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47812 上传时间:2020-05-12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岩石圈分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高三复习学案 6 专题 6 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 【最新考纲】 1.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基本知识】 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 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 思维拓展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 类型形成特点用途 岩 浆 岩 侵入岩 地 下 岩 浆 在 内 部 压 力 作 用 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 凝固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 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 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 下

2、岩 浆 在 内 部 压 力 作 用 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 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 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 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 岩石 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 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 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 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 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 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2三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 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 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 (

3、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 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 ) 变质岩 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 2 (1) 已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 成沉积岩。 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 变成坚硬的沉积岩。 (2)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三大类 岩石都可能重熔再生成为岩浆。 (3) 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 质岩,其形成的条件是: 原先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 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 用。 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1) 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2)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

4、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 【例 1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在沿岩壁出露的各期岩系中,多含有 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2)题。 (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 A甲B乙C丙D丁 (2)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所起作用最大的外力作用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考点二主要内力作用 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 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

5、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原等地貌 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 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它们相伴发生;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例 2 】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 (2)题。 (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B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 (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冰岛火山爆发说明了() 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 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

6、间改变地表形态 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考点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 形成风化壳 (注: 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 变而来的 ) 普遍 (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 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和滨海地区 流水 侵蚀 侵 蚀 使谷底、 河床加深加宽, 形成“ V”型谷, 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红色沙漠”、

7、“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 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 渗漏 可溶性岩石 (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冰蚀平原、冰 蚀洼地 (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 桥 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 沉积 作用 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 (出山口 )、三角洲

8、 (河 口)、冲积平原 (中下游 ) 颗粒 大先 沉积, 颗粒 小后 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 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 (静止沙丘、移动沙丘)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 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特别提示(1)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 关系如下图所示: (2)“V”型谷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U”型谷分布在 冰川侵蚀强烈的山区,“宽谷 ”()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 下游。 (3)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地

9、貌类型: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 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沿岸沉积平原。 【例 3 】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 读图回答 (1)(2)题。 (1)“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 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喷出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岩浆侵入作用 (2)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考点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4 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向斜 判 断 方 法 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

10、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 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 心 部 分 岩 层 较 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 崖,如东非大裂谷。断 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 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 华山、庐山、泰山,另 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形成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 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 向斜槽部,断层处 向斜岩层向槽

11、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 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 露成泉的地方。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 向斜槽部探矿、背斜 处找油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 铁矿等, 往 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 向斜构造处; 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 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 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 (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 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 向斜构造 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

12、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 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 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 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 故。 【例 4 】(2012 江苏地理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 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 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 态。读图,回答(1)(2)题。 5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ABCD (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 考点五板块运动与地貌 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

13、板块,图中为美洲板 块,为印度洋板块。 (2)消亡边界 :板块与板块、的边界相互挤 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而板块与板块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 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一侧形成 海沟。 (3)生长边界 :常形成海岭,如板块与板块、 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 成巨大的裂谷,如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 谷带。 (4)性质: A、B 两处, 地壳较稳定的是A,原因是位 于板块内部;而B 处比较活跃。 3构造运动和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弯曲、变形,称为地质构造。 (2)褶皱和断层的判断依据和构造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

14、例形成边界的类型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等 生长边界 | 板块相撞 (相向移 动)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 卑斯山系 消亡边界 |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 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 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 沟 (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 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 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安 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等 消亡边界 | 【例 5 】读图,完成(1)(3)题。 (1)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B CD (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

15、地带 B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3)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6 裂谷海岭山系海沟 ABCD 【疑惑点归纳】 点击 1 几个易混的知识点 (1) 地壳不等于岩石圈。 地壳的范围是地表至莫霍界面,平均厚度17 千米;岩石圈的范围是地表至软流层,平均厚度100 110 千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 。 (2) 风化作用不同于风力作用。 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与生物等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现象的作用,叫风 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的关系不密切,而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

16、积等作用。 点击 2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或盆地,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使地表趋于 平坦 相互关系 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起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 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点击 3 地质构造的判断 (1) 断层与褶皱的判断: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岩 层受到挤压力或者张力过大,岩体发生断裂,形 成断层。因此,褶皱岩层是连

17、续的;断层岩石是 断裂的,且断裂面两侧的岩石有错动和位移。 (2) 背斜和向斜的判断:原始形态应是背斜向上拱 起,向斜向下弯曲,即所谓的“背斜成山,向斜 成谷”;受外力作用背斜容易成谷,向斜容易成 山,这被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但判断 背斜或向斜最根本的方法是比较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反之。 不管是原始形态,还是“地形倒置”,上述岩层新 老关系不变。 点击 4 不同地质构造实践意义的差异 (1) 向斜找水、背斜找油:向斜是良好的储水 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2) 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在断层地带建大 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 滑坡、

