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43501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63.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教程】2016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导学教程】 2016 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第二讲 通过神 经系统的调节限时检测 限时 45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 1用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下图为参与反射活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如果剪 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 见下图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B刺激 B端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C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能称为反射活动 D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是如图所示的结构 解析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后,立即刺激A端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但 不是反射活动, 而刺激 B端不

2、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脊蛙左后肢发生反射活动的唯一条件 是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而图示结构不是完整的反射弧。 答案B 2(2014南昌联考) 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 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 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解析由题干信息“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和“带电离子可通过通

3、道传递电信号” 可知: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进行传递时不需要将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而是以电信号的形 式直接通过电突触进行传递,所以传递速度较快,A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 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兴奋在化学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根据题意, 电突触间隙两侧膜 是对称的且形成通道,故带电离子可双向移动,即神经冲动可通过电突触双向传递,B项错 误;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项正确;根据题意, 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无论是电突触还是化学突触都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D项正确。 答案B 3 (2014金华八校联考) 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 ABBC CD ,

4、 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B刺激 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 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刺激 C处, 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解析A 正确,乙图中是突触后膜,是突触间隙,是突触小泡( 内含神经递质, 是大分子 ),神经递质释放是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的,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B 错误,由于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即图中的C到 D,刺激 D处,肌肉和F 内的线粒体活 动不会增强; C错误,在突触处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不能从 E传递到 F;D错误,兴奋

5、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导( 由上一个神 经元的轴突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即图中的C到 D,刺激 C处, A、D点可检 测到膜电位变化,但是不是同时检测到,因为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以电信号的方式传导,突 触上 (C 到 D)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比化学信号传导快,即A比 D点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答案A 4图 1 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 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 1 中侧为细胞膜内侧,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 中 A密切相关 C图 2 中 E为突触后膜, F 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 2 中 C为

6、神经递质,C与 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能会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 正 解析有糖蛋白的一侧为膜外侧,则侧为细胞膜外侧,侧为细胞膜内侧,故 A错误。 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 B(磷脂双分子层 ) 密切相关,故B错误。图 2 中 E为突触 前膜, F 为突触后膜,神经递质被释放依靠胞吐作用,故C错误。 答案D 5(2014浙江六校联考) 如图是某低等海洋动物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A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少 B能接受各种刺激,引起的反应 Cb 处给予适宜刺激,引起的反应属于反射 D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a 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c 处 解析神经递质在

7、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时将神经递质胞吐到突触间隙 中,因此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加,A错误;为感受器,能接受一定 的刺激,而不是各种刺激,B错误;反射活动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b 处给予适 宜刺激,引起的反应不属于反射,C错误;由图可知,图中有三个神经元,四个突触,由 于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速度大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因此 a 处兴奋传导的速率大于 c 处, D正确。 答案D 6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 B钠、钾离子的跨膜运输 CATP的合成和分解 D信号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的识别和结合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

8、于突触小泡中,当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间隙时,会发生突触小泡 与突触前膜融合,此时突触小泡膜转化成突触前膜的一部分,该过程消耗ATP ,而 ATP每时 每刻都在合成;神经递质识别和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后膜上。 答案D 7下图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所测得的膜电位变化,A、B、C 、D为四种测量方式,其中 能测出这种膜电位变化的是 解析曲线图中所示为指针偏转1 次所测得的结果;图 B 、C中指针都将发生两次方向 相反的偏转,而图D中的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A 8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 刺激 a 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a 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

9、表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析 a 点受刺激时, 膜外由于Na 内流导致其电位变化是由正变负, 电表会发生两 次方向不同的偏转,而由于兴奋在突触间是单向传递,电表只能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刺激 a 点后,电表都发生了偏转,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9(2014宁波十校联考) 下图表示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电位的影响,图1 和图 2 中的离子通道分别允许Na 和 C1通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 1 图 2 A图 1 中神经递质以胞吐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B图 1 所示的膜电位变化,能以局部电流

10、方式进行传导 C图 2 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更不易去极化 D图 2 中的神经递质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内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方 式进入突触间隙,A正确;图 1 所示的膜电位变化,是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方式 进行传递, B错误;图2 中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静息电位的值增大,导致突触后 膜更不易去极化,C正确;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将化学 信号电信号,但不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内,D正确。 答案B 10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若减小模拟环境中

11、Na 浓度,则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 B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 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 C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K 的通透性,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 D若增大模拟环境中K 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解析动作电位是由Na 内流引起的,当细胞外 Na +浓度减小时, Na +内流的数量相应减 小,膜内外电位差将减小,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故A正确;当细胞外Na +浓度增大时,相 同时间内Na +内流的数量相应增加,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故 B正确;静息电 位是由 K +外流引起的,若增加静息电位时膜对 K +的通透性, K+外流的数量会增加,则静息电 位的绝对值变大,故C错误;若

12、增大模拟环境中K +浓度, K+外流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则静息 电位的绝对值变小,故D正确。 答案C 11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中的物质属于神经递质,释放到的方式是胞吐 BA点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C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不影响神经兴奋的传导 D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发生 2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解析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到达突触间隙的方式是胞吐;兴奋在传导的过程中需要消 耗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若刺激A点,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 2 次,且方向相反。 答案C 12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成人可以“憋尿”体现了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 B感受

