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491893 上传时间:2020-05-23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11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地铁通信系统设计技术要求要求规范---(通信系统).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通信 通信系统是轨道交通运营指挥、运营管理、公共安全治理、服务乘 客的网络平台, 它是轨道交通正常运转的神经系统,为列车运行的快捷、 安全、准点提供了基本通信保障。通信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列车安 全高效运营、为乘客出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保证;在异常情况下能迅速 转变为供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通信系统。 主要设计规范及标准 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GB50490-200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 (建标 104-2008) 铁路通信设计规范 (TB10006-99)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GB50174-2008) 民

2、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16-2008 )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198-94) 本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YD5137-2005)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YD5007-2003)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暂行规范 (YD/T5089-2000) 哈尔滨市有关地方法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相关标准 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 IEC)相关标准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有关协议 国际电信联盟 ITU-T 、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R 的有关建议 欧洲邮政及电信联盟CEPC最新文件及其附件 电子工业协会( EIA)的有关标准 一般要求 1.通信系统是指

3、挥列车运行,进行运营管理、公务联络、提高乘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客服务水平和传递各种信息的重要手段,应能传递语音、文字、数据、 图像等,并具有网络监控、管理功能。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可靠、易扩 充、组网灵活、各种信息的综合数字通信网。 2.当出现紧急情况时,本系统应能迅速及时地为防灾救援和事故 的指挥提供通信联络。 3.通信设备的选型,应在满足系统功能的基础上优先选择国产设 备,对于国内尚不能满足功能的设备,应进行充分比选后选择引进。 4.设计范围 哈尔滨轨道交通1 号线四期工程线路全长2.3km,全部为地下线, 全线设 2 座车站,控制中心利用清滨公园控制中心(已建成)。 通信系统设计范围为上

4、述工点及线路所有通信线缆、系统设备及相 关设施,系统由专用通信系统、公用通信系统、公安通信系统三部分组 成。 专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无线通 信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广播系统、乘客信息系统、时钟系统、办 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集中告警系统、电源系统组成。 公安通信系统由公安无线系统、消防无线系统、治安动态视频监控 系统、公安专网系统组成。 公用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公用无线引入系统、电源系统及集中监 测告警系统组成。 基本技术要求 1.本系统及设备应是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安全可靠、组网灵活, 并代表当前通信发展要求的成熟技术。 2.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和模块应具有自

5、检功能,并采取必要的冗余, 避免单点故障引起全网故障。 3.本系统中各子系统发生故障时,应具有降级使用功能和对重要 通道的备用手段,以保证系统基本功能。 4.通信系统主要设备应采用模块化结构,易于扩展和平滑升级。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5.通信系统应采用支持符合国际标准和工业界标准的相关接口, 能与其它相关系统或业务部门实现可靠的互联,并应选择广泛应用的标 准协议。 6.本系统应选用体积小、重量轻、耗能少、防尘、防锈、防震、 防潮、防晒的设备和材料。 7.本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电下铁道的特性,应采用抗电气干扰强 的设备和电缆,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8.光缆、电缆应采用阻燃、低烟、低毒、防蚀的产品

6、,并应考虑 防鼠害和防迷流腐蚀。 9.本线作为 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延伸段,因此,在整体上 应与既有的 1 号线通信系统组成统一的通信网,充分考虑对控制中心级 设备系统的改造、衔接。该网络与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通信 网络应组成功能完整统一、便于维护管理的网络,以实现控制中心对全 线的协调统一管理。 10. 本系统应满足下列工作环境条件: (1) 环境温度: 050(室内);-4065(室外) (2) 相对湿度: 25时 30%75% (室内) ;35时 10%95% (室外) 。 (3) 防护等级: IP50(室内) ;IP65(室外及区间)。 (4) 设备限高:室内 2200

7、mm,区间内不超过设备限界。 (5) 冷却方法:自然风冷或强迫风冷。 (6) 负载承荷:600kg/m 2。 (通信设备);1000kg/m2。 (通信电源) 耐机械冲击: 10g 耐机械振动: 520Hz 时,5mm(振幅) ; 20100Hz 时,1.4g(室内) ,4.2g(区间隧道) 专用通信系统 131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应满足1 号线四期工程对于传递语音、数据、文字、图像 等业务信息的需要,具有多功能、大容量、高可靠并能进行集中维护管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理的数字传输网,与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传输子系统构成一个 完整统一的传输网络。 1.系统功能 (1)传输系统应具备在沿线各

