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63926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9.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概论 1 09年 4 月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的含义 文的本主是错画,也就是花纹的意思 化的本义是改易 文化很早就已合成 2.广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点 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 并赖以自下而上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是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 心的概念 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 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 部 3.狭义文化应该把握的要求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 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 神及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不

2、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 的 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历史累积凝 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关注的不仅是全 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 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4.文化现象与文化事象的区别: 文化现象所反映的是文化展过程中的外中状态和 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 点。而文化事象则指的是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 志作用的事情,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 础上所形成的和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它往往是思 想观念及其特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 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现象是人们对现象 的感受

3、上升到理发概括的认识产物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的人 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 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 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 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7.文化政策:指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 对策原则。 8.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统一性表现在:(为什么说中 国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多元性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国境内 共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

4、史; 统一性在于: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 文化就是在统一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其形成 原因 有着共同的文化源 多元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互相促进 汉族文化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 它在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 民族文化的作用 9.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二个文化层面的区别与联 系: 区别:上层文化是由统治阶级和上层文人创造的, 其传播途径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是 由广大人民创造的,它主要是靠人们的口头才得以 传播的; 联系:无论是上层文化或底层文化,它们的来源都 是原始文化的,虽然在后代有分化,产生了差异甚 至对立,但深究其内在的精神又互相关联、互

5、相补 充。民族文化与国别文化都是这由这两个文化面联 合构成的。两个文化层面缺一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 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就是两个层面文化精 华的荟萃 10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 传统文化指历史上贵留下来的所有人文精神的总 和,是全部的文化遗产,带有整体性。 文化传统就比较概括一点,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中的 核心精神,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是在某 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产生,并与那个时代相适应 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又通过不断的传承逐渐 中国文化概论 2 积淀下来 ,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因而就 带有各个时代的普遍特性 11.文化传统有那些性质和特点: 特点:每一个民族、每

6、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既因 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它是在 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时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 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 ,它带有 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 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性质: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 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对文化传统一律否 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 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12.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 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 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基于文化的本源和沿这个本 源传承下来的全

7、部文化遗产,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 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 的总和。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 为讲究传统文化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 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 这种认识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 的一个部分,一但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 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 一致的 13.为什么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 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 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 文化是在历时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确立了自身 的传统 1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如何对待西方文化: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

8、时期,都要受到其 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 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 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没 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 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所以,中国传统文 化是不能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而应该是吸取精 华,去其糟粕,洋为中用,才是符合时代文化潮流 的 15.如何掌握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 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 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 诸因素 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16.地理地人类文化

9、发展当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 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 它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化的建构,展开他们的 文化历程。因此,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 理环境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要注意的是, 为了解文化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 与地理是互动的。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 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 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 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 的中介内容 17.中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第一阶梯是 青藏高原;第二阶梯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

10、北;第三 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 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整个 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 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18.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2)广大的地域影响着天下统一的追求。 中国文化概论 3 (3)地缘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19.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 区联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 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大自然总留给人以交通的便 利。 20.中国古代的几条交通线: 我国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

11、址的颁布,发现了 远古中国的交通线。 大致沿渭水、 黄河、济水一线, 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与 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 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 新乡,都有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列西的一条,则 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 林、府谷一带 21.中国近千年气候变迁的趋势和分期: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 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主要有温暖期(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 1100 年) 、 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 、方志时期

12、 (寒冷时期 1400-1900)、仪器观测期( 1900-今) 22.气候变化与饥荒有没有直接关系?为什么?(中 国饥荒的总体情况)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是有直接关系的。中国 的灾害性气候非常多,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 及与此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特别是自中国的气候转 入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大水之后往 往有瘟疫,大旱之后往往有蝗灾 19.从地理条件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古希腊式的 文明道路: 中国文化的发祥地虽然是黄河流域,但不同于西亚 文化的是,它所依赖的不是黄河干流本身,而是它 众多去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湿润地区。地理特征决 定着中国古代不可能走古希腊式的文明道路。古希 腊文化

13、产生于地中海的半岛和岛屿,各地理单元都 有着很大的独立性,而地理环境的独立性决定着每 一个地域上的人口构成的相对单纯;而且那里不太 适宜农业,这又决定着它经济上对外依赖性,海上 贸易及掠夺盛行,曲此一个商业形态的城市民主文 明得以形成。而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 首先面临的大地域上的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在 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 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和融合。中国的文明道路既 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 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20.中国大一统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 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

