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02999 上传时间:2020-05-25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0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教案.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21 题。 (2016 年上海卷高考试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 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 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 其 室,恩礼有加焉。 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 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 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 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 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督万里,安可轻脱!

2、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 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矣。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 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 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 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 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 ,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 使命交通 ,抗称祜之德量, 虽乐毅, 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 祜馈之药。 抗服之无疑心, 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 祜黯然不应, 退告诸

3、子曰: “人臣树私则背公, 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 。”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第19讲 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教材版本全国通用课时说明2 课时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习目标 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 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复习重点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复习难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 (1)博学能属 文(2)祜独安 其室 【答案

4、】( 1)连缀,写作(2)安抚 【解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 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 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里根据前面“博学”和后面“文”可知,译为动词词性,和文章 搭配,故译为“连缀、写作”;(2)根据“其室”可知译为动词,结合后面内容“恩礼有 加焉”可知,译为“安抚”。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 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皆计所侵 ,

5、送绢偿之() A侵占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 A结交B连接C往来 D 沟通 【答案】( 1)A (2)C 【解析】( 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 “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C正确。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 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1)句根 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 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6、C正确。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 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 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 开耳今君乃 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 名也句读之 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 营置视成所 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 C 【解析】 A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项结构助词,不译; 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不译。C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 就;已经。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

7、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A项 句“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译为“才”;句“今君乃亡赵走燕”表示语气助词,可以 起到承接的作用。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 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 3 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9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 得言。 【答案】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 的人,(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

8、喝,使他说不出口。 【解析】此题中的“克”“为” “辄”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 子进行必要的整理,“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定语后置句。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 稿。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克”译为“约定”,“为”译为动词,做,“将帅有欲进谲诈 之策者”定语后置句,“辄”译为“就”,需要补充主语“羊祜”。 20第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_。( 2 分) 【答案】不谋权私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 “此意” 的内涵, 做大臣应该怎么做,人物是 “做大臣” ,品质是 “怎 么做”,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 应该指不树私背公,

9、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21依据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1)_ 徐胤当门(2)_ 邓香归降(3)_ 陆抗服药(4)_ 【答案】( 1)足智多谋( 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解析】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 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 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是概括 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

10、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 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 威认为他很不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 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 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 4 政绩) 深得江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

11、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 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 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 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 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 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 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 (羊祜)就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 活捉邓香, 邓香押来以后, 羊祜宽容他, 放他回去。 邓香感激羊

12、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 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 作赔偿。 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 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祜为“羊公”,而不称他 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 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 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 不是很好吗?” 羊祜当时没

13、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 “作为人臣, 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 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记住我这些话。” 二、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 归纳,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事、情、理、言、时、地等主要信息,从而对试题提供的选 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或者根据试题要求对有关信息进行提炼表述。这一考点考查的范围 比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文段的层次结构、语言技巧,都可以成为筛选的信息对象,近 年来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2)表现 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特点的信息;( 3)反

14、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4)展现 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选择题型。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综合信息进 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这是高考考查的主导题型;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 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这是高考的辅助题型。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 进而 推理概括。 考查时, 一般涉及某个论点的依据、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 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故应用性

15、、综合性较强。 5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所提及到的人物的态度,是歌颂、 赞扬、 认 同、怜悯,还是讽刺、贬斥、反对、嘲笑;也包括作者对文中所叙述事情的态度,是拥护、 肯定,还是反对、否定。对该考点,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些观点态度不是我们阅读时的认 识,而是作者在行文中的流露。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根据作者对人物或事件的潜藏有某些情感 认识的表述, 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关注的重点不能停留在故事本身的内 容,而应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开篇明义, 直抒胸臆; 有的寄寓故事, 含而不露; 有的通

16、篇叙述, 卒章显志但有一点往往是一致的,那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多 是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大家要注意甄别筛选,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4. 解答分析综合题的五种方法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 弄清每段、 每层的意思; 二是将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述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 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 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 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阅读题干时,必须读全、读准题目,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

17、要 求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楚选对的 还是选错的。只有对题干做出全面、准确的分析与理解,才能正确答题。 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 做题时要将选项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的相关部分作比较,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特别是在人物的角度,事情的件数与行为的程度、实效、时间、因果等方面,应仔细查对原 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人物、事件一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 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 在一般情况下, 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的选项,如果考生能充分运 用排除法、比较法,选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出处、 题目、 尾注

18、、作者的有关情况及背景知识等,考生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因为考生可以依据 这些信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 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 常见的方法有代入法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看看是否合理; 析错法即能说出 自认为错误的一项的错因;否定法即先假设自选的答案不对,予以否定, 但又否定不了 时,表明答案准确无误。 6 三、典例剖析思维拓展 考点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 题。( 2017 年新课标卷高考试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 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

19、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 而所继丰泰, 唯受书数千 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 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 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 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 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 , 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 党,

20、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 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 哀戚过礼, 服虽除, 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 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 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 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 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弘微出继

21、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 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 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 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 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细节错误,原文

22、是“瞻等才辞辩富,弘 微每以约言服之” ,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 【易错点】 文中常与弟子唱和,可推断出极有口才,但这种推断是缺乏证据的,因此要 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 7 【方法点拨】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准确 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 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考点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 题。 (2017 年新课标卷高考试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 挟兵结客, 后遂往复仇