8、车站自由上下话路、使用灵活及易于 扩展的功能。 (2)传输系统应具备设于不同光缆路径的主备光通道,同时系统应 具备通道保护或复用段保护功能。在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倒换,且倒换时 间小于 50ms。 (3)系统应有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功能及硬件设施,所有站的配置 及其它调整均应能在控制中心的操作终端上遥控完成。 (4)传输系统的设计容量除应满足本线路的各专业需求外,还应充 分考虑满足远期发展的需求,并宜预留30%的余量。 2.传输的信息内容 (1)各车站各种调度电话及自动电话用户的语音信息。 (2)无线基站和主交换机的话音及控制信息。 (3)控制中心至各车站的电视监视、广播、乘客信息、时钟等系统 的语

9、音、数据、图像、视频信息及其控制信号。 (4)各种自动化系统,包括信号系统 (ATS)、 电力监控系统(SCADA) 、 防灾报警( FAS)系统、自动售检票( AFC)及的办公自动化( OA)等 系统等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 3.系统结构 本工程应结合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系统组网情况,从通信 系统的各种业务功能出发,推荐最为适用的传输方案,线路传输速率不 宜低于 2.5Gb/s。 传输系统须采用环状网络结构,各节点宜隔站连接以保证系统的可 靠性和安全性。传输系统的自愈功能设置主备光通道,并分设与区间两 侧的光缆中,具备手 /自动切换,切换时,不影响传输质量。 在各车站分别设置传输节点设

10、备,控制中心设备及网管宜采用扩容 方案,网管设备具备对所有节点进行远程在线管理。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4.系统统接口配置类型 传输系统配置的接口种类根据相关各系统的使用要求,经过协调后 确定。为了降低系统的运行代价,简化维护过程,减少维修困难,提高 系统的适应能理,应尽量使用较少的接口种类。 系统配置的各类用户接口应具有足够的容量来满足近远期对系统的 扩展要求,以及与其它轨道交通线路接入和可能的扩充。系统配置的主 要的接口种类如下: (1)光纤传输线路接口 (2)标准的 G.703 2M(基群)接口 (3)以太网接口,接口速率为10M/100M/1000M (4)低速数据接口 RS-232,R

11、S-422,RS-485,2.419.2kbps (5)网络管理接口 (6)时钟输入 /输出接口 (7)其它经系统设计后确认所需的接口 5.传输线路 从控制中心至各车站之间,分别在区间两侧弱电桥架上各敷设1 条 48 芯单模光缆及一条20P 市话电缆。光缆宜采用符合ITU-T建议的 G.652b 双窗口单模光纤。无特殊分歧需求时,除长大区间外,光缆在区 间内不得接续。干线电缆为光传输系统故障等情况下提供必要的备用调 度通信。干线通信光电缆必须采用无卤、阻燃、低烟、低毒、防蚀、耐 老化、防鼠害和抗电气干扰的铠装缆。在区间内全线设置通信电缆托架 放置通信光电缆。 所有光、电缆在接入设备前,应经过光

12、纤、音频配线架,电缆接入 时应设置适当的保安和接地措施,并考虑足够的容量。 132公务电话系统 公务电话系统采用在原有控制中心交换机扩容方式。在控制中心利 用既有程控电话交换机扩容,在各车站设置小交换机,各车站小交换机 通过光传输设备与控制中心交换机组网,控制中心交换机与车站小交换 机之间采用 2M 通道组网。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1.采用单局制构成,对控制中心数字程控交换机扩容,用于控制 中心、各车站间的内部通话及与市话网的连接。 2.主要部件应采用双机热备份工作模式,话务处理能力满足远期 容量需求。 3.中继方式 交机与市话局采用2Mb/s 数字中继,全自动呼出,呼入采用部分全 自动直拨