14、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 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这样的追 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 来的相互交流。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 统一。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 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 史的基本倾向。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 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 过重要作用 21.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 中国文化的地缘特征不同于现代的观念。它所指的 是当中国文化中民调整期怕,与北方范围更加的草 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 化的历史发展,应该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的 地缘关系,那里蔵着中国历史命

15、运的重要秘密 22.中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移动的趋势: 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 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实际上在南北 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 经济中心的南移。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 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 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黄河流 域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对峙高潮的两大历史舞 台。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 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中国文化概论 4 23.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是互相对 峙的形势: 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的现象起了新的变化,统一 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心在

16、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 局面。北方在经济上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单一农 业经济占上风;而在南方,早已经过去这样的阶段 而进入农工商留全面兴旺的局面。处在北方的王朝 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得小农的,因 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政策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 展势头,从而南对峙,变成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和 矛盾,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真正开始 24.九州的划分及不足: 九州分别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代限制,中国其他的地理上自 成一体的区域没有涉及到。 25.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 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因为

17、人 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 域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 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西方有史学家 曾经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中国 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就不能理解 了 26.典范人物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 文化特色。我们知道,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 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感知,乡土意识由此而 来,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 乡亲,中间起得要作用的就是这种乡土意识.典范人 物是一个地区的民智资源 27.司马迁史记里把中国划分为(秦汉王朝将全国分 为哪几个地域文化) :

18、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的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 俗的。 一是山西地区 (即关中 ) 二是山东地区 (大臻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 三是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四是江南地区 28.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主要特色是: 地域文化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外在条件的变化,可 以使一个地方经济及附着在经济之上的文化现象 兴衰起落。精神方面,一些没有被一方人民重视的 东西,也容易淡漠甚至遗忘。新的因缘,则带来新 的现象。宋元明清以后地域文化的新现象,是东南 沿海一带因海洋贸易所发展起来的一些影响一方 的商业都会,如广州、福州等,在与西方的商贸往 来中,文化观念首先发生变化。近代革命先从南方 兴起,不是没有道理的

19、,那里得风气之先 29.中国古代文化基干包括: 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 文化、源于在晋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文化 及楚辞文学。它们后业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 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0.地域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源: 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 但我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 小。西晋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的凉州在中原地区完全 沦入北方边地部族入侵的混乱之际,因地理之便, 长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对保存中原文化起了相 当大的作用。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论稿中, 认为凉州文化是隋唐文化的一脉重要的资源 31.中国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观点: 孟子

20、的不违天时的观念。孟子的一些言论在古代有 相当的代表性,明显的包含的保护自然的意识在 内。不过,总体看来 ,古代许多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 措施,都是与其他观念相关的行为 32.中国古代是如何重视土地的深度利用的: 先秦时期的魏国曾有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由政府督 导农民提高单位亩产量,表现出信纸经营的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 5 汉武帝时期曾有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广,大幅度 提高了亩产量。区田法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深度 利用土地的意识加强,导致了一种量力而行的经营 观念的出现。西晋的傅玄和北魏的贾思勰,都提出 过注重提高单位产量,而不过分依靠开垦土地增产 增收的主张 33.运河的开通和使用对两岸人民的经济

21、生活的影 响: 随着沟通南北东西的大运河体系的开通,一系列 大小城市沿河兴起 历代统治者为保证漕运畅通,甚至严禁东北、山 东一带的农民引用沿线支流溉田,致使广大的华北 地区河道淤塞、沟渠荒废,农业经济日趋停滞 34.中国古代利用自然的失误、后果及主要因素: 主要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造 成的后果是森林资源的损失和水土流失的加剧。造 成这种后果的因素是无视自然规律的人为因素。 35.山西为何历来天下形势之说: 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 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蒙古高原是一 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 原民族进

22、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 36.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和作用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生存 质量 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 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的区域 文化最具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和高度 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地区典范人物的 业绩,能持久地感动他的乡亲,中间起重要作用的 就是这种乡土意识 37.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几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 凿。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利条件,是 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也是劳动人民 勤劳智慧的体现

