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69452 上传时间:2020-05-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pdf(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一、抗原、抗体的概念及抗原抗体的关系 (一)抗原( Antigen) 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能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称为抗原。物质所具有的这种特性称为抗原性 (Antigenicity ) 。 (二)抗体 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在体液中出现的一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的球蛋白,称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 Ig) 。含有免疫球蛋白的血清称免疫血清。 (三)抗原与抗体的关系 抗原是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主要外因,决定免疫反应的特异性,机体与抗原物质的斗争过程中为加速循环 和排除抗原而产生的抗体、致敏淋巴细胞等物质,是机体排除异体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没有抗原的刺激,机体不能 产生

2、抗体;没有抗原物质,也无法检测抗体的存在;利用抗体可以检测抗原物质。 二、 抗原的性质及种类 (一)抗原的性质 1异种异体物质机体能对进入体内的异种、异体的大分子物质产生抗体,该物质与机体的种类关系愈远,其 抗原性就愈强, 机体的免疫反应也更强。例如鸭血清蛋白对鸡的免疫原性较弱,而对家兔则能引起较强的免疫反应。 同种异体物质也可具有抗原性,同种不同个体之间,同一类型的细胞和组织,其抗原性也有差异,例如人的红 细胞有 ABO 血型抗原及Rh 型抗原。人类白细胞和其它组织的细胞膜上也具有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的抗原物质(Man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 自身抗

3、原: 机体对本身所具有的物质不产生免疫反应。但在某些条件下,使机体某种物质、细胞或组织成分具 有抗原性时,也可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此具有抗原性的自身物质称自身抗原(Autoantigen) ,所产生的抗体称 为自身抗体( Autoantibody ) 。如自身组织变性,机体组织或细胞在各种理化因素作用下,引起化学组成的分子排列 和构型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服用安替比林、匹拉米洞等药所致白细胞减少,就是由于所服用药物改变 了白细胞的一部分表面化学结构,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激活免疫活性细胞产生白细胞抗体(自身抗体),导致白 细胞减少症。在外伤、感染和炎症时,可能使隐蔽性抗原如精子、甲状腺

4、球蛋白等释放,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并非异物都是抗原,例如砂尘和一些非生物性高分子聚合物,仅能激发细胞吞噬反应而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 2大分子胶体凡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愈大,抗原性愈强(如细菌、蛋白质)。一般认为抗原分子量愈大, 其表面积相应较大,接触免疫细胞机会增多,在体内停留时间较长,不易排除,因而对机体刺激作用也强。一般具 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其分子量常在10000 以上。对于蛋白质组成的抗原,其分子量小于500010000 免疫原性很弱 或完全没有。但某些低分子量多肽、如胰岛素(分子量5734) ,升血糖激素(分子量3800) ,血管紧张素(分子量 1031) ,对某

5、些实验动物还是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分子量小的物质团聚成的多聚体或吸附于其它胶体(载体)表 面,形成大分子表面结构时,如和蛋白质结合,即具有大分子胶体特性,可使小分子物质获得或增强抗原性,如细 菌的多糖成分、青霉素等化学药物。 3抗原的特异性各种抗原物质的化学组成虽然很复杂,但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并与抗体反应相结合的化学组 成,仅仅是抗原物质表面的一些具有活性的化学基因化学结构及空间构型,称为抗原物质决定簇(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各种抗原物质各有其特异的抗原决定簇,但不同的抗原物质常含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称为类属抗原。 在分类上相近的种类之间的同一类蛋白质抗原,可表

6、现出类属抗原关系。多种物质结构的相似性,决定这些物质抗 原上的类属关系,而分子结构的差异性,决定各种物质的抗原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临床诊断、预防、 治疗的基础。 各种特异诊断抗体的制备依靠特异性抗原物质的获得;在不易 获得特异性抗原的条件下,可利用类属抗原代替。但在鉴别抗原时,应注意区分类属抗原,以免误诊。 一般认为, 环状构型要比直线排列的分子免疫原性强,聚合状态的比单体强。具有大分子量的异物,无论具有 何种构型,基本上具有免疫原性。但明胶和核酸免疫原性很弱或无。 免疫原的抗原决定簇是否暴露,抗原决定簇之间的距离是否适当,对于免疫原性强弱亦有很大影响。凡暴露的 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多,间距大