18、 渗漏等 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3) 地下隧道的选址:向斜易积水,因此地下隧道的建设应避开向斜部位,背斜天然拱形,结构稳定 且不易储水,是隧道建设的良好选址。 点击 5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使凹岸水 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 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7 【方法归纳】 1地质构造判断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 斜,未

19、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 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 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若只有破裂而无 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1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 (1) 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 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 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 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习题巩固 】 一、选择题 2010 年 11 月 24 日,中

20、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 180 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 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 2 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ABCD 雁荡山为浙江省著名的旅游地,其中在不同时期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地层中发育的多级岩嶂、岩槛瀑 布尤为独特。下图为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中的某三个 阶段, 读图回答34 题。 3构成该地景观的主要岩石是() A大理岩B岩浆岩 C沉积岩D变质岩 4该类景观的发育过程及主要内力作用是() A地壳下沉B地壳下沉 C流水侵蚀D地壳抬升 下图

21、为黄山 “猴子观海 ”景观, “猴子 ”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 山下云海。 回答 56 题。 5“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下图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6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 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8 下图为 “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7 9 题。 7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B背斜C向斜D断层 8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在丁处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9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

22、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地层剖面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读 “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1213 题。 10对该区域海平面升降的判断,正确的是() A从 E 地层到 F 地层时期,海平面上升 B从 F 地层到 G 地层时期,海平面上升 C从 G 地层到 H 地层时期,海平面下降 D从 I 地层到 J 地层时期,海平面下降 11该区域褶皱、断层出现的时间,叙述正确的是() A褶皱发生在N 地层形成后B褶皱发生在K 地层形成后 C断层发生在N 地层形成前D断层发生在K 地层形成前 12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

23、)(2)题。 (1)从成因看,花岗岩生成的位置位于() ABCD (2)裸露在山脊上的花岗岩,其形成经历的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 风化剥蚀 侵蚀搬运 地壳抬升 B侵蚀搬运 岩浆侵入 地壳抬升 固结成岩 C地壳抬升 侵蚀搬运 岩浆侵入 风化剥蚀 D岩浆侵入 地壳抬升 风化剥蚀 侵蚀搬运 读下图, 完成下题。 13. (2015福建卷) 图 4 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 河谷到 b、c 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1-2 题。 1). 图中 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 向斜谷 D.向斜山 2). 若 a、c 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 的地点是 A.B.

24、C. D. 14(2012 山东文综, 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 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9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15. (2013江苏 )图 3 是某流域地质简图, 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 见图 3 右下角照片 ), 在甲地砾 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78 题。 7). 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 冰川沉积 B. 流水沉积 C. 风力沉积 D. 风化残积 8). 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 B C. D. 16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

25、观,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 (1) (2)题。 (1)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B CD (2) 有 关 图 甲 岩 石 类 型 叙 述 正 确 的 是 ()。 a 可能发现化石b 受高温高压变质 而成 c 可能埋藏有煤炭d 由火山活动形 成 A acBad C bcDbd 17. 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 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 泉水在洼地 汇聚形成月牙泉( 见图 4 右下角照片 ), 素 以“千年不干冶著名, 但近年来日趋干涸, 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 年月牙泉冶的呼吁。读图回答910 题。 9). 月牙形聚水洼地的

26、成因是 A. 大湖萎缩而成 B. 古河道残遗而成 C. 人工挖掘而成 D. 风力侵蚀而成 10).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变暖 , 蒸发增强 B. 降水变少 ,雨水补给减少 C. 风沙沉积 , 古河道淤塞D. 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18.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 接收 机每间隔 60 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5 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 是 GPS 所记录的位 10 置帆布图。据此回答1-2 题。 1). 图 5 中、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 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 背斜、断层和向斜 2)

27、. 与图 6 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 a图B.b 图C.c 图D.d 图 19.(2010 江苏 ) 2010 年 1 月,海地发生7. 3 级地 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 月,智利发生8. 8 级地 震,数百人丧生。图3 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 图。读图回答12 题。 1)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2)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二、综合题 20读图 9,回答。 ( 12分) ( 1)A、B、C、D 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

