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意义.html.pdf

上传人:紫竹语嫣 文档编号:5518491 上传时间:2020-05-28 格式:PDF 页数:59 大小:8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的意义.html.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大学的意义.html.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大学的意义.html.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大学的意义.html.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大学的意义.html.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的意义.html.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的意义.html.pdf(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有一个你温暖学生的心 细细想来,自己从教30年了,在学校工作时间长了,经历的学生多了,慢慢觉得,温暖学生的心,其实是不容易的。 很多人都会认为,学生入读学校,是为了掌握知识,为了长大成人,为了获得学位,为了打发时光,为了体味年轻经历。我不去探究这些说法 对错与否,只是知道,入读了学校,学生就会有一种学校的味道,这味道可以让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质。 跨入大学校门,学校的气质就会融入学生秉性中,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的时光,却可以为你烙上独有的气息,哪怕几十年后,时光逝去,但你和 学校之间已是恒久的盟约,亦如几世的情缘,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对此,我也深信不疑。 这是当我站在一所学院周年庆的时间点,所想到

2、的一份情愫。因为这所学校从设立那一天,就注定了一份温暖的特质与气息。 写此文是为了陈发树先生捐赠创立的新华都商学院五周年庆典,发树董事长用他一贯的秉性,把温暖倾注在这所学校里,让一个一个普通的孩 子,可以站上、走上巅峰的舞台;让一个一个单纯的生命,如稚嫩的小苗,蕴含了根系的强劲,总会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一个懵懂的 青春,如春雨后的笋,悉数苏醒。 每所大学的教授,都用独特的意志,把温暖倾注在学校里和教学中,陪着学生走过知识的殿堂,知性的天空;让学生学会欣赏丰饶的大地,丰 满的人生;使学生拥有梦想的翅膀,坚实的步伐,善良的秉性以及顽强的意志。 有一个你,温暖着学生的心,这就是我对学校的感受和

3、期待。在静籁的夜晚,窥见明亮的星;在明朗的早晨,迎接绚丽的朝阳;在宽敞的教 室,汲取丰厚的知识;在宽广的校园,锤炼健壮的体魄。画一般流过的岁月,雕刻属于学生的情节,也让温暖就这样恒久地温存着。 学校就是这样的温度,暖暖地直入人心。每天如花开般抹平平淡,让善渗透在每节课里,望着你们,便有光散向四方;每学年如光阴般加重悠 远,让爱沉浸在每次交流中,望着你们,便有暖流过四方。 存在 做一名大学教师,总会遇到这样的挑战:你到底对学生成长有多大的贡献?你所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在工作 中得到快乐并心满意足?你是否觉得自己比一个读书很少的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觉得能够平实地对待变化以

4、及 困惑?你是否可以帮助净化社会的道德环境,或者你可以明示行为及价值的判断?你是否从学科研究领域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 预示社会或者人类未来或者人们的命运,或者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想成为的个体,安静而满意地走在学生中间?一口气问 了这么多问题,答案如何?每个教师的回答会有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且需要得 出自己的答案。 相对于学生一生而言,大学存在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其间只能去探索其人生的一小部分,甚至是有关知识、能力以及习惯 养成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却是极为特别的,因其决定着一个人人生的高度和广度。学生来到大学校园,带着好奇、惊讶 并可能获得答案

5、;大学也因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可以在这有限的空间里,拥有无限可能的呼吸、丰盛饱满的自由以及宽阔无比 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教师,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是大学在影响学生,还是老师在影响学生?这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悖论,因为没有教师的大学不称其为大学,但是必须承认, 大学可以独立发挥影响作用。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事实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自身,都在影响着学生,当学生毕业走出 校门的时候,秉性上沉淀的是大学的痕迹,倘若教师发挥了影响力,学生们在价值观上也被刻下了教师的判断和选择,我把两者 称为“存在”,因大学与教师的存在,学生拥有了内在的品性。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

