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90924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2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设计.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疏浚工程项目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1、施工测量 1.1 概述 本工程施工测量主要以GPS测量定位为主,常规测量为辅。GPS 设备采用先 进的双频高精度 GPS 接收机,定位模式选用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1.2 总体测量控制 为了保证工程构筑物位置的准确性,同时为了方便施工放样和施工测量控 制,我单位将在业主提供的首级、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点的基础上,根据工程实 际施工需要,进一步建立工程测量控制微网。 在工程施工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运工程测量规范 (JTJ2032001)进行测量。 1.3 施工控制 1.3.1 工程测量微网的布设 1.3.1.1工程测量微

2、网的布设依据 1.3.1.1.1业主提供的首级、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 1.3.1.1.2本工程相关图纸; 1.3.1.1.3有关的工程测量规范。 1.3.1.2工程测量微网的布设 1.3.1.2.1平面控制微网的布设 工程测量微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布设成闭合导线。闭合点为业主提供的首 级、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点。 工程测量微网的点位布设密度以能够满足施工现场的细部放样要求为准,导 线边长大致相等。 布设控制点的过程中, 综合考虑控制点是否便于施工, 现场的通视情况是否 良好,点位地基是否稳定、可靠、不易发生位移、沉降以及不易被破坏、便于保 护等因素。 建立二级平面控制网以进行平面控制,导线网最弱点

3、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 误差应不大于 10cm 。 1.3.1.2.2高程控制微网的布设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高程控制微网与平面控制微网同步布设。为了便于保护, 施工水准点尽量与 平面控制点一致。施工高程控制点引测精度应符合四等水准测量要求。 1.3.1.2.3点位埋设 工程测量微网的点位埋设采用木桩,埋深不小于80cm 。桩顶部设置钢钎作 为标记。 1.3.2 工程测量微网的施测 工程测量微网在施测前, 首先对业主提供的控制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核,确保 起算数据的准确性。并将复核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业主、监理工程师。 平面控制微网测量采用全站仪进行观测,全站仪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 项目 仪器型号 测

4、回水平方向 标准偏差 测距标准偏差 SET5B 1.5 2mm 2ppm 平面控制微网的施测参照一级导线的要求控制。高程控制微网采用精密水准 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施测。其精度要求如下: 项目内容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 导线相对闭合差1/20000 测距相对误差1/60000 测角中误差5 方位角闭合差10n 1/2 高程控制 每公里高程误差6mm 闭合差12L 1/2 其中: n测站数。 L闭合水准线路长度。 1.3.3 工程测量微网的平差计算 平面控制微网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采用高斯表格进行平差。 施工控制测量作业完成后, 进行平差计算及内业资料整理, 并将成果上报监 理工程师验收,验

5、收审批后作为各项工程定点放样和高程测量的依据。 1.3.4 测量控制点的复核、复测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1.3.4.1复核、复测范围 测量控制点的复测范围包括: 用于本工程施工控制的由业主提供的首级、次 级工程控制网点,以及施工单位后期布设的工程控制微网。 1.3.4.2复测周期 正常情况下, 工程控制微网的复测每三个月复测一次。当对个别点位产生疑 问时,应立即进行复测,并及时将复测成果以书面形式向监理工程师报告。 1.3.5 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工程测量控制微网布设施测完毕,采取设置明显标志、 围护等措施, 对工程 测量控制微网, 以及施工范围内的首级、 次级工程测量控制网点进行保护,确保 施

6、工过程中准确、完好。 若出现有偏倒、 毁坏等现象除了要追查原因外要及时进行恢复,并将检测结 果报监理工程师校对、签证验收后方可继续使用。 1.3.6 水深测量 测深定位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2mm 。在不考虑平面位移的情况下,水深测量 的深度误差限值为 0.2m。 1.4 GPS 控制网及基准站 GPS 控制网的布设是建立GPS 基准站、进行坐标系统转换以及实现高精度施 工定位的前提和关键。 GPS控制网要求覆盖整个施工区域,并与国家高等级控制 点连测。 GPS 基准站要求远离电磁污染,具有一定的高度,作用半径能够覆盖施 工区域。 1.4.1 GPS 控制网及陆上基站设立 1.4.1.1GPS 控

