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76940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DF 页数:52 大小:44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上册教案.pdf(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二物理上册教案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 一.物 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 :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 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 正因如此 ,才发明了潜水艇和航空母舰 此外 ,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 句名言世 ”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 科学家发现了“电”和“

2、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 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 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

3、、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 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 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 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 的? 1、声音的产生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 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 想? 进行一些振动

4、发声 实验, 讨论声音产生的共 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 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 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 课本14 页的探 究实验 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学生活动: (1) 、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演示实验:(1) 、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 、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 、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4) 、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 1)

5、 、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 2) 、实验 14 页图 1-4 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 声。 (3) 、声波:利用录像让 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 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6、作业: 16 页 1、2、3 题。 教学后记: 1、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 难点。 2、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 3、了解“双耳效应” ,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7、。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直接给出问题,引入课题“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 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在学生了解耳朵的结构的基础上,解释耳朵听到声 音的过程 2、 利用骨传导听到声音 3、双耳效应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课堂内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其他有关声音的知识:如声波、人体的结构等。 设计好练习,物理套餐的内容必须进行调整。 三、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

8、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器材 :电脑、音叉。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教学过程: 三、前提测评: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 3、声音在、体中比体中传播的快。 学生活动: 1通过看书,了解人耳的结构。 2进行一些

9、有趣的实验去体验骨 传导。 例咬住音叉,把耳朵捂住,敲击音 学生活动: 观看录象,讨论 双耳效应在生活 中的应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四、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1、音调:声音的高低 试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 、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 、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学生阅读课本图示 2、响度:声音的强弱 试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课本如图示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

10、1) 、响度与振幅有关 (2) 、用 dB 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教后记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应让学生在课后去分析较多的声现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11、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 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 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

12、习和工作的声音, 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 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 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

13、书本P 26 图 1.4-4 ,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 学生在课堂完成。 五、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

14、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 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 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 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 1.2s 听到回声, 请问: 小明距离高山多远? (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

15、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 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超声振动除结石。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3 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声现象 1妈妈买碗时常把两只碗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她判断碗的好坏时主要的根据是声 音的( ) A音调B响度 C音色D音量 2. 300 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 间中自由飞翔。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

16、睛,铃铛也 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 ) A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 3.医生在诊病时使用听诊器,听诊器( ) A能使心脏振动的振幅增加,响度增大 B能改变心跳的频率,使音调变调 C能改变心跳的音色,使声音好听些 D能减小声音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4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膜内外两 侧的压力一致 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 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

17、的作用。当人乘坐的 飞机起飞时,为了防止鼓膜受损,应( ) A张开嘴巴 B张开嘴巴,同时用手捂住耳朵 C闭紧嘴巴 D都不需要 5(2005 年 ? 成都 )下列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的利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的深度 D可以利用B 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6声源发出的声音在均匀空气中传播时( ) A声波波速逐渐变小 B声波频率逐渐变小 C声音响度逐渐变小 D声音的音色逐渐变化 7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 余音未止 ” ,其原因是 (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是因为人

18、的听觉发生“ 延长 ” 的缘故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8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 (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 外,可 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 小明将声源放人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他设想了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 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表格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 材料 衣服 锡箔纸 泡沫 距离 较长长短 响度 较响较响弱 9(2005?海南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音体

19、振幅的关系,小明将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 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上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发现钢尺被 压得越弯,上下振动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这些实验证据他得出了振幅越 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收集证据时的错误之处是:。 10(2005 年? 芜湖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 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 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 同学却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 想: 11(2005 年? 桂林 )噪声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其中有三大部分:工业噪声

20、、交 通噪声、居民噪声。请你分别列举出一个工业噪声和一个交通噪声的实例。 工业噪声: 交通噪声: l2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l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2s 后,司机 听到回声,则此时汽车距高山有多远?(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第二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颜色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 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

21、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

22、型? (1) 、自然光源(2) 、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 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 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 、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

23、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 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 、颜色之迷: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 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 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 生的滞后情况。 二、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

24、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4、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5、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25、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8min 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 结

26、果:填入下表 角 i 角 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P30作图题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 (1) 、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 、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

27、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课本练习。 4、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 字以上) 教学后记: 在探究活动中,应给出较具体的指导,避免学生的盲目性。 前、后的练习要补充。 三、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28、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 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6、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7、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

29、、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 、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 、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

30、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5、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 6、完成课本后习题。 7、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 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四、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8、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9、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

31、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是 什么原因?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 1、试验: 空气 界面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水 2、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 (2)试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

32、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 、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有关现象: (1) 、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 、筷子“折”等) (2) 、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8、完成课本练习。 9、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 字以上) 教学后记: 折射的三种情况要清晰,最好能做图。 折射现象的解释:教师应先示范 第三章光和眼睛评估 一、填空题 ( 每空 1 分,共 29 分) 1用手拿着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时,透过玻璃杯