6、长一职的演讲文深深地打动了我,谈及大学与大学生时他说:“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 来。入法学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 能爱惜分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大学是求学之道,需要全力以赴,单纯而明确,这样才可真正算得上是入读大 学。因此他要求学生砥砺德行,“诸君为大学学生,以身作则,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 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诲,更何足以感人。”这是蔡元培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也一样是 北京大学赋予学生的品性标准和期待。 这段话也是我对大学的认

7、知,在大学工作中,很喜欢两个时刻,开学典礼与毕业典礼。2015年9月是我在华南理工大学开学 的节奏,第一天上午和3000多位入学研究生做报告交流,下午和工商管理学院EDP课程近800人的交流,晚上与自己的在读研究 生举行开学座谈会;第二天上午工商管理学院MBA招生说明会,晚上与工商管理学院粤商先锋班交流。开学密集的交流,不为 谈论自己的心得,只为获得彼此的成长。在一个巨变的时代,知识与技术所具有的价值,是驱动进步的力量,而心性的完善与成 长则是另一个永恒的驱动力,回到校园,我们可以同时获得知识的价值与心性的成长。 听过一些人认为商学院没有价值,也听过一些人评价教授没有用。我不去品论这些观点,但

8、始终坚持大学的意义和价值,如 果没有感知到,只能说明他们没有与大学真正去互动,没有感知到知识之美,以及心性成长之美,也只能说明大学在他们的生命 中没有“存在”过。欢喜开学时校园中到处洋溢的昂扬气息,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互动所带来的张力,更欢喜因为开学,我们一起 踏上知识的新征程! 每年毕业季的到来是让我欢喜异常的另一个时刻,此时总是可以感受到:洋溢着幸福的家长,荡漾着激情的学生,露着羡慕 神态的学弟学妹,带着期许和骄傲的师长,让校园弥漫着浓郁的快乐。夹着毕业味道的校园,充盈着昂扬,沉淀着厚重;抛向天 空的学位帽,承载着梦想,张扬着力量。与毕业生在一起,一样被激发,因为这一刻,生命已然开启创造之旅!

9、 不要辜负时代带给年轻学子的命运,不要辜负技术带来的全新世界,不要辜负知识与你融合一体所带来的无限可能,更不要 辜负学校和老师对你的期许与帮助。 毕业意味着什么?毕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你由一个学习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与实际成效的创造 者。这一刻把梦想的种子撒在心灵上,来日一定会开出芳馨的花,因为拥着知识的你已经能够去栽培、施肥和浇灌。 英鹏在毕业谢师宴上说,我曾经有三句话对他影响至深,在他刚上研一时,发现自己有差距觉得苦恼,我说“人是会改变 的”;当他无法理解研究,无法推进论文研究时,我说“做不好还做不坏吗?去做就好了”;当他不知如何选择未来方向和工作 时,我说“记住对你

10、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即可,不要想太多”。他记得这三句话,的确因行动与改变,拥有了可以选择的 能力,每位毕业的同学也都如此,因改变而美好。 衡量我们是否创造了价值,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看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继续生长,能不能促成新东西的产生,这是你和我都 需要记住的。 决定你未来的是对变化把握的能力,决定你价值的是做好你自己。好好珍惜这个时代,珍惜你拥有的一切,特别是大学的这 段时光。 每次想到学校,我都会写出这段文字。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所倡导的那样,大学能给予大家的正是“追求卓越、诚实 正直、持续创新、团队精神、关爱他人”这些美好的价值取向。祝愿这些价值追求沉淀在内心成为你我的秉性,让时光