13、器和效应器不一定分布于机体的同一组织或器官中 C体内外刺激作用于机体后,产生的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生感觉 D学习和记忆是只有人脑才有的高级功能 解析排尿中枢位于脊髓,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大脑 皮层的控制; 有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分布于机体的不同组织或器官中,如缩手反射的感受器在 手指, 但效应器是手臂肌肉;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兴奋只有传到大脑皮层,机体才能产 生感觉;学习和记忆不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许多种动物都有记忆和学习能力。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每小题17 分 ) 13(2014衡水中学期中考试) 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如下实例,当一只脚受

14、到有害刺激, 马上引起腿部屈反射,同时还会引起对侧腿部产生伸反射,这是因为另一条腿同时伸直以支 持身体,使身体不会跌倒;图2为图 1 部分结构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 _( 填“传入”或“传出” ) 神经元的_( 填“轴突”或 “树突” ) ,兴奋在此以_的形式传导。 (2) 图 中 左 腿 和 右 腿 多 种 反 射 活 动 的 发 生 , 结 构 基 础 除 感 受 器 相 同 外 , 还 有 _也相同。作用于足部皮肤的有害刺激沿传入神经,冲动传到同侧中间神经元, 进而引起同侧的屈肌_而伸肌 _( 填“收缩”或“舒张” ) , 另一 侧的这对拮抗肌则相反。作用于屈肌的

15、神经元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引起 _离子 内流 ( 填“钠”或“氯” ) 。 (3) 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_( 填“单向”或“双向” ) 的,原因是 _。 解析(1)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2 中 A表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其末梢与中间 神经元通过突触结构相连。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2) 图中左腿和右腿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相同。作用于足部皮肤的有害刺 激沿传入神经, 传到同侧中间神经元,进而引起同侧的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另一侧的这 对拮抗肌则相反。作用于屈肌的神经元突触后膜接受递质后,Na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 内正。 (3) 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

16、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 触后膜,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 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1) 传入轴突电信号 ( 神经冲动 ) (2) 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收缩舒张 钠(3) 单向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4(2014合肥质检 ) 将刚刚离体的神经细胞置于生理盐水中给予适宜刺激,膜两侧出 现的电位变化如图甲所示,乙图是突触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 甲图a 表示神经纤维没有受到刺激时的静息电位,此时,由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 _有通透性,造成该离子_( 外流、内流 ) 。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 _的通透

17、性增加,产生动作电位。 (2) 图甲中bc 段 Na 进细胞 _( 需要、不需要 ) 能量。 cd 段 Na出细胞 _( 需 要 、 不 需 要 ) 能 量 。 如 果 将 神 经 元 外Na 浓 度 降 低 , 则c 点 高 度 _( 不变、增加、降低) 。 (3) 乙图中是 _,其化学本质是_ ,当与 特异性结合, 会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神经冲动。如果向中注射某种物质后, 突 触 后 膜 无 电 位 变 化 , 分 析 可 能 的 原 因 : 一 是 _ , 二 是 _。 解析本题考查了 (1) 静息电位是由K +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是由 Na +内流引起的。 (2) 动作电位

18、产生阶段Na +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内流,不消耗能量; cd 段 Na +通过主动运 输排出细胞,消耗能量;如果将神经元外Na +浓度降低, Na+内流的量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 即 c 点高度降低。 (3) 图乙的受体、神经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 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的一次神经冲动,可从受体、递质两个角度分析“某种物 质”可能的作用机制。 答案(1)K 外流Na (2) 不需要需要降低(3) 特异性受体蛋白质 ( 或糖蛋 白) 该物质与结合阻碍了与的结合该物质将分解( 或该物质破坏了的结构) 15 (2014陕西五校第二次联考) 下图是钙离子参与神经肌肉接头处(

19、类似于突触结构) 兴奋传递的示意图,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使轴突末梢膜中的钙离子通道开放,钙 离子顺浓度梯度内流进入突触小体,引起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并将内含的 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通过,也允许钾离子通过。 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则膜两侧离子移动情况是 _。 (2) 已知某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使肌肉不能正常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 机理。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内容。 . 实验原理、实验材料:( 略 ) .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浸泡于生理盐水中的神经肌肉接头标本

20、若干,随机均分为A、B 两组。 A 组 不作任何处理,B组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 步骤二:用电极分别对A、B两组材料在如图处刺激后,用相应仪器在如图处测膜 电位变化及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变化,同时观察肌肉收缩情况。 . 实验结果结论 组别处电位变化 突触间隙递 质浓度变化 肌肉收 缩情况 结论 ( 毒素作用机理) A组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收缩 受刺激后前膜释放递质, 后膜兴奋,肌肉收缩 B组有变化a 肌肉松弛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 的释放 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松弛毒素可能影响了b 有变化有变化肌肉持续收缩毒素可能影响了c 解析(1) 当前膜释放的递质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后膜受到刺激, Na 通道打开, Na 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 用一定浓度的该毒素处理后,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无变化,观 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的释放;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 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则说明毒素可能影响了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 合;如果处电位有变化,突触间隙递质浓度有变化,观察肌肉持续收缩,则说明毒素可能 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答案(1) 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 只要写出钠离子内流即可) (2)a 无变化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c 神经递质的及时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