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80324 上传时间:2020-05-2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园区经验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剖析.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江苏沿江沿海开发区转型的规划路径探索 以靖江、太仓港、大丰港开发区为例 【摘要】 【关键词】 1、引言 各类港口岸线资源是工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江苏省的开 发区发展启始于 1984 年成立的南通、连云港两个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而 壮大于 90 年代太仓、常熟、江阴、张家港、扬州等一系列沿江开发区的涌现。 截至 2014 年底,江苏 850 公里岸线的长江沿岸拥有20家省级以上开发区, 长达 950 公里岸线的沿海岸线则设有3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沿江沿海形成的石化、 钢铁、新型材料、机械等基础产业带使其成为继沪宁高新产业带形成后江苏最重 要的产业带。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

2、态, 江苏沿江沿海开发区整体面临着江苏对外依存度 高,发达国家经济下行对江苏省开发区较大;管辖范围大,建设用地总量较大, 土地制约更突出, 有些产业层次相对较高, 环保标准高的项目在苏南一些地区已 无法引进,土地集约程度和地均效益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短缺现象愈加突出, 开发区转型提升压力升高等新形势,转型升级发展压力巨大。 2、国内外港口园区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2.1 产业升级,内涵提升 产业规模扩大与整合也是一种产业升级,比如阿姆斯特丹的石化产业集群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 德国汉堡工业园 阿姆斯特丹产业升级 2.2 以港兴产,效率提升 重视港口对制造业、转运、贸易的带动作用。裕廊工业园区拥有裕廊码

3、头、 普劳布科姆港、 森巴旺港等多个港口, 具备各类集装箱转运码头、 散货码头和专 业码头,建设公、水多种交通方式联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了以货物转运为 主体,集保税、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工贸港口群。 园区还利用航空、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围绕集装箱中转,衍 2 生出许多附加功能和业务, 丰富新加坡作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 功能。 表 3-1 新加坡裕廊园区港口群新型综合服务功能一览 2.3 搭建平台,实现创新 2.4 功能提升,产城融合 2.5 生态低碳,节能集约 2.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海滨地带,始建于1961 年。40多

4、年已开发 45 个大小园区,面积超 60 平方公里,建成 450万平方米标准多层厂房, 有 7000 多家跨国与国内企业入驻。目前是新加坡现代化工业基地、世界第三大 石化炼油中心和“花园工业镇” ,被公认为全球工业园区成功发展的典范。 2.1.1 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裕廊工业园区根据自身区位和资源禀赋特点,以及国际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机 遇,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 20 世纪 60-70 年代) :裕廊工业园区为解决单一 依赖转口贸易、 工业基础薄弱和严重失业问题, 着力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 集型制造业。 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 80 年代) :顺应国际

5、产业发展潮流,裕廊工业园区将 3 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依托良好港口形成以石油化 工、船舶修造、机械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园区。 知识经济主导阶段( 90 年代至今):以生物、信息产业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 经济开始兴起,微电子及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科技、工程设计、软件服务 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成为裕廊工业园区发展重心。当前,园区正积极发展生命 科学、生物医药科技、 媒体资讯业以及环保科技等高附加值产业,推动产业向世 界产业分工的价值链高端迈进。 2.1.2 以港兴产 重视港口对制造业、转运、贸易的带动作用。裕廊工业园区拥有裕廊码头、 普劳布科姆港、 森巴

6、旺港等多个港口, 具备各类集装箱转运码头、 散货码头和专 业码头,建设公、水多种交通方式联合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了以货物转运为 主体,集保税、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工贸港口群。 裕廊港位于新加坡港西部,裕廊工业区南岸,是新加坡唯一的散货集散港, 也是亚洲最大的散装货运港。 裕廊工业区临港工业对该码头干、 液、散货的输出、 输入起了重大作用, 临港产业是港口最直接最具保证的货源,增加了港口的吞吐 量,降低了工业企业的成本,促进新加坡港口群整体竞争力提高。 园区还利用航空、炼油、船舶修造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围绕集装箱中转,衍 生出许多附加功能和业务, 丰富新加坡作为现代意义上国际航运中心的综合服务