7、制网 GPS 定位系统采用的坐标系统是世界大地坐标系统(WGS-84 ) , 与我国的 1954 北京坐标系( BJS-54)及 1980 国家大地坐标系( CJS-80)不一致, GPS接收机 获得的定位结果不能直接用于我国的坐标系统进行施工定位,需将它换算为当地 坐标系。 GPS 测量定位与常规测量定位一样,在施工前首先要建立施工平面和施工高 程控制 -GPS 控制网。 建立 GPS 控制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求解七参数,便于进行坐标系统转换;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提供 GPS 基准站点,用于设陆上基站。 GPS 控制网的布设:根据陆上基站的布设要求,同时为了保证转换参数的可 靠性和精度,

8、控制网应同不少于四个不低于二等的国家三角控制点和两个不低于 二等的国家水准点联测。 1.4.1.2陆上基站的布设 布设陆上基站要能够覆盖施工区域,满足施工定位要求。 为了保证陆上基站 正常工作,陆上基站要远离大功率电磁波源,尽量避免布设在电磁波污染严重的 地点。同时陆上基站的安装高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作用半径能够覆盖施工区域。 根据工程现场施工条件, 本工程陆上基站设置在项目部内,能够覆盖整个施 工区域。 1.4.2 水上移动站设置 水上移动站也就是船站,分别设置在工作船上。船站由两台GPS组成。为 了确保 GPS 接收机能够正常工作, 防止因工作船上吊机工作时, 扒杆移动造成多 路径干扰,导致

9、 GPS 失锁,GPS 天线安装要求有一定高度,同时为了获得尽可能 高的定位精度,两GPS 天线安装间距要求尽可能加大。 为此水上移动站的GPS 天线安装在船艉顶甲板两侧的专用安装架上。 1.4.3 工前测量 工前测量是掌握工前水下地形变化情况,及时变更工程断面结构, 以确保工 程质量的依据。工前测量采用已经成熟的GPS-RTK 测量软件进行。 水下测量采用双频RTK-GPS 无验潮改正模式与多波束测深仪相结合进行测 量,即平面坐标使用GPS确定,该坐标位置的深度由多波束测深仪同步测量。 利用水深测量专业软件设计航迹线,由GPS 引导测量船,实时测量并显示测量 船的平面坐标。水深点数据按间距进

10、行采样,间距大小按规范要求执行;测深 点坐标及水深数据一并输入电脑,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处理,可以快速生成水下 地形图,断面图和三维立体图,能动态直观地反映水下地形的填筑状态。 1.4.4 施工测量定位 预挖沟等工序测量控制主要由安装在专用施工船上的GPS及相应的施工应 用软件来实现。 1.5 测量仪器设备配备及管理 1.5.1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配备表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单位数量用途 1 GPS( 全套) 套15 平面控制 2 全站仪台1 平面控制 3 水准仪台3 高程控制 4 钢卷尺部4 长度测量 1.5.2 测量仪器及专用软件管理 工程开工前,制定工程测量管理办法,并报送监理

11、工程师审批。 1.5.2.1常规测量仪器管理 除 GPS 接收机外,投入该工程的其他常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在 投入使用前,均需经技术监督部门检定,确保不合格的测量仪器不投入使用。 同时,常规测量仪器还需根据国家计量器具检验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及时 送具有计量检定资质的单位定期进行复检,确保投入使用的测量仪器均在法定的 计量检定周期内。 1.5.2.2GPS 设备管理 GPS 接收机在投入使用前,必须在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督下进行比对率定。比 对率定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当发生仪器修理、 更新或天线改装时, 也必须在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督下进行 比对率定。 1.5.2.3软件管理 所有专用

