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伤寒习题集..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485542 上传时间:2020-05-22 格式:PDF 页数:231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1页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1页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1页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1页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全伤寒习题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全伤寒习题集..pdf(2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绪论 一选择题 (一) A1 型题 1.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E 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C A.王叔和B.成无己C.张机D.林亿E.华佗 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C A.孙思邈B.王叔和C.成无己D.林亿E.柯韵伯 4.伤寒论中并病是指:B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 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5.伤寒论中合病是指:C A.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阳经与 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E.一经病

2、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 6.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B A.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 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B 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合病 8.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D A.直中B.并病C.表里传D.两感E.越经传 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B A.113 首B.112 首C.111 首D397 首E.245 首 10.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B 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

3、病的证治B.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 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 未论及杂病E.全面地阐 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 (二) X 型题 1. “伤寒学 ” 的研究内容包括:ABDE 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 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 2.构成 “ 伤寒学 ” 的要素包括: ABCE 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 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 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

4、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BCD 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 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CDE 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ACD A.正气的盛衰B.发病的季节C.邪气的轻重D.治疗的当

5、否E.感邪的性质 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BDE 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 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 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 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ABE A.体质因素B.自然因素C.文化因素D.种族因素E.社会因素 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ABC A.越经传B.循经传C.表里传D.上下传E.手足传 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ABCD A.合病B.并病C.直中D.两感E.晚发 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B

6、CD 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二非选择题 (一)名词解释题 1.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 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六经 : 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由于每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 总领手足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 。 3.六经病: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症状进行 分析、 归纳与概括 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也可看作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 证候群 。 4.六经辨证:是一种辨证论治的方法

7、与体系,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 基础,结合人体 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疾病发生、发 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 正消长的趋向 ,并以此为前提 决定立法处方 等问题的基本法则 5.传变: 传是指病情 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但传变常并称。 6.直中 : 是指病邪 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7.合病 : 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无先后 次第之分者。 8.并病 : 指一经的病证 未罢 ,而另一

8、经病证 又起 ,有先后 次第之分者。 9.两感:指以 表里相合 的阳经与阴经同时发病的起病方式。 10.表里传:指六经病传变时表里相合的两经相互传变。 (二)填空题 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 2.现今通行的两种伤寒论版本是明?赵开美复刻宋本/宋?林亿本本和成无己注解伤 寒论本。 3.一般而言,三阳病的治则是以祛邪为主,而三阴病的治则是以扶正为主。 4.六经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 括的结果,它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可看作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 立的证候群。 5.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与

9、病理变化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 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三)判断说明题 1伤寒论成书于西汉末年。 X 东汉末年 2.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X 还阐述了部分杂病的证治 3.伤寒论所论述的伤寒是狭义的。 X 广义 4.六经 的实质是指外感热病的六个不同阶段。X 六经病才是 5.东汉末年,中医认为人体感受外邪的途径是“ 从口鼻而入 ” 。 X “邪从肌表皮毛而入”“从 口鼻而入”是后世温病学家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理论 (四)简答题 1.简述 “ 伤寒学 ” 的概念,并说明确立“ 伤寒学 ” 的依据。 2.试述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与素问 热论的

10、六经分证有什么关系?二者有哪些不同? 4.六经病为什么会发生传变?试述传变概念及影响传变的主要因素。 5.简述 “ 合病 ” 、“ 并病 ” 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 合病是指六经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无先后 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以及三 阳合病等。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 ,而另一经病证 又起 ,有先后 次第之分者。如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 阳并病,少阳与阳明并病等 6.为什么说伤寒论系统运用了八法,请举例说明。 伤寒论系统运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如治 太阳表证 ,有麻黄汤、桂枝汤之 汗法;治 痰实阻滞 证,有瓜蒂散之 吐法;治 阳明里实 证,有三承气汤之下法