11、作证,愈 久愈深,愈久愈醇厚。 2015年6月,我到美国参加女儿的大学毕业典礼,先去参观她的学校和学院,感兴趣她五年学习的地方。这是一个被称为特 洛伊的小镇,是山姆大叔的故乡,学校就坐落在小镇的高处,站在校园可以俯瞰整个镇子漂亮的风光。 走进建筑学院的大楼里,看到女儿学习和设计的工作台,模型摆在四周;看到女儿引以为傲的电脑室,发现每个人需要两个 屏幕,这和我的工作状态不一样,我只是用一个屏幕;看到女儿这一届学生大五作品展览室,妈妈和女儿高兴地在女儿获展的作 品前照相,知道这五年女儿很刻苦地完成着自己的梦想。 走到校园中,这是美国第一个设立的工学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12、INSTITUTE),这是发明了的学校,看到教 堂改造成的计算机中心,经历了百年的建筑,感到每处都散发着创造的气息。 这是一个有着创新与创造基因的学校,也是一个持续努力保持创新基因的地方,山姆大叔就是从这里走到世界前端。密歇根 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后天努力可以胜过基因,这让走在这所校园里的我深深感受到它的特质。很高兴女儿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 时间,“才智来自环境”的结论,无论它是对还是错,我还是愿意相信,因为只要给予人们鼓励学习和上进的信息,就可促进其 更高效的表现,这所学校正是这样做的。 阅读文献时看到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近期研究发现,个性对学业成功所起的作用

13、比智力更重要。该校应用 心理学院的阿瑟波罗帕特(Arthur Poropat)博士完成了一项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针对个性与学业成绩的考察。这项考察基于 认真性、开放性、亲切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这几种基本个性因素,结果发现,认真性和开放性对学业成功的影响最大。还有 一个好消息是,与学业成功关联性最强的几种个性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学校就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可真正地成长起来,而不是受限于先天的因素。6月天出奇的晴朗, 看着快80岁的妈妈快乐地坐在毕业典礼的人群里,非常幸福。感恩学校赋予了妈妈这样的幸福与快乐。 参加完毕业典礼,陪女儿搬家到波士顿,她会入读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院,她

14、租的小房子就在哈佛广场,让我得以安闲地在 这著名之地漫步。 波士顿一直在雨里,让一切多少朦胧起来,显得不太真实。一直很向往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身在其中,比我想象的还要多 些神圣的气息,无论是哈佛的古朴,还是麻省理工的简洁,内在崇尚创造和价值自信的力量,从各个角度扑面而来,即使走在其 中,也会让人不由得端严起来。 大戴礼记保傅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汉书礼乐志云:“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 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大学独有的教化之功,可以渗透在任何一处。 参加商学院戈10挑战赛让我重新去体认玄奘法师西行取经之旅,玄奘法师渴望去到的那烂陀寺,就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 大

15、学,建于公元5世纪。那烂陀寺在梵文中意为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尼泊尔象征知识。 一直喜欢古希腊哲学,今天的“University”这个词追溯到拉丁语,大约在1300年,而更早则是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 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的“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这被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1810年,威廉冯洪堡建立柏林大学,将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被称为“现代大学之母”。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 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 育。 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

16、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 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 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与之保持距离。在洪堡看来,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两点为依据。 此刻走在哈佛的校园,漫步在麻省理工绵长的走廊里,洪堡对大学的定义完整地展示出来,这感觉真好。 我已经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和工作了34年,对大学独特之秉性有着深切的感受,大学之所以可以影响到人类的长久的能力, 正是这样一种存在:莲花给予者。 力量 想到大学,总是会让我想到文化以及文化的力量。文化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

17、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和被转 化的行为,大学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 之所以坚持大学功能要以“培养人”作为核心功能,是因为如果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不读大学一样是有办法获取知识 的。但是学校除了知识传播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是给予学生大学所特有的精神特质,这种特质会让学生走入社会 时,具有一种内在的韧性,以及独特的优势,这种韧性或者独特性就是大学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特质,这就是大学的力量。 当你进入一所大学生活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共处于一种环境中,大学文化体现出自身的优势,人与校园便共存相融并迸发出 异样的光彩。大学因为学生永葆青春和时代的活力,学生因为大学沉淀永恒价值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在学