23、38.大一统文化观念与地域文化观念是否冲突? 它们的关系:没有冲突。中国这样一个辽阔广大的 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 存在区域性的文化颁布是必然的。地域文化与大一 统文化观念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资以为用的。 脱离开地域文化,大一统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 水之水,不能发展下去,而地域文化又是在大一统 中不断发展的,它受其影响、制约,沿着大一统的 文化观念的方向前进,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 资源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39.新石器时代特征: 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 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 成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遍布中国黄

24、河、长江两大流 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其时间可分为 早、中、晚三个时期 ,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 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40.传说时代的文化线索是什么: 在原始社会文化里,宗教信仰占着十分重要的地 位。五帝时期的历史,实际是宗教中心的形成和发 达。它所以能将众多的人群辐辏到在一起,是因为 这求教中心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可以这样说,五帝 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着中华民族的最初凝 聚 41.夏代文化的特征:遵命、近人,而远鬼神 42.商代文化的特征:尊神、事鬼,先鬼后礼 43.西周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 中国文化概论 6 它在一个广大的地域上,在众多的林立的人群中, 拉平各自的族姓界

25、限,在相互融合中孵化出一个统 一的文化人群,中华民族的基干由此生成,后世一 切统一家国社会的建立,都仰仗这一基础 44.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条件: 一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 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在君主主持下的变 法,及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 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是 民力的大展。各国的强权竞争,有意刺激了本国的 经济,更重要的是列国林立,加之生产力的进步和 社会面求的大增,为民间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的 发展提供了空隙、机会和条件。民力发展激发出的 思想意识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45.儒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

26、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孔子说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应该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孟子发展为“ 仁政 ” 就是要 求君主制民之产 46.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 对中国人的影响与儒家旗鼓相当。道家讲究超然物 外。先秦道家重要的人物是老子、庄子,需要注意 的是老、庄之间在思想倾向上有相当的差异。在人 生观上,老子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在政治上崇尚 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 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逍遥,即无矛盾地生存 于世界之中 47.法家的思想的主要特征: 分前后两期,前期法家人物的代表是管仲、李悝、 吴起、商鞅等。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主张建立 普遍的法度,上约民

27、、下约君,以一种公平的治理 国家。后期的法家代表是韩非子,他主张法、术、 势结合在一起使用,成为专门为君主权力斗争服务 的法术之学 48.墨家思想的主要特征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 翟。主要思想特征是:墨子的兼爱、尚同、尚贤、 节用、非乐等。保护民利是墨子的主要观点。它标 志私营蔻阶层已经开始有了思想的代言人 49.阴阳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邹衍的五行相生相克 “ 五德终始 ” 说。他以此来解释朝代的变更,对当时 的诸侯有很大的震骇作用 50.名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邓析的以非为是, 以是 为非和公孙龙、惠施的离坚白、合同异的争辩,都 具有很强烈的思辩色彩。它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 实际 (即名与实

28、 )的关系问题 51.汉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 汉代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 征辟、 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 官员人才的制度。 有许多科目, 其中以孝廉、 茂才、 贤良方正三科最显著。汉代用人权是中央、地方并 行,这就是征征辟的内容。在中央皇帝征辟和公府 的征辟,地方有州县的征辟。汉代的考试是与察相 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种种 考试,种类有皇帝的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 试等 52.汉代独尊儒术的方针是如何确立的: 公元前 134 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天人三策的 建议罢黜黄老百家之言,独尊儒术,自此儒家思想 正式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董仲舒的

29、儒学是熔阴 阳家、黄老、名法等多种学说为一炉的新儒学,讲 阴阳五行、好言灾异及天人感应使之充满了神学色 彩 5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大势 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 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 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中国文化概论 7 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现,开发之 功在当代更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 接关系 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 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共同 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54.两晋时代为什么发生民族的大迁徒原因是西晋 的永嘉之乱带来的北方边地民族的大内侵的结果 55.丝绸之路

30、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起着中国与西域乃至欧洲物质交流作用,也 起着文化交流作用。而文化交流则具有更深远的历 史意义 56.魏晋时期士人在文化上有什么特点: 在哲学上崇尚玄学、 佛理,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清淡; 在艺术上是诗赋、书法、山水画的兴起 57.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主要流派: 佛教教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般若学为主, 后期以涅槃学为主。般若学也就是佛家空宗理论, 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 58.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有哪些争论: 佛教在中国大规模流传时,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 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在北朝是寺院 经济防碍国家利益,在南朝则表现为义理的冲突, 计有沙门是否应

