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08820 上传时间:2020-05-2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5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山西 2019中考历史科目说明解读 山西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蒲丽萍 考试科目说明, 是省教育部门制定的规范中考命题的文件,具有法规的性质。不论是命 题人员,还是备考教师,都有义务学习科目说明,这既是对自己教学工作的负责,也是对省 考试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支持。 山西省 2013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科目说明 历史 一、命题要求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人文科学性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有利于推进“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利于促进

2、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 二、考试内容与知识目标 考试内容与知识目标以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 1.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 近代史、 世界现代史六个板块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山西地方史知识。对六个板块中四十四个 学习主题的内容,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筛选,删除那些不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内容,以切实减轻 学生的复习负担。山西地方史知识以学习主题的内容为切入口,进行考查。 2.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严格执行内容标准的规定。教师应认真研究内容标准,并将其分解为可操作的 一系列条目,逐一落实,以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比如: “列举洋务派为自

3、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条可以分解为:洋务运动的目标、人物、主要功劳; 洋务运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 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两条可以分解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 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这一条可以分解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概括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意义。 3.资料来源 命题以目前山西省使用的三种版本的教材为基本的资料来源。人民教育版、 北京师范大 学版、华东师范大学版相辅

4、相成,不只拘泥于其中的某一种版本。 三、考试题型与能力要求 题型是能力的具体考查形式。2013 年中考历史题型将保留课改以来的成果,并使之进 一步明确和完善。 选择题:知识覆盖面大,能力考查全面,设计多种多样。通过选择题,考查学生在“双 基”方面的总体水平。 简答题: 主要针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名称、作用、影响、 意义等。试题图、表、文并用, 设问直接,答案简洁。通过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识记能力。 材料题: 就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一般来讲,材料中蕴含下列一系列关 系:史实与观点、目的与意义、原因与结果、动因与后果、措施与作用等。要求学生“依据 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果。通过

5、材料题,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能力。 分析说明题: 考点一般为重大历史事件及其相关事件。试题由材料引入, 设问循序渐进, 答案有较大的灵活性。要求学生根据材料的引导,调动和处理相关知识,主动地和有创造性 地作答。通过分析说明题,考查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探究题:探究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纸笔测试,具有研究的性质。依照研究的基本步骤,历 史探究题的基本框架确定为“一个主题,三项任务”。 “一个主题”从时政热点切入确定主题,进而追溯历史, 从而体现历史课程的“资 治”功能;“任务一梳理知识”设计表格和问题,学生须能正确地归类知识和回答问 题,从而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任务二解决问题”提出命题,学生须能运

6、用分 析的结果阐明观点,从而考查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任务三思考感悟”提出问题, 但不一定设计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考查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通过探究 题,寻找一条历史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整合的有 效途径。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思品和历史合为“文科综合卷”。历史为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70 分钟,满分75 分。 2.试卷结构 历史试卷分为第、两卷。第卷为选择题,机读卡作答。第卷为非选择题,书 面纸笔作答。考试的内容比例和题型分值如下: 分值比例 内容及题型 分值分布比例 内容 中国古代史约 15% 中国近、现代史约 35% 世

7、界史约45% 山西地方史约 5% 题型 第卷选择题30 分 第卷简答题( 8 分)材料题( 10 分)分析 说明题( 12 分)探究题(15 分) 45 分 下面,我将历史科目说明分解为12 个小问题,一个一个来解答。 1、2013 年历史科目说明的特点是什么? 2013 年历史科目说明的特点 文件规定更加具体,都具有法规的性质 通过阅读, 大家会感到今年科目说明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规定得很具体。 具体 到对知识点的删减、对知识目标的分解、对各种题型的编制等,都作了规定。历史科目说明 为什么要做这样详细的规定呢? 一方面, 这是改革的大方向改革的深化就是在要一些细节上有所突破,我们的变