18、生与大学互动的过程 中,自我演绎和深入创造的理由朴素而充分。因此,无论是风格各异的教师与课程,还是各色纷呈的校园活动,或是学生自己所 经历的孤独、调适与团队融合,都会让学生有机会经历成长。大学生活价值追求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人在心 仪已久之际又可以进行选择,这是大学的魅力,无可替代并不能低估。 我反对家长简单地把大学理解为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认为只要保证孩子能够学好知识就是完成了大学教育。其实,大学真 正的力量,来自于对学生心性成长的帮助,这可以从两个视角去诠释。 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教会学生怎样思想。大学造就了许多文明的知识先驱,缔造了许多让人景仰的思想丰碑。我还深深地 记得

19、198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时,倾听罗国杰教授讲授伦理学带给我的震撼,那一瞬间似乎打开了一扇窗,窥见哲学 之美,接近30年的时间里,哲学在我内心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让我可以理解伦理学以及哲学之美。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两年 间,穿梭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之间,有时也去北京电影学院,去听尽可能多的讲座,这一段人文学科的熏 陶,让我受益无穷。 的确,大学中最令人陶醉的地方,就是能够接受各种出色思想的熏陶,经常聆听名家教授的直面教诲,这无疑是一段不可复 制的重要人生过程。一方面,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与工具方法,可以拥有技能与探索未知的能力;另一方 面,通过与学者和成

20、功人士的交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可以应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处理复杂的现实关系。拥有这种思 考能力,使学生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从而获得成功的利器。因此,大学之力量,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自我认知的价 值情思和独立思考的文化境界。 从学习的角度看,大学教会学生怎样读书。这一点我自己是最大的获益者。因为在偏僻的小镇长大,来到大学之前,没有机 会看到很多书,幸运的是中学时,却让我遇到影响我一生的书之一居里夫人。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知道, 不管条件如何不尽如人意,只要努力一定会成功。我第一次走进华南理工图书馆时,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自己站在书架前的感受, 在那之后,便把自己泡在图书馆里,

21、阅读成为我大学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以至于日后有学生问我,最喜欢校园什么地方,我会 说灯火通明的图书馆。 大学催生了我对书籍忠贞不渝的情感,使我甘愿与书籍结为伴侣从而摆脱漫漫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事实上,对我影响至深的 人与事很多,但是我会很笃定地认为最大影响的还是书。200年前的英国物理学家赫胥黎曾经预言,未来文化的消亡并非由于文 化专制主义而是因为娱乐化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因为拥有多元的求知选择,或者能够以娱乐替代求知而会放弃读 书,没人读书也就没有人写书,倘若真是这样,文化自然就会走向消亡。因此,把读书视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应该被 视作是一个社会、一座城市极为珍贵的兴旺向上的

22、文化形态。当我来到埃及的亚历山大,站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馆门前时, 我知道人类开始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存能力。今天我们感恩于大学,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学赐予我们独一无二的对知识的热 爱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阅读使我们得以快速地了解世界,使我们能够快速地融入世界并努力与世界同步。正如我所研究的中国企业成长历程所感受 到的那样,对于所有成功的企业而言,设定标杆企业并全力学习,是其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人们可以举出无数的例子:美国 GE公司的观念革命,要求GE全员“全力以倾”向日本的丰田公司学习;中国台湾的宏碁可以说是在惠普的带动下走出坚实的步 伐;当韩国的三星以日本的索尼为神,仰视10年之后,索尼说

23、三星是神,需要仰视。中国的华为更是把学习、追赶和超越爱立 信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取得了惊人的成长并于2013年超越爱立信,一跃成为行业的全球第一。 透过成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件事,我们都会发现,这些企业运用了很多大家熟悉的管理概念,并将它们转化为实实在在的 管理方法,今天很多很流行的管理术语,诸如全面质量管理(TQM)、共同的价值观、持续改善、共同远景、学习型组织、管 理创新、知识管理等,在成功企业中被转换成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做法和解决之道,它们正是这样最终获得成功。这些成功企业同 样经历了金融危机、市场巨变、全球化浪潮、技术革命等一系列市场急剧变化的考验,它们还能够持续保持增长,是因为它们把

