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02449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3.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单元.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1 / 8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含卷面书写5 分) 题号一二三总分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 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6 分) 天接云涛连晓雾,_星河欲转千帆舞_。(李清照渔家傲) _入则无法家拂士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富贵不能淫,_贫贱不能移 _,威武不能屈。 (孟子富贵不能淫) _采菊东篱下 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烽火连三月,_家书抵万金 _。(杜甫春望 ) _角色满天秋色里_,塞上燕脂凝夜紫

2、。(李贺雁门太守行) (2)默写杜牧的赤壁 。(4 分) _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_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9 分)(导学号: 01984185)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 想学有所成,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认真学习,这就像铁匠打铁,既要有打造出来的想法, 还要有冶 炼的火侯 炉 火纯青, 难道不是吗? 当然, 相对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此时 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专zh ,才能 bng 除外界干扰,这也是你需要坚持的原则之一。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 分)

3、 冶 ( y )炼专 zh (注)b ng( 摒)除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火侯 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火候 _”。 (2 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2 / 8 (3)“心不在焉”中“焉”的意思_这里 _。“炉火纯青”中“纯青”的意思是_纯蓝 _。 (2 分) (4)画线文字运用引用、_比喻 _、_反问 _的修辞,写出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做到 的事。 (2 分) 3运用课内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4 分)(导学号: 01984186) 法布尔的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 (1)请你举例回答昆虫记中体现科学性的一面。(

4、2 分) _示例: 圆蛛捕捉猎物靠的是黏性的网,蛛网中用来作螺旋圈的丝是空心的,里面有黏 液,黏液能从线壁渗出来,使线的表面有黏性。_ (2)你觉得昆虫记的文学性表现在什么地方?请举例作答。(2 分) _示例:把蟋蟀的住宅比喻为“ 家”,生动形象; 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就像一个人在 精心设计自己的住房,语调轻松幽默,充满了盎然的情趣。_ 4某班正在开展以“和睦相处”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2 分)(导学号: 01984187) (1)请写出相关的四个成语。(4 分) _示例:天下一家、讲信修睦、安定团结、相敬如宾。_ (2)在主题班会上,要求你来一个开场白,你打算怎么说?(

5、5 分) _示例:大家好!自古以来,“和” 让我们其乐融融地相处,社会在 “和”的氛围中迅 速发展。今天让我们欢聚一堂,敞开心扉,畅谈对“和”的看法和理解,下面主题班会正式 开始! _ (3)讨论会结束后,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的意义,要求每人设计一则 宣传标语,请写出你的设计。(3 分) _示例:以 “和 ”为指针,方能立得稳;将“和”记在心中,把 “和 ”用在实际,天下 和为一家亲。 _ 二、阅读。 (55 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3 / 8 (一)三棵树的承诺(18 分)(导学号: 01984188) 冉小江 老家打电

6、话来,父亲说一家姓练的给我们留了一棵树,因为要修路进山,得砍了,说 是上辈承诺给我们的,让我们拿主意, 父亲打电话来问我意见。我脑海里几经翻腾才想起来。 当年,母亲在镇上中学,负责给全校学生煮饭。母亲仁慈,看见哪个孩子可怜,食不 果腹衣不遮体, 就带到家来,管吃管住。你想当年社会普遍贫困,穷孩子那还少吗?我们家 楼上楼下常年住的学生就有五六个,还有时不时来改善生活的。这个姓练的孩子, 父亲早逝, 母亲带着他们兄弟俩,哥哥因家里穷, 小学没念完就在家帮着干活了,他来读初中算是有幸。 母亲把他喊回家时,他的脚趾头已冻得像一个个胡萝卜,给他换上父亲的鞋,发现他 连袜子都没得穿, 马上又从屋里拿出一套

7、衣服给他。到火炉边时, 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 因为实在冻得厉害,端起的饭碗都险些落地。就这样, 他开始在我们家吃住,一住就是三年。 不久他母亲知道了,到我们家来,带了一口袋洋芋,特意感谢了一番。嘟囔着承诺, 他们家耕地上有三棵碗口粗的柏香树,因为实在没什么可报答的,就送我们家, 祖祖辈辈看 护,直到长出参天大树。母亲当时当是一句玩笑话,只是告诫要让孩子读书,读书才有出路。 这事好像就这么过了,记得有一年春天山上带话来说其中一棵因为常年用来拴牛绳, 恰巧被一头发飙的牛给弄断了。又过了几年, 山上又带话来说其中一棵不巧被雷劈成了两半。 这些零星的消息传来,让我们提不起任何的兴趣,因为母亲已经早