8、化 是符合改革大方向的。 一方面, 是由于我省历史命题改革存在的问题。从 2008 年到 2013 年,我来到这个岗位 担任省初中历史教研员已经六年了,可以说, 这是历史中考命题变化很大的六年。经过六年 的探索,历史试题形成了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分析说明题和探究题五种相对稳定的题 型。这些成果已在全省一步一步地得到推广。但是,这些年里,由于一些原因,在历史“模 拟题” 、 “适应性题” 、甚至中考试题里,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走偏”现象:知识体系越来越 乱,试题越来越难,这与省中考命题改革的目标南辕北辙,不是我们想要的。特别是2012 年的中考试题, 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没有给出正确的指引,以至

9、于大家到现在对中考怎么考 还“无所是从” 。 2013 年历史科目说明,就是六年历史命题改革的成果的表达。 2、历史科目说明的核心要求是什么? 2013 年历史科目说明的核心要求 要依据实验稿,但体现新课标精神是更为重要的 为什么要依据实验稿?这一届初三毕业生初二初一所学和知识,主要来自实验稿, 这个 事实必须要充分照顾。 但是仅仅依据实验稿是远远不够的。2013 年科目说明在各科的总述部分说:“2013 年考 试科目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各学科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主要依据;同 时,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体现2011 版新课标的精神及理念。”同时还要 “适当加 大中考命题的改

10、革力度,特别是要将中考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包括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 来,彼此促进,相得益彰,形成考改促课改,课改推进考改的良好局面。”这是省厅对我们 今年命题的要求。 历史科目说明的核心要求就是,依据旧课标, 但体现新课标精神更为重要。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就是两个:一、新课标的精神是什么?二、如何依据旧课标? 下面的下问题,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3、历史新课标的精神是什么? 历史新课标的精神 精神:推进三维目标的整合 操作:找到实施三维目标的切入口 (1)新课标精神 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就是:推进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三维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的方向,新课标坚持了这一方向。 根据新课

11、标的这一精神,历史科目说明第一部分:“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 人文科学性质,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句话是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诠释;“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理念和设计思路,有利于推 进“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这一句话是对知识 与能力的诠释; “历史学业考试必须体现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一句话是对过程与方法的诠释。就是说,今年的历史考试,必须 要在推进三维目标的整合上有所作为。 (2)推进三维目标的整合,首先,我们应该找到一个切入口,就是先从哪件事做起

12、? 先从哪些事做起? 4、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切入口 历史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切入口 入手:从培养自悟、批判、审慎行事的历史素养开始 操作:给学生好的阅读材料和自主的学习时间 历史课程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从培养自悟、批判、审慎行事的素养入手。自悟 是历史素养,批判是历史素养,审慎行事也是历史素养。历史素养指的是,人们能够对历史 中的人和事不断地感悟,不断地批判, 从而不断地审慎行事。通过这样不断地自悟而不是他 悟、不断地批判而不是盲从、不断地审慎行事而不是好大喜功,使个人不断地走向明智、智 慧和不惑,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走向安定、和谐和发展。 历史是具有这样一种作用的一门学问。 关于历史的

13、作用,有人持这个观点:“学史贵在应用” 。我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但关键是 如何“用”? 不从大的方面说。 就从复习资料的编写来说。我看到有一本复习资料,它的前言开宗明义一句话:“学史 贵在借鉴,重在与时代接轨”。如何“用”呢?一定要与时代接轨! 就从练习题的编写来说:是不是每一道题都需要从一个时政热点来切入?如果找不到, 宁可去编、去造一个?是不是每一个时政热点都可以找出一大堆的历史事件做对应?如果不 够,就不惜生拉硬套?只有能沾点边是算对?这样简单地将历史与现实涅合在一起,是什么 东西呢?什么不都是。这叫什么?这叫“急于借鉴”“急于求成” 。这样做会带来什么后果? 大家都很明白。这种的现象大量

14、存在于各种复习资料中。 其实历史不具有实用的作用。我更赞赏“学史贵在自悟,重在弃旧从新”的观点。首先 要学,学中要思,然后要悟。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悟的过程,就 是一个批判的过程。有学,有思,有悟,才会有新。有新才有益,这个“益”,就是“用” 。 没有益,就没有用。要悟就必须读书。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 动 、周一良吴于厪世界通史。现在重读,感悟颇多。我认为这些书的价值远在当今流行 的诸多的历史书之上!这本世界通史是我们都读过的大学教材。是1973 年版大学教材。 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作者在此书的前言里检讨这本书的问题时,列出了这样几个问 题:。在我看