31、向王者致敬之争,黑白之争,神灭 不灭之争以及夷夏之争等 59.中唐以后门阀贵族衰落的原因 南北朝以来旧门阀贵州衰落以至从历史上销声 匿迹。原因应该当从两税法以财产等级征收赋税的 规定,极不利于大家庭的存在,势必造成大家族的 分门析户的趋势 两税法造成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 族经济 唐未农民大起义的打击和五代时北方民族的入 侵,都给这个垂死的阶层以致使的一击 60.中唐以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 一是争文化下统的意识, 一是更关注现实问题和具体问题 61.元代行省制度的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 在地方 设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省之下还有路、 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 62.元代的民族是

32、如何分等级的:一等人是蒙古人, 他们是征服者、是主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 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 63.明代文人的正统和非正统的含义: 正统与非正统之分主要是指走着生活道路和思想 状态。生活道路上的正统派指那些走着唐宋以来科 举仕途老路的群体;思想上的正统则或是信仰程朱 或陆、王之学的人士。非正统一流有不少也是仕途 中人,区别是他们不只是官场中兜圈子,而是把注 意力集中在到当时的生产科技及其他有关国计民 生的事业上去;还有一些文人处在下层,但不少了 起的文学、科技名著都完成于他们的手中 64.肖初三先生的主要贡献: 包括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曾参加过南 明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湘西的

33、山洞里发愤著 书,以孤臣孽子之心反思宋明以来的心性之学,反 思整个中国历史,著有船山遗书。顾炎武早年 也参加过抗清活动,入清后拒不仕清,治学主张经 世致,并曾长期到西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著有天 下郡国利病书 日知录等,其重文献考据的方 法,为后来清朝乾嘉学派奠定了基础。黄宗羲参加 反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著有明夷 待访录明儒学案等,在原君一文中,黄 宗羲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 民主色彩 中国文化概论 8 65.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是如何发展 秦朝为中央集权制奠定了规模 在地方,秦与西汉是郡县两级制;东汉是负责检 查州县政务的刺史,逐渐固定为地方行政最高长 官,地方行政

34、体系变为三级 在中央的权力上层,是内朝官地位逐渐取代了外 朝官,皇帝剥夺丞相的权力 66.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情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不仅是北朝的现 象,也发生在南朝境内各民族之中 民族融合的道路并不是直线型的,其间经历过反 复和曲折 不过,不能将北朝的民族融合简单地视为汉化, 融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胡化 67.唐朝两税法的意义: 不仅限于使唐王朝摆脱了经济困境这一点,它标志 着一种王朝治国观念的变革,对中国社会、经济、 文化各方面的变化影响至深。两税法首次以官方政 令的形式,公布了一种与传统重农主义大不相同的 国家观念。两税法的核心是唯以资产为宗,它改变 着将工商业视为浮末

35、,不道德行业从而严加限制的 做法;也改变着将土地的占有,视为威胁国家安定 从而严历打击的旧做法 68.道统观念对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影响 韩愈在原道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了一个从尧、 舜、禹、汤以迄孔子孟子的道统,并认为这个道统 至孟子而失传,今天得由他加以继承光大,体现了 强烈的历史文化的主体意识 道统在宋代演变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和为尤世开太平的精神气慨;心性内容则由深 感唐末五代无廉耻的士人发展为理学、道学. 69.元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 蒙古人的征服范围横跨欧亚大际,古老的丝绸之 路在其势力范围之内,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 交流不是意向的,也有相当多的中国人前往西亚 和欧洲

36、 70.明清两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的交流情况 西方人狂热的普救主义宗教精神,在中西文化的 交流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继商人之后东来的是 基督教士 从后来历史发展看,在18 世纪趋向高潮的中西 交流中,西方世界受惠更大 72.明清时期中央集权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的 明代,朱元璋有鉴于元朝宰相的专权,废除了丞 相和元以来的中书省 明朝的政治制度,在清朝不仅全盘继承,而且加 进不少更狭隘的内容 明清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少皇帝在文 化上都是泛道德主义者 73.简述明清时期之际学风变化的原因 明朝的灭亡,对仁人志士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以 明末清初的三先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 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37、清初对知识分子实施文化高压政策,以文字狱来 迫害他们,使他们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清代学风的变化还有着学术史本身方面的原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74.我国农政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作考 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和失政的一个标准; 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 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 75.我国的主要农业著作有: 汉代崔实四民月令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唐际龟蒙耒耜经 、宋陈敷农书 、元王桢农 民 、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 天工开物、 清张履详补农书等 中国文化概论 9 76.我国民族商业有那些特征

