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88641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pdf(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三十年战争 (1)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波希米亚新教徒实施镇 压政策引起的。 (2)导火线: 1618年 5 月 23 日的“掷出窗外事件” (3) 四个阶段: 波西米亚阶段 (1618-1623) 丹麦阶段(1625-1629) 瑞 典阶段( 1630-1635) 瑞典- 法国阶段( 1635-1648) (4)结果:长期的战争使交战双方消耗巨大,在神圣罗马帝国方面显得更为突 出,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被迫求和,得到了法国和瑞典的同意,战争结束,召开 威斯特伐利亚会议,各参战国开始和谈,并于1648 年 10 月 24 日签订威斯特 伐利亚和约,建立起威

2、斯特伐利亚体系。 (5)评价: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欧洲历史上的第 一次“世界大战”。 经过 “三十年战争” 的洗礼,四分五裂的欧洲通过国际会议与和约的方式, 肯定了国家的主权原则和新教育天主教的平等权利,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 义上的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继威约签订后,法西战争并未结束, 一直到 1659 年,法国最终击败西班牙, 双方签订比利牛斯和约 。 比约主要内容有:法国波旁王室与西班牙哈布 斯堡王室联姻; 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 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该 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约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 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

3、的地位,为下一步称霸欧洲作了准备。法西联姻为 以后的西班牙遗产继承与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浮笔。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 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条约 (1)背景: 1701-1713 年爆发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西班牙和巴伐利亚 等国对峙荷兰、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国。最后交战双方在1713 年签订了乌 德勒支条约。 (2) 乌德勒支条约 首先瓜分了西班牙, 同时承认腓力五世对西班牙王位的继 承权,但他及他的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以确保西班牙不与法国合 并。除了哈布斯堡家族对西班牙王位的要求没有实现以外,其他战争国的目的基 本上都达到

4、了。 (3)评价:欧洲大陆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因为大国受到削弱,小国 纷纷崛起,普鲁士的一加入到列强行列, 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 欧洲一强。乌德勒支条约签订后,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约保证 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而在海上,英国获得了主宰权。 大陆封锁体系( Continental System) (1)背景:由于海外贸易的竞争,英法长期对立。法国大革命后,英国又多次 组织反法同盟。 且在战争中英国从没有遭受过法国军队的打击,总是保持着良好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的实力与法国抗衡, 拿破仑把征服的目标瞄准了英国。但军事征服英国是不可能 的,于是拿破仑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

5、战,开始推行“大陆封锁”战略。其目的是 希望利用法国在大陆上的优势消解英国的海上优势,以陆上力量去和英国的海上 力量角逐。 (2)建立过程: 1806 年 11 月 20 日,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 ,为大陆封锁体 系奠定基础; 1807 年 1 月 7 日,英国宣布实行反封锁,拿破仑寸步不让,针锋 相对的先后两次颁布“米兰敕令” ,强化了“柏林敕令”的规定;1810 年 10 月 又颁布“枫丹白露敕令” ,以立法手段完成了“大陆封锁体系” 。 (3)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对英国的打击起初是沉重而有效的。但是,它从一 开始就存在诸多困难, 最终难逃失败命运。 而法国的征服和占领又激起了别国人 民

6、对拿破仑帝国的反抗。这一切都从根本上动摇了大陆联盟体系。 神圣同盟条约 (1)1815 年 9 月 20 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 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 。 (2)目的:为了维护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 独立运动,也为了保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 (3)中心内容:三国根据基督教教义结成“真正的、牢不可破的”友谊关系, 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 (4)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神 圣同盟” 。到 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 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 ,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

7、俄罗斯和奥地利。 (5)评价: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 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 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 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回带来灾难。 然而, 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四国同盟条约 (1)1815年 11 月 20 日,英、俄、奥、普签订四国同盟条约 (2)主要是针对法国,是一个军事同盟条约,目的是反对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 统治,反对法国对欧洲整体均势构成威胁。 (3)四国同盟使大国可以联合起来

8、对付可能出现的对整体均势的挑战。 克里米亚战争( Crimean War) 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影响:俄国失去了在欧陆的优势地位,法国地位上升,英国继续海上霸权,奥地 利与俄国从此结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以延续, 战争为意大利的统一提供机会, 对中国和印度产生了影响。 答性质: 1853 至 1856 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制权。在英法的纵勇下, 1853 年 9 月 26 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 俄全歼; 1854 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

9、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 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 克 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 奴制的改革。 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 欧洲大国都直接、 间接地卷了进去。 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 俄居优势转变为 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 了尽头。 地中海协定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 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 (2)在德国的推动下, 1887年 2 月英意签订针对法国的 第一次地中海协