24、所有其他企业成功的要素转化为自己学习实践的行动。 所以我非常喜欢经典著作、前沿理论、优秀企业案例,以及成功的企业领导者的传记和思想,正是这些知识和成功案例的分 享,帮助中国企业和企业的领导者拥有强有力的知识基础,从而持续在变革之中获得成长。我们承认中国的企业由于特殊的背 景,企业家往往会付出很大的努力和心血在技术之外,但是不能依此认为中国企业处在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就无法成为像IBM一 样的企业。柯林斯曾经说过: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担任建立杰出企业组织的主角。虽然中国企业离优秀和卓越还有一段距离,但是 只要愿意学习,了解这些成功的经验并非只有“别人”可用,你也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的经验,像郭士纳、杰克韦

25、尔奇一样:倾 注自己的财产、名誉和生命,全力以赴地学习和超越,竭尽全力将企业发展成为世界一流企业。 在学校与管理硕士班的同学谈论今天做管理的困境,班里同学不断地告诉我,他们的困难在于环境的多变,政府政策的多 变,人员素质低,中国文化根深蒂固,我很能够感受他们的困难。但是要知道管理者总是可以超越环境、顺应政策、超越人员素 质、超越中国文化的糟粕,这里需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心定”,需要像那些执着于远大目标和理想的企业领袖一样,单 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沿着自己对规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轨迹。 书籍的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超越环境从而获得“心定”。环境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东西,正如佛祖的智慧,非幡

26、动、非风 动,而是心动;环境的确会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知能否超越环境的变化。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应对变化,我把 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学生,变化最成功的方式是,改变自己而非改变环境。此时,学生才清楚变化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 的心态是接受变化的,那么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因为自己的心态可以使环境的每次变化,都可以转化为自己的每个成 功因素。 人的根本就是要静静地观察和了解自己内在的思想和意识,反观内心来感受世事,正如南怀瑾所言,我们所感受到东西,一 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如痛苦、快感、饱暖、饥饿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活 动。一部分是由于

27、知觉所产生的意识思想,如莫名其妙的情绪、郁闷、苦恼、对自己和别人之间所产生的各种事情的不同思维 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 人应该知道,自己是有着感觉和知觉两部分的思想意识在作怪的。所以痛苦、快乐也好,莫名其妙、郁闷也好,其实都是我 们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范畴,如果我们愿意放弃这些对思想意识的刻意追逐,就会有一种雁过长空,风来水面的体验,所谓踏雪 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是无根可依的。因此,我们会知道,心中的一切一 切,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我们就会明白六祖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

28、尘埃”的心得境界 了,我们也就能够体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沉浮在世间而已。 品格所需要的正是一种“无”的境界,正是物质之外的精神之气,事实上,心灵的丰饶或贫瘠,不在于富贵荣华,亦不在于 有权有势,而在于人的品格的高尚或者卑鄙。如果用现实的流行看法,显然拥有豪宅、大车的富豪要比那些一无所有的流浪汉更 受人尊敬,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者更受人敬畏,但是我还是坚持应该有一种贵重的价值存在,这种价值与物质财富、权力势力都 没有关系,就如佛教最先提出的这种形而上的思想体系:若知足,虽贫亦可名为富;有财而多欲,则名之为贫。 仅是短短的一句话,相对于今天的人们的财

29、富观来说,不能不是一种警醒。知足来源于什么?一定不是物质上的获得,而是 精神上的收获。阅读可以帮助我们,能够与一本好书相遇,能够安静下来通过阅读倾听心灵,人们所收获的,会是比物质利益大 得多的满足。对于人生来说,能够在物欲之外求得心灵的丰富是最为重要的,很多人总是被现实世界的诱惑所困惑,并不知道, 在这些诱惑之外还有一个心灵的归属,还有一个倾听心灵的要求。 记得自己在大学时,读到哲学家康德的“天上有星光闪耀,地上有心灵跳动”时,感动不已,对于上天的敬畏和严以律己地 守护心灵,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其实是相同的。只是很多人忘记了这个敬畏的感受,更加丧失了自律守护心灵的能力。日本的中野 孝次曾说:“如果