11、;治 少阳病 ,有小柴胡汤之 和 法;治 少阴寒化 证,有四逆汤之温法;治 阳明热证 ,有白虎汤之 清法;治 太阴病 ,有理中汤之 补法;治 蓄 血证,有抵当汤之消法等等。 (五)论述题 1.什么是六经、六经病、六经辨证?三者有何不同? 2.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3.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4.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是什么关系? 5.伤寒论的基本治则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 治病求本,本于阴阳。二是 祛邪扶正,分清主次。三阴病属里,属寒,属虚,正虚邪恋为基本矛 盾,故以扶正为主。四是明确目标,分清缓急。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故治有先后。五是正治反治,依证 而行 。 太阳病 一、选择题

12、(一) A1 型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病提纲:E A头痛B.恶寒C.项强D.脉浮E.身体痛 2.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中风脉证提纲:E A.恶风B.发热C.汗出D.脉缓E.头痛 3.以下哪项不属于太阳伤寒证必见之证:A A.发热B.恶寒C.体痛D.呕逆E.脉紧 4.太阳中风之 “ 脉缓 ” 是指: D A.怠慢迟缓B.脉沉弱C.松驰D.柔缓而不紧急E.脉细弱 5. “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 之“ 阴阳 ” 指: B A.表证与里证B.三阴证与三阳证C.实证与虚证D.新病与痼疾E.寒证与热证 6太阳中风证发热的特点是:B A蒸蒸发热B.翕翕发热C.时发热D.或已发热,或未发热E.往来寒热 7桂枝汤

13、服法中,“ 后服小促其间 ” 适用于: B A一服后汗不出者B.更服后又不汗者C.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D.病重者E.一服汗出病差 8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汤的适应证:C A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B.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者C.脉浮 紧,发热 汗不出 者D.伤寒发 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E.外证未解,脉浮弱者 9太阳病,发热汗出的主要病机是:A A荣弱卫强B.卫弱荣强C.风性疏泄D.热迫津泄E.卫表不固 10太阳病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 的病机是: D A表邪内陷B.邪热内扰C.正虚邪扰D.正邪搏击E.阳郁不解 11“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 的处理方法是:B A.当以扶正 ,

14、以小建中汤B.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C.当以温阳 ,宜附子汤D.当表里双解 宜桂枝人参汤E.当表里双解 ,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2“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可与: B“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A.麻黄汤B.桂枝汤C.桂枝加桂汤D. 苓桂甘枣汤E.柴胡加龙牡汤 13“ 伤寒发汗已 ,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处理原则是: B A.宜辛凉解表B.可更发汗C.宜清泻里热D.宜解表清热E.宜育阴清热 14“ 病常自汗出者 ” 的处理原则是:B A止汗B.发汗C.固表D.解表E.收敛 15桂枝加葛根汤的煎服法以下哪项是错误的:A A.啜热粥B.温覆取汗C.如桂枝汤将息

15、D.如桂枝汤禁忌E.先煮麻黄 ,去上沫 16关于桂枝加附子汤证的病机,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A表证未除B.阳气虚弱C.阴亦不足D.寒凝 筋脉E. 筋脉失养 17桂枝加附子汤证之阴阳俱虚,仲景之法是: B A.阴阳双补B.扶阳以固阴C.健中调阴阳D.温肾以固本E.解表以护正 18桂枝去芍药汤,去芍药的理由是:C A因阴液未伤B.因无腹痛C.芍药阴柔 ,有碍宣通阳气D. 更利于解表E.无需调和营卫 19“ 若微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之“ 微寒 ” 指: C A轻微恶寒B.指头寒C.脉微恶寒D. 胸微恶寒E.脉微弱 20以下哪项不是桂枝新加汤证的辨证要点:E A.身疼痛B.脉沉迟C.恶风寒D

16、.发热E.无汗 21.麻黄汤证 “ 无汗而喘 ” 的机理是: A A.风寒束表,腠理闭塞,肺气不宣B.外寒内饮,壅塞于肺,肺失清肃 C.风寒束表,卫强营弱,肺气上逆D.素有喘疾,外感风寒,引动宿疾 E.风寒束表,久郁化热,肺气上逆 22.对于麻黄汤来说,下列煎服法哪项是错误的:B 麻黄汤不须歠热稀粥。 A.温覆取微汗B .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禁生冷、油腻、不易消化及有刺激性的食物E .先煮麻黄去上沫 23.下列病证除哪项外,均可用麻黄汤治疗?D A.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B.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者C. 太