10、定, 奥匈、西班牙先后加入。 1887 年 12 月,英奥签订针对俄国的第二次地中海协 定 ,意大利随后参加。 再保险条约(Reinsurance Treaty) (1)背景:俾斯麦在对待俄国问题上,一方面拉拢俄国,防止法俄接近,另一 方面则促使英、奥、意合作对付俄国。1887 年三皇同盟条约期满,德国为博取 沙皇好感,提议用德俄双边协定或条约代替三皇同盟条约。 (2)1887年 6 月 18日德俄签订条约。 (3)德俄条约是德国以牺牲别人利益来迎合俄国,换取俄国在德法冲突中保持 中立。 (4)如果俄国真要占领黑海海峡或君士坦丁堡,必将遭到英、奥两国反对,因 而该条约有德国开给俄国空头支票之嫌

11、。 (5)由于 1879 年德奥同盟保证了奥匈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而该条约又保证 了俄国的中立,德国获取了双保险,所以,这个条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再保险 条约 。 门罗主义 1823 年美国总统 J.门罗提出的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基本政策。1823 年 12 月 2 日 ,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提出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或门 罗宣言。 主要内容有 :1 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的国家当作将来的 殖民对象。 2 美国不干涉欧洲任何国家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但对那些已经宣 布独立并得到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进行干涉, 美国只能认为是对 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3 美国和 “

12、神圣同盟 ” 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原因 是它们各有不同的政府, 欧洲列强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 图,将危害美国的和平与安全。 门罗主义在防止欧洲列强对美洲的侵略,维护拉 丁美洲已独立国家的地位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在一段时间内, 英、法曾多次对 拉美国家进行侵略和殖民占领,美国却未表示抗议。 相反,美国也不断侵犯拉美 国家的主权,破坏其领土完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1949 年与欧洲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正式与欧洲国家结盟。 从此门罗主义逐渐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失其作用。 (1)背景:1815 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恢复了正统秩序,英国的海上 霸

13、权如日中天。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独立解放运动,衰落已久 的西班牙殖民帝国迅速解体, 欧洲列强趁机向美洲地区渗透扩张。面对沙皇俄国 在北美地区的南下政策、欧洲神圣同盟1823 年冬对拉丁美洲的武装干涉、英国 向拉美渗透的逼人气势, “门罗主义”应运而生。 (2)英国既要防止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损害英国利益,又要阻止神圣同 盟对拉美地区的武装干涉。1823 年 8 月,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政府提出关 于英美对拉美事务采取共同立场的建议,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激烈争论, 美国还收 到了俄国不承认拉美独立国家和指责共和制度的两份照会。同时,英国政府得到 了法国不对拉美进行武装干涉的保

14、证,不再需要美国的合作。 面对紧迫的国际形 势,美国政府必须采取行动给欧洲列强,尤其是英俄两国以警告。1823年 12月 2 日,门罗总统向国会提交了由国务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 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主义” 。 (3) “门罗主义”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 地”原则。 “不干涉”原则:包含着不干涉和干涉两个方面。“美洲体系”原则。 (4)评价: 尽管“门罗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客观上支持了拉美各国的独立,阻碍了英 法俄等欧洲列强对拉美的野心,“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政策的指导 思想和方针,具有防御和进攻的双重性质。 受到了新独立的拉美国家的

15、普遍赞同,但神圣同盟各国表示坚决反对。 是美国对外政策史上一个著名的政策口号。美国以后的美洲政策基本上是以 “门罗宣言”为蓝本和底色的。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 19世纪 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冲击的背景下所 进行的由上而下、 具有资本主义 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 于 1868 年明治天皇 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 政体; 经济上推行“ 殖产兴业 ”, 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 文 明开化 ”,社会生活欧洲化, 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 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

16、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 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波斯尼亚危机 (1)背景:日俄战争与俄国 1905 年革命削弱了俄国的力量, 奥匈帝国利用俄国 出现的颓势, 加紧向巴尔干地区扩张, 其目的是想先正式兼并波斯尼亚与黑塞哥 维那两省, 继而吞并整个塞尔维亚。 俄国不想让奥匈独霸巴尔干,主张维持该地 区现状。波斯尼亚成为多重矛盾的焦点。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2)过程:1908 年 9 月,奥俄口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 峡向我开放; 10 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 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 年奥土达成协议, 土

17、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 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 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 来。 (3)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首先,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其次, 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 常隐蔽的是, 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 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 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 更加孤立。 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1911 年,塞尔维亚成立“黑手会” ,旨在