30、说是由于对神佛存在的敬畏之心赋予他们人性的品位的话,那么失去这些支撑的现代人仅只是一群肉体存在而 已。”我们是否也仅是后者而已。 自己常常会建议企业以远景来做激励,拥有更高远的理想和追求。当物质的极限一再被打破的时候,如果人的心灵不能够放 开,超越物质独立存在,再多的物质激励都不会有效。因此常常会看到,一个员工,仅仅因为简单的原因就会离开为之付出努力 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物质诱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但是这样的转换还是会因为另外的诱惑不停地调整。 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地追求利益和物质财富,究其根本的原因是:内心不够富足而安定。现实已经证明,依靠物质的追求无 法真正实现富足,唯有知足才会真正富足,

31、阅读正是达成这种心态的最佳途径之一。 大学期间可以说是最单纯的一段人生时间,在这里利益之争并不明显,物质之间的差异也不是核心所在,学习作为核心任务 帮助学生,隔离了与物质世界的相对距离。学生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用知识作为纽带让一切显现得非常简单。在这种 环境下,如果学生愿意的话,其实可以安心阅读,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氛围中,完全可以和智者交流。这只需要学生自己愿意,就 可以做得到。我极为感谢大学期间养成的阅读习惯,它让我终身受益,这是大学传递给我的永不枯竭之力量。 精神 对大学独有的情结,让我受益无穷。喜欢在大学校园里漫步,喜欢看夜晚通明的图书馆灯光,喜欢告示板上色彩斑斓的广 告,喜欢冲劲

32、十足的操场,也喜欢清晨树下喃喃的阅读声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这样描述大学: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 大学定义本身就足以让我欢喜与流连,以至于我有很多机会去做一些新尝试,但是每次我都选择维持在校园工作的习惯。 每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我都会想办法去看大学,世界上的大学究竟有多少?没人统计过。中国有2000多所,美国有 6000多所。各国的大学形形色色,各具千秋。尽管大学之间是如此的不同,可是总有一些东西是一样的,而正是这个特质深深 地打动着我。 自从1530年以来,西方世界只

33、有85个机构存活至今,其中就有70所大学。为什么大学会具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为什么大 学总是一种象征?为什么大学可以承载历史和时光?这是因为大学有着精神的特质。 唯其包容,才有其大。大学从创立起就体现着她独有的包容特质。大学创立于中世纪,大学(University)来自拉丁文名 词“universitas”,意思是“整体”“社会”“世界”“宇宙”。因此,大学从词源上就已经蕴含了包容万象的特性。这种包容 性在大学数百年历史中不断发展丰富,使大学成了一块包容不同学派、观点、人才,能够自由开展各种学术研究和探讨的领地。 这种包容性已经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大学在创办之初就秉承了这种精神

34、特质。20世纪初,马相伯先生在创办复旦公学的时候,提出12个字,叫“囊括大 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此时的马相伯已经67岁,但是老人一点也不守旧。在复旦创办之初,就吸纳了十几位留洋的学有 专长的教师,开设的课程令人耳目一新。 蔡元培先生提出“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思想自由的精神,也确立了中国大学 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蔡元培先生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大学教育,深受现代教育之父洪堡的思想影响。他认为,大学是人 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北京大 学不仅包容了旧学代表和拖长辫、着异

35、服的前清遗老,更包容了接受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授。蔡元培先生认 为“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 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从马相伯的“兼容并收”到蔡元培 的“兼容并包”,这不是偶然的,它反映出这些教育先贤对大学办学思想的共同理解。正是这份包容,可以给学子宽松的环境, 思想的冲撞,见解的交融,心胸和视野的开阔。 唯其常新,才有活力。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是因为她在本质上是创新的。鲁迅先生曾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我们也可 以说:“大学是常为新的”。大

