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4498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土地整治规划技术方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二一二年八月. z.-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方案按照国务院关于严格规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的要求,结合*县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一、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3、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4、中华人民国根本农田保护条例;5、土地复垦条例国务院令第592号;6、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7、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方法国土资发2008138号;8、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9、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62号;10、关于加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建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1178号;11、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45 号;12、国土资源部 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根本农田建立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13、新增建立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资金使用管理方法的通知 财建2012151 号;14、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立与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08号;15、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严格规城乡建立

3、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鄂土资发201171号;16、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程TD/T1024-2010;17、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TD/T1021-2009;18、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19、*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开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1、*县城市总体规划;22、其他相关行业开展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二、编制思路根据*县经济开展战略和十三五规划,合理确定土地整治方向、规模和布局,以及资金筹措渠道和资金安排。同时,积极探索土地综合整治模式尤其是农用地整理模式、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模式、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

4、发利用模式,提出符合当地情况的模式,使得土地整治由分散向集中连片综合整治转变,由增加耕地数量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用地构造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由单纯性的建立性保护向促进新农村建立和城乡统筹开展转变,由以工程为载体乡以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政策的综合运用转变。最终使得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建立;有利于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引导资金,有序推进土地整治活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于统筹推进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根底设施建立、现代农业建立和农村环境治理,发挥土地整治

5、综合效益;有利于统筹协调土地整治、资源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开展,推进新农村建立和城乡统筹开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在编制过程中,以现行规划实施评价以及专题研究为根底,以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前提,深入分析土地整治与经济开展、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优化和合理安排各类土地整治规模、布局,合理确定土地整治目标,明确规划期间占补平衡、补充耕地和“增减挂钩的任务,确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示工程和相关政策措施等,全面落实保护耕地和城乡统筹开展的方针,表达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规划成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具体工作中,做到“五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

6、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相结合;土地整治与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相结合,促进农业生产,增加抗风险能力;土地整治与农村政策相结合,促进农村规模化、集约化及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整治与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开展、新农村建立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开展。三、技术方法根据不同的工作阶段和工作容,土地整治规划编制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为:1实地调查与典型分析的方法;2数理统计和预测方法;3综合平衡的方法;4线性规划的方法;5系统分析的方法;6GIS与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四、技术路线根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规程、规划编制思路,结合*县实际情况,确定整个工程的技术路

7、线:客观评价现行规划分析土地整治潜力确定规划目标划定整治重点区域分析资金来源分析效益影响评价提出保障措施根底资料收集现行规划实施评价相关专题研究成果征求意见及听证成果阶段专家论证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程前期研究成果编制数据库建立成果论证编制规划文本和说明编制规划图件建立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存储规划文本说明图件*县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五、规划编制工作准备一资料搜集1、资料分类根据规划需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查收集以下根底资料: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自然灾害等资料。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耕地后备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料

8、3经济社会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经济开展水平、产业构造、农业统计、农用地分等、区域交通、农田水利、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资源等资料。4生态环境状况:主要包括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及生态环境评估、监测等资料。5有关规划、标准及调查: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涉及的土地、农业、林业、牧业、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规划、标准及调查资料等。2、资料提供途径根底资料应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主要包括纸质文字报告、数据、图件及相应的电子文件。3、资料整理根底资料调查时,应进展信息核查、整理、归档整理工作。当所收集的资料经整理后不能满足规划编制要求时,应根据实际

9、需要进展补充调查。二规划基数确定应以审查通过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根底,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将二次调查成果转换到规划基期,形成规划基数。三根底图件准备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有关图件的根底上,结合同一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及近期土地利用的变化,调整形成规划基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制图要求选择和准备其他有关根底图件。六、编制前期专题研究根底研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作根底和成果,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定开展。一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情况评价上轮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地区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价,如未开展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可结合实际,开展土地整治相关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价。1、

10、上轮规划编制情况介绍结合上轮规划编制环境背景,分析上轮规划编制原则、指导思想、根本思路、目标任务及主要实施措施情况。2、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总结总结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经历,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挖掘情况,补充耕地主要途径、面临问题及困难,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的实施情况。3、上轮规划目标实现情况分析比照分析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补充耕地及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已开展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地区,应分析挂钩周转指标归还情况。4、总体效益评价结合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从不同工程类型角度,结合土地整治工程的目标设置来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上轮规划实施及相关工作的总体效