15、来,周、吴老先生说的所谓的错误和缺点,正是这套书的优点。由此可 以推断,这套通史的历史观基本是正确的;由此可以推断,在正确的历史观下,这套书一定 保存大量的有价值的史实材料;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这是一本好书。 我建议大家都重新读一 读。作为历史教师,在重读这些书的时候,要抱着一种感恩的心情,感谢老先生们给我们留 下的财富; 同时我们也要带着一种批判的精神去读,要能去除作者受政治环境影响而做出的 结论,读出作者的志向,读出自己的体会。“通古今之变”之变是成长,“成一家之言”更是 成长。历史教师的成长,这是条必经之路。 我知道南方有一所学校,历史教研组每周的教研活动就是学习资治通鉴,直到把这 本书读

16、完。大家在一起,说自己读的段落,说学习体会、说自己的问题和不懂,直到同事们 把这些段落“掰碎” 、吸收。这是真正的教研。我希望我们的历史教研组能吸收这个经验, 也选择一套好书,把它“掰碎”、吸收。 当前, 我们要把培养学生自悟、批判和审慎行事的习惯,作为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切 入口。 要操作上,要交给学生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材料去读,多给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我们 要把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课时完全给学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交流、多感受。 在活动课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最有效的材料和必要的方法,切不可先把 既有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坚持“重过程,轻结果”的原则。 “自悟”“批判”在试题中表现

17、为:“启示”“谈见解”“思考感悟”等。2013 年中考命 题在这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开放性。 5、培养学习方法的切入口 历史学习方法的切入口 入手:读材料、做分析,史论结合地说明问题。 操作:材料题、分析说明题、探究题 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要从读材料、做分析, 学会史论结合地说明问题开始。这里有三个 层次。第一层: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是分析材料的能力;第二层,运用所 学过的知识,回答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层:写作。中考的“材料题”、 “分 析说明题”和“探究题”就是为着从这三个方面指导教学而设计的。 (1)读材料、做分析的能力 材料题:就是如何从材料中获取重要的历史信息?

18、其实就是如何通过阅读材料获得知识 和对这些知识的认识。是否具有阅读能力,就在于你是否明能弄明白材料中一些个关系(如 科目说明所说) ,如果把材料中蕴含的一些关系弄清楚了,就基本理解了材料。材料题的答 案都在材料里面。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学生拿到材料不去阅读,就想着去套现成的答案;老师在出题的时 候,选择题、简答题、材料题、分析说明题都弄一堆材料放在里面,这样也助长了学生“囫 囵吞枣”,不去细读材料的习惯。 有人说,材料题答案太简单,没什么意思。材料题到底有没有意思呢? 材料题的意义 历史就是关于过去的记录 记录就是材料 不会看材料,就不能了解历史 分析材料的过程,就是“论从史出”过程 学科的基

19、本能力,本身就是一种长久的习惯,一种自觉的严谨,一种对准确性的追求。 忽视对学科基本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历史素养的养成。 但是材料的编写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应该说,编写材料的人应具有编写教科书的水平, 所以, 不可能有大量的材料题供学生训练。对材料题的训练,主要方法是教材,把教材 作为材料题的训练材料。 (2)分析说明的能力 中考用分析说明题来指导这种能力的培养。 分析说明题的作用和要点 作用: “运用史实,回答问题”,史论结合地回答问题。 要点:重大历史事件、材料引入、循序渐进、较大的灵活性。 关键词:重大历史事件、材料引入、循序渐进、较大的灵活性。分别解释一下。重大历 史事件:加强调事件

20、本身的了解,而不是它与其他事件的联系);材料引入:材料起引导作 用,不是大段地运用;循序渐进:设问,有逻辑性,有梯度,且不要旁枝太多;较大的灵活 性:指答案允许有新观点,不是既有结论。 (3)探究题: 研究方法和历史写作能力。 探究题的作用和意义 作用: 初中阶段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随着课改的深入,研究性学习的份量也会逐步加 大。历史探究题,考查的是做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的深度。 意义:为学生参与研究打好方法基础。 探究题在知识上不会太难,但是在方法上要求很严。要求史论结合地阐述观点。 6、重建新知识体系的切入口 重建新知识体系的切入口 思路:实现“点” “线”的结合 做法:依照时间把握“线