12、定位监控软件在投入使用前,均需经过严格的测试,确认无误后, 方可正式启用。 用于定位监控的微机不能与办公微机混用,以防感染病毒以及无意破坏定位 监控软件。 1.6 数据通讯 为了及时将测量数据、施工数据以及工序检测资料等施工信息传递到基地, 便于基地及时了解施工进展情况,协调和指挥施工, 本工程施工中, 在主要作业 船上设置短波通讯设备, 以实现文字及数据等工程施工信息传输,还可解决作业 船与作业船之间、作业船与陆上基地之间话务通讯。 在陆上施工基地,采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和数据传输手段与业主及监理工程师 建立通讯和工程管理信息接口。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1.7 测量组织及人员配备 1.7.1 测

13、量组织 项目部设测量队隶属于项目部工程管理部,直接受项目总工领导, 负责该工 程的施工定位、 工前测量、 扫海、施工过程工艺检测以及监理工程师有要求的工 艺检测等工作。 测量队的人员均有上岗证或相应资质,其中主要骨干人员均具有类似大型工 程施工测量经验。 1.7.2 测量人员配置 测量工程师: 1 人; 测量技工: 6人。 1.8 测量资料管理 1.8.1 测量资料包括:工程测量控制点交接资料、GPS 控制网、工前测量资料、 固定断面测量资料、测量仪器鉴定比对资料等。 1.8.2 所有测量资料均应用不能擦去的墨水书写或打印,所有记录、计算资料均 应有校核。 1.8.3 需要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备

14、案的测量资料及时报批、报备。除监理工程师 有特殊要求的以外, 所有测量资料均应按照质保体系中相应的文件和资料控制程 序执行。 2、扫海施工 扫海是挖泥施工前, 排除施工障碍、 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 扫海时间安 排,可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提前安排进行。 2.1 扫海方法 扫海方法采用软式海具进行。 扫海使用机动船 3艘,其中拖索船 2艘,检查船 1艘,均配备 GPS 。扫海时有监 理工程师在现场监督,用GPS 制导,沿开挖轴线采用拖软索法进行往返扫测,发 现障碍物及时由潜水员进行探摸,搞清障碍物性质, 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处 理。当现场不能立即处理完毕时,设置浮标以待以后继续处理。扫测宽度为管

15、沟 顶宽两侧各加 20m ,扫测距离为沿施工轴线方向向两端各延长20m 。 扫海应安排提前进行,以便给可能进行的清障作业留出足够时间。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如果发现障碍物,要视具体情况采取措施进行清障。 扫海形式见下图: 扫海示意图 主艇 稳定索 中浮标 定深索 大沉锤 大浮标 拖缆 副艇 检查艇 中沉锤 检查杆 2.2 扫海所需的船机设备: 序号设备名称单位数量备注 1 主艇艘1 配备导航定位系统 2 副艇艘1 配备导航定位系统 3 检查艇艘1 配备导航定位系统 4 软式扫海具套1 3、预挖沟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1 工程概况 管沟预开挖总里程12.24km(KP0 KP12.24) ,其

16、中穿越大铲水道,开挖总 方量为 436 万 m 3 。计划分四个区块同时进行挖泥施工,管道顶面以上采用大型 抓斗挖泥船进行粗挖,底层0.5m1m采用具有定深功能的小型抓斗挖泥船进行 精挖。 挖泥施工安排严格按照业主管道安装的顺序进行,施工时注意与管道安装单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位相互协调配合。 3.2 粗挖施工 预挖沟开挖前, 首先由测量测放测量控制点,用于测量 GPS比对工作, 比对 完毕即可为施工船导航定位。 预挖沟挖泥采用 8m 3 抓斗挖泥船配自航泥驳进行,泥驳运泥到指定抛泥区抛 泥。开挖均采用分层开挖,每层开挖厚度基本保持在2m ,最后进行扫浅施工, 以保证管沟断面尺寸及底部的平整度

