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65443 上传时间:2020-05-1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0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电子教案17.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单元 第十七单元 时间年月日第节 章节 名称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和发展 授课 方式 教师讲授 学生讨论 教学 时数 2 教学 目的 ?掌握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 和观点是什么。 教学 要求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观 点是什么,他们的理论对传播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学 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 内容 现代传播效果研究起源于20 世纪初,从对大众传播的性 质和影响力的强弱的认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 世 纪初 30 年代;40 年代 60 年代; 70 年代今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时间:2

2、0 世纪初 30 年代 背景:大众传播迅速普及和发展 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 如同皮下注射, 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支配他们的行为。 理论依据:本能心理学人的行为受到本能的“刺激- 反应”机制的主导 大众社会论“相互隔绝、孤立无援”的受众观:现代 社会使成员变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很容易受到任何组织 的说服或宣传 应用:一战时的宣传大战 缺点:过分夸大了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唯意志论。 影响:整合营销观念在50 年代中期之前以生产为导向。 反映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麦考塞教授提出的4P 理论 (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很多厂商相信,他们 的信息

3、只靠信息本身的力量就可以把消费者头脑中其他 竞争品牌打败。它基于“子弹论”,认为现有的偏好、经验 或概念,都很容易被厂商传递的信息取代,只要能比竞争 者传递更多的信息,就能俘虏消费者脑海中的产品类别。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时间:40 年代 60 年代 理论依据: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普遍应用 内容: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 (一)“传播流”的研究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 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1、人民的选择 40年拉扎斯菲尔德对俄亥俄州伊利县选民投票意向的调 查,在历时半年, 600人的 7 次普查中,只有 8%的人改

4、 变了原来意向。否定了“子弹论”的强大效果 提出: (1)政治既有倾向性假说 (2)选择性接触假说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 化、结晶、改变五种 “强化”: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它是大众传播的最主要的效果。 “结晶”:是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朗确定 起来 28% “改变”:使受传者的态度和立场发生逆转变化的结果 8% 结论:在说服人们改变态度上,大众传播甚至不如人际传 播有效 2、个人影响 1955 年 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卡兹与拉扎斯菲尔德为了验证人民 的选择提出的假说在政治选举之外是否适用,在购物、 流

5、行、时事等领域进行了多次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假说仍 旧广泛存在。提出一个新的观点“中介因素”: (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2)媒介本色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介渠道不同、其 效果不同 (3)讯息内容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 同,效果不同 (4)受众本身的性质 3、创新与普及 1962 年 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 及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查结果上,将大众传播的过程区分 为两个方面: (1)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信息流”一级的,可以由 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受众; (2)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 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中很

6、多环节的过滤。 总结:从人民的选择、 个人影响到创新与普及 是“传播流”研究的三个阶段。它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 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对“子弹论”是一种否定。 它研究的焦点是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因此被称为 “无力的大众传播观”。 4、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 1960年,J.T.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对“传播流” 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大众传播效果的 “五项一般定理” :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 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 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过细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 而是对他们既

7、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这种强化过程中,大 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在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 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 环境的影响。 总结:因为克拉帕的观点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 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40年代至 60 年代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是指受传者 的态度沿着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变化,这是一种纯 效果研究。 二战时期,美国耶鲁大学

8、心理学教授霍夫兰在军队利用系 列片我们为谁而战对士兵进行心理实验,考察电影的 宣传效果。 结论:影片在传递战况信息方面是有效的,而在鼓舞士气 和激起对敌人的仇恨上却没有明显的效果。 大众传播并不能直接导致人们态度的改变。 影响:“有限效果论”导致整合营销策略的改变,由传统的 “消费者请注意”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4P s 变成 4C s: 1、 把产品放到一边,研究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求 (Consumer wants and needs ),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而是 要买某人确定想购买的产品; 2、暂时忘掉定价策略,着重了解消费者要满足起需求所 必须付出的成本( Cost); 3、忘掉渠

9、道策略,而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方便 (Convenience )以购得产品; 4、最后请忘掉促销,取而代之的是沟通 (Communication ); 广告新纪元:广告是受人尊敬的而不是施恩于人的,是寻 求对话而不是独白的,是能引发回应而不是刻意安排的。 它谈的是共同利益的最高点。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的出现背景 (一)“传播流”和“有限效果论”的缺陷: 1、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过 分看中其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作用。 2、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视 了整个传播事业宏观、综合、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3、过分强调有限效果论,会使传播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10、下 降。 (二)新情况的出现,需要新的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1、新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 2、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 宏观效果理论的共同点: 1、研究的焦点是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 社会效果; 2、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利性; 3、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教学 重点 难点 拉扎斯菲尔德的伊里调查和对传播学研究方法的贡献 大众社会理论与子弹论的关系 霍夫兰研究的贡献 讨论 练习 作业 有限效果论的历史贡献以及局限 强大效果论与集权统治的关系。 传播学两大奠基人的贡献 参考 资料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德弗勒第三版 教学 后记 这一节历史研究的回顾其实是为以后的效果研究打基础,所以在 基础理论方面要弄清楚明白。在以后每次的学习之前要复习提问, 让学生巩固。 注:一个教学单元是指一次课(2-3 学时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