7、,免疫原性也就较强。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称为抗原的结合价。 简单的半抗原一般只能与一个抗体分子结合,是单价抗原。根据抗原分子大小推算,有100 个氨基酸的多肽,约有 1420 个不重叠的抗原决定簇,即有1420 个抗原结合价。 (二)抗原的种类 医学上常见的抗原物质,种类很多,如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毒素),异种动物血清(各种抗毒素,免疫 血清的来源) ,同种血型抗原,同种异体皮肤,器官等组织抗原,自身组织抗原,肿瘤细胞抗原。具有抗原性的各 种化学成分有蛋白质、脂蛋白、多糖体、脂多糖、糖蛋白、多肽以及核蛋白等,这些抗原物质均可刺激机体产生抗 体或细胞免疫反应。根据引起抗体产生

8、的特点,抗原可分为完全抗原和不完全抗原两大种类。 1完全抗原完全抗原是指能在机体内引起抗体形成(免疫原性),并可与其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原性)的 物质。如细菌、蛋白质等。 2不完全抗原或称半抗原(hapten) 在体内单独存在时不引起抗体产生,当其与蛋白质或胶体颗粒结合后, 则可引起抗体形成。半抗原可与其特异性抗体结合。如细菌的多糖和类脂质等。在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物中,一般 是蛋白质使结合物具有抗原性,而半抗原则决定结合物的抗原特异性。例如,以半抗原 与蛋白质A 结合免疫动物, 产生抗半抗原 的抗体,不仅可以和结合在蛋白质A 上的 抗原结合,也可以和结合在蛋白质B 上的 抗原结合。 三、抗体的

9、性质和种类 (一)抗体的一般性质 抗体是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 。人类免疫球蛋白有五类,即IgG 、IgA 、 IgM 、IgD 及 IgE。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1963 年 R.R.Porter 对 IgG 的化学结构提出一个模式图(图1) ,后经证实,这种结构 模式图也适用于其它几类Ig。即各种Ig 都具有与 IgG 化学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 图 1 IgG 的基本结构与分区 IgG 分子由 4 条对称的多肽链,用二硫键以共价和非共价键联结组成。其中两条长链(由420-450 个氨基酸 组成) 称为重链 (Heavy Chain, 简称 H 链) ;两条短

10、链 (由 212-214 个氨基酸组成) ,称轻链 (Light Chain, 简称 L 链) 。 重链占 IgG 分子的 2/3,轻链占1/3。这个四链结构是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可用通式L2H2 表示, L2H2 称 为一个单体, IgG、IgD 和 IgE 都是单体,而分泌性IgA 含两个单体, IgM 含有 5 年单体。 L 链根据抗原体的不同分 为 k(Kapa)型和 (Lambda)型,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多肽链的羧基端称为C 末端,氨基端称N 末端。多肽链的 N 末端包括L 链的 1/2 和 H 链的 1/4,氨基酸顺序随免疫的抗原不同而异,称为可变区(Variable re

11、gion, V区) 。多 肽链的羟基端包括L 链 1/2 与 H 链的 3/4,氨基酸顺序排列比较稳定,称为稳定区(Constant region, C 区) 。免疫球 蛋白结合抗原的不同特异性,决定于L 链和 H 链的 V 区氨基酸的种类和顺序的不同,而免疫球蛋白结合补体或巨 噬细胞等生物活性,则与H 链的 C 区有关。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活性是: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活化补体,与 细胞如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细胞结合和抗体的选择性传递等。 (二)抗原性和分类特征 免疫球蛋白都是大分子的物质,抗原性较复杂。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和稳定区,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各具有 不同的