13、DID,部分采用半自动接续BID 的混合进网中继方式。 (1)各种业务忙时话务量按下列要求设计: 电话用户 0.16Erl线; 传真 0.17 Erl线; 每条数字中继话路0.7 Erl线; 低速数据、 2BD、30BD 及其它符合 ISDN 用户网络基本条件的 各类用户 1 Erl线。 (2)传输衰耗应满足下列要求: 四线链路 地区呼叫: 3.5dB 长途呼叫: 7dB 用户线衰耗 用户至市话端局间的衰耗不大于7dB 。 (3)编号方案 本线的公务电话用户应按照哈尔滨市轨道交通1 号线的号码分配原 则进行统一编号。 133专用电话系统 专用通信系统由它调度电话、站内电话、站间行车电话、区间电

14、话、 直通录音电话等组成。 1.调度电话 调度电话设列车调度电话、电力调度电话、环控、防灾及维修调度 电话,各调度区段划分应与行车指挥或控制管界划分一致。 总机和分机间话路经数字传输通道按辐射方式连接。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2.站内电话供车站值班员与本站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通话联络。 3.站间电话能及时、迅速沟通相邻两车站的通话,且不允许其它 电话插入。 4. 在区间每隔 150200m 设一台区间电话机, 用于列车司机或维修 人员与有关单位进行紧急联系和一般通话。13 台电话机并联使用一个 用户号码。 5. 直通录音电话供电力部门使用,与市供电局直通通话,并能实时 录音,直通录音电话设于控制中心

15、。 134无线通信系统 1.采用与 1 号线一、二、三期一致的 800MHz 频段 TETRA 数字集 群无线通信系统。 2.采用全基站方式实现无线信号覆盖。 3.区间(包括地下站台)应采用漏泄电缆完成无线信号的覆盖, 车站站厅(含公共区域、重要用房等)宜采用天线完成信号覆盖。在初 步设计阶段应根据运营和运营部门的需求,明确无线信号的具体覆盖范 围。 4. 为减少不同小区的频率干扰,采用800MHz 频段的三组频率( 6 对频点)轮流在本线上使用。具体频点待向哈尔滨市无线电管理委员会 申请并得到批准后确定。 5. 在满足信纳比20dB 的条件下,本系统可靠通信的时间、场强覆 盖地点的概率在线路

16、运营区间范围内应大于95%, 其它地点不小于 90%。 6.系统设置 专用无线系统包含列车调度、事故及防灾、设备维修及停车场管理 四个子系统,系统在既有1 号线工程 800MHz 频段 TETRA 数字集群无 线通信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容。 (1)列车调度子系统供列车调度员、司机、车站值班员、车辆基地 和停车场信号楼值班员之间以及车站值班员与站台值班员之间通信联 络,满足列车运行需要。 (2)事故及防灾子系统供防灾调度员、车站防灾员、现场指挥人员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及有关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事故抢险及防灾救灾需要。 (3)设备维修子系统供维修值班员与现场维修人员之间通信联络, 满足线路、设备的

17、日常维护及抢修的需要。 (4)停车场管理子系统供车辆基地和停车场运转值班员、调车员、 列车司机、场内作业人员之间通信联络,满足列车调车及车辆维修的需 要。本期工程不新设停车场。 7.系统功能 (1)虚拟专网:系统为各调度群用户提供专用调度台,组成虚拟专 用网; (2)调度通话:单呼、组呼、全呼、紧急呼叫、强拆、组呼的动态 重组、调度监听、优先级设置及呼叫; (3)能完成调度区域选择、越基站无隙切换;电话互联呼叫等功能; (4)车载台自动转组:列车在进出车辆基地时,系统可通过信号系 统 ATS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行车调度通话组与车辆段通话组的自动转换; (5)所有调度通话的自动录音:具有列车司机与

18、行车调度的语言录 音及回放,时间不少于60min; (6)主要提示信号:接通音、呼叫失败音(或显示)、忙音、弱场区 提示音; (7)应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支持多用户共享、语音调度优先和 自动断点续传,并能根据语音调度通信的繁忙程度,自动调整分组数据 业务带宽( 7.228.8Kbps) 。 (8)网管设备应具有系统配置、用户管理、故障监测报警及管理、 统计报告功能。 135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1. 监视功能 车站值班员可监视本站站台、站厅及自动扶梯、出入口情况; 中心调度员可利用监视器和显示大屏监视全线各车站情况。 2. 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行车值班员可选择本站与行车相关的任一摄像机的图像在任一