17、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D.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 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E.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24.太阳伤寒如出现衄血是因为:B A.感邪较重,病程日久B.阳郁过甚,损伤阳络C.热入营血,迫血妄行 D.气虚不能摄血E.脾不统血 25.小青龙汤证中 “ 服汤已渴者 ” 的机理是: C A.水饮未化不能上润B.津液大伤难以上润C.温解之余,上焦津液一时尚少 D.余邪化热,灼伤津液E.温解过度,津液受损 26.大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A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 B.风寒犯表,内陷心胸,心神受扰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 D.风寒袭

18、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27.葛根汤的正确处方是B 桂枝汤 +麻黄葛根 A.葛根、麻黄、杏仁、桂枝、甘草B.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C.葛根、麻黄、半夏、桂枝、杏仁、甘草D.葛根、麻黄、黄芩、黄连、甘草 E.以上均不是 28.大青龙汤主治的烦躁是E A.短气躁烦B.胸满烦惊C.口燥渴,心烦 D.昼日烦躁不得眠E.不汗出而烦躁 29.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机是:B A.风寒束表,阳郁化热,表寒里热B.风寒束表, 水饮 内停,表寒里饮 C.风寒犯表,营卫不和,卫闭营郁D.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E.素有郁热,复感风寒,外寒内热 30.小青龙汤正

19、确组成是A A.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B.麻黄、桂枝、炙甘草、干姜、杏仁、半夏、生姜、五味子 C.麻黄、桂枝、芍药、杏仁、半夏、五味子、炙甘草、厚朴 D.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桂枝、紫菀、冬花、炙甘草 E.麻黄、厚朴、半夏、桂枝、细辛、五味子、炙甘草、干姜 31. “ 淋家,不可发汗 ” 是因为: D A.失血过多,气血两虚B.热盛伤阴,阴伤火炽C.阴精亏损,营血不足 D.湿热 下注 ,久则 伤阴E.阳气虚损,营阴不化 32.小青龙汤的作用是:E A.化气行水解表B.健脾利水解表C.扶阳发汗解表 D.外解风寒,内清郁热E.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33.葛根汤证的治

20、法是:D A.辛温解表,调和营卫B.辛温解表,升津止渴C.辛温解表,清热止利 D.辛温解表, 升津舒经E.辛温解表,温阳柔经 34.大青龙汤证中烦躁的机理是:A A.寒邪束于外, 阳热郁于内而无从宣泄B.无形邪热内扰心神C.太阳中风,热邪内扰D.浊邪上干, 犯扰心神E.少阴阳虚,心神浮越 35.下列方中麻黄用量最大的是:D A.麻黄汤B.葛根汤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E.麻杏甘石汤 36.以下除哪证外均可见喘证B 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小青龙汤证 37.以下哪项应取微似汗E A.麻黄汤B.桂枝汤C.葛根汤D.大青龙汤E.皆须取微似汗 38.太阳

21、病变证的治疗原则为D A.先解其表,后攻其里B.表里双解C.先温里,后解表D.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E.急则治 其标,缓则治其本 39.形似疟,一日 再发 者,汗出必解,应选何方B A.桂枝麻黄各半汤B.桂枝二麻黄一汤C.桂枝二越婢一汤D.小柴胡汤E.大青龙汤 4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的病机是C A.里虚B.表阳虚C.内外俱虚D.脾阳虚E.肾阳虚 41.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細的治则A A.扶阳 益阴B.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C.先补阳,后养阴D.先养阴,后补阳 E.温补肾阳 42.本发汗 ,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A A.表里同病时, 里证不急不重

22、 ,当循先表后里的原则B.表里同病的治则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 治里碍于表的治则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3.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是何病的治则A A.表里同病时, 里证为急为重 ,先救其里,先里后表的治疗原则B.表里同病的治则 C.表里同病时,解表碍于里,治里碍于表的治则D.表里同病时,里证为重的治则 E.表里同病时,表证为重的治则 44.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用何方治疗C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麻仁滋脾丸E、以上都不是 45.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B A.理中汤B.四逆