12、特异性抗原。一般根据重链的抗原性分类,根据轻链的抗原性分型。 1重链的抗原性人体内的五类Ig 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其各自重链的氨基酸组成和抗原性不同。用小写希 腊字 (Gamma) 、 (Alpha) 、 (Mu) 、(Delta)、 (Epsilon), 分别表示IgG 、IgA、 IgM 、IgD 与 IgE 的两条重 链。 根据对重链稳定区抗原性的进一步分析,发现 IgG 、 IgA 与 IgM 三类 Ig, 还可再区别分不同的亚类。如 IgG 有 4 个亚类( IgG1 、IgG2、 IgG3 与 IgG4) 、IgGA 、 IgM 也可分为两个亚类(IgA1 、IgA2 ; IgM1 、

13、IgM2 ) 。 重链的可变区(V)也有抗原性,这是因为从N 端起约有20 个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据此,可将Ig(主要 是、与)分为 4 个亚组( VH、VH 、 VH 与 VH ) 。 2轻链的抗原性根据轻链稳定区(CL)氨基酸的组成与排列顺序不同,可将五类Ig 的轻链分为两个抗原 性,即 k(Kappa) 型与 (Lambda)型。每一抗体分子中两条对称的轻链总是同型的,不是k 型便是 型。由于所 有 Ig 的 k 型和 型轻链皆相同,即有共同的抗原性,因此在血清学上可出现交叉反应。 此外,各种Ig 的抗原性还表现在:同种(Isotype)专一性;同种异型(Allotype )专一性;个

14、体型(Idotype) 专一性。 用木瓜酶 (Papain)将 IgG 分子从重链的第219 位氨基酸外切断,得到 3 个片段。 两个相同的叫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一条不完整的重链所组成。Fab 片段中的重链部分称为Fb 片段。另一个是 Fc(Fragment Crystalligable) ,由连结重链的二硫键C 端侧的两条不完整的重链所组成。联结Fab 和 Fc 段(即 CH1 与 CH2 间的狭窄区)称为绞链区(Hinge region ) 。用胃蛋白酶(Pepsin)将 IgG 分子从重链间的二硫键的C 端侧切 断,得到了一段较

15、大的片段F(ab) ,剩余的重链部分称Fe 片段(图2) 。Fab 和 F(ab)2 片段均有抗体活性;而Fc 与 Fc 段则不同,前者具有抗原性,后者因可继续被胃蛋白酶水解为若干小片段,因此其抗原性消失。 图 2IgG 分子的酶解片段 (三)抗体的种类 抗体种类很多,可分以下几种: 1根据获得抗体的不同分类 (1)免疫抗体:患传染病后或经人工注射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或是用已知抗原免疫动物产生的抗体;或是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的抗体;近年还可用基因工程制备抗体。 (2)天然抗体:是指未患传染病也未注射疫苗而在体内出现的抗体。 (3)自身抗体:是机体对自身组织成分产生的抗体。 2根据抗原与抗体在试

16、管内是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进行分类 (1)安全抗体:此抗体能与抗原结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 (2)不完全抗体:此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不出现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完全抗体具有完 全的 Ig 分子结构,经酶水解后的片段Fab 或 F(ab)2,可表现出不完全抗体的作用。不完全抗体与抗原结合后,抗 原表面便具有抗体球蛋白的特性,如与抗球蛋白抗体作用后,则出现可见的反应。 (四)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抗原与抗体的反应统称为免疫学反应。在体内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免疫反应,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称为血清学反应。由于抗原的物理性状不同,参加反应的因素不同(有的有补体或吞噬细

17、胞参加),因此在抗体与 抗原反应时,可表现出各种形式的反应。 1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结合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二者分子表面物理化学吸附现象,抗原抗体复 合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解离。 2一个抗体分子有两个抗原结合点(称两价)在一个抗原分子上则可有许多个结合点(称为多价)。抗原与 抗体分子的结合,不受两者数量比例的限制,但如需要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则抗原与抗体的量需保持一定比例。 在抗原或抗体过量的条件下,不能聚合成大颗粒,因此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3主要的血清学反应有3 个类型即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和有补体参加的各种血清学反应。 四、抗体形成的机理 (一)免疫反应的形成 机体在抗原物质