21、” 依照目标分解“点” 跳出繁难偏旧的知识体系,重建新的知识体系是当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如何构建新的知 识体系?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思路那就是“点”“线”结合。 “点”就是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事实,“线”就是一系列历史事实的发生时序。在教学中 要坚持两点:一、依照课程内容中“点”的顺序去讲,找到点与点的因果关系,以重新了解 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二、依照目标分解“点”,以重新讲述历史事实。 7、分解“点” ,确定讲述历史事实线的索。 关于分解“点” ,科目说明举了三个事件:洋务运动、第二次工业革命、战后美国经济 发展的特点。这三个“点”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在这三个“点”的分解里,怎样“依据实验 稿,体现

22、新课标精神”?需要做一些讲解。 8、对洋务运动的分解 洋务运动新旧课标分析 实验稿:“列举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 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了解洋务派为自强 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 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分析结果:史实上将“列举”变为“了解”。评价上新课标规定只从其作用和局限性上 评价。 结论:史实的要求加强了,评价的要求降低了。 洋务运动的分解 1、洋务运动的目标、人物、主要功劳(史实); 2、洋务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评价)。 创办了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办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

23、连年夸损,最终失败。 3、启示(历史的作用) 封建官僚办近代工业企业注定要失败 第一条线索:是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史实方面,把通常习惯的“目的”改为“目标”。 做这样的改动, 是基于对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新认识。我们认为, 中国近代伴随着西方 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开始了改革或革命的行动,这些行动各有各的目标: 洋务运动的目标是“自强” “求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改革旧制,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 朝的统治, 建立民主共和政府,张謇创办实业,目标是以实业救国,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扫 除封建主义思想,倡导民主科学。 这些运动虽然大多流于失败,但却在不同程度或不同层面 上触动了帝国主

24、义和封建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而这些 运动的目的都是一个,即救亡图存。 通常我们对近代救亡图存探索的认识思路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之说, 但是这种思路解决不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各个事件的评价。即以什么标准来评价近代的探 究运动?比如辛亥革命,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传统所谓“经典”的结论是:“没有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拿这个标准来评价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否是否合适?辛 亥革命的目标是不是这个?这个结论是从何时何处拿来的?这一些问题都得思考。 第二条线索: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用的说法是: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5、。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起来,但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 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这段评价有没有问题呢?它符不符合新课标的规定呢? 商榷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分解定义,得出讲述线索: 一、封建统治者的自救。 二、洋务运动的失败。 结果: 与课标“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或“洋务运动的作和 和局限性”的规定大相径庭。 结论:这个定义不符合课标的规定。虽是“经典”,也

26、应去掉。 关于洋务运动的作用,也就是说它的进步性。对洋务运动的作用,“经典”结论是: “为 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 这种说法是不是也需要推敲?事实上,洋务派在技术上用的是外国二、三把手, 学不到 什么真技术。洋务派办的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连年夸损,最后破产(失败),也没有 积累什么办企业的经验。其实,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正体现在洋务派不懂得生产和经营上面。 因此,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正是:办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连年夸损,最终失败。而说其 “客观上”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不准确, 因为

27、洋务运动正 是在“事实上”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洋务派是办近代工业企 业的“第一人” ,因此才说它“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因此, 洋务运动的作用:创办了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洋务 运动的局限性:办企业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连年夸损,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封建官僚哪里会懂得现代工业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所以注定要失 败。 启示:创办工业企业是近代中国发展的方向,但是让封建官僚去做这件事是注定要失败 的。这个启示是有益的,特别是对今天中国的深化改革有极其重要的借鉴。这个借鉴是从学 和悟而得来。贴标签式的启示至少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我们要努力

28、改变的。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教学启示: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些所谓的“经典” 结论, 需要 反思。中国近代史给人们的深刻启示是什么?落后就要挨打吗?可不可以有别的? 教习历史,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感悟。有新的感悟,才能把握新课标的脉搏,否则就不 懂新课标。 9、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解 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析 实验稿: 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新课标: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 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结果:二者史实要求基本相同,特点被弱化,影响被具体化。 结论:一致