19、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监视器上显示,既可用各种时序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 换。 控制中心各调度员可利用一、二、三期设置的调用终端同时选择全 线任一摄像机或相同摄像机的16 幅图像,在既有任一监视器和显示大屏 上显示,既用各种时序可自动循环切换,也可由操作人员手动切换。 3. 录像功能 本系统在各车站设置长时间录像机,对运营用摄像机图像进行长时 间不间断录像。 4. 列车司机监视功能 列车司机可通过站台前端设置监视器方式,监视站台和旅客上下车 情况,即在上、下行站台列车驾驶室停车位置的一端,各设置1 台大屏 幕彩色监视器,接收本侧站台摄像机的图像供司机观看。 136广播系统 1.本系

20、统纳入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的广播网络,实现控 制中心调度员通过同一控制设备对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及本期车站 的统一控制,保证系统功能与一、二、三期工程的一致性。 2.由车站广播子系统、控制中心子系统组成。 3.车站广播是控制中心、车站两级控制的广播网,控制中心的调 度员(总调、列调、防灾调度)可对全线车站进行选站、选路或全线统 一广播,车站值班员可对本管区的站台、站厅、办公管理区及有关设备 房进行同时广播或分路、分区广播。 4.车站广播的优先顺序为: 控制中心防灾调度; 车站值班员; 控制中心总调、列调; 5.各车站分为上、下行站台、站厅、办公及设备房、出入口五个 广播区。 6.扩

21、音设备应采用n+1 备份方式工作。 7.车站采用低功率扬声器密布的方式,使车站内各点均获得均匀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而足够的声场强度,其有用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0dB,切换到防灾广 播时,声场强度高于背景噪音15dB。 8.为保证声场强度在上、下行站台设置噪声传感器。 137乘客信息系统 乘客信息系统( PIS)是依靠成熟可靠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输、显 示技术,以车站和车载显示终端为媒介,向乘客提供以运营信息为主的 多媒体综合信息显示系统。 1. 本系统分为车站乘客信息系统和车载乘客信息系统。按照系统组 成,整个系统又可以分为中心、车站、车载和网络四个部分。 (1)中心子系统 乘客信息中心子

22、系统对各车站子系统的操作通过专用通信传输通道 实现,对车载子系统的操作通过本系统设置的WLAN 传输通道实现。 1 号线四期工程在一、二、三期中心子系统的基础上扩容,车站子系统接 入中心子系统。 (2)车站子系统 车站子系统的主要设备包括:车站信息服务器、车站交换机、车站 播放控制器分配器、显示屏集成化软件等。 (3)车载子系统 车载子系统主要设备包括:车载无线天线、车载无线单元、车载播 放控制器等。 (4)网络子系统 网络子系统是指提供系统数据信息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道,根据传 输路径可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个部分。有线网络采用专用传输系 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无线网络应支持以80km 每小时

23、速度行驶列车的 双向数据通信。考虑到 PIS 和预留车载 CCTV 车地双向数据通信的需求, 无线传输部分宜采用WLAN 传输技术。 2. 系统终端设备布置 (1)车站 LCD 显示屏 LCD 显示屏设置在各车站站厅售票机上方和上下行站台乘客候车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区。 (2)LED 显示屏 LED 屏设置在各车站出入口处。 (3)车载 LCD 显示屏 车载 LCD 显示屏设置在各列列车每节客室车厢的车门旁。 138时钟系统 1. 系统功能 (1)为控制中心、车站各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时间显示; (2)为乘客提供统一的标准时间信息; 2. 系统构成 本系统利用既有1 号线一、二、三期工程控

