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87107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62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LXTJ4标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批准: 2 中铁四局集团兰新铁路四标一工区 二 0 一 0 年六月 目录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1 一、工程概况 3 二、工程特点 3 三、沉降变形观测 . 4 3.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4 3.1.1 一般要求 . 4 3.1.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5 3.1.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 7 3.1.4 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 11 3.2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13 3.2.1 一般要求 . 13 3.2.2 观测点的布置 . 13 3.2.3 观测方法及精度 . 14 3.2.4 观测频次 .

2、 16 3.3过渡段沉降观测 18 四、 沉降变形测量 19 4.1一般要求 19 4.2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20 4.3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21 4.4 观测点元件的保护 23 4.5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 24 3 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新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哈密乌鲁木齐段)站前工 程 LXTJ4标段一工区,项目管段起讫里程为:DK1310+000 DK1340+000 ,正线长 30km 。线路全部位于哈密市境内,线路东起 哈密市红星二厂 (DK1310+000 ) , 向西延伸二堡镇 (DK1340+000 ) 。 工程主要包括路基、桥涵等线下土

3、建工程。桥梁工程共计 11.8km ,其中:特大桥2 座,大桥 3 座,中桥 2 座,箱形小桥13 座。路基工程共计18.2km ,主要地基处理方式有:CFG 桩、强夯 等。涵洞工程均为箱型涵,共计52 座。 二、工程特点 4 本管段路基土石方工程量较大,涵洞数量较多,部分软基地段 有预压期,工期紧;施工技术要求高,安全、质量管理难度大。 工程重点及难点: (1)软土、基底处理及机械化施工组织。 (2)工后沉降控制及路基沉降观测和信息化施工。 (3)施工区域气候干燥、炎热等。 三、沉降变形观测 3.1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3.1.1 一般要求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沉

4、降变 形观测断面应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基条件、路堤高度以及不同结构部 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同时还应针 对施工掌握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 地基沉降观测点和路基沉降观测点等应尽量设在同一横断面 上,有利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同时也便于测点看护,便 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 3) 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 ;地势平 5 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 100m ; 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4) 一般路基观测桩设在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 堤观测桩设在基床底层表面以便进行路基面沉降

5、观测。 5) 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及评估技术指南 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 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 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3.1.2 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 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 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 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代表性 观测断面示意图如下(其余详见路基设计大样图): 1)路堤地段 6 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 桩 1 . 0 1 . 0 位移观测 桩 1 . 0 位移观测桩 1 . 0 一

6、般地段路堤沉降观测标准 横断面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 基床以下 1.0 1.0 组合式沉降板 2)路堤预压地段 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桩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 组合式沉降板 基床以下 堆载预压土方 位移观测桩 位移观测桩 1 . 0 1 . 0 1 .0 1 .0 堆载预压地段路堤 沉降观测标准横断 面 1.0 1.0 3)路堤与桥梁过渡地段 7 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 1 . 0 1 . 0 位移观测桩 1 . 0 位移观测桩 1 . 0 基床表层 基床底层 基床以下 1.0 1.0 组合式沉降板 路堤与桥梁过渡段一般 地段沉降观测标准横断面 级配碎石 级配碎石掺5 水泥 堆载预压土方 A、B组填料

7、或改良土 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 1 . 0 1 . 0 位移观测桩 1 . 0 位移观测桩 1 . 0 组合式沉降板 路堤与桥 梁过渡段堆载预压 段沉降观 测标准横断面 A、B组填料或改良土 1.0 1.0 4)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地段 级配碎石 堆载预压土方 沉降观测桩 沉降观测桩 1 . 0 1 . 0 位移观测桩 1 .0 位移观测桩 1 .0 组合式沉降板 路堤与横 向结构物 过渡段沉降观测标 准横断面 级配碎石掺5水泥 A、B组填料或改良土A、B组填料或 改良土1.0 1.0 3.1.3 观测元件的选取、埋设 1) 观测元件的选取 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要以及精度要求。路基面采用观