8、早过世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从山上带话来的是老太太的长孙,老太太已经过世, 不幸的是, 曾在我们家寄宿的二儿子也因一场大病被带走了。那个可怜的年轻人,好像一直活在我最初 的记忆里, 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很多补丁,两手环抱着蜷缩成一团。母亲就这样把他带到 了我们生活里, 我们吃什么, 他就吃什么, 我们每年有衣服,他就有衣服。 但三年毕竟短暂, 我们家来了又走的学生太多,以至于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姓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4 / 8 母亲接济的穷孩子无法估计有多少。这些孩子大多和我们无亲无故,于我家更没有半 分好处,小时候我们三弟兄总是不理解,白吃白喝还不

9、说,连衣服裤子都要买,我们免不了 横眉冷眼,每次都被母亲训斥。一次,因为什么过分的事,我被叫去外面站了半晚上,冷得 上牙打下牙, 使我以后都不敢逾越她老人家的法度。母亲常给我们说起这些孩子的苦,并一 再告诫要向他们学习,要勤劳,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尤其是这些孩子中成绩优越者,要懂得 尊重、敬佩这种人, 给自己树立榜样。 向你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是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兄弟的。 晚些时候,我给父亲打电话,说树我们不要了,让他们自己把树卖了,钱我们一分不 要。我想,母亲在世也会这么做。一棵树几经风雨才活下来,就像我们人一样,要经过多少 磨难和挫折才能成人?当初母亲无私地救济过那么多孩子,最初的目的也不是要得

10、到那几棵 树。女儿还小,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给她讲这个故事,叫三棵树的承诺,说这么一家人,为了 报答一点小恩, 三辈人守护着, 直到有一天其中一棵有幸长成参天大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节 ) 5文章插叙了母亲当年的所作所为,有什么用意?(3 分) _为了交代母亲为人仁慈的一面,好为姓练的一家坚守“三棵树的承诺”作诠释。 _ 6姓练孩子的母亲来感谢并承诺给三棵树时,由画线句母亲的反应分析其心态?(3 分) _救济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孩子,不图回报,只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好好读书。_ 7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出简要的概括。(4 分) _母亲是个仁慈、友善、无私、 做事不图回报的伟大

11、的妇女形象,对孩子做到了言传身 教。 _ 8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3 分) A第段“我脑海里几经翻腾才想起来”表现出“我”的绞尽脑汁,好让他们兑现诺 言。 B第段“他畏缩得像一只受伤的鹿”和第段“两手环抱着蜷缩成一团”的描写, 可见他受冻的样子留给“我”的印象之深。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5 / 8 C第段“母亲接济的穷孩子无法估计有多少”,体现了母亲的菩萨心肠。 D姓练的一家三辈人守护着当初的承诺,由此可以反映出他们做人知恩报恩的心态。 9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对你的为人处世有什么启发?(5 分) _示例:从母亲的角度来说:对人要仁慈、友善、尽力帮助他人;从姓练的

12、家人的角度 来说:做人要讲究诚信,既然已经答应人家的事,就要信守承诺。_ (二)杏花飞入斜阳间(20 分 )(导学号: 01984189) 李丹崖 三月的清晨,大山里的杏花白花花地开了一坡。乍一看,如青山蒙雪。杏树下,一群 脸色黝黑的孩子们,他们的眼睛齐刷刷地盯着一座铁索桥。 按照得到的消息,铁索桥的那头,将有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带着城市的时尚,穿过这 座桥, 到对岸的山村小学支教。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多年来,这里的小学没有一位外 来的老师, 教师一直由村支书兼任。村支书上过小学,每天搬着一本新华字典,夹杂着自己 的理解,教孩子们唐诗、宋词,甚至,还有数学和体育。 这对于长期陷入知识饥渴的孩

13、子们来说,哪里满足得了呢?况且,对于村支书本人来 说,也是一种良知的煎熬,他怕误人子弟。 太阳越过山头,铁索桥那边的山路仍然没有动静,孩子们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 桥的对岸。大山之间,呼啸的山风,引得山林里的鸟雀飞出飞进。 “孩子们,我们再排练一下为新来的老师背诵的古诗吧!” 在村支书的动员下,孩子们齐声诵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会的几首诗背了将近10 遍,仍不见铁索桥上有人影。此时,他们已经等了足足5 个 小时。村支书告诉孩子,你们先回去吧,我继续等会儿,不行,明天我们再来。 第二天清晨, 孩子们仍旧齐刷刷地站在杏树下。暮春的山风裹着寒气