24、制中心既有母钟作为标 准时钟源、在各车站设置子钟驱动器、子钟(各类时间显示单元)等设 备。 在各车站设置的子钟驱动器,接收母钟发送的时间编码信息,以消 除累计误差。子钟驱动器应具备多路输出接口,当母钟或传输通道发生 故障时,仍可驱动子钟并告警。在子钟驱动器故障时,子钟可进入降级 模式并告警。 139办公数据网络及综合布线系统 1. 系统组成 OA 系统的硬件包括网络设备、 综合布线、计算机设备及相应办公设 备。四期工程OA 系统接入一、二、三期工程设置的信息网,构成1 号 线完整的 OA 信息网络。 2. 传输方式 利用专用传输系统提供的以太网通道组网。 3. 软件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软件主要包

25、括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自动备份 软件,网管软件以及各种OA 应用软件等。 1310集中告警系统 集中监测告警系统由以太网交换机、工作站、打印机、网络设备等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组成,通过控制中心以太网交换机将各子系统的监控终端连接成网。控 制中心设备已在一、二、三期工程中实施,本次四期工程对其进行扩容 接入。 1311电源及接地系统 1. 通信电源是保证通信系统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通信电 源必须安全可靠。 2. 控制中心及各车站、车辆段、停车场的通信设备均要求按一级 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各通信机房设置专门 的交流配电柜。 由变电所引接两路独立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

26、进线。如使用中一路 电源故障时应能进行自切并在本地及远端自动告警。 在全线设置 UPS电源并提供交流“集中供电,分散配电”的功能。 3. 交流 UPS供电电源输出电压波动范围不应大于5%。 4. 通信设备在外部电源失电时应能通过蓄电池提供不间断供电, 其蓄电池组的容量应保证向通信设备连续供电不少于2h。 5 蓄电池应无腐蚀气体析出,适合设在通信机房内。 6. 为确保人身和通信设备安全以及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需设置 接地系统。 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和人身设备的安全,应采用联合接地方式。 通信专业应对接地体部分应提出设置要求,由供电专业负责设置, 通信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接地引出端子应保证足够的间距。在

27、通信电源设 备室内设置地线盘,综合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 接地装置用来接引下列各类设备: 直流电源需要接地的一极 通信设备的保安避雷器 通信设备、通信电源设备的机架,机壳 引入电缆、室内电缆和配线的金属护套或屏蔽层 交、直流电源设备采用供电系统的PE线保护。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公安通信系统 131公安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满足公安 350MHz 警用自动级建设项目的要求,系统通过链路 应能实现 350MHz 公安电台从地面到地下,从一个地铁站到另一个地铁 站的全自动漫游。 (2)系统满足 MPT1327 集群标准信令规范,符合公安部要求。 (3)满足 MPT1343,警用 CP

28、SX 用户编号协议。 (4)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 线路,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5)系统支持从指挥中心或现场任意一台手持机到各个分部门的全 呼、一对多组呼、一对一单呼、广播呼叫、优先呼叫、紧急呼叫、 PABX/PSTN 呼叫以及在紧急情况下的强拆、强插等集群调度功能。 (6)分站本身发生的本地呼叫不占用主站信道,跨站呼叫时间不超 过 0.5秒; (7)集群信道和常规信道共享功能:可通过系统管理终端,远程遥 控设置某集群信道变为常规中转信道。 (8)主站信道满负荷或出现故障时,分站可独立工作,而且分站可 独立实现 MPT1327 信令标准所规定的所

29、有集群呼叫功能。 2.系统组网方案 利用哈尔滨公安市局调度中心设置地铁公安无线设备,可进行单独 的网络管理。 应采用与市局公安350MHz 集群通信系统兼容的设备和相同的系统 制式。 采用分基站组网方式,地铁内部通信话音信息可以不用通过市区主 基站,不占用主基站资源。 在各车站设置分基站分别接入哈尔滨市的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主基 站,各地下移动电台及固定电台通过分基站融入市公安集群指挥调度通 信网。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在每个地下车站各配置一套多信道无线集群分基站,分基站与市公 安局的中心主基站采用无线链路连接。在每个车站出入口地面设置室外 天线,经射频电缆连接到站内分基站,通过空中接口与市局指定