23、汤C.五苓散 D.桂枝汤E、以上都不是 46.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治宜 A A.栀子豉汤B、栀子甘草豉汤C.栀子生姜豉汤D.黄连啊胶汤E、以上都不是 47.发汗若下之,烦热,胸中窒者治宜A A.栀子豉汤B.栀子甘草豉汤C.栀子生姜豉汤D.黄连啊胶汤E.以上都不是 48.伤寒下后,心烦腹滿,卧起不安 者,治宜D 热扰胸膈,腹气不通 A.栀子豉汤B.栀子甘草豉汤C.栀子生姜豉汤D、梔子 厚朴 湯主之E、以上都不是 49.栀子干姜汤证的病机是A A.胸膈有 热,中焦有 寒B.上焦有热,下焦有寒C.肺热脾寒D.心下有热,下焦有寒 E.以上都不是 5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的病机是B A.阳明热

24、盛B.邪热壅肺,宣降失司C.肺与大肠俱热D.邪热壅肺,热盛肉腐成脓 E.以上都不是 5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的确切病机是B A.表邪化热入阳明B.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津气两伤C.阳明气分热盛 D.发汗太过,阴液不足E.以上都不是 52.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病机是A A.热盛于里, 邪热下迫大肠B.重在表证未解,外邪内迫肠道而下利C.太阳少阳合病 D.大肠滑脱不禁E.以上都不是 53.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脉細數的病机是A A.表邪已解而 里气未和B.胃中虚冷C.里热盛D.脾胃气虚E.以上都不是 54.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的病机是D A.胃实热B

25、.胃阴虚C.胃虚热D.发汗不当,致 膈间阳气虚弱,胃阳衰微,中焦失于和降E.以上都不 是 55.兩耳聾無聞的病机是C A.少阳中风B.湿邪蒙蔽清窍C.汗后气液大伤,心阳虚损,甚则伤及肾气D.肝阳上亢E.以上都不是 56.梔子厚朴汤的药物组成以下哪项说法正确A A.梔子、厚朴、枳實B.梔子、厚朴、豆豉C.梔子豉汤加生姜D.梔子、豆豉、生姜 E.以上都不是 57.梔子生姜豉汤的药物组成以上哪项说法正确D A.梔子、厚朴、枳實B.梔子、厚朴、豆豉C.梔子豉汤合小承气汤,减豆豉、大黄 D.梔子、豆豉、生姜E.以上都不是 58.梔子干姜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C A.豆豉用量是四两B.梔子十四

26、个、香豉四合、干姜二兩C.梔子十四个、干姜二兩 D.梔子十四个、豆豉四合、甘草二兩E.以上都不是 59.梔子豉湯的药物组成及用量以上哪项说法正确B A.梔子十四个豆豉四两B.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C.梔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干姜二兩D. 梔子十四个、香豉四合甘草二两E.以上都不是 60.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用量以下哪项说法正确A A.麻黄 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 半斤B.麻黄六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半斤C. 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三两D、麻黄四兩杏仁五十个甘草二兩石膏四两E、 以上都不是 6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适用于:C A.气血损伤惊悸证B.心阳虚烦证C心阳虚 惊

27、狂 证D邪气弥漫烦惊谵语证E以上都不是 6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A A.脾虚 而饮停中焦B.胃虚而饮停中焦C脾虚饮停兼表证D脾虚心悸而腹痛证E中风表虚而兼里 证 63太阳病,发汗过多,病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欲得按。其治疗方剂是:E A.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B.桂枝加桂汤C桂枝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甘草 汤 64原文见 “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应用: D A.四逆散B.桂枝甘草汤C四逆汤D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救逆汤 6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的病机是:B A.汗伤心阳,心神浮越B.心阳虚 ,心神不敛,复被 痰扰C发汗过多,内伤心阳,水寒乘虚上逆D心