14、吹来,衣衫单薄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6 / 8 的孩子们尽管浑身瑟瑟,却不敢挪动半步,生怕一走神错过了女老师的身影。 日上两竿的时候,对面一架骡车火急火燎地出现了。此时此刻,孩子们骚动起来,那 不正是派去接女老师的车吗?骡车是借的对面山村的,为了给女老师代步用的。 ? 铁索桥上一阵摇晃,骡车上下来的那人几乎是冲锋似地扑倒在村支书的脚下。哭诉着 说,女老师来不了了,为了让新来的女老师尝尝咱这里的野味儿,我射着了一只野兔,可野 兔掉在了悬崖边,我去捡时,脚下一滑,幸亏女老师抓住了我,可她却滑下山坡 ? 当天下午,护林队找到了女老师,背着一个背包,里面放着新的语文、数学、地

15、理, 还有厚厚的一本生物书。女老师扎着长长的马尾辫儿,人很漂亮,夕阳照在她的脸上,依然 很红润。杏花纷纷如雨,山风呜咽。 ? 三个月后,铁索桥的对岸,一个背着和女老师一样背包的男老师走了过来。 ? 他原是城市里一名银行职员,没有教师资格证, 他说,从今往后, 就由他来教孩子们。 孩子们听罢,一脸的迟疑。 ? 他上的第一堂课是作文课,命题作文杏花。所有的孩子们无一例外地写到了前来 支教不幸去世的那一个女老师。他们写道,那个城里来的阿姨,坐着杏花做成的船,飞到美 丽的夕阳深处去了 ? 抱着厚厚的一摞作文本,有人发现男老师在灯下哭泣。 ? 他,是女老师的前男友。 就在三个月之前, 他得知女老师非要来

16、支教,他们分手了 (选自人民日报 ,略有改动 ) 10根据以下时间和相关的提示,简要概括本文所写的主要内容。(4 分) (1)三月的第一天清晨,孩子们没有等到来支教的女老师。 (2)三月的第二天清晨,_得知支教女教师因为救人而牺牲_。 (3)三个月后, _女教师的前男友毅然辞掉银行工作来支教_。 (4)三个月后第一堂课,孩子们写作文杏花怀念女教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7 / 8 11文中的细节描写尤为生动感人,请找出典型的例子加以分析。(4 分) _示例一: 孩子们在铁索桥头等着女教师,“孩子们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着桥的对 岸” , 再现孩子们急切等待的焦急心理,

17、这种急切等待与下文女教师不来形成对比和情感反 差。示例二: “暮春的山风裹着寒气吹来,衣衫单薄的孩子们尽管浑身瑟瑟,却不敢挪动半 步,生怕一走神错过了女老师的身影。”这一细节描写震撼人心,孩子们 “衣衫单薄, 浑身 瑟瑟 ”地急切等待,表现出对教师到来的渴望、满怀憧憬和敬意。_ 12本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能否去掉?请简要回答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 分) _不能去掉; 因为写文章就要文气贯通,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得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这 一段交代了男老师的身份和他前来支教的原因,解开了 ? 段设下的悬念三个月后,来了 一个背着和女老师一样背包的男老师。这样,使故事更加耐人寻味。_ 13文章是来歌颂女

18、教师的美好心灵的,可是文中对她的描写除了山下见到她的几句话 外,其他地方并不多,这是不是有失偏颇?为什么?(6 分) _不是;因为作者在白描和烘托中完成对女教师形象的塑造。一是自始至终描写杏花, 这一系列白描,正是女教师外在形象和美丽、纯洁、崇高的心灵的象征;二是运用烘托,打 野兔者的真情诉说、前男友为此与她分手的事实,都反衬出女教师心系他人、奉献大山教育 的美好心灵。 _ (三)愚公移山 (选段 )(17 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 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

19、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 “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 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寒暑易 节,始一反焉。 1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惩: _苦于 _(2)谋: _谋划,商量 _ (3)许: _赞同 _(4)易: _更替 _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第6 单元 8 / 8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文: _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_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译文: _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

20、的北边。_ 16请分别找出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所采取的方法。(3 分) 原因: _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回也_; 目的: _指通豫南,达于汉阴_; 方法: _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 17文中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有什么作用?(4 分) _一是表明愚公此举深得人心,开山劳作艰辛, 愚公一行坚毅,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 ”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 ”作鲜明对比,寄托作者的褒贬之意。 _ 三、写作 (55 分) 18请以“让 _走进心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 要求: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善良”“快乐”“感恩”“崇高的精神”等; 品味生活,写出真情实感,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卷面 整洁,字迹工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