28、斜的 是。 ( 2) 图示中的背斜在地貌上是,原因是;向斜在地貌上 是,原因 是。 ( 3)A、B、C、D四处,找油气资源应在处; 找地下水应在处。 ( 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处:如 果某地发生“瓦斯爆炸”,最有可能 11 在 _处,如果发生“透水事故”,最有可能在 _处。 21. 右图是 40 纬线附近某地等高线分布状况和海平面 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 若在以下的煤层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_和_。 (2) 处地表为缓坡,试用地理知识阐释该缓坡的形成原因。 (3) 处的岩石按成因分类为_;根据外力作用与地貌的 原理,乙处的地貌为_。 (4)A 河的流速有什么特

29、征? 192012 福建文综, 37(2) 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回答问题。 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6 考点例题答案 1.答案(1)B(2)B 解析第(1)题,从题干中所给信息“化石 ”可以判断其岩石属于沉积岩,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 根据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可以判断甲为岩浆,乙为沉积岩,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第(2)题,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与科 罗拉多河的流水侵蚀作用有关。 2.答案(1)B(2)D 解析第(1)题,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第(2)题,喜马拉雅山的

30、形成经历了上千万年的时间,冰岛 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因此内力作用有时表现得缓慢,有时又很剧烈。 3.答案(1)C(2)A 解析第(1)题,本题要注意题干问的是“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石灰岩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 作用而成。第 (2)题, “女王头 ”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 4.答案(1)D(2)C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理解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这一概念。第(1)题,从图上地势的起伏状态可 以判断出地形类型,属于谷地的是 四处。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即图中的虚线,其起伏状态可以看作同一岩 层的形变状态,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向下弯曲的为向斜。把上下两图复合起来,既

31、是谷地又是背斜构造的是处和 处。 第(2)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图中处同一岩层发生了上下错位,并且埋藏深度低于左侧,显然是发生了断裂,并且相对于 左侧发生了沉降。 5 答案(1)B(2)D(3)A 解析第(1) 题,图中各现象的发生过程应该按下列顺序: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出现了裂隙,岩 浆沿裂隙侵入,随着弯曲程度的增加,裂隙变大,岩浆沿裂隙侵入的越来越多,外力作用也越明显,最后岩浆会喷出地表, 外力侵蚀也使其顶部变成地势低的地区,结合图示, 应按的顺序发生。第(2) 题,此地理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大陆板块 与大陆板块张裂地带或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地带。第(3) 题,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

32、则形成裂谷,如果 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 【习题巩固】 答案1.B2.B 解析第 1 题,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 ”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 ”; 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第2 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 环。从图中可以看出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图中是岩浆, 是侵入岩, 是喷出岩, 是沉积物, 是沉积岩, 是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答案3.B4.D 解析第 3 题,结合题干信息知,经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为岩浆岩。第4 题,该景观是一个受地壳抬 升影响,岩嶂层次不断增

33、多,瀑布落差不断增大的过程。 答案5.C6.D 解析第 5 题,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知,甲、乙、丙、丁分别是沉积岩、岩浆、岩浆岩和变质岩;花 12 岗岩属于岩浆岩,由此得出答案。第6 题,棱角分明的花岗岩经过风化作用,逐渐成为栩栩如生的“猴子”。 答案7.C8.A9.D 解析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新,而两翼岩层老,故为向斜。图中甲处为背斜,它是良好 的储油构造, 丁处为斜构造, 在此修建一南北向隧道时易积水。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 而向斜由于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答案10.B11.B解析第 10 题,结合石灰岩、页岩和砂岩形成的水环境条

34、件,判断海平面的升降。第11 题, N地层覆盖在褶皱之上,说明褶皱发生在N地层形成前;K地层形态与其他地层形态一致,说明褶皱 发生在 K地层形成后; N地层发生断裂并位移明显,说明断层发生在N地层形成后;结合前面推理知,断 层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 12.答案(1)A(2)D 解析(1)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因此其生成位置在处。图中 处的岩石属于喷出岩,、处岩石属 于沉积岩。 (2)花岗岩本属于地壳内部的侵入岩,后来地壳抬升,经外力风化、侵蚀表层岩石,久之使其裸露于地表。 13C 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外力作用后形成沉积岩。 14D 15 B B 16(1)C (2)A 17

35、.B D 18.CD 19. C A 20 .D C 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D C D D C 21 答案(1) 透水事故瓦斯爆炸 (2) 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影响易破碎,被侵蚀成为坡地。 (3) 变质岩冲积扇 (4)从河流源头至河口,河水流速渐小或上游流速快、中下游流速较慢。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解题关键一是抓住题干设问为“自然原因 ”;二是了解沙洲形 成的相关因素:河流的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海水的顶托作用。 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 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