36、学具有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这是由大学对知识无止境的探索所决定的,也是由大学需要不断培 养青年学生所决定的。大学的这种创新性,对社会文化有引领的作用,使大学成为社会的思想高原和文化的辐射源。大家都知 道,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动“五四”运动,促进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了很大的 作用。 大学的创新不仅在社会思潮方面,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创新需要积累,创新需要勇气,甚至牺牲。20 世纪50年代,生物学界照搬苏联的米丘林学说,错误地把遗传学批判为资产阶级的科学,各大学停止基因遗传方面的课程,停 止遗传课题研究,甚至要有关科学家检讨。复旦的谈家桢教授是

37、摩尔根的弟子,他顶住这些批判,继续广泛介绍遗传学说,带领 师生进行多方面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是第一个将分子生物学介绍到中国的科学家,他所领导的遗传研究所成为中国基因 遗传研究的重要基地。倘若没有当年谈家桢教授的坚定、执着,就不会有今天生命学界的多样化和繁荣,中国人就不可能参与人 类基因图谱的测试工作。大学里就应该拥有求异思维,或者是逆向思维;大学里欣赏的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不欣赏从众行 为,赞赏批判精神。正是在这样的氛围里,创新才有可能。 “不强调认同他人而否定自己,不努力否定他人而标新立异,只是把握好自己,认同自己。”非常认同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 记的秦绍德先生在一次讲话中说了上面这

38、段话。大学就应该是保持个性,张扬创新,尊重独立的地方;大学就应该是保持创新, 接受挑战,引领文化的圣地。 唯其承担,才有魂魄。马寅初校长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一个硬骨气的校长。他说: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在他看 来,为了追求真理应该舍得牺牲一切。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从北京城传到清华园后,闻一多先生只将岳飞的满江红书 于墙壁,清华学生的队伍就集合起来了,浩浩荡荡向城中进发;当日寇铁蹄进逼华北,清华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 一张平静书桌”的呐喊,这成了“一二九”爱国运动的动员令。 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兴旺,从中国大学的发展史来看,大学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大学深深

39、扎根 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国的大学不仅根植于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之中,而且北大、复旦、清华都分别诞生在中国近代一个 重要的历史时刻。北大创建于1898年,这一年,“戊戌变法”失败,意味着中国封建王朝的自我改革运动不可行,要寻找新学 之路。复旦创建于1905年,这一年,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宣告废除,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从此开始了新旧分 野。清华诞生于1911年,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期。这些承 担,彰显了大学的责任,也使得大学拥有了振兴民族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感给大学以灵魂,给青年以动力。 包容、常新和承担让大学具有了久远的

40、根基,有了可以熔炼学生骨骼和精髓的元素,很多人问我,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在哪 里?在我理解,大学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的过程,是崇高品性形成的过程。同样的年轻人,考入大学和没有进入校园,一年 下来两个人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什么使他们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是大学的人文熏陶、大学的精神修炼。大学的重要性,是其他方 式都不能替代的,不是知识,不是设备,也不是大楼,而是大学所具有的精神特质让学生受益终生。如果仅仅从知识的角度来 看,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技术不能解决的正是校园所形成的人文氛围。没有在大学里浸泡四年,年轻人就不会真正具有 知识的魅力和完整的人格。 大学的功能不限于洪堡的“知识传播之地与知识产生

41、之地”,大学的教育是“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大 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大学是精神的象征。1929年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纪念碑撰写的铭文:“唯此独立之精 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在清华学校建校之初,梁启超先生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 激励清华学生,铸就了清华人一种博大的胸怀,而这也是所有大学人应该拥有的情怀。 大学对学术和真理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追求表现在始终坚定地前行,始终不懈地努力,表现在不盲从、不轻弃、不屈服、 不张扬。这种追求就像深深的水,静静地流。虽然默默无语,但静默之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决心、执着和勇毅。这种追求是大学里 最令