29、但难度降低。 分解 1、主要标志 是什么:电力的广泛利用。 方法:电力的广泛利用与内燃机和汽车、飞机的诞生比较。 2、特点 是什么:电的广泛利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方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 3、影响 是什么:大量新技术和新工具的产生和应用 (1)改变了社会面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为资本的扩张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推进了世界的紧密联系。 (3)争夺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方法:两个层面,两个方面(正反)。 10、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梳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实验稿: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 理解世界各国

30、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新课标:“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为什么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把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列进来?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 新特点与美国的特点有何相关? 这几个 “点”的相关性:经济全球化是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而美国是资本 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因此美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与经济全球化高度相关。也可以说, 美国 的表现也能代表资本主义的表现。 梳理方法:既要列出教材中有关美国的表现,也要列出教材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美国:人教版按“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 “新经济的出现”的时间顺序,反映 了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这是一个表现。北师大版以“经

31、济巨无霸”为题,集 中反映了战后美国跨国公司、集团和直接资本输出,这是一个表现。 华东师大版着重反映战 后美国“危机后的调整” ,这种调整包括:国家内部的“企业混合合并”,这是一个表现。对 外直接投资,如通过跨国公司使资本向外渗透和扩张,这个表现与北师大版相同。 依据美国的材料得出的表现 1、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 “新经济的出现” 。 2、内部调整 3、跨国公司向外扩张(资本输出) 经济全球化, 人教版提到了全球化的四个表现,还特别提到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化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华东师大版集中反映了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北师大 版主要反映了全球化中国际资

32、本流动(世界银行) 这一现象。 由于关贸总协定与世界银行都 是由美国主导的,因此, 全球化中的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也可视为美国经济的表现。综 合美国与全球化的内容,得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为: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1、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的繁荣”“危机和经济调整” “新经济的出现” 。 1、内部调整 2、跨国公司向外扩张(资本输出)。 4、世界贸易组织。 5、世界银行。 概括特点:二战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主导全球化。 这个例子给我们的一个教学启示:对于二战后的现代史知识,包括中国当代史知识,教 材可以说只是一些资料,侧重点不同。必须要整理。 通过上面三个例子,我们看到,

33、在知识点上, 旧课标包含着新课标的内容,新课标将旧 课标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化,而具体化的实质是目标层次的降低,且加强了对 事件本身 的学 习要求。 今后我们教学的方向,应该是补充历史事件本身,减少结论。 历史不是不要结论,而是 需要在重新感悟历史的本原之后,再作结论。 当前纠正错误的办法是:课标不要求的内容不做,课标要求的内容,要设法找到。这对 于不少人来说,是一个挑战。 11、总复习时需确定主题 总复习时需确定主题 总复习时确定主题,关键是要找到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新课标取消了实验稿的“主题”,从而使知识体系中的“线”更为清晰。但并不意味着 知识的“点”与“点”之间除了因果关系之外,没有其他的

34、内在的联系。事实上,知识点之 间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在总复习的时候,非常有必要依据其内在联系,确定主题, 以加强对 知识的整体把握。 总复习时有必要确定如下主题: 复习主题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 史前时期;夏、商、 周时期;秦汉时期; 三 国 两晋 南 北 朝 时 期;隋唐时期;宋元 时期、明清时期 ( 文 化归 入 各 个 时 期里)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民族危机的步步 加深;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近代的社会进步;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 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近代文化名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 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改 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35、的成 就 上古人类文明; 中古人类文明; 西欧资本主义 产生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 近代科学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殖民地人 民的抗争; 资产阶级改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战后世界新秩序的确立;20 世纪前半期的苏 联;民族独立斗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 西方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后资本主义 的发展;苏联的改革、东欧剧变、亚非拉的觉 醒;冷战和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现代人 类社会的发展和挑战 12、2013 年的考点 科目说明:“对六个板块中四十四个学习主题的内容,教师应进行必要的筛选,删除那 些不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内容,以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哪那些属于“不适