28、阳虚损,心神失养E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阴盛格阳 6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症可见:B A.心下满微通,小便不利,起则头眩,脉浮紧B.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 头眩,脉沉紧C头眩,时 时自冒,小便不利,脉沉紧D心下痞满,脐下悸,头眩,脉沉紧E小腹硬满,小便不利,心下逆满, 脉弦 67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的目的是:E A.温经通阳,疏风散寒B.温经散寒止痛C发汗解表,解肌祛风D通阳化气以行水E通心阳而平 冲逆 68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的辨证要点是:B A.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等B.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C心下逆满,气上冲心,心悸头 眩,脉沉紧D惊狂,卧起不安,心悸E心悸,烦躁,舌淡,苔

29、白 69真武汤证有 “ 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 ” ,其中 “ 身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 ” 的病 机是: A A.阳虚 失于温养, 水气浸渍 四肢经脉B.汗多血虚,气血不足,筋肉失养C.发汗太过,津液受伤,筋肉失 养D.肾阴虚,水不函木,肝风内动E.阴阳两虚,阴不濡养,阳不温煦 70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治证:C A.胃肠燥实腹满证B.热扰胸隔证C 脾虚气滞腹账 证D 脾虚不运,寒湿中阻之腹满证E.中风误下脾虚 水停证 71原文 “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 者” 应用: D A.大建中汤B.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C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D小建中汤E桂枝人参汤 72桂枝人

30、参汤证的病机是:E A.中阳不足B.心阴阳不足C血虚而血不养神D气虚而肺气不足E脾虚寒湿兼表邪不解 73茯苓四逆汤的药物组成:A 四逆汤 +茯苓人参 A.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B.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C茯苓、甘草、生姜、桂枝、附 子D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E茯苓、甘草、干姜、附子 74原文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 者” 其治疗方剂是: D A.干姜附子汤B.四逆汤C茯苓四逆汤D大青龙汤E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5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辨证要点是:C(阴阳两虚) A.微恶风寒,脚孪急,脉浮B.心下悸,头眩,脉沉C恶寒,脚孪急, 脉微 D心动悸,脉结代E脚 孪急,经脉挛急

31、76炙甘草汤证的脉症见:B A.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B.伤寒 脉结代,心动悸C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D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E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 77真武汤的方药组成:C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 A.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B. 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C茯苓、芍药、生姜、白术、 附子 D茯苓、桂枝、甘草、白术E茯苓、干姜、附子、葱白、人参 78小建中汤有 “ 心中悸而烦 ” ,其病机是: E A.心阳虚,脾不运化,水气凌心B.心阳虚,神失所养C肾阳虚,水气泛滥D脾虚而气血不足,心 神失养E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7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的辨证要点是:C 心阳虚

32、之烦躁证 A.惊狂,卧起不安,心悸B.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伴心悸C心悸, 烦躁 ,舌淡,苔白D心悸, 欲得按E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80以下不是炙甘草汤方药组成的是:C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A.麻仁、生地黄B.人参、生姜C白术、芍药D阿胶、麦门冬E甘草、桂枝 81伤寒挟虚误汗见厥逆 ,咽干,烦躁,吐逆,脚挛急 。其正确的治法是:A A.先温中复阳, 后酸甘复阴B.回阳救逆, 益气养阴C先温里, 后解表D温中复阳, 回阳救逆E先 酸甘复阴,后温中复阳 82.下列各项症状,不属干姜附子汤证的是:D 肾阳虚之烦躁证(不是心阳虚) A.不呕B.不渴C脉沉微D心下悸E夜而

33、安静 83“ 伤寒若吐, 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应辨证为: E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证 A.脾虚心悸而腹痛证B.中风表虚而兼脾虚证C脾虚兼表证D脾虚气滞胀满证E 脾虚 水停 证 84由人参、甘草、白术、桂枝、干姜五味药组成的方剂是:B A.炙甘草汤B.桂枝人参汤C小建中汤D大青龙汤E四君子汤 8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的脉象应为:D 脾虚水停证 A.脉浮弱B.脉浮缓C脉沉弱D脉沉紧E脉迟 86黄连汤证的主证是:C 上热,下寒 A心下痞硬,噫气不除B心下痞,呕吐下利C腹中痛,欲呕吐D腹中痛,下利不止E腹中雷 鸣,下利 87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的不同点是:C 半