18、的刺激下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过程,大体上可分为3 个阶段。 1致敏阶段(加工处理抗原阶段)当颗粒性抗原初次进入人体内时,首先被巨噬细胞吞噬(可溶性抗原 可直接被T 淋巴细胞吞饮,多糖与鞭毛抗原物质可直接作用于B 淋巴细胞)。通过巨噬细胞浆内溶酶体酶的作用, 把抗原物质消化降解,而保留其抗原决定簇(特异性抗原成分)。经过加工处理的抗原分子结构比原来的小,抗原 性却比原来的加强。当处理过的抗原与巨噬细胞的RNA 结合成为抗原-RNA 复合物(抗原信息) ,就具有强烈吸引 免疫活性细胞的作用,能把抗原 -RNA 复合物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Immunologically competent cell

19、),启动免疫反应。 2反应阶段(淋巴细胞分化增殖阶段)免疫活性细胞在受到抗原信息的刺激后,发生母细胞化,进而大 量增殖。 由于抗原的性质不同,刺激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s, 简称 T 细胞) 分化成致敏淋 巴细胞。抗原信息刺激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hymus independent lymphocytes )或称骨髓衍生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lymphocytes, 简称 B 细胞)使分化成浆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小部成为“记忆”细胞。由于“记忆”细胞的存 在,即使抗原在浆内消失很久(数月至数年或更长)以后,仍能与再度进入体

20、内的相应抗原迅速引起较强的免疫反 应(回忆反应) 。 3效应阶段(发生免疫反应阶段)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遇到相应抗原的刺激后,能释放出多种具有生物 活性的物质(淋巴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反应;浆细胞可形成各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分析细胞DNA 控制抗体形成的过程:抗原信息首先要影响到细胞 DNA ,再通过接受了 抗原信息的DNA 来控制抗体的合成。从 DNA 分子对蛋白质合成的现有知识来看,抗体球蛋白分子的合成可能有以 下的方式: DNA 对蛋白质合成的控制是通过遗传信息来完成的,DNA 的遗传信息就是DNA 分子中特定的相邻核 苷酸排列的顺序,以 DN

21、A 核苷酸排列顺序为模板,按互补方式形成的RNA(称为转录) ,即 mRNA(称信使RNA ) , 其碱基排列反映着模板DNA 信息,信使RNA 由胞核进入胞浆,附着于核糖粒上。接受了DNA 信息的胞浆中的转 移 RNA ( tRNA ) ,又称可溶性RNA (sRNA) ,在酶的作用下携带特定的氨基酸,以核糖粒上的mRNA 与模板,以 三联核苷酸结构特点的线形结构顺序,构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合成抗体球蛋白分子。 (二)影响抗体产生的因素 1抗原的质与量不同性质的抗原(抗原的物理状态、生物状态及毒力强弱)对机体刺激的强弱不一,表 现为抗体形成速度的快慢不一,抗体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有些抗原处于

22、可溶性状态其抗原性强,被吞噬细胞处理 后抗原性差,而另一些抗原则与此相反。一般初次菌体抗原刺激,25 天出现抗体,初次类毒素刺激,23 周出现 抗体。使用的抗原量不同,影响也不同,活菌(减毒株)用量少,死菌用理多,死菌用强毒性的抗体反应好。在一 定范围内,抗原增多,抗体反应量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了一定限度,抗体反应量受到抑制,这称为免疫麻痹 (Immunologic paralysis ) 。 2机体方面 (1)免疫途径:免疫途径不同,抗原在体内滞留的时间不同,抗原接触机体的免疫组织也不同。抗原在体内 停留时间久者,抗体反应高。局部使用,仅引流抗原的局部淋巴结中产生抗体,粘膜表面使用,常在