30、的地面 主基站连通。 3.系统构成 本工程采用无线链路分基站引入方式构建公安无线通信网,在四期 工程 5 个地下车站设置分基站。 隧道内无线场强覆盖可采用漏缆覆盖方式,上下行合用一条缆。站 厅、设备层、办公区域、人流通道和换乘厅使用比较经济的小天线覆盖, 收发合用同一副天线。站台由于形状较规则,宽度较窄,结合隧道的覆 盖方式,站台和隧道一并采用漏泄同轴电缆方式覆盖。 在每个站站外需要架设与市局主基站通信的链路天线和GPS接收天 线。 在四期工程 5 个地下车站公安机房分别设置5 套公安 350M 模拟集 群无线分基站,分基站配置4 个信道机,用于公安话音通信。 扩容市局、地铁分局配置公安指挥调

31、度台和市局网管设备。 在派出所、车站警务室设置手持终端和固定台。 132消防无线系统 1.系统功能 (1)地铁消防无线系统是哈尔滨市消防无线系统的一部分,必须和 市消防无线通信系统联网,以保证地下消防人员与消防指挥中心之间、 消防地铁中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无线通信。 (2)系统必须覆盖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隧道区间,实现地下 全线、地下车站之间、车站与地面之间通信。 2.系统组网方案 (1)系统采用 800MHz 的数字集群系统。 (2)集群交换机由市消防局统一设置在市消防中心,不在本工程范 围,本工程主要考虑地下基站设置。全线采用基站光纤直放站的方式 组网。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3)扩容消

32、防指挥中心地铁消防调度台和集群、直放站网管。 133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功能 (1)图像监视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使用本地监控,共享原有专用闭路电视系统和公安 专用摄像机资源,可通过终端切换实现现场实时图像的调看。 派出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所管辖区域车站的摄像机图 像。 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控制终端远程调看全线车站的摄像机图像。 (2)图像选择功能 车站公安值班员、派出所值班员、地铁分局值班员可通过键盘进行 自动循环或手动切换选择。 (3)录像功能 对站内所有图像进行录像,录像保存时间不小于15 天。 (4)图像分析功能 根据市公安局需求,在各车站设置至少4 路图像视频分析系

33、统,报 警时自动弹出相关画面。 2.系统构成 系统由摄像机终端、图像显示与控制、图像录制、控制信号处理、 信号传输及网管设备组成。 公安通信设备室设置视频分配器、视频切换矩阵、编码器、高清解 码器、视频分析设备、云台控制设备、视频控制设备及录像设备,在公 安值班室设置视频监控终端及监视器。 系统通过公安专网提供的数字通道接入派出所及地铁公安分局。 134公安专网系统 1.系统功能 公安专网系统是为公安轨道分局与派出所及车站警务室提供数据及 视频信息传送的网络平台,同时与市公安计算机网络互联进行数据信息 交流。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由于公安部门的特殊性,必须保证该系统的独立性、保密性、安全 性。

34、本系统应能传输公安系统的管理、监控信息等数据信息。 2.系统构成 采用 IP 数据网络,在公安轨道分局、派出所和车站设置以太网交换 机,组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IP 网络。 汇聚层和接入层设备接入由1 号线一、二、三期在轨道分局设置的 核心交换机。 汇聚层设备设于派出所,每个派出所设1 台以太网交换机,向上联 至市公安轨道分局交换机。 接入层设备设于车站公安通信机房,每个车站设一台以太网交换机, 以太网交换机分别与派出所交换机互联。 本工程上下行各敷设一条60 芯光缆。 公用通信系统 1.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应满足轨道交通 开展公用通信运营的需求。 2. 民用通信引

35、入系统应满足乘客在地下空间进行无线通信联络、 拨打公用通信网电话及其它多媒体通信的需求。 3.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应满足公众移动通信运营商和多种移动通信 制式接入的需求,同时应考虑将来业务技术发展的需求,预留相应接口 和条件。 4. 传输系统 (1) 传输的信息 无线中继信息 电源网管信息 无线覆盖设备网管信息 系统本身所需的相关信息 其他信息 (2) 传输系统制式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传输系统应采用光纤及数字复用设备。应根据本工程的具体特点, 对各种传输制式进行充分论证,明确推荐所采用的传输系统制式。 (3) 传输网络组网应安全、可靠,易扩容、升级和维护。 (4) 系统带宽 根据用户使用的性质