34、夏泻心汤去芩+桂 A有桂枝无人参B有黄芩无半夏C有桂枝无黄芩D有黄芩无干姜E有桂枝无半夏 88治疗上热下寒证的主方是:E A大青龙汤B桂枝二越婢一汤C栀子干姜汤D黄芩汤E黄连汤 89结胸证最基本的脉证特点是:D A按之痛,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B按之痛,寸脉大,关脉沉C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紧D按 之痛, 寸脉浮,关脉沉E按之痛,寸脉浮大,关脉沉 90结胸证的成因为“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 ,其 “ 阳” 是指: E A太阳病B三阳病C太阳中风证D阳热体质患者E素体有 痰水实邪内停 之人 91痞证的成因是 “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 ,此外 “ 阴” 是指: C A太阳伤寒证B阴寒体质患者C素体 无痰

35、水内蓄 之人D少阴病E三阴病 92以下哪项不属于大陷胸汤证的证候:E A心下硬痛B短气躁烦C舌上燥而渴D不大便,日晡所小有潮热E身黄 ,小便不利 93大陷胸汤证的病机是:A A水热互结B水寒互结C痰热互结D瘀热互结E燥热互结 94大陷胸丸证病位偏上的证候特点是:B A但头汗出B项亦强,如柔痉状C.气上冲咽喉不得息D项背强几几E头项强痛 95大陷胸丸的药物组成是:C A 大陷胸汤加杏仁、 桔梗、白蜜B 大陷胸汤加杏仁、 贝母、白蜜C 大陷胸汤加杏仁、 葶苈子 、 白蜜D 大 陷胸汤加杏仁、瓜蒌、白蜜E同大陷胸汤 96小结胸病的主脉是:D A浮数B浮缓C浮大D浮滑E浮而动数 97小结胸病的治法是:

36、A A清热涤痰开结B清热逐水开结C泻热涤痰开结D泻热逐水开结E清热涤痰逐水 98“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是下列何证的证候表现:B A抵当汤B大陷胸汤C桃核承气汤D抵当丸E三物白散 99“ 但头微汗出 ” 是下列何证的主证:C A小陷胸汤证B三物白散证C大陷胸汤证D桂枝加附子汤证E真武汤证 100小陷胸汤的药物组成是:E A黄连、半夏、贝母 B黄芩、半夏、栝蒌实 C黄连、杏仁、栝蒌实 D黄芩、半夏、贝母E黄连、半夏、栝蒌实 101“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是下列何证的主证:D A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B桂枝人参汤证C大陷胸汤证D小陷胸汤证E大陷胸丸证 102治疗寒实结胸证的主方是:E A

37、文蛤散B瓜蒂散C牡蛎泽泻散D五苓散E三物白散 103“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 是服下列何方后的药效:B A大陷胸汤B三物白散C大陷胸丸D大柴胡汤E抵当汤 104“ 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是服用下列何方的将息法:A A三物白散B抵当汤C十枣汤D大陷胸汤E大承气汤 105三物白散的药物组成是:C A巴豆、杏仁、贝母B巴豆、大黄、贝母C巴豆、桔梗、贝母D巴豆、杏仁、桔梗E巴豆、 半夏、桔梗 106结胸证见下列何种脉象不可下 :C A浮而动数B沉而紧C浮大D浮滑E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107结胸证悉具,见下列何证预后不良:A A烦躁B短气C但头汗出D谵语E潮热 108以下何项

38、不是脏结证的脉证表现:D 何謂藏結 ?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 ,時時下利 ,寸脉浮 ,關 脉小細 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A饮食如故B寸脉浮C如结胸伏D关脉沉E时时下利 109脏结证见下列何项为难治:C A脉浮大B烦躁C舌上白胎滑D其人反静E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 110脏结证出现下列何项为死候:C A烦躁B舌上胎滑C胁下素有 痞,连有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D脉浮大E时时下利 111心下痞,按之濡 ,关上脉浮者,治疗用:A 热痞 A大黄黄连泻心汤 B 附子泻心汤 C半夏泻心汤 D生姜泻心汤 E 甘草泻心汤 112除哪一项外,均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主要证脉之一?D