8、测桩 观测,地基面采用沉降板、组合式沉降板进行观测。 2) 观测元件的埋设及安装 8 观测元件除沉降观测桩外,均应在地基加固完成后路堤填筑施 工前埋设。 a、沉降观测桩(点):在一般路基填筑至基床表层顶面(需 加载预压路堤填筑到基床底层顶面后埋设沉降观测桩(点),路 基面两侧观测桩一般设在距左右线路中心3.2m 处。埋设规格见图 2.3.2.1 ,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5mm,表面做好防 锈处理。 150 3 0 0 砂浆 级配碎石级配碎石 5 20mm 钢筋 路基面沉降观测点设置参考图(单位:mm ) b、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40mm 厚壁镀锌铁管) 及保护套管 (直径不

9、小于 75mm 、壁厚不小于 4mm 的硬PVC 管)组 成,钢底板尺寸为 50cm 50cm ,厚1 cm; 具体按设计图样焊接组装。 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 ,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埋 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 9 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 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方法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 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1m 为 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 连接,保护套管用 PVC 管外接头

10、连接。 钢底板 沉降板设计图1 40cm 40cm 0 . 1 保护管 75厚度4mm 硬PVC 管 测杆 40m m 厚壁 镀钢钢 管 测杆顶 帽 接头 10 mm d外=54mm d内=48mm d外=70mm d内=64mm 沉降 板组 合关 系示 意图 3 0 c m 1 0 4 0 c m 5 2 5 c m 上管 上管 下管 连接管 “o”型圈 板 板 连接管 下管 组合式 沉降板 埋设程 序图 垫层顶面 施工面 施工面 基床底层顶面 堆载预压顶面 底管 顶帽 顶帽 顶帽 顶帽 顶帽 底管底管底管底管 沉降板 板板 沉降板沉降板沉降板 e、位移边桩:位移边桩采用打入埋设或开挖埋设,

11、埋设深 度0.9米,桩周上部 0.3米用混凝土浇注固定, 完成埋设后用全站仪测 量边桩距基桩的距离(坐标)作为初始读数。 11 1 . 1 m 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凝土 15cm 3) 每个工点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数量,埋设观测元件的种类、 数量,根据设计断面里程埋设。 3.1.4 沉降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的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0.1mm 。 3.1.5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 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2.5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12 表2.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1次/ 天 沉降量突变23次/ 天 两次填筑间

12、隔时间较长1次/3 天 堆载预压或路 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1次/ 周 第2、3个月1次/10 天 3个月以后1次/2 周 6个月以后1次/ 月 无碴轨道铺 设后 第1个月1次/2 周 第2、3个月1次/ 月 312个月1次/3 月 路基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根据观测结果, 分析评价地基 的最终沉降量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 控制要求,同时作为竣工验收时控制沉降量的依据。在观测期内路 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的20%及以上时,应及时会同建设、设计、 监理等单位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 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13 3.

13、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3.2.1 一般要求 1)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 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涵洞顶填 土的沉降观测。 2)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 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2.2 观测点的布置 1)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 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一般在墩、台、或承台四个角处。 2)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 点数4个。涵洞顶填土沉降观测与路基沉降观测同

14、步进行,观测点布 置和观测频率参照路基执行。 3) 桥涵变形观测点可参考图3.2.4 埋设 ,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 形,高出埋设表面 3mm ,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14 钢筋 锚固砂浆 图3.2.4 桥涵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 3.2.3 观测方法及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 ,读数取位至 0.1mm 。为满足桥梁变形观测的需要,应在梁体及每个桥梁承台及墩身 上设置观测标。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 1)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 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 -1、观测标 -2,承台观 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

15、承台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 右侧大里程角上。 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大于14m 时(指承台顶至墩台垫石 顶) ,需要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小于等于14m 时,埋设一个 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 左右 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便于立尺观测时,墩身 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15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测量采用从邻近水准基点测至沉降观测点,再附 合至邻近另一水准基点闭合到邻近水准基点的闭合水准路线法。如图所 示: 承台观测示意图 墩全高大于 14m观测示意图 16 墩身观测标 观测方向 工作基点 墩全高小于 14m观

16、测示意图 3.2.4 观测频次 1) 墩台观测频次见表 3.4.1 。 表3.4.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 或1次/ 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 应移至墩身或墩顶 预制 梁桥 架梁前全程1次/ 周 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 1次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 或1次/ 周 桥位制梁前全程1次/ 周 17 施工 桥梁 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 或1次/ 周 附属设施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 1次 或1次/ 周 架桥机 ( 运梁车 )通过全程前后各 1次 至少进行