7、 功能。 图 3-1 裕廊工业园区产业升级路径 4 表 3-1 新加坡裕廊园区港口群新型综合服务功能一览 2.1.3 循环经济发展 裕廊工业园区十分重视生态循环发展。裕廊化工岛, 聚集了世界知名化工公 司大型石油化工联合生产装置,通过烯烃、芳烃或其它大型化龙头装置的带动, 进行联合化和集中化生产, 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的石化产业模式,实现资源 配置优化、生产规模匹配,保证下游生产企业的原料供应,减少运输费用、贮存 费用及营销费用,规模效益明显。 将邻近的钢铁厂、 电厂的废热及多余产能的蒸汽、 氧气、氮气等供应给石化、 化工及下游钢铁业, 形成钢铁、 石化联合体, 使产业间的废弃物获得有效的再

8、利 用,展示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内涵。 2.1.4 建设创新载体与平台 1990年代之后,新加坡向新兴科技产业方向发展,裕廊工业园区逐步摆脱 依靠单一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开始寻求依靠创新、 融资、培训等支撑平台的产 业培育发展模式,设立了国际商务园、纬壹科技城等新型发展载体。 裕廊工业园区将产业发展、企业培育过程转化为“创新- 研发-成果转发 -创 业投资”的“产业培育”流水线,吸引高新技术人才投资创业,促进主导产业创 新集群的形成。重点建设研发孵化平台为培育新兴科技产业提供智力和科技支 撑;创新融资平台帮助公共研发机构在转化初期所需经费;人力培训平台发展关 联的职业技术教育

9、,提高劳动力素质。 5 2.1.5 产城融合布局 裕廊工业园区以建设“工 作、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 的活力社群为产业园区发展 理念,产城融合发展。 各分园 区依据各自区位,采取渐进式 发展布局,由点向面,由启动 区延伸到整个综合产业区, 以 组团式向外拓展延伸, 以轨道 通讯进行园区之间的相互联 系,遵循产业发展动态组织来落实工业产业的空间布局。 表 3-2 裕廊工业园各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2.2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市区东部,于1994 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作为中国 和新加坡合作共建的工业园区, 园区迅速成为国内高速、 高质发展的开发区建设 的典范。当前,开发区功能步入发展成

10、熟期,发展演变历程与经验对我国其他产 业园区转型发展、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提供了直接支撑与借鉴。 2.2.1 产业升级,内涵提升 经过 20 年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已形成电子制造(集成电路、光电显示)、 机械制造(航空、汽车零部件)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新产业集群。为推动产 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园区目标。 苏州工业园区提出挖掘工 业开发潜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光电新能源、软件及动漫游戏、融合通信、生 态环保 5 大新兴产业。 紧抓制造业转型同时, 以 CBD 为集聚区, 发展金融等高端服务业, 打造长三 图 3-2 裕廊工业园区产业布局 6 角重要区域金融创新区; 以苏州工业园

11、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区,建设以虚拟口岸为 依托的现代商贸物流运营示范区;以金鸡湖、 独墅湖和阳澄湖为基础, 营造动漫 游戏、影视演艺、传媒出版、创意设计、会议展览等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产业内 涵提升。 2.2.2 退二进三,效率提升 随着园区不断演进发展,当前,苏州工业园区正处于由“速度”向“效益” 转型发展,由生产型工业园区向生态型综合新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 期,园区提出适时加大对产业空间的整合力度,全面推进工业区的升级改造,通 过“退二优三、腾笼换凤”等方式,推进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土 地产出效率,降低资源消耗,为园区转型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在新一轮工业园区总规中, 苏州工

12、业园区提出提升公交走廊沿线用地的开发 强度等途径, 鼓励住宅和商业、 办公建筑形态向高空发展、 工业区尝试建设高密 度、叠加式的标准厂房,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以公交优先发展、交通与空间布局 有效互动等途径,提升交通发展效率。 2.2.3 功能提升,产城融合 园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功能,调整布局, 实现区域功能提升和空间整合 促进内外协调。 整体功能定位由高科技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 国际化的新城区 提升为国际领先的高科技园区、 国家开放创新新示范区、 江苏东部国际商务中心、 苏州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区。同时打响其打造出的“圆融”品牌,通过品牌和理念 的输出,实现飞地发展、跨区布局,增强开发区整体竞

13、争力。 园区加强区域新型产业载体、 城市新型经济载体建设, 逐步形成中央商务区、 独墅湖高教区、中新科技生态城、综合保税区、高新产业区、阳澄湖国际休闲旅 游度假区等功能区。 当前仍在不断建设新的发展载体与创新载体,建立如生物纳 米科技园等“区中园” ,推动科技产业集聚。 伴随着功能完善提升, 园区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加快与主城对接, 促进向多 功能产业区和现代化新城区转型,引导产城融合。 园区在建设之初, 就汲取新加 坡模式, “中部公共设施服务带”提倡混合布局,将商务办公、商业金融、酒店、 居住等功能相互联系, 营造生活休闲空间, 两边则为工业用地。 在之后的演进过 程中, 园区加快建设与现