38、一是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贸易活动频繁,商路通 达,推动了行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与 东方领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 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77.市商贸易的方式: 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行商经营坐商经营 78.我国市商经营有哪些传统的方式 市声,指行商招徕顾客的传统代号 商幌。从商招徕顾客的传统标志就是商幌 牌匾、字号。坐商经营,讲究牌匾 79.我国市商经有那些习俗敬财神经销广告 80.行业的管理方式有哪些祖师崇拜师徒传承 行业禁忌 81.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众不同的特点:既有创造 性,又有依附性; 个性与集体性、 等级性与秩序性、 平均性与民主性的界限不大清楚 82.服饰

39、起源于双重性格, 第一重性格是实用,第二重性格是装饰。两种性格 的顺序不能颠倒 83.我国居室的室内格局大体分睡处、神位、照明、 取暖和贮藏几块 84.饮食的文化观念包括民本思想、节约粮食、 人格 教育、食疗观 85.服饰的构成要素有质、形、饰、色和画 86.服饰的形制有: 衣着、附属装饰品、 人体自身的 装饰 87.中国家庭管理的文化要素与含义 字辈谱。这是一个记忆性的文化链,可以把家庭 成员的传衍系统跨时空地记忆几百年、上千年 家谱。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 一种文化方式 家风。这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世代沿袭, 用以规范家庭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人生仪礼。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

40、,在一个家 庭成员的幼年、成年和老年等不同人生阶段,要分 别举行各种仪式 88.中国人的人生仪礼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 寿礼和葬礼 89.家族共同体的地缘合作表现在: 一是生产互助 二是生活互助 三是公共地上的建设实施基层民主制,用以维护村 民的共同利益 90.社区文化的历史价值 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的共 同活动 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 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 91.我国传统的天文学包括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 92.我国的传统算学特点:首先是其应用性, 其次是 独特的算筹记数法。三是算术,代数为主,几何学 不发达 93.我国的方技包括:医经(经学理论)、经历(治 疗方法

41、)、神仙(长生不老术)和房中(性技术) 94.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95.中国药学的基础理论有:腑脏学说、经脉学说、 针灸学说 96.中医腑脏学说包括心肝脾肺紧,统称五脏; 腑包 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统称六腑 97.什么是家风,它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10 家风是一种习惯法,由家庭共同体时代沿袭,用以 规范家庭内部的行为和秩序。家风可以创造亲密祥 和的生活气氛,约束了家庭内部成员的不良行为, 维护了优良的家庭传统教育 98.为什么说夏商时期的中国的农耕生产已经达到 了新的水平 在二里头遗址中,聃一批青铜制造的农兵乐器, 种类多,技术成熟,说明农事活动的频繁在殷墟 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多种

42、农作物字样,说明已经实行 分类栽种 殷商时还制订了测查岁的纪时法 99.明代是如何加强中央对全国土地、人口的控制 的: 清丈田亩、制订赋税、继而又编造了赋役画册和钱 鳞图册,从而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土地和人口的 控制 100.我国传统的医学有两在体系:一是神农草药为 主脉络的药物学治疗体系,和以黄帝、伏羲针砭为 脉络的针灸学的治疗体系 101.我国农民提出的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 统筹水土利用规划 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 荒政思想 人力胜天说 102.我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有 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 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 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103.服饰的自然范围内的文化标志

43、 环境标志性别标志体形标志年龄标志 104.人文范围内的文化标志有 信仰标志阶层标志仪礼标志政治标志 职业标志审美标志 105.居住建筑有哪些文化标志居住方式居住 建筑格局居住建筑仪式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106.皇帝对相权的限制一般采取的手段一是架空二 是分权 107.汉代察举制度与科学考试制度的区别: 汉代察举制度是中国科学制度的锥形,它为时期的 科学制度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需要指出的是,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察 举以兴趣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 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 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 式,从而维持