17、 2次通过 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1次/ 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 一般不宜少于2个 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 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 个 月 03个月1次/ 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 个月 1324个月1次/6 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 情况。 2) 涵洞观测频次见表 3.4.3。 表3.4.3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18 或1次/ 周 洞顶填土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 或

18、1次/ 周 架桥机( 运梁车 ) 通过全程前后 至少进行 2次通过前 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1次/ 周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 般不宜少于 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 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 个月 03个 月 1次/ 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 个月 1次/3 个月 1324 个月 1次/6 个月 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 情况。 3.3 过渡段沉降观测 1) 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基条件或不同 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差异沉 19 降。 2) 过渡段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不均匀

19、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观测期与路基相同,不少于6个月。 3)分别在路桥、路涵、路隧过渡段的结构物起点、距结构物 起点510m处、2030m处、50m处各设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 线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设3个观测桩。 4)路堤和路堑过渡段在分界处设路基面观测断面,每个观测 断面设 3个观测桩。 5 )沉降观测水准的测量精度不低于1mm ,读数取位至 0.1mm 。 6)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2.5的规定。当环境条件发生变 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四、 沉降变形测量 4.1 一般要求 1) 沉降变形观测测量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 估技术指南、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

20、定的要 求执行,水平位移观测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按观测精度要求建立, 20 垂直位移观测网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建立。 2) 应建立沉降变形观测网,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高程 应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并与施工高程控制网联测。全线二等水 准测量贯通后,将垂直位移观测网与二等水准点联测,统一归化为 二等水准基点上。 水平位移观测网应与CP或 CP控制点联测,以便 引入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平面坐标系统,实现与施工平 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3)每次观测前, 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查并作出详 细记录;每次测量应采用同一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 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

21、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4) 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 果和图表清晰、签署齐全,并妥善保存。 5)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4.2 观测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1) 观测水准基点的布设 在沿线施工已设水准基点的基础上,按距离不大于1km 增设水 准基点,水准基点应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或原状土层上,亦可利 21 用稳固的建筑物、构筑物设立水准点。每个独立观测网应设置不少 于3个基准点。 2)工作基点的布设 为满足沉降变形观测精度要求,在两水准基点之间沿线路方向 按间距不大于 200m 、距路基中心距离小于100m 布设工作基点。工 作基点应布设在不受施工干

22、扰的稳定土层内,以便长期保存和使用 的地点,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 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变形观测点。工作基点采用 20mm 长60cm 顶端圆滑的钢筋打入土中,桩周上部30cm 用混凝土浇注固定并编 号。 3)观测网中,工作基点应定期与水准基点进行校核。当对沉 降观测成果发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复测校核。 4.3 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1)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和2。水平位移观测网 控制点宜采用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标志应采用强制对中装 置的觇牌或红外测距反射片。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状、 结点或附合水准路线等形式。 22 表1 水平位移观测

23、网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 点位中误差 (mm ) 平均边长 (m ) 测角中 误差 () 最弱边相对中 误差 作业要求 三等 6.0 350 1.8 1/70000 宜 按 国 家 三 等平 面 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00 2.5 1/40000 宜 按 国 家 四 等平 面 控制测量要求观测 2 垂直位移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 点高差中 误差(mm) 每站高 差中误 差(mm) 往返较差、 附合或环线 闭合差 (mm) 监测已测 高差较差 (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的要求 三等1.0 0.3 n6. 0 n8.0 DS05或DS1 型仪器,宜按二等水准 测量的技术要求

24、施测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 测量暂行规定“6.3变形测量”的规定。 表3.2 沉降变形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等级 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点高差 中误差 (mm) 观测方法 往返较差、附合或 环线闭合差 (mm) 23 二等 0.5 0.3 宜按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 n3 .0 一、二等水准测量仪器及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仪器 视线长度 (m) 前后视距差 (m) 在任一测点上前后 视距差累计 (m) 视线高度 (下丝读 数)(m) 一等DSZ 05、DS05 30 0.5 1.5 0.5 二等DS 05、DS1 DS05 60,

25、DS1 50 1.0 3.0 0.3 4.4 观测点元件的保护 1) 各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观测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 和保护工作,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埋设元件应根据现场情况 进行编号。 2)沉降观测板附近 1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 具夯实,不得使用大型机械推平和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挥,以 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 3)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为 24 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保护架,并在保护架上插 上标示旗。 4.5 测量观测资料整理及提交 1)一般要求 a、观测资料应齐全、真实、详细、规范、具有可追溯性并符 合设计及实施细则要求,严格执行