39、A心烦 B 口渴 C心下痞 D腹中雷鸣 (寒) E关上脉浮 113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B A大黄、黄连 B 大黄、黄芩、黄连 C大黄、黄连、半夏、生姜 D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 E 大黄、黄连、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114附子泻心汤证的病机是:A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15附子泻心汤证,除“ 心下痞 ” 外,应有: B A身痛B恶寒汗出C呕而发热D下利E厥逆 116附子泻心汤的煎服法是:B A上四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

40、,绞去滓,分温再服 B上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C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D以水五升,先煎附子,后纳诸药,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E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17半夏泻心汤证见“心下痞”是属:E A痰气痞B水痞C寒热错杂痞D热痞E呕利痞 118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D A心下痞 B 肠鸣 C呕吐 D噫气不除E下利 119半夏泻心汤的功效是:C A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和胃消痞 C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和胃消痞 E. 补中和胃消痞 120半夏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D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

41、人参大枣甘 A大黄、黄芩、黄连、半夏、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B大黄、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C黄芩、黄连、半夏、干姜、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D黄芩、黄连、半夏、干姜 、人参、大枣、炙甘草 E黄芩、黄连、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 121下列何证最适宜用生姜泻心汤治疗?D A发热腹痛,下利肛灼B发热口渴,下利脓血,里急后重 C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微下利D下利, 干噫食臭 ,腹中雷鸣,心下痞硬 E心下痞满,呕吐下利,往来寒热 122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是:C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

42、饮食滞 D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3生姜泻心汤的功效是:D A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和胃消痞 C. 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 和胃消痞 E. 补中和胃消痞 124以下除哪项以外,均为甘草泻心汤证的主证?D A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B腹中雷鸣C心下痞硬而满D噫气不除( 旋覆代赭汤 )E干呕心烦 125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是:D A邪热聚结心下,气机阻滞,兼阳虚不固 B 误下损伤脾胃,寒热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C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D脾胃重虚 ,寒热错杂, 水谷不化 E胃虚痰阻,胃气不和,虚气上逆 126甘草泻心汤的功效是:E A泄热和胃消痞 B 扶阳

43、和胃消痞 C. 降逆和胃消痞 D. 散水和胃消痞 E. 补中和胃 消痞 127甘草泻心汤方与半夏泻心汤方组成的不同是:C A加炙甘草去半夏B加重炙甘草用量,去半夏C加重炙甘草用量D加炙甘草 E加重炙甘草用量,去黄芩加桂枝 128旋覆代赭汤证见“ 心下痞 ” 是属: A A痰气痞B水痞C寒热错杂痞D热痞E呕利痞 129旋覆代赭汤证的主证是:C A腹中痛, 心下痞硬, 欲呕吐, 肠鸣下利 B心下痞硬而满, 呕吐,干噫食臭, 腹中雷鸣, 下利 C心 下痞硬, 噫气不除 D心下痞,噫气不除,呕吐痰涎,头眩,脉弦紧 E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 130旋覆代赭汤证的病机是:D A脾

44、虚胃弱,痰湿内聚,胃气上逆 B脾胃阳虚,寒痰中阻,升降失常 C脾运失职,聚湿生痰,胃气不逆 D 胃虚痰阻,虚气上逆 E 肝脾不调,胆热犯胃,升降失司 131旋覆代赭汤证的治法是:A A.和胃降逆化痰B和中降逆消痞C.镇肝和胃利水D.疏肝解郁行气E.辛开苦降宣通 132心下痞可见于以下除哪项以外的方证?D 黄连汤证虽寒热错杂,但无心下痞见证 A生姜泻心汤证B旋复代赭汤证C五苓散证D黄连汤证E桂枝人参汤证 133下列汤证除哪项外,均以心下痞为主证?C A大黄黄连泻心汤证B附子泻心汤证C五苓散证D半夏泻心汤证E甘草泻心汤证 134以下除哪项外,均为痞证可见之症?E 痞的特点是心下痞阻不适,而无疼痛