36、及要求提供主、备用信道并预留一定租用的带 宽,并具有自动倒换功能。 (5) 系统节点通道型式和接口要求 系统各节点应能提供点对点式E1通道、以太网(10/100M Ethernet ) 等符合相关标准和建议的接口。 (6) 系统的容量应考虑扩展的需要,宜预留30%的余量。 (7) 系统应具有完善的网管功能,可进行故障管理、性能监视、系 统管理、配置管理。 (8) 系统宜独立敷设光缆,应采用充油、低烟、无卤、阻燃、束管 式的铠装光缆, 并采用 1310nm和 1550nm双窗口的单模光纤。 光纤的几 何尺寸、光学、传输特性应满足ITU-T 有关建议。 5. 移动电话引入系统 (1) 应是诸多射频

37、信号的合成分配网络。系统应完成的功能为: 将各地下车站目前及将来(预留)各运营商的各种移动电话制式的射频 信号合路后,再由天馈系统均匀地将能量辐射于需要覆盖的场所,在无 线覆盖区域内 95%的位置, 99%的时间内移动台可接入网络。 (2) 民用通信引入系统支持GSM、CDMA 、GPRS 、3G 等制式的信 号引入。 (3) 无线网络覆盖及服务质量应达到以下要求: 区域边缘 GSM、CDMA 下行信号电平 -85dBm; 根据国家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 办公区域一级标准(10 w/cm 2) , 站台、站厅、商场及隧道内达到二级标准(40 w/cm2) ; 覆盖区内无线可通率 95%; 同频干

38、扰保护比: C/I(载波 /干扰) 12dB; 在 基 站接 收 端 位 置 接 收 到的GSM 上 行 噪 声电 平 应 小于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110dBm/200kHz; 在基站接收端位置接收到的CDMA上行噪声电平应小于 -105dBm/1.25MHz; 越区切换成功率、掉话率、误码率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规 定。 7. 电源设备及接地系统 (1)为保证民用通信引入系统安全可靠地正常工作,系统设备按一 级负荷供电,需供电系统提供两路独立、可靠的三相五线制交流电源。 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波动范围为:380V10%。 (2)民用通信引入系统采用UPS不间断电源供电,其配电容量按远 期确定

39、。 (3)本系统应根据各子系统对直流电源需求,优化系统配电方案, 考虑设置直流供电系统的合理性。 (4)本系统接地的技术指标应与运营通信系统的电源及接地一致。 接地宜合用运营通信系统的接地箱,连接至直流电源接地、屏蔽接地、 保安避雷接地、测试接地、设备金属外壳、室内金属电缆桥架及金属电 源保护管等接入本接地装置。综合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1。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及机构设置和定员 1.本线通信用房设在各车站,其用途分为通信设备用房、生产辅 助用房及办公用房等。 2.通信用房的设置原则 通信设备机房的位置安排应做到经济合理、尽量远离电力变电所, 在技术上应考虑引入方便、控制配线长度和便于维修。 在通信

40、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通信设备的布置以及电缆的敷设, 综合考虑布置并预留通信专业所需的沟槽管洞。 机房地面均布荷载计算标准:设备室600kg/m2,通信电源设备处 1000kg/m2。 各种通信用房的面积,均应按远期容量确定。 标准文档 实用文案 通信设备用房内设活动地板,应有防静电措施,机房地板下净空不 小于 300mm。室内净高不得小于2.8m,门宽度不小于1.2m(双扇向外 对开) ,门高度不小于 2.0m。 通信机房防火及其它工艺要求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3.业务技术管理机构定员和行政机构定员应分别单列,以适应将 来不同运营管理方式的变动。 通信系统维修措施 131主要功能 1.应能 24 小时不间断地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故障告警监视、集中 控制和抢修。 2.针对各设备的特性制定维修、巡检、测试方案。 132维修工区和车间房屋设置与检修设备配置 以管理体制和定员为设计基础,合理配置通信工区、材料备品室、 仪器仪表室、休息室、设备检修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