17、。挖泥时要加强观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 立即停止施工, 并根据实际情况会同业主及监理研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施工的 安全。 根据本工程的施工现场条件、 土质情况、抛泥运距以及施工船舶的工作性能, 确定施工方法如下: 3.2.1 施工工艺流程 下层粗挖施工选择抓斗船,其作业流程见下图。 抓斗船施工工艺流程示意图 3.2.2 施工 DGPS 参数确定 根据施工已知控制点坐标, 选取三个已知控制点采集坐标, 利用采集数据在 坐标转换软件中计算施工DGPS 转换参数,将转换参数输入GPS ,校核参数,如 误差在 0.5 米范围内即可使用。 自航泥驳满载航行往卸泥区 泥驳卸泥后空载返回 抛泥 泥驳靠泊装泥

18、 指定卸泥区 抓斗船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3.2.3 挖泥船分层设计 挖泥船挖泥方式采用分区、分段、分条进行,分层开挖至设计标高,本工程 开挖厚度不大,一次性开挖至设计标高,抓扬式挖泥船每100m左右为一分段长 度,每 1620m为一分条宽度。 本工程挖泥边坡为1:4 与 1:7 ,需进行分层阶梯开挖,按照“下超上欠,超 欠平衡”的原则,初挖后扰动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坍塌成1:1 边坡,后局部找坡, 最后形成 1:4 与 1:7 的边坡。 3.2.4 输入施工区坐标 根据施工计划安排,将要施工的区域坐标计算出来,输入施工软件,在电脑 显示器上直观显示施工范围。 按挖泥平面分区, 并依据船舶的工作

19、性能在每一挖泥施工区纵横向分条形成 大网格并标明里程, 之后在每个大网格里, 依据抓斗的张口尺寸再进行纵横向分 条形成小网格。 把已经分好网格的全部挖泥区位置图连同管沟设计轮廓线一起输入电脑,由 测量控制软件控制, 用于挖泥施工。 在具体挖泥施工时准确控制抓斗对准相应的 小网格依次施工。 3.2.5 挖泥船定位 施工定位采用 D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定位前,由施工技术人员打开挖泥 软件,挖泥操作人员通过电脑显示器直观地操作挖泥,保证施工平面尺寸符合设 计要求。 挖泥船驶入施工现场水域, 利用挖泥船操作室里的电脑显示屏看到挖泥船将 进入拟施工区时,抛船艏八字缆锚,然后锚艇把船艉两个锚送到指定

20、位置。 挖泥船初定位完成后,通过电脑显示屏,由操作手指挥,对挖泥船进行准确 定位,把挖泥船准确定位在拟施工区的具体挖泥地点,并系紧各条缆绳, 方可进 行挖泥作业。 一幅网格抓挖泥完成后, 由船舶操作室内的操作手根据电脑屏幕显示对下幅 网格进行定位施工; 每一船地挖泥完成后, 由船舶操作室内的操作手根据电脑屏 幕显示指挥移船,进行下一船地施工,依此类推。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3 3 后锚前锚 抓斗式挖泥船 1000m 泥驳 泥面 11m 抓斗 挖泥船就位示意图 3.2.6 挖泥船挖泥 为控制好管沟底标高和管沟平整度,最后一层挖泥需控制抓斗下落深度,即 利用 GPS和测深仪测出挖泥船所挖点位的泥面

21、标高,然后在钢丝绳上作控制标 记,利用平面高程减去钢丝绳长度就可得到管沟的开挖高程,为了防止浮游泥浆 反射声波,而造成假象水深,采用测深水砣进行校核。由于在开挖过程中,已抓 过的泥面和没有抓过的原泥面有一定的高差,抓斗在该区间可能会出现“倒斗” 现象,反映在钢丝绳上会出现倾斜,因而可以控制下一抓与上一抓重叠在1/4 1/3 抓斗范围内。 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要求施工,按时对DGPS 、水位进行校核, 勤测水深,做好施工记录和自检记录, 确保施工平面尺寸及开挖标高符合设计要 求。 3.2.7 泥驳抛泥 泥驳航行至指定抛泥区抛泥。 3.2.8 机械设备效率分析及配备 主要船舶机械设备施工工