44、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8.科学制有哪些特点: 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 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声名德 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109.十恶包括的内容: 一维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统治,打击危害封建国 家和危及皇帝人身安全与尊严的行为; 二是维护父权、夫权为中心的家庭制度,严厉打击 危害家庭伦常的犯罪行为 110.礼包括的内容: 礼包含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 部分,礼仪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 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 111.礼与俗的联系与区别: 俗是民众自发形成的行为习惯,具有纷

45、繁纷的复杂 性的特点;礼是自上而下的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其 中国文化概论 11 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礼具有规整、严 密、适于操作的特点 112.礼的调和作用表现在: 一是对尊者、贵者、长者而言,要遵循礼制;对待 从属人员,要宽厚、慈爱、避免因过分的压制导致 矛盾的激化。 二是对社会从属者而言,礼制的主要宗旨是要他们 节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尊长,安 于本分 113.古代五礼包括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114.山川祭祀的方式主要有 一是亲自前往山川所在地祭祀,称为就祭 二是在京城南郊设名山大川五岳四渎祭坛,远望山 川面祭,名为望祭 115.祭祖的原则 一是将家庭历史上有

46、着特殊功绩的第一代祖先确 定为世代祭祀的,称为太租; 二是传神祭祀近几代的祖先 116.冠礼的内容就是古代的成人礼,加冠的年龄一 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加冠的地点汉代在宗庙,魏 晋南北朝以后在王宫大殿,但在冠礼前都要去宗庙 祭告 117.周公六礼的内容: 是指 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 四纳征五请期六亲迎 118.民间礼俗与贵族礼制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来源于同一文化母体,所依托的是同一宗法 社会结构,贵族不过是特殊家族,皇帝是特别的家 长,贵族社会的礼制精神,以及相当比重的礼仪行 为都是从家庭文化中产生出来的 统治阶层非常重视礼仪的示范作用,以严格的礼 制规定,与公开的成套的礼仪形式工,向社会显示 礼

47、法的森严,达到软控社会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士庶的差异的消 失,贵族礼制除保留在统治集团内部外,相当部分 俗化为庶民的行为规范 119.周期性出现的岁时节日礼仪对民众生活的伦理 轨范的意义: 一是岁时礼俗的自然伦理属性,人们遵循自然时 序,以岁时礼仪活动调整人与自然。 二是岁时礼俗的社会伦理属性,周期性的岁时礼俗 是对宗族社会关系的反复确认,以及宗法伦观念与 情感的不断强化 120.中国三大悼忘节的区别: 清明为首,后世一般不直接清明为鬼节,而对于中 元、十月则普遍以鬼节名之。其中的细微区别在于, 清明重在祭墓祖,表达孝思,其他二节重在祭亡, 对孤魂野鬼也一起关照,希望通过祭祀安

48、抚鬼灵, 防止游魂作崇 121.社日的内容: 是古代调节乡社关系的重要节日,时间分别在立 春、立秋后的第五戍日,一般以春社为重 122.家事的主要内容: 一是教梯,二是耕读为本,三是修身,四是整肃门 户,五是严守尊卑秩序,六是善择婚姻,七是慎先 继子,八是丧葬宜俭 123.宗法制的特点: 一方面用于自然血缘关系来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关系将人们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限制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在守法制度之下, 社会结构以宗族为基本单位,每个社会成员依据与 生俱来的血缘关系确定其在宗族中的位置。对于一 般家庭成员来说,他们很少有个人的权利,他们的 个性几乎全部淹没在血缘宗族中 12

49、4.君主是两大职能的体现者:家族祭祀与军事征 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君王就是这 两在国家职能的体现者 125.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中国文化概论 12 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严密的人身控制 126.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政治结构的渗透表现在: 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127.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 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家族本位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强调等级特权,主张同罪异罚 128.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 思想表现在 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指导立法、司法活 动的基本原则 贯穿德主型辅、明刑弼教的精神 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129.传统礼俗的特点 传统礼俗的等差性 传统礼俗的调和性 传统礼俗的规范性 130.婚姻仪礼的家庭原则 婚姻关系能否订立,须取得家庭祖先的同意 以聘娶的形式实行家庭间婚姻包办与人财交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