11、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5、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总结现行规划保障措施及有关政策、组织、资金执行情况。6、总结与建议评估上轮规划编制实施及有关工作的经历与缺乏,分析问题存在原因,并提出改良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建议。二土地整治潜力调查评价1、潜力调查充分利用准备工作阶段所收集资料,当所收集资料经整理后仍不能满足规划编制需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展补充调查。补充调查以土地利用现状图、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相关规划等资料为根底,采用问卷、实地抽样等方法,调查确定各调查单元各类待整治土地资源总量及新增耕地系数。补充调查应在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乡镇人民政府配合下,以行政村为单元

12、开展。补充调查一般应采用全面调查方式,特殊情况下可采用典型调查方式。全面调查以全部行政村为对象开展;典型调查选择具代表性的行政村开展。全面调查按以下要求进展:a 农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件与数据分析,了解各村闲散地,待开发园地、牧草地,待复垦设施农用地,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及现状农村道路占耕地比例、农田水利用地占耕地比例、田坎系数等。同时选取假设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用地整理的行政村,测算以上各类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或设定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片区农村道路、农田水利用地

13、田坎的比例;b 农村建立用地整理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各行政村待整理农村建立用地资源总量;或通过统计数据与有关规划分析,确定各乡镇的特色村、规划中心村、规划迁并村规模与布局;或调查统计各行政村社会经济开展趋势、城镇化趋势,对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的预测,参照村镇建立标准和当地宅基地标准等,测算规划农村居民点总规模,通过比照现状及规划,分析各行政村农村建立用地腾退规模;或通过图件分析确定各行政村待整理零散农村建立用地规模与布局等容。选取假设干有代表性的已开展农村建立用地整理的村庄,测算建立用地腾退规模、增加耕地面积和增加耕地系数;c 土地复垦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收

14、集独立工矿运营状况等有关资料,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按图斑对工矿地进展筛选分析,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选取假设干典型,调查废弃土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是否适宜复垦、可复垦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复垦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复垦土地有针对性地进展适宜性评价工作。d 未利用地开发状况调查。以乡镇为组织单位,依据各乡镇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通过有关分析,汇总可开发的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滩涂、湖泊水面、河流水面等。选取假设干典型,调查未利用地的面积、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源保证情况、有无限制因素及是

15、否适宜开发、可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与系数,以及可开发为其他农用地的面积。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待开发土地有针对性地进展适宜性评价工作。典型调查按以下要求进展:。以乡镇为组织单位,按各村集中连片耕地的总体坡度15度分别选取典型样区,通过数据分析,汇总耕地中沟渠、道路、林网、田坎、坟地、零星建立用地及未利用地等面积之和占待整理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待开发园地、牧草地总量,待复垦设施农用地总量,待填埋坑塘水面总量,与设定的当前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耕地沟渠、道路、林网、田坎等面积之和占所在耕地区面积的比例,及园地、牧草地开发,设施农用地复垦,坑塘水面填埋可新增耕地系数。典型样区面积不小于

16、该村该类型耕地面积的2-5%。2、潜力功能区划分依照县域城乡空间开展态势、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布局、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及地形坡度、是否已开展土地整治工程等容,划定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明确土地整治工作可开展围及不同功能分区土地整治工作的重点方向。3、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1农用地整理潜力评价可依照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和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分别评价,评价结果可进一步分级。2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以行政村为根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整理农用地资源,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各类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

17、果,测算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积潜力、新增耕地系数潜力进展汇总并分级。3通过县域耕地现状图及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配准及叠加,测算各耕地地块现状质量等级,明确规划等级,确定各耕地地块质量等级提高程度,分村汇总形成全县农用地整理提高耕地生产能力潜力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4、农村建立用地整理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根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规划衔接法、人均用地估算法、散户归并法等,确定待整理农村建立用地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建立用地可腾退规模和可整