22、效计算 (1)8m 3抓斗式挖泥船开挖淤泥质土 8m 3 抓斗式挖泥船主要参数 最大挖深: 50m ; 抓斗容量: 8m3 ; 钩速: 50m/min;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作业时抗风浪等级:浪高1.5m,风力 5 级。 1000m 3 自航泥驳主要参数 泥舱容量: 1000m 3; 航速:重载航速为7 节,轻载为 9 节; 吃水:空载吃水1.6m,满载吃水 3.8m; 满载干舷高度: 40cm ; 作业时抗风浪等级:浪高1.5m,风力 6 级。 挖泥船挖泥效率分析 本工程一般段预挖沟挖泥底标高为-10-7m,平均挖泥底标高为 -8.5m,平 均施工水位取 +2m ,从平均施工水位至平均挖泥底

23、标高的平均深度为 2-(-8.5)=10.5m;从平均施工水位至泥驳舱顶平均高度为(3.8-1.6) 2+0.4=1.5m;施工时抓斗底离泥驳舱顶的富裕高度取2m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推 算出挖泥船每挖 1 斗泥抓斗的行程为 (10.5+1.5+2) 2=28m 。 每斗抓泥时间为2850=0.56min 挖泥土质为淤泥质土,对于8m 3 抓斗其抓斗斗容系数取0.8 ,抓斗折算容量 为 6.4m 3。 1000m 3 的泥驳实际装泥方量取950m 3,装满 1 船的时间为 9506.4 0.56=83.125min 。 抽换驳时间:每次抽、换驳取12min。 挖泥船每小时挖泥效率:根据每斗抓泥时

24、间,抽换驳时间,以及拆算斗容, 得出挖泥量效率: 950(83.125+12) 60600m 3/h 。 挖泥船每工作日挖泥数量:挖泥作业时间每天工作三班,每班有效时间为 6h,有效工作时间为 18h,每工作日挖泥量: 60018=10800m3 。 配备泥驳数量 n=(l1/v1+l2/v2+t0)k.w/q1+1 n泥驳数量; l1 挖泥区至卸泥区距离 (海里) ,取 38海里; l2 卸泥区至挖泥区距离 (海里) ,取 38海里; v1重载泥驳航速 (节),取 7 节;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v2轻载泥驳航速 (节),取 9 节; t0 卸泥时间、转头时间及靠离挖泥船时间的总和(h) ,取

25、 0.25h(15min) ; k搅松系数,取1.1; w挖泥船生产率 (m 3/h) ,取 600m3/h ; q1泥驳装载量 (m 3) ,取 950m3; 计算得泥驳数量n=8艘(1000m 3 自航泥驳) 。 挖泥船施工效率按时间利用率80% 计算,泥驳数量分别为1000m 3 自航泥驳 6 艘。 (2)11m 3抓斗式挖泥船开挖淤泥质土、粘土及粉质粘土 11m 3 抓斗式挖泥船主要参数 最大挖深: 50m ; 抓斗容量: 11m3 ; 钩速: 35m/min; 作业时抗风浪等级:浪高1.5m,风力 5 级。 1000m 3 自航泥驳主要参数 泥舱容量: 1000m 3; 航速:重载航

26、速为7 节,轻载为 9 节; 吃水:空载吃水1.6m,满载吃水 3.8m; 满载干舷高度: 40cm ; 作业时抗风浪等级:浪高1.5m,风力 6 级。 挖泥船挖泥效率分析 11 m 3 挖泥船主要针对大铲水道段,预挖沟挖泥底标高为-19-10m,平均 挖泥底标高为 -14.5m,平均施工水位取 +2m ,从平均施工水位至平均挖泥底标高 的平均深度为 2-(-14.5)=16.5m;从平均施工水位至泥驳舱顶平均高度为 (3.8-1.6)2+0.4=1.5m;施工时抓斗底离泥驳舱顶的富裕高度取2m ;根据以上 数据可以推算出挖泥船每挖1 斗泥抓斗的行程为 (16.5+1.5+2) 2=40m 。