23、粘膜下淋巴细 胞组织或细胞中形成抗体;静脉内注入抗原则引起广泛的产生抗体的组织反应,但抗原中的毒性物质常可引起严重 反应。静脉内注入抗原,只适用于急用动物血清。 (2)免疫次数及间隔:初次免疫,抗体出现慢、效价低、持续时间短,为建立基础免疫,至少应在一定间隔 时间内连续的免疫23 次,如死疫苗一般需间隔710 天,免疫3 次。类毒素免疫需间隔4 周,免疫两次。一般免 疫效果可保持数月至1 年。用动物制造抗血清蛋白等抗体时,追加免疫注射,注射剂量、途径、 间隔均需严加注意, 以免动物发生过敏反应死亡。 (3)机体处于发育的不同阶段,免疫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不同。根据动物实验资料,可将免疫反应分为

24、3 级,在胚胎期及新生儿早期,抗原可使胚胎早期的免疫活性细胞全部消灭或部分抑制,称为0 级反应;生产后的动 物不再对该同一抗原发生反应,动物形成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 。出生后,抗原刺激则引起免疫活性 细胞增生,形成细胞免疫反应,称为I 级反应。出生后经过一段时间才引起浆细胞增生,伴随抗体形成,称为II 级 反应。 3佐剂( Adjuvants )的作用增强免疫作用。佐剂伴随抗原物质注射机体,可增强抗原的作用,佐剂可使弱 抗原物质成为有效的抗原。如明矾沉淀类毒素可刺激免疫活性细胞增殖,可推迟抗原吸收排除,使抗原在体内持续 较久。油剂、结核菌、卡介菌、蜡质等可广泛

25、地刺激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刺激不成熟的浆细胞及淋巴细胞,产 生较好的免疫效果。 佐剂又称免疫增强剂,种类很多,实验室常用福氏佐剂、明矾和氢氧化铝等。 明矾和氢氧化铝的作用是吸附抗原,以延缓吸收, 使抗原刺激得以持久;并刺激局部生成浆细胞,增加抗体生 成 。福氏佐剂( Freunds adjuvants )中羊毛脂类物质和石蜡油均能延缓抗原的吸收、裂解与消除,使抗原的刺激持 久;抗酸杆菌能引起淋巴结、脾、肌肉中广泛增生浆细胞,提高抗体生成;石蜡油对刺激网状内皮系统有协同作用。 完全福氏佐剂的配制是:取 200mg 卡介菌加入高压灭菌的优质石蜡油85ml 和羊毛脂15ml 中。用无菌注射器或 振动

26、混合器混匀,即可使用。不完全福氏佐剂只用石蜡油和羊毛脂混合液,不加入卡介菌。 佐剂与可溶性抗原水溶液一般用等体积混合。如福氏佐剂与等量球蛋白溶液混合,用注射器或振动混合器充分 混合,取一小滴滴于水面(48。C)上,若不散开,保持滴状,即可应用。 五、补体系统 补体系统( Complement system)是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血清中、具有酶活性的一组复杂的血清蛋白。由球蛋 白、碳水化合物、与磷脂结合而成,约占血清球蛋白总量的10%,不耐热,加热56。C 经 30min 即被灭活。补体参 与多种抗原抗体反应,导致细菌、红细胞等溶解。但此种作用不是特异性的,即能与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结合而 发生反

27、应。近年的研究表明补体不仅是机体自身稳定和保护性反应的重要物质之一,而且还参与许多免疫病理的损 伤机制。 补体系统由9 个成分 11 种血清蛋白质组成,常以符号“C” 表示。根据其作用顺序分别命名为C1 、C2 、C3、 C4 、 C5、C6 、C7 、C8 和 C9。其中 C又由 3 个亚单位所组成,即C1q、 C1r 和 C1s。C1 C9 代表活化的补体 成分。所有补体成分均为大分子蛋白质;除C1q 外,皆以不活动形式存在于血清中。 补体的各种成分由体内不同部位合成。C1 由胃肠道上皮细胞合成,C2 与 C4 由巨噬细胞合成,C主要在肝 脏合成, C6、C9 也可能在肝脏合成。 当因某种原因补体被激活时,补体成分便按两种激活途径即C1 激活途径和C3 激活途径,按一定的顺序呈现 连锁的酶促反应,参与机体的防御功能和维持自稳状态;亦可作为一种介质或效应物质参与机体的免疫病理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