18、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农村建立用地整理潜力进展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5、土地复垦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根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复垦废弃土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废弃土地可复垦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将全县各行政村的废弃土地复垦潜力进展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6、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价与分级结合县域土地整治潜力功能分区及调查分析数据,以行政村为根本单元,考虑社会经济、科技水

19、平和可投入资金量等因素,通过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问卷调查统计、图件与数据分析等多方法确定待开发未利用地资源总量,结合典型调查确定的可增加耕地系数等成果,测算未利用地可开发规模和可整理为耕地、农用地的面积。并将全县各行政村的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展汇总并分级。潜力等级一般不少于三级。7、土地整治潜力汇总对农用地整理、农村建立用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和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测算得出的各类潜力类型、等级、面积、分布等成果进展整理汇总,形成潜力汇总表。三重大问题研究围绕中央对土地整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规划目标,结合地方实际,组织开展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土地整治与城乡统筹开展、土地整治与农业开展、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

20、保护、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安排、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的土地收入使用、实施土地整治规划政策措施等重大问题研究。七、编制主要成果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规划数据库和规划组成。1规划文本。重点阐述规划目的、任务、规划期限,规划实施背景,土地整治现状,上轮规划实施情况及评价,土地整治的条件包含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和要求,土地整治战略和目标,土地整治规模、构造、布局和时序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规划可行性分析,资金安排与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2规划说明。简述规划编制的背景,规划编制组织形式,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规划编制简要过程,相关数据来

21、源,规划方案的比照分析,说明规划目标任务、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工程和资金安排等确定的依据,以及规划方案拟定、论证、确定的情况,规划编制组织形式、征求意见的处理等其他相关容。3规划图件。包括土地整治规划现状图1:5万挂图和1:1万分幅图、规划图1:5万挂图和1:1万分幅图、农用地整理潜力分析图、城镇工矿建立用地整理潜力分析图、农村建立用地整理潜力分析图、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析图、废弃土地复垦潜力分析图、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工程布局图、土地整治重点工程布局图、其他相关图件等。4规划数据库。采用上级规定的数据格式进展输出,同时兼顾输出适合各种软件平台的Shapefile、Vct、Mdb、Dwg、V

22、tm、E00等数据格式。使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一样的操作平台。5规划。包括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根底资料、评审论证材料、工作报告等。八、主要成果应用1规划成果经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告。2对县级规划成果实施状况进展动态评估、监测和预警。3将县级规划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体系。4县级规划成果的调整、修改应遵照有关规定进展。附:*县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安排专题待定一、*县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评价客观评价*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年的实施情况,总结取得的成效、经历和存在的问题;全面分析土地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当前各地在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方面的探索,提出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思路。二、*县

23、土地整治潜力调查分析和目标任务研究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国土资源大调查成果,根据需要进展补充调查,全面评价*省土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宅基地整治和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等土地整治潜力,重点分析评价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潜力,明确*县土地整治目标和主要任务,为编制*县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三、*县土地整治战略与重大工程布局安排研究深入研究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立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总体要求,结合*县土地整治潜力分析评价,探讨土地整治对优化城乡用地构造和空间布局、促进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城乡一体化开展和农业开展的作用和途径,研究提出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导原则、根本策略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土地整治

24、重大工程空间分布和主要工程措施,提出重大工程实施的时序安排和保障措施。四、*县土地整治权属管理和增减挂钩收益使用研究通过分析土地整治潜力,结合已实施的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工程,按照相关政策,研究城乡建立用地增减挂钩潜力、模式、可行性,研究土地整治工程推动与城乡挂钩实施之间的关系,城乡建立用地增加挂钩与城乡总体规划对接,明确城乡挂钩的规模、工程布局,统筹安排土地整治与城乡建立用地增加挂钩的关系,以土地整治为推手,统筹安排挂钩资金、建立时序、保障措施等。五、*县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在分析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的根底上,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生态平安情景下的土地整治潜力,评价我县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提出不良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六、*县土地整治实施保障与措施研究对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手段进展评估,提出改良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管理的措施;结合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研究完善土地整治特别是耕地占补平衡的政策、机制、手段等,保障土地整治规划的实施。. 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设计及方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