27、 每斗抓泥时间为4035=1.14min 挖泥土质为淤泥质土、粘土及粉质粘土,对于11m 3 抓斗其抓斗斗容系数取 0.75 ,抓斗折算容量为8.25m 3。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1000m 3 的泥驳实际装泥方量取950m 3,装满 1 船的时间为 9508.25 1.14=131.27min 。 抽换驳时间:每次抽、换驳取12min。 挖泥船每小时挖泥效率:根据每斗抓泥时间,抽换驳时间,以及拆算斗容, 得出挖泥量效率: 950(131.27+12) 60400m 3/h 。 挖泥船每工作日挖泥数量:挖泥作业时间每天工作三班,每班有效时间为 6h,有效工作时间为 18h,每工作日挖泥量: 4

28、0018=7200m 3。 配备泥驳数量 n=(l1/v1+l2/v2+t0)k.w/q1+1 n泥驳数量; l1 挖泥区至卸泥区距离 (海里) ,取 38海里; l2 卸泥区至挖泥区距离 (海里) ,取 38海里; v1重载泥驳航速 (节),取 7 节; v2轻载泥驳航速 (节),取 9 节; t0 卸泥时间、转头时间及靠离挖泥船时间的总和(h) ,取 0.25h(15min) ; k搅松系数,取1.1; w挖泥船生产率 (m 3/h) ,取 400m3/h ; q1泥驳装载量 (m 3) ,取 950m3; 计算得泥驳数量n=6艘(1000m 3 自航泥驳) 。 挖泥船施工效率按时间利用率

29、75% 计算,泥驳数量分别为1000m 3 自航泥驳 5 艘。 3.2.9 机械设备表 序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 1 抓斗挖泥船11m 31 2 抓斗挖泥船8m 37 3 泥驳1000m 352 4 拖轮441650kw 5 5 锚艇734883kw 3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3.3 精挖施工 管沟底面以上 0.5 1m采用精挖施工, 施工采用 24m 3 的具有定身功能的 小型抓斗挖泥船进行施工。 3.3.1 设备配备 选用 1 艘斗容量 4m 3 和 2 艘斗容量 2m 3 的小型抓斗挖泥船进行管沟精挖,该 船具有定深和平挖的功能。配备舱容1000m 3 自航泥驳 6 艘。 3.3.2

30、抓斗精挖施工工艺流程 基槽水深测量 抓斗船进场定位 分条疏浚开挖 多波束测量 进入下道工序 不 符 合 符合 施工监测边线控制 3.3.3 施工方法 3.3.3.1施工作业条件 风力蒲氏 8 级;波高 2.5m;流速 2.0m/s 。 3.3.3.2船位布置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3.3.3.3施工方法 精挖是管沟管沟设计底标高约0.5-1.0m 厚土层的开挖。根据精挖的设计技 术要求,采用具有定深、平挖功能的4m3抓斗船进行施工。在风力蒲氏8 级; 波高 2.5m;流速 2.0m/s 条件下,抓斗开挖时底标高可控制在最好的水平。 管沟精挖按垂直管沟分条施工, 按管沟不同的纵向边坡, 每条划分成

31、若干个 开挖步长,依据挖泥监控系统显示的施工船位和抓斗平面位置控制前移和横向排 斗。具体分层分条控制要求见“施工精度控制” 3.3.3.4施工精度控制 设置高精度基准 在精挖船的抓斗上方支架上安置高精度RTK接收台,直接实现无验潮的三维 坐标基准, RTK的静态基准误差达到毫米级,考虑到抓斗船的一定摇动,误差也 能达到厘米级水平。 工况限定 最后一层的精确挖泥, 需要选择在平潮、 风浪小的时候实施。 风浪对抓斗船 的姿态影响, 事前进行数模分析, 明确施工大环境的工况限定条件。抓斗船施工 前,还需要进行实地小环境的测试比对,即用计算机跟踪RTK基准信号若干周期 在垂直方向的波动幅度,初步选定风