45、A痞塞不适 B心下硬满 C呕吐 D下利 E 腹痛 135“噫气”是指:B为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气体 A短气 B 嗳气 C呃逆 D欲吐 E 反酸 (二) A2 型题 1患者,女, 50 岁。素易 感冒。此次低热三天,伴恶风,汗出 ,鼻塞、干呕,口和,二便调。舌淡、苔 薄,脉弱。临床最佳辨证当是:D A桂枝二越婢一汤证B.麻黄汤证C。小建中汤证D.桂枝汤 证E.桂枝新加汤证 2患者,男, 60 岁。发热一周,前医以青霉素肌注,发热渐退,但汗出不止。现证:恶寒微热汗出,鼻 塞头痛, 咳嗽痰稀,量不多。临床最佳辨证当是:E(不宜麻黄) A小青龙汤证B.麻杏甘石汤证C。桂枝麻黄各半汤证D.

46、麻黄汤证E.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3患者,男, 43 岁。 颈项拘急并牵涉至背部三天。伴恶风、 汗出 。临床辨证当是:B A葛根汤证B.桂枝加葛根汤证C.桂枝加附子汤证D.附子汤证E.白虎加人参汤证 4患者,女, 25 岁。感冒一周,自服牛黄解毒片,恶寒发热 未除,现新增 胸闷、心悸。舌淡暗,苔薄白, 脉促 。临床最佳辨证当是:B 中风兼胸满证 A炙甘草汤证B.桂枝去芍药汤 证C.桂枝新加汤证D.苓桂术甘汤证E.茯苓甘草汤证 5患者,女, 45 岁。时发热 汗出三年余 ,余无特殊不适。体检未发现异常 ,二便调,纳可,口中和,舌 脉如常。临床辨证当是:A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

47、气不和也。先其时发 汗则愈,宜桂枝汤。 A桂枝汤证B.桂枝新加汤证C.小柴胡汤证D.白虎加人参汤证E.桂枝加附子汤证 6患者,女, 28 岁。产后 身痛一周。伴 恶风汗出 ,脉沉迟。临床辨证当是:C 中风兼营气不足身痛证 A桂枝汤证B.桂枝加附子汤证C.桂枝新加汤证D.附子汤证E.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7患者,男, 60 岁。 汗多恶风 一年余。一年前因感冒注射青霉素,热退汗出,随后汗多连绵不断 ,不能 自止 。伴 小便量少不畅,四肢常抽搐拘急疼痛。临床辨证当是:B 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A桂枝汤证B.桂枝加附子汤证C.桂枝新加汤证D.柴胡加龙牡汤证E.桂甘龙牡汤证 8患者,女, 58 岁。 胸闷 心

48、悸半年, 恶寒甚,脉微弱 ,近三日因感冒,稍鼻塞,头痛。临床最佳辨证当 是: C 中风兼胸满证 A桂枝汤证B.桂枝去芍药汤证C.桂枝去芍药 加附子汤 证D.桂枝甘草汤证E.苓桂术甘汤证 9患者,男, 24 岁。咳嗽已月余,现仍无汗,鼻塞清涕 ,偶感胸痛,咳而微喘,痰白质稀量多 ,口干而 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滑,脉浮弦,宜选用:C A.麻黄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小青龙汤D.大青龙汤E.麻杏甘石汤 10患者,女, 30 岁。恶寒发热头痛,项背拘急不舒,无汗,鼻塞流清涕,周身酸楚不适,纳减,食后欲 呕,小便清,苔白,脉浮。治宜:C A.麻黄汤B.桂枝加葛根汤C.葛根汤D.大青龙汤E.桂枝汤 11患者,男, 25 岁。发热一周,前医以“ 青霉素 ” 肌注后,热不退,伴恶寒 ,全身疼痛, 头痛,无汗 ,舌 淡苔薄白,脉 浮紧 。临床辨证当是:A 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桂枝麻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