26、责任人签名制度。 b、人工测试数据,必须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 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 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 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 方及时处理。 c、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整理、汇总、分析,及时绘制荷载- 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进行分析。 2) 资料整理 3)提交资料 在无碴轨道铺设前以书面和电子文件将沉降观测资料、沉降观 测结果分析报送评估单位。 25 附表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26 测 站 视准点视距读数标尺读数 读数 差 (mm) 高 差 (m) 高 程 (m) 备

27、注 后视后距 1 后距 2 后尺读数1 后尺读数 2 前视前距 1 前距 2 前尺读数1 前尺读数 2 视距差 (m) 累积差 (m) 高差 (m) 高差 (m) 测 段 计 算 测段起点 测段终点累计视距差m 累计前距km 累计高差m 累计后距km 测段距离km 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 27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表 9: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 台) 沉降量记录表 桥梁名称:观测日期:# 第页共页 墩台 编号 墩台中 心里 程 观测 点编 号 位置类型 原始标高 (m) 上次 标高 (m) 本次 标高 (m) 本次沉降 (mm) 28 沉降观测记录表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

28、表 桥 梁 名 称:墩 ( 台) 编 号 :墩 ( 台 )里 程 : 第页共页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 观测 时间 间隔 ( 天) 测点编号:测点编号:测点编号:测点编号: 位 置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 (mm) 沉 降 速 率 (mm d) 位 置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 (mm) 沉 降 速 率 (mm d) 位 置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 (mm) 沉 降 速 率 (mm d) 位 置 本次 沉降 (mm) 总 沉降 (mm) 沉 降 速 率 (mm d) 29 填表:日期:复核:日期: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断面里程

29、 沉降板 编号 沉降板 位置 沉降板 类型 原始板 底标高 (m ) 本次路 基顶面 标高 (m ) 板顶填 土高度 (m ) 上次板 底标高 (m ) 本次管 口标高 (m ) 本次管口 至板底距 离(m ) 本次板 底标高 (m ) 本次沉 降(mm ) 单位:测量:记录:年月日时 31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第页共页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 (天) 两次观 测时间 间隔 (天) 路基基底沉降板(编号:)路基顶面沉降板(编号:) 备注 板顶填土 高度( m ) 本次沉 降(m ) 总沉降 (m ) 沉降速率 (mm/d ) 板顶填土 高度( m ) 本次沉 降(m ) 总沉降

30、 (m ) 沉降速率 (mm/d ) 32 单位:整理:复核:年月日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里程段落: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断面里 程 边桩 编号 边桩 位置 原始 标高 (m ) 上次标 高(m ) 本次标 高(m ) 本次沉 降(mm ) 沉降速率 (mm/d ) 累计总 沉降 (m ) 上次总水 平位移 (m ) 本次水 平位移 (m ) 本次总 水平位 移(mm ) 位移速率 (mm/d ) 备注 33 单位:测量:记录:年月日时 路基沉降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断面里程:第页共页 观测 日期 累计 天数(天) 两次观测 时间间隔 (天) 路肩左侧观测桩(编号:)路肩右侧观测桩(编号:)

31、备注 路堤填 高(m ) 本次沉 降(m ) 总沉降 (m ) 沉降速率 (mm/d ) 路堤填 高(m ) 本次沉 降(m ) 总沉降 (m ) 沉降速率 (mm/d ) 34 单位:整理:复核:年月日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里程段落:观测日期:第页共页 涵洞里程 中心 断面里程 沉降桩 编号 位置类型 原始标 高(m ) 上次标 高(m ) 本次标 高(m ) 本次沉 降(m ) 单位:测量:记录:年月 36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涵洞中心里程:涵洞孔径( m ):涵长( m ):第页共页 观 测 日 期 累计 天数 (天 ) 两次 观测 时间 间隔 (天 ) 涵洞进口(线路左侧)涵洞中部(线

32、路中心)涵洞出口(线路右侧) 备 注 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观测点编号: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本 次 沉 降 (m ) 总 沉 降 (m ) 沉降 速率 (mm/ d) 单位:整理:复核:年月日 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