32、浪引起的抓斗垂直方向波幅在2030 厘米 以内时施工。 定深控制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可根据定深系统, 在不同工况条件下, 按工程计划的深度释放钢丝绳、下放 抓斗,通过脉冲测量控制的钢丝绳释放长度误差在2.0 厘米以内,可限制抓斗开 挖误差。 平挖控制 在平挖过程需更注重堑口控制,在RTK三维精确定位下控制抓斗开挖标高, 面状控制可较好覆盖管沟开挖,斗与斗之间重叠覆盖开挖, 能起到两个作用: A. 一次性开挖至设计平整度,B.堑口开挖提高施工效率。 精挖抓斗船可以实现平挖功能,平挖功能示意图见下图: 开挖 依据挖泥监控系统显示的施工船位和抓斗平面位置控制前移和横向排斗,如 下图所示。 实用文案

33、 标准文档 抓斗船挖泥轨迹显示系统 分段开挖 沿着管沟方向,将管沟精挖范围分成若干段,每段长80m ,主要针对管沟底 部 3m宽位置进行精挖。 施工过程中, 为了避免漏挖现象的发生, 抓斗船排斗时, 相邻段之间搭接宽 度为 12m 。开挖时,相邻斗之间搭接宽度为1/3 的斗长或斗宽。 管理措施 为了实现管沟深度误差目标,还需要采取加强人员培训和测量频率等措施, 如: A.校准与培训 在施工前,对抓斗船进行深度控制系统校准,并对船员培训, 选定一个相当 深度水域进行实操性定深挖泥训练,培养精雕细琢的操作原则。 B.加强测量检测工作,根据测量检测结果进行辅助施工 精挖期间,采用专门的测量手段,辅助

34、挖深和平整度控制。 3.4 管沟清淤 3.4.1 施工设备 在管道安装前可能会在管沟底面以上有少量回淤,计划技改一艘专用清淤 船,清淤船采用方驳和抽泥泵组合而成,清淤船见下图。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SWL 120kN 3.5-18m 空 舱空 舱 No.1 压载舱 本工程专用清淤船示意图 3.4.2 施工流程 清淤施工流程图 3.4.3 施工方法 抽泥管 管沟回淤监测 抓斗船开挖 回淤量大 回淤量正常 专用清淤船施工 槽底检验 管道安装 下一管段清淤 不合格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施工作业条件 同精挖施工作业条件。 清淤施工 管道铺设前, 清淤船垂直于管沟布置, 分条清淤。 清淤泥浆利用专用的装

35、驳 平台输送至泥驳,由泥驳运输至指定抛泥区抛卸。 若管沟内回淤厚度较大,可采用抓斗挖泥船进行定点清淤施工。 3.4.4 清淤质量控制 验收标准 清淤施工采用标高和槽底泥水混合物密度进行双控。 施工平面控制 A.船舶安装两套 RTK GPS 定位系统(设备定位精度5cm ) ,在船舶疏浚监 控系统中输入挖槽设计位置, 系统自动生成船位在挖槽中的位置,以此进行平面 控制。 B.根据电脑平台中显示的每条施工位置进行施工,如实时显示的船位与计划 施工位置出现偏差,通过收放锚缆使实时船位保持在计划位置上。 C.利用泥浆密度仪和测深仪进行清淤施工监测。 深度控制 A.根据管沟精挖完成后的实测槽底标高,将每