14、代制造业相配套、 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的现代服务体系, 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将园区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区,为推进 新一轮开放搭建更高平台。 7 图 3-3 中新合作区范围图图 3-4 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 3-5 用地规划图 2.2.3 生态低碳,节能集约 苏州工业园立足园区资源、生态、能源约束实际,提出以生态低碳理念,建 设低碳发展示范区、 绿色生活倡导区、 节约循环实践区。 加强园区河湖等生态敏 感空间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彰显城市魅力; 鼓励节能技 术开发与应用, 运用区域集中供热, 推广绿色节能建筑等多种手段,提高资源使 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构建绿色交

15、通体系,合理配置产业用地和生活用地, 促进机动交通出行减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靖江开发区转型背景 4、规划路径与对策 对我国开发区转型的启示 我国多数开发区仍与裕廊工业园区1970、1980 年代情况较为相似,以资本 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以制造加工为发展重点, 缺乏科技创新等竞争 优势。裕廊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国际领先的临港产业园区,以及国内顶 尖的工业园区,对正面临经济运行效率较低、 经济效益较低、资源配置效率较低、 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 区域产业同质化严重、 市场缺乏创新动力等问题的我国 开发区而言,在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提高开发区竞争力方面具有

16、重要的启示。 3.1 模式转型:由招商引资向搭建平台转型 3.1.1 向产业培育模式转型 我国开发区发展应积极摆脱单一招商引资发展模式,改变对外延扩张发展路 径的依赖, 逐步转变为新型产业培育模式,形成“创新研发成果转发创业 投资”培育链,依托创业融资平台、产业技术平台、教育培训平台等创新支撑平 台,设立商务园、 科技园、创意园、总部经济区、 服务外包基地等新型发展载体, 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制定标准、保护环境、支持创新,依靠开发区所在区域 的综合经济实力, 提升主导产业自升级能力, 实现传统工业园区企业内创新、突 破式创新。 3.1.2 向多元主体投资转型 我国开发区需逐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

17、共建园区的开发模式。江苏省近年来开 展的“合作帮扶、南北共建园区”在初级程度上实现了多主体共建园区,是对创 新扩容开发模式的积极实践。 但像新加坡裕那样以 “裕廊”品牌形象效应为导向, 以园区规划理念、 企业化管理经验、 市场化融资平台、 市政设施建设等输出为核 心,引导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适当地区转移,实现跨地区乃至跨国家产业布局 的开发模式在我国还属于探索的初期。 3.2 功能转型:由工业园区向综合新城转型 3.2.1 向新型产业功能培育转型 顺应现有开发区的产业演进趋势, 在开发区生产制造功能逐步完善和提升基 础上,鼓励现有企业扩展功能,设立区域性研发、物流、销售、财务中心,大力 发展金

18、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商贸会展、文化信息、商务旅 游等产业, 逐步强化和完善现代物流功能、科技研发功能, 积极吸引综合贸易功 能、循环生态功能以及生态宜居功能,通过综合、现代的功能体系构建,实现由 生产园区向综合新城的转型。 3.2.2 向综合新城功能完善转型 引导开发区空间优化布局, 促进开发区从单一的出口加工型或工业制造型园 区向多功能产业区和现代化新 城转型,实现生产空间与社会经 济发展融合。将高品质公共服务 设施建设和全面提高生活品质、 文化品质及环境品质放在园区建设重要位置,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 完善服 务功能,并与生产功能共同形成多功能混合利用,实现产业与生活互

19、融共生。 3.3 产业转型:由基础产业向产业集群创新转型 3.3.1 向产业集群转型 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取决于产品附 加值的高低,农业可以带来高附加 9 值,新兴工业也可能是低附加值。 我国开发区发展重点应围绕现有产业链的发展 和上下游配套项目, 提高企业的根植性, 提升各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黏性,壮大 产业集群,培育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专业园区、骨干企业践行高附 加值合作理念。 建设面向产业发展需求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计平台、 检测平 台、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推动各重点开发区具有集成性、共享性、开放性 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3.2 向产业创新转型