23、。 而仇家皆疾病, 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 非仁者心, 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 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 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 既引见, 即除为 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 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 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 憙素与奉善, 数遗书切责之, 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 兼,为人所患。憙下车 ,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 为请者

24、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 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 “素与李子春厚, 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 复言。 其年, 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 憙与诸郡讨捕, 斩其渠帅, 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 “恶恶止其身, 可一切徙京师 近郡。 ”帝从之, 乃悉移置颍川、 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 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 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 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

25、憙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 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 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 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 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

26、自前往慰问吊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概括。C 项, “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 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 悉移置颍川、陈留” ,并没有说“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8 【易错点】对句子的理解不够细致。 【方法点拨】 对于此类题目, 考生可以在第一遍阅读完文本后,再带着选项进行第二遍 阅读, 此时便要依据时间、年号国号、 地点、 官职等找到对应的句子,比如本题中的 “邓奉” “怀令”“平原太守”等内容。最后把选项的内容与文中句子进行比对即可。 考点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

27、的文言文,完成9 题。 (2017 年江苏卷高考试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 书于市,因遍读经史 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 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 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 ,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 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 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 ,答述

28、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 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 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 子、史以及词章、 金石之学, 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 典礼,至于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 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 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 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 ,则卖文以

29、养,左右服劳,不辞烦 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 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 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 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 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 个字。 (4 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9 【解析】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 “为文 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

30、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 出答案。 【易错点】归纳内容要点时用词不够准确 【方法点拨】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根据题目 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然后划分层次, 再摘选关键语句组织答案。本题答案在第三段,注意从 治学、为文两方面概括。 四、举一反三成果巩固 考点 1. 筛选文中的信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题题目。( 2016 年江苏卷高考试题) 祖讳汝霖, 号雨若。 幼好古学, 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 试有司, 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 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 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

31、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 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 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 顾大父曰:“汝则已矣, 还教子读书, 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侄 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 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 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 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 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

32、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 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 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 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 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 然张口,称: “奇才!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注】文恭: 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

33、,张岱的曾祖父。藨蓘 : 耕耘。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10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答案】 D 。 【解析】 题中同 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 理。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

34、受, 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 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 奇才 ! ”黄贞父就决 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同 A项相关的文字是 “幼 好古学, 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 试有司, 辄不利”,同 B项相关的文字是 “盖 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 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 点。文

35、洁惊喜,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 ,同 C项相关的文字 是“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 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 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 父拟元”。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考点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题。 (2016 年新课标卷高考试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 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

36、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 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 术士之流, 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不但惠安 遭其虐焰, 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 自由敬德所致, 而承宪每对人言, 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 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论 罢应天巡抚李涞、 顺天巡抚王致祥, 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 南京太仆卿徐用检、 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

37、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 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 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 其半。 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除大奸、 歼巨蠹哉! 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 11 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 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肆丞锺化民赍帑币振之。登云巡方 者三,风裁峻厉。以久之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38、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 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 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 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 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39、。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 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D 项, “皇上当 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错误, 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肆丞锺化 民赍帑币振之” ,赍是拿东西给人。帑币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这道题目 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放回原文,查对正 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 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考点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题。 ( 201

40、6 年新课标卷试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 校书。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 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 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 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 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 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

41、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 于诸阉间,冀去珪。流寇扰河南,太监陆訚谋督师,下廷议,莫敢先发。珪厉声曰:“师老 民疲,贼日炽,以冒功者多,偾事者漏罚,失将士心。先所遣已无功,可复遣耶?今贼横行 郊圻肘腋间,民嚣然思乱,祸旦夕及宗社。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由是议罢。 疏上,竟遣訚,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 12 奏四月灾,因言: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 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 多斥权幸, 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

42、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 章请留, 不听。 珪归三年, 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 日给为累, 乞颁月廪、 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遣命毋请恤典。抚、按以为言,诏廕其子中书舍人。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 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 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

43、端,上奏增多;番 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 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 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 C 【解析】 C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文章中“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 听。 ”其中“不听”是指皇帝没有采纳两京言官的建议,并不是说傅珪坚决离职。 五、分层训练能力进阶 【基础达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

44、 题。 (2016 年浙江卷高考试题)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 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 论说。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 曰: “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 走石壁下, 忽有门入, 途径甚宽, 至一精舍, 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 曰: “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欲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 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 “何地?”曰: “此玉京、全真、七瑛、 丹书、秘籍。

45、”指二犬曰: “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 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 13 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 人曰: “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 视之, 但见杂草藤萝, 绕石而生, 石上苔藓亦合, 初无缝隙。 茂先痴然伫视, 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 视伏羲,已是其叔李。海外多名郭,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 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46、。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 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市。 注释 :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 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答案】 A 【解析】 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然的确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 样子” ,而只能是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 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答题时应根据语境,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等。具体可

47、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期同上下文语境是否吻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 能死节者比 B若 二十年外书若 望仆不相师 C多所 未闻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 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 归之 【答案】 B 【解析】 这是一道辨析文言虚词的题目,复习备考时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 忆考纲规定的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 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对各选项中两个句子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认真加以比较。本 题中, B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

48、“好像”之 意。 A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 性“所”字短语。D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 笑而不答。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 14 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 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 说老人, 则有“枕书石上卧” ;写福地, 则有痴龙 “守 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答案】 C 【解析】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全文,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 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 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 分) 【答案】 (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