36、断面的计划清淤深度, 输入船 舶监控系统。用RTK GPS 采集高程数据,结合船舶深度控制系统,控制吸头下 放深度。 B.为适应槽底纵坡的要求,采用调节抽头深度来控制清淤深度。 3.5 施工技术措施 挖泥施工前把建立好的总挖泥施工区域网格图和各区段挖泥网格图对施 工人员进行详细交底,施工人员必须随时在网格图上标明完成区域的位置等情 况,并在网格图上做好详细的施工记录,便于每作业班交接工作, 防止漏挖及重 复施工。 本工程需挖泥部位土质较软,下斗间距要适当加大, 并且增加抓斗的重叠 范围。 挖泥分层厚度不易太厚。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管沟开挖底宽及边坡均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当管沟挖至设计标高时,

37、校对土质资料,并取样提交监理工程师;土样分 析必须符合要求, 当土质与设计不相符时, 必须通知设计单位, 并按监理工程师 的指令决定是否继续开挖。 挖泥验收应会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一起进行。 采用配备 GPS 定位系统和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测量船进行测量,并采用软件 实现高精度的数据同步在电脑上自动绘制测量图。 做好施工记录,施工前原泥面测量,施工过程中每周至少一次过程测量, 结果均应提交监理工程师检查。 按监理工程师要求提请进行竣工测量,并在约定 的时间内提交竣工水深图及按监理工程师要求的管沟竣工断面图。 4、管沟检测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4.1 旁侧声纳测量 管沟边界两侧各 50 米以内的区域为

38、测量区域,沿管线走向间隔50m(曲线段 适当减小 )布设 1 条测线(根据水深情况适当增加) ,按距离 10 米自动打标,达 到整个测量区域100% 全覆盖,并保证在相邻测线的结合部分有不少于5% 的重叠 区。旁侧声纳如下图: 4.2 水深测量 沿管沟位置正上方,用多波束测深仪,垂直管线走向做管沟沟形测量。 当某一分层开挖完成, 施工船离开施工区, 立即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进行检 测。多波束测深系统能高效的对施工区域海底地形进行全覆盖测量,通过结合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GPS 获得的船舶定位信息、运动传感器获得的船舶姿态信息、罗经获得的方位信 息等,利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 可绘出高分辨率高精度

39、的海底地形图,编制相 应施工文件,进一步指导挖泥船进行施工。 5、路由区域范围内海底障碍物的清除方法及技术措施 管沟开挖前首先进行扫海清障施工,采用软式扫海法,具体工艺见“2、扫 海施工” 。 6、应急收锚区增加的海泥开挖、运输、抛泥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应急收锚区施工方法参照“3、预挖沟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进行即可。 7、铺管前管沟底部整平 根据业主铺管总体安排及日铺管速度( 日不大于 300m),必须把握提前量,对 预铺管路由进行整平处理, 并留够检测消耗天数, 尽量减少整平结束与管线铺设 之间的时间间隔。 KP0.78-12.24 段水深较浅,采用自航方驳载长臂反铲对管沟底部进行整平; K

40、P0-KP0.78 段位于大铲水道处,水深较深,采用挖泥船精挖工艺进行整平。长 臂反铲整平方法简单、高效,返工率低,能有效缩短铺管前的工序等待,为大幅 度提高铺管效率提供保证。 7.1 方驳载长臂反铲整平 7.1.1 整平施工条件 风力蒲氏 8 级;波高 2.5m;流速 2.0m/s 。 7.1.2 方驳定位 自航方驳垂直于预挖沟轴线方向驻位,使用 GPS 定位,随着整平的进行, 方 驳沿预挖沟轴线方向逐渐前进。 7.1.3 长臂反铲整平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长臂反铲移至船舷一侧,铲斗平放至管沟底面,左右摆动整平底面。 待整平区 长臂反铲 GPS 定位装置 移船方向 已整平区 预挖沟 方驳 长臂反铲整平平面示意图 长臂反铲整平立面图 7.1.4 机械设备配备 长臂反铲 方驳 已整平区域 待整平区域 实用文案 标准文档 序号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备注 1 定位方驳1000T 4 2 长臂反铲4 3 拖轮441650kw 2 4 GPS 定位系统4 7.2 精挖整平 施工工艺同“六、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3.3 精挖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