18、“实现民族理想、统一所 有塞尔维亚民族”。许多热血青年投身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中。奥匈帝国十分 恐慌,决定通过摧毁塞尔维亚来消除这一心腹之患,其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 主持对塞作战计划,并得到德国帮助。 (2)起因:1914 年,斐迪南决定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并肌肤挑衅性地选 定 1389 年奥斯曼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那一天到萨拉热窝巡视。这一带有侮辱性 的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黑手会拟订了行刺斐迪南大公的计划。 塞尔维亚政府察觉后向奥匈作了通报,但斐迪南一意孤行。 (3)1911年 6 月 28日,斐迪南大公被普林西波射中,命丧萨拉热窝。 (4) 萨拉热窝事件在原本就紧张异常的

19、国际背景下立即造成一次新的战争危机,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1914 年 6 月 28 日到 7 月 28 日的“七月危 机”外交中,各国都在争取盟国,紧张备战,都打算在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先发制 人。1914年 7月 28 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四国条约 1921 年 12 月 13 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 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1)“ 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 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 ,2)“ 如上诉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 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达成协议,联合或单独的采取有效地措施”3) 条约的有限期为10 年 4)从条约开始

20、生效起,英日同盟宣告终止。 四国条约达到了拆散英日的目的,是美国的重大外交胜利。是为保护 共同的殖民地利益而进行的合作。英国对条约是满意的,因为既保持了英 日的友好关系,又开始和美国合作。日本虽是失去英国这个盟友,但他在 太平洋的岛屿上的利益得到列强的承认。因此,条约调整了英日美三国在 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美日矛盾。为华盛顿会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 础。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九国公约 1922年 2 月 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 九国公约。条约规定: “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发展并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

21、商务实业 机会均等之原则” 。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原则。在美国的操纵下,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的中国的信心,在中国确立门户开 放的原则,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鲁尔危机( Ruhr Problem ) 1923年因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德国鲁尔区所激化的国际争端。 背景: 1919 年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的赔款总额及各战胜国之间的分配比例未能 达成彻底解决的协议, 只是组成赔款委员会研究解决,并由法国担任主席。 委员 会规定了德国的赔款总额, 德国迫于压力表示愿意路兴赔款义务,却利用协约国 之间的分歧暗中抵制。 在德国政府认为加剧德国经济困难下,

22、赔款给德国人民带 来了沉重的负担, 掀起了反对赔款的运动。 1923 年巴黎和会上英国抛出新方案, 允许德国延期赔款并减少赔款总额,遭到法、意、比利时的反对。 1923 年 1 月 11 日,法比两国出动约10 万人的军队,占领了德国最大的工业 区鲁尔,赔款问题演变成法的之间尖锐的军事冲突。德国政府实行“消极抵抗” 政策,德国经济陷入一片混乱,激起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发动了罢工、 起义等活动。 英美帝国主义害怕革命蔓延,联合对法国施加压力, 而此时的法国 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只得被迫接受了召开国际会议重新研究赔款问题的建 议。1924 年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出台道威斯计划,被协约国

23、和德国接受, 法比军队开始撤离鲁尔, 鲁尔危机结束, 法国丧失了在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在 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鲁尔危机 1923 年 1 月 11 日, 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 出动 10 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 鲁尔危机 ” 。对此,德国实行 “ 消极 抵抗” 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 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 失败导致法国 “ 得不偿失 ” ,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道威斯计划( Dawes Plan) 鲁尔危机发生后,在英美的策划下,

24、研究赔款问题的专家委员会于1923 年 11 月成立,并于1924 年提交了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大大削弱了 德国每年的赔偿额, 使赔款的控制权转移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仲裁委员会手里,而 德国支付给英法的国的大部分赔款又以归还战债和偿付战争利息的方式转回美 国手里。 1929年 6 月道威斯计划被杨格计划取代。 道威斯计划是 20 世纪 20 年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它改变了德国在 欧洲的地位,对德国20 年代中后期军国主义经济的复活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德国把从美国得到的贷款大部分用来发展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到1929 年德 国工业总产量超过英法, 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大国,

25、其中化学、 电力和光学工业居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世界之首,为它摆脱凡尔赛和约的约束提供了物质基础。可以说,英国妄图 通过道威斯计划扶植德国、 抑制法国, 使自己居于欧洲领导地位, 结果却树立了 一个更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美国企图以赔款促成战债问题的解决,结果却为自身 的集体安全体系创造了一个粗暴的破坏者。 洛加诺公约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 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 调整了彼此间的经济、 政治关系,其中以 1925年 10 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 上的洛迦诺公约 的签订为高潮。 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 七个条约的总称,其主要文件是莱茵保证公约。 评价:

