好把握,必须使学生对讲课的思路有所了解。为此,许多有经 验的教师常借助导读提纲去建立师生共同的思维空间。*材料, 尽在*知

5、音 网。确定课文的教学目的,这是要求教者善 于抓出总的问题,以此去总领课文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编导 读提纲,则要求教者善于分解问题,有步骤地在各部分讲述前 把小问题提出来,以此统领一个部分的讲述与学生的思考;总 的问题与各部分的问题合起来,就形成了一条科学的思路,从 而使学生的思索合理而有效。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根据前述教学目标编出以下导 读提纲:(1)课文通过小姑娘的故事描绘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 它反映了哪两个方面的社会情况?(2)课文怎样从所叙说的社会 生活内容中刻画出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性格?(3)课文中 有一个怎样的物在连接着整个记叙?它是怎样巧妙地贯串在记 叙中的?(4)作者

6、细致描写这个物的用意是什么?它怎样对表现 小姑娘的性格发挥着作用?由于有这样一个导读提纲,师生就 能纽结在一起进入共同的思维空间,并且能使学生在这种思考 的反复训练中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上。 初中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课文本身 第 4 页 不应是目的,目的在于讲清课文是如何很好地起到示范的作用。 这种示范作用是通过规律性的认识来显示的。语文是一种有规 律可循的现象, “文成而法立” , “法”即规律,优秀的显示着语 文规律,找出这种规律,并按规律办事,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 让学生

7、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从而转化为 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所有讲述都要求紧扣这种认识,而学 生进行的思考核心也就是认识这种规律性东西。 怎样从所教的课文找出规律性的认识呢?(1)要能透过课 文中具体材料的现象与过程,把决定着事物面貌的本质的东西 抓出来;(2)既是规律就不仅只存在于这一篇课文中,在同类的 其它课文中也能得到验证,它也不仅停留在已有的课文中,它 将能在未来的语文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深层次启发式教学中总 结规律性的认识,要求:(1)紧扣前面的课文讲述(特别是已有 的板书)得出;(2)着眼于总结课文所显示的艺术创作经验;(3)采 用“条述式” ,一条条地把规律性认识的要点

8、讲清楚。 例如小桔灯一课,就可紧扣主板书的内容由前面的讲 述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一、怎样通过描绘社会生活刻画 性格鲜明的人物?(1、把人物置身在典型环境中;2.细致地描 写人物的行动;3.从人物的故事与行动中显示出人物的鲜明性 格。 )二、怎样巧妙地以物作为贯串线索组织叙写、刻画人物? (1.在记叙中自然巧妙地引出物;2、在记叙中具体生动地描写 第 5 页 物;3、运用象征手法由物抒发出深刻的感情。 )深层次启发式 教学就在对这种举一反三的规律性的讲述与思考的过程中,瓜 熟蒂落、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 中学语文课文启发式教学是一门高妙的教学艺术,要根据 具体的课文与教学对象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教师的创造性思索 本身就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索,而学会这种创造性思索正是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