36、合初中生学 习的” 内容呢?它们是这样一些内容:一、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这些知识还没有经过充分的 讨论, 今年的中考不能考;二、实验稿有, 但新课标已没有了的内容,国家已经不要求学了, 所以,学了也不考。总之就是:新旧课标的共有部分。 下表中红色为2013 年考点。黑色为新课标新增内容,不考。 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炎黄 的传说故事;夏朝的建立;夏商周 三代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青铜 工艺、甲骨文、都江堰;诸侯国战 争;商鞅变法;老子和孔子;百家 争鸣;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秦代 的中央集权制和统一措施;秦的暴 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的灭亡和 西汉的建

37、立;文景之治;汉武帝巩 固大一统王朝;丝绸之路;东汉的 建立;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佛教 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司马迁和史 记 ;造纸术发明的作用;张仲景和 华佗;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人口南 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 改革;祖冲之的数学成就;魏晋的 书法艺术、 北方的农业技术和农历; 隋朝的统一; 科举制的创建;大运 河的开通; 隋朝灭亡的原因;唐太 宗和贞观之治;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 行;盛唐的社会气象;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的局面和北宋的建立;宋 朝重文轻武的特点;辽西夏与北宋 的对峙局面; 女真族的崛起;金灭 辽及北宋;岳

38、飞抗金和南宋偏安;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吉思汗的 崛起;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元 朝的统一; 宣政院; 宋元时期商业 和贸易的繁荣;宋元都市生活;宋 词元曲 ;四大发明的贡献;明朝的 建立; 明朝皇帝专权的措施;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明长城和北 京城;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 政全书;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的结 束;满族入主中原;郑成功收复台 湾和清朝在台湾建制;册封达赖和 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西北边疆的 巩固;清朝前期的兴盛;清朝君专 制的极端强化; 红楼梦和京剧; 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闭关锁 国政策 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火烧圆明 园;俄国割占中国北方大片

39、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等;马 关条约;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 侵华; 辛丑条约;洪秀全和太平 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张謇兴办实业; 辛亥革命; 袁世凯 的复辟; 新文化运动; 京师大学堂 的开办;科举制的废除; 申报、 商务印书馆; 剪发辫易服饰; 北洋 军阀的混战局面;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次国共合 作和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 立;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创建工 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长 征;遵义会议;九一八事变;西安 事变; 七七事变; 全民族抗战的形 成;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正面战 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中共七 大;日本投降; 胜利的原因

40、和意义; 重庆谈判; 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 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南京解放;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南京政 权的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 利的主要原因;鲁迅、茅盾、齐白 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新中 国的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王进喜等的精神;“文化 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 深圳特区; 邓小平关于 社会主义本质和 “市场” 与 “计划” 的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中国改革的重大意义;“两 弹一星”;杂交水稻;中国恢复在 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41、 港澳 回归;统一大业;国防成就;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 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 明;古代的印度社会;希腊城邦 和雅典民主;亚历山大东征;罗 马城邦和罗马帝国的扩张;希腊 罗马的古典建筑艺术;公历; 法 兰克王国; 基督教的传播;西欧 庄园;西欧城市;欧洲早期大学、 拜占庭帝国; 大化改新和日本古 代社会;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 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 神曲 莎士比亚戏剧和文艺复兴;手工 工场和租地农场; 哥伦布麦哲伦 和新航路开辟;“三角贸易”;英 国革命;美国革命;法国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 命;牛顿、达尔文、巴尔扎克 和 贝多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玻 利瓦尔;印度民族

42、大起义;俄、 美、日的改革和革命;三国同盟 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 尔登战役;一战爆发的原因;一 战的灾难;凡尔赛和约九国 公约的基本内容; 凡华体系;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新 经济政策;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和农业集体化; 印度非暴力不 合作运动; 土耳其凯末尔领导的 革命;经济大危机; 罗斯福新政; 日德意的对外侵略;二战的全面 爆发和主要过程; 联合国家宣 言和雅尔塔会议; 二战的惨烈;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欧洲 联合的趋势;日本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战后资本 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世界贸易组 织;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 剧变;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 马收回运河主权;杜鲁门主义; 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冷战对 峙;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联 合国; 计算机网络问题、生态与 人口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