26、(1)英国外交的胜利 (2)法国被削弱 (3)德国是最大收益者 (4)大国之间的“亲善”达到了顶峰, “洛迦诺精神”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 名词。 (5)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20 年代的国际社会成为和平喧嚣下的充满动荡与危机的“洛迦诺时代”。 1925 年 10 月 5 日洛迦诺会议召开, 10 月 16 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 波、捷草签了 “ 最后议定书 ” 和 7 个条约,总称 “ 洛迦诺公约 ” 。它规定 :第一,德、 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 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

27、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 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 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 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 担维护东部的德波、 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 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 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 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绥靖政策 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 ,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 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人民革命的兴起 及社会主义苏联的出现,

28、 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视。 它们在争夺世界霸权的斗 争中,既想削弱和击败竞争对手,又要反对社会主义,镇压人民革命。绥靖政策 正是适应这一需要出现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 ,形式和手法有所不同。但目 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争夺世界霸权, 反对社会主义和人民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20 世纪 30 年代前,绥靖政策主 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 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 诺公约中则更具体化了。到30 年代,特别是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见远东战 争策源地、集体安全政

29、策),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严重挑战,以英国首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相 A.N. 张伯伦为代表的英、法、美等国的绥靖主义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求 得一时苟安,不惜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引向 苏联,坐收渔利。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 ” ,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1935 年 3 月 容忍 A. 希特勒重整军备。 1935年 8 月美国通过中立法。 1935 年 10 月容忍意 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 3 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年 8 月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 “ 不干涉 ” 政策。1937 年 7 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此

30、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 年 3 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这些都是绥靖政策的例证。 最典型的体现则是 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 。英、法及幕后支持它们的美国,妄图以 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 普遍绥靖 ” ,求得“ 一代人的和平 ” ,实质 上是推动德国进攻苏联。历史证明,绥靖政策是一种纵容战争、挑拨战争、扩大 战争的政策。 它无法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却鼓励了侵略者冒险, 加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中立法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的立法。1935 年 8 月美国通过第一个中立法,

31、 规定凡由美国或其属地之任何地点把武器及军事 装备输往交战国港口, 或输往中立国以转运交战国均违法,但不禁止其他物资包 括战略物资出口。 1936 年 2 月底该法期满时,国会随即通过第二个中立法补充 禁止向交战国提供贷款的条款。1937 年又通过第三个中立法,除前两法内容以 外又规定中立法适用于发生内战的国家,授权总统判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而且 可以禁止任何货物输往交战国。 欧洲战争爆发前后,美国于 1939 年 11 月通过 修正的中立法,废除武器禁运的条款,允许交战国在美国购买军火,但实行“ 现 购自运 ” 。新法案在武器和物资上支持了英法。后美提出的租借法案。中立法 至此名存实亡。美国

32、对德意日宣战后,中立法正式废除。 罗斯福新政 1933 年 3 月 4 日,当富兰克林 *罗斯福上台时, 正是美国经济危机最 严重时刻。上台伊始的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拯救美国,被称为罗斯福新 政。在进行国内改革的时候,还注重外交的开展。 主要内容 :1 整顿金融体系, 并使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等措施恢复信贷体系2 对 农业和工业的调节,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 农业调整法和 全国工业复兴法。 3 兴办公共工程、促进就业、刺激消费,4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5 调整三权分 立体制6 罗斯福发明了 “ 炉边谈话 ” ,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国家民众讲述国家的 政策与方针,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从经济危机中走出了起

33、到了推动作用。 作用:1 新郑市美国比较顺利的度过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紧急的发展2. 保存了资产阶级放入民主制度,避免出现法西斯政权。3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4 推 动了福利国家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出现。 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对资产阶级 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 局限性:通过局部调整生产关系克服经济危机,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缓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大 实用文档 文案大全 萧条,立即开始推行 “ 新政” 。1933 1935 年称第一新政,为复兴和救济阶段; 19351939 年称第二新政, 为改革阶段。“ 百日

34、新政 ” 是指从 1933 年 3 月 9 日 6 月 16 日间,罗斯福政府和国会先后迅速颁布的70 多项应急性立法和命令。 主 要有: “银行紧急法令 ” , 整顿停止银行和改组破产银行; 统制货币, 禁止黄金出口, 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改革税制。“ 全国工业复兴法 ” ,规定雇员有权参 加工会,并选出代表与雇主谈判合同,要求资本家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消灭重 工劳动。 “ 农业调整法 ” ,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农副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价 格和农民购买力。 联邦政府还通过法令建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建立联邦紧急救济 署;成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 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灌溉工程。罗斯福的 “ 新政” 对克服大萧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罗斯福的“ 百日新政 ” 是美国历史上一次 空前重大的资本主义改革,有的学者称之为“ 一种有控制的资本主义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