33、看到的手指好像变粗了这是因为玻 璃水杯相当于_,而手指位于_;使人看到了手指的 _像。 2 李刚同学用红色水笔在白纸上写一个红色的“ 上 ” 字。当他戴上蓝色眼镜看白纸上的“ 上” 字时, 看到 “ 上” 的颜色是 _色。这时, 白纸看上去呈 _色。 在雨后天 空形成的彩虹是由于光的_现象形成的。 3王平同学在平面镜前,向远离平面镜方向移动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向_ 方向移动,像的大小将_ (选填 “ 变大 ” 、“ 变小 ” 或“ 不变 ”) 。 4一根旗杆竖立在阳光下,从早晨到中午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的长度_。(选 填“ 变长 ” ,“ 不变 ” 或“ 变短 ”) 5清晨,草地或树上的露珠下

34、面的叶脉看起来比较大,这是露珠产生_镜功能的 结果,形成了_像。 6要使 个焦距为15 cm 的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则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 _。 7有下列光学器具:照相机、 幻灯机、 穿衣镜、 显微镜、 放大镜、 潜望镜、 牙医内窥镜 可 以把它们分成两类: 一类包括 _,其特征为 _; 一类包括 _,其特征为 _。 8能使透过的光线变成发散光线,说明该镜是 _;能使透过的光线变成会聚光线, 说明该镜是 _;军事上的潜望镜装置利用的是_。 9请用线将左右两边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 光的直线传播水中月、镜中花、水中的筷子 精彩的 “ 皮影戏 ” 光的反射海市蜃楼 体育课上的 “ 向右看齐 ” 、日

35、食和月食 光的折射哈哈镜 圆形金鱼缸中的金鱼从侧面看去变大了。 在太阳光照射下树木出现影子 平静的水面映出岸上的景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 1下列事例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 ) 。 A看电影B欣赏鱼缸里的鱼 C用普通望远镜观察远处的物体D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2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图 3-1 3在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烛焰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实像 B若把点燃的蜡烛移近玻璃板,它的像变大 C若把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用直线连起来,则连线与镜面垂直 D当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靠近玻璃板 4检查视力时,眼

36、睛与视力表相距5 远现因屋子太小而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 子的距离为3 m ,如图 3 2 所示,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 图 3-2 A1 m B2 m C 3 m D无法确定 5如图 33 所示,一束光从右侧斜射入空容器的底部A 点,并在 A 处形成一个光斑 当 保持入射光方向不变,向容器内缓慢注人清水时,容器底部的光斑会( ) 。 图 3-3 A向右边移动 B 向左边移动 C仍在 A 处不动 D 先向右边移动,而后不动 6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移到离凸透镜20cm处时, 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 放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大于 20

37、cm C 10 cm D 小于 10 cm 7小荣同学给全班同学拍集体照时,发现边上的好几位同学照不进去。为了能够让全班 同学都能在集体照上有像,小荣应该采取的措施足( ) 。 A只需将照相机向人群移动一段距离 B只需将照相机向远离人群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C将照相机向人群移动一段距离,同时将镜头向胶片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D将照相机向远离人群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同时将镜头向胶片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8、放映幻灯时,要使银幕上出现放大的字母“ F”,那么,投影片的正确插法应是下图中的 ()。 2在 “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时, (1) 使用的器材有: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和_。 (2) 应依次将

38、蜡烛、_和_放在光具座上; (3) 当把蜡烛放在离透镜较远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均没有像,其原因是 _;当把蜡烛放在 _处,无论怎样移动光屏, 屏上也没有像。 (4) 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l0cm ,则要使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烛焰的像时,蜡烛 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在_范围内。 (5) 若在实验中将该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用不透光的纸挡住,其他条件不变时,光屏上所成 的像的形状将_ (选填 “ 减少上一半 ” 、“ 不变 ” 或“ 减少下一半 ”) 。像的亮度将 _ . 图 3-13 3如图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光路图。由此可知:此人的眼睛为_。为了 使物体成像落在视网膜上,应该给该人配戴_镜片

39、。 4如图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 O 点为入射点, ON 为法线,面板上每一格对应 的角度均为10。实验时,当入射光为AO 时。 反射光为OB;当入射光为CO 时,反射光为 OD ;当入射光为EO 时,反射光为OF,请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序号入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 1 AO 50 2 CO 40 3 EO 20 图 3-14 分析上述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_. 五、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

40、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10、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11、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白光是由各种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 2、完成光路图: 空气A 水B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 红、 橙、黄、绿、蓝、靛、紫 进行新课: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

41、见光可见光不可见光 红外线红、橙、黄、绿、蓝、靛、紫紫外线 2、红外线: (1) 、阅读课本50 页的内容,并归纳。 (2)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3)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4)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紫外线: (1) 、阅读课本51 页的内容,并归纳。 (2) 、紫外线的来源? (3)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 、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 3、

42、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0、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11、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内容简单,可以利用时间复习、练习前 面内容,或总结整章内容。 4 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六、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43、 重、难点: 12、焦点、焦距的定义。 1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 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 3.1-1 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

44、透镜。 (2)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2、完成课本练习。 13、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二、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

45、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14、照相机的原理。 15、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 3.2-1 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 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

46、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4、完成课本练习。 15、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

47、难点: 16、试验的过程。 17、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5、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6、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F F 有关概念: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 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 表示。 焦距:用f 表示 2 倍焦距:用2f 表示 注意事

48、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IBIC ( 2) 、设计实验:把电流表分别接入A、B、C 三点,测 量出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找出规律。 (3) 、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 4) 、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 点的电流IAB 点的电流IIBC 点的电流I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 5) 、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教师总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