20、当前我国仍以中低科技含量产品为主,2011年出口产品中 61% 为低附加值产 品。开发区建设应开放结合现有公益性大型科研机构,拓展与大专院校、 科研院 所、行业协会等高端合作伙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更多地发挥市场在创新驱动中 的作用,为企业技术创新打造公共平台,充分调动科教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并尽可能降低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成本与风险。 3.3.3 向要素优势转型 正确认识我国资源能源不足的客观现实,切实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 能源等 要素的过度依赖, 开发区应更多的实施要素优势发展策略。如依托港口发展的开 发区应实施以港兴城策略,充分发挥港口对产业推动作用,加快公用码头建设; 拓展船舶修

21、理、仓储加工、转运加工等新制造功能;推进现代物流创新,港区服 务业向分拨转运、商品贸易、信息咨询、金融服务方向发展,逐步向自由贸易港 区升级;加快综合物流保税区等特殊功能区的搭建;运用贸易网络和电子数据互 通系统,实现进出口货物“直通” 。 3.4 空间转型:由单一功能向混合集约转型 3.4.1 向混合利用转型 邻近城镇的开发区可建立合理机制,对产业类型不符合发展、 产业效率低下 的企业进行淘汰,适度“退二进三” ,但要注重保留已形成的产业集群优势,防 止园区产业过度空心化; 结合城市功能渗透推进金融、 信息咨询、 总部经济等港 口服务业发展; 依托教育城镇丰富资源、 充沛劳动力资源优势, 培

22、育科技研发孵 化、高新产业,发展与城镇服务业相配套的生活资料市场。 大型综合性开发区可为区内研发孵化区、产学研平台区、 宜居生活区提供充 足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实现区内拥有完善的研发、商业、教育、娱乐、海关、 银行、轨道、车站、居住及人才公寓等,并与生产用地有机混合开发利用。 3.4.2 向效率提升转型 提高开发区集约化水平。 坚持工业项目向各类开发区集中,工业用地原则上 10 安排在开发区内。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中心、现代服务业项目,优先安排 用地指标。 严格控制工业用地的开发强度下限、投入强度及产出率, 适当提高规 划用地开发强度、容积率,盘活开发区土地存量,建立健全用地退出机制,集约

23、 用地,发挥土地价值的最大收益。 3.4.3 向错位协作转型 我国开发区常由多个布局分散的园区组成,各园区在招商、产业、功能、管 理、交通方面往往独立发展, 各自为政。开发区发展应通过功能错位、 极核带动、 产业分工、交通衔接、特色协调等的协作, 明确各园区发展目标与产业发展定位, 使各个园区形成发展合力。其中核心园区应发展生产、物流、贸易、科研、生态 以及宜居等综合功能, 发挥带动周边和整体区域产业整合、 创新发展的引擎作用; 其他园区则明确特色主导功能,重视园区专业化发展, 特色主导功能越明确, 则 越有利于形成特色和突破,取得竞争优势。 图 4-1 模式一:极核带动,一核多园模式二:全区

24、统筹,功能互补 表 4-1 园区两种空间发展模式优劣:以靖江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3.5 生态转型:由漠视环境向绿色低碳转型 3.5.1 向循环经济转型 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性产业, 实现经开区由制造业生态谷地向生态型园区转变的要 求。逐步将生态优先战略贯彻到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加快产业转型升 级,逐步淘汰污染较大、效益较低的落后产业,积极引导和吸引战略新兴产业。 11 3.5.2 向环保生态转型 以现代生态的标准建设开发区,打造现代气息浓郁、 生态环境优美、 最适宜 人居的高品位综合性园区。 逐步提高开发区生态指标考

25、核标准,加大环境优化治 理的投入, 加强开发区环境安全监测监控体系建设,降低园区污染排放, 重点切 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加快实施生态水土保护, 通过土地置换和严格预控, 保护 开发区生态资源。 鼓励各类节能技术应用, 推广绿色交通出行模式, 鼓励土地混 合利用。逐步将区域性生态要素引入园区内部,使园区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体系 有效衔接。 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 加快构建布局合理、 功能优化的开发区绿 地生态系统,不断强化生态屏障。 4、结语 在新的环境政策形势下, 开发区应对自身发展进行审视, 实现开发区的成功 转型,继续在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本文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两个耳熟能详的经典园区为例,充分挖掘其能实现不断升级的各类 体制机制方面的关键创新因素,以期能对我国开发区的转型提供参考与借鉴价 值。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诗靖裕廊国际:产业园区的孵化器21 世纪商业评论 J ,2005,(3) 2 现代工业园区规划与研究浅谈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建筑J ,2009,(3) 3 彭颖国内开发区转型发展新动向对上海的启示. 改革与战略 J ,2013,(12) 4 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 城市规划 J ,20039 12 5 刘旭辉开发区转型发展的规划探讨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