42、人钦佩的特质,而这些特质是由我们每位教师的特质折射出来。竺可桢先生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 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 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1931年出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 也”。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高度,教师的生命力赋予了大学的生命力,而教师的价值判断也决定了大学的价值和年轻人的价 值。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诚惶诚恐,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之又重,教师真的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否具备了高尚而鲜活的 灵魂呢?姚国华先生说得好:“对于内

43、心充实的思想者和学问家来说,教师是生命可以延伸的职业,是人生的理想选择,不仅 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骄傲,而且有自我表达的乐趣。生活在年轻人中,与他们对话,教学相长,可以保持自己心态的青春 活力。”我们做得又如何呢? 大学的精神特质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是独立的,又是可以被理解和被传承的。当你身处大学校园的环境里,思考和想象 体现出自身的优势,求知和理想相容在一起,自我实现和深入创造的准备充分而明确。因此,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大学,无论是什 么文化背景下的大学,共同的价值追求并不妨碍我们去体味其中的差异,让学子在纯粹的知识追求中又保有完整的人格,这是大 学的魅力! 正如人们说的那样,大学是一种特立独

44、行的思想,一种深远巨大的影响,一种兼容并收的氛围,一种穿行时空的光芒,一种 刻骨铭心的境界,一种运行人生的能力 归属 很多时候我需要走入企业中、市场里,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管理研究就是需要深入实践的一线。有时坐在人群中,融入纷 繁的街市、多变的市场和纷扰的现实,会让人多少染上焦躁和不安。自己比较幸运,可以回到那满是碧绿装点的校园里,满是激 扬文字与激情澎湃的课堂上,满是理性与思辨的书卷中,只要回到这里,瞬间就会安定、平静与从容,学校总会给我这样的帮 助。 人有时候很有意思,在每个学段中,学生和老师都觉得疲惫不堪,但是当毕业典礼漫天飞舞的学位帽落下时,对学校的思念 却慢慢地爬了上来。 真是应了那

45、句话“距离是一种美”,因为距离可以产生浪漫,浪漫可以有绚丽的光环;走在大学的校园里时,也许没有太多 的在意,但当回归到日常的生活中,被琐碎所羁绊的时候,校园留给你的种种,就会爬上心头,滋润着美美的心田。34年来, 我主要在两所大学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所是华南理工大学,一所是新加坡国立大学。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与教学的时间也有14年了。记忆中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天总是很热,阳光很亮,似乎大部分时间都 走在燥热之中;巨大的雨树好像也遮挡不了骄阳的穿透力。还记得每次从宿舍走到教室,湿透了衬衣,晒红了肌肤,但是肯特岗 依然让我欢喜与留恋。雨色明净,纤尘不染,与夜空相对,衬着水一般的心情。一腔情思,蓦然

46、翩飞,心总是轻易潜进留不住的 往事: 浓绿依旧, 寂寞依旧, 记忆是相会的一种形式; 掌中握住的是有限, 瞬间握住的是永恒。 也许在以后很多年里, 总是会长久凝望着无影无踪的夜空, 一条航道在两岸夹杂的水间 伸向或许永不会再来地面的 那颗星星。 2015年11月,习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说道:“新加坡国立大学拥有110年悠久历史,是亚洲乃至世界知名高 校。李光耀先生、陈庆炎总统、纳丹先生、吴作栋先生等新加坡领导人都是国大校友。可以说,这里桃李芬芳、人才辈出。贵校 倡导人才不设墙观念不设墙思维不设墙知识不设墙的无墙文化,体现了新加坡创新进取和开放包容精神。 这是贵校乃至贵国成功的一个重要

47、原因。”的确如此,新国大精神植根于西学精神和儒学精髓,更融汇了现代文化的元素,那就 是:对真理热切追求的理念,对科学不断求证的习惯,对于结果认真求实的态度。 走在茂盛而葱绿的新国大校园,叩问大学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大学是青年人向往的理想园,是社区经济的典范,是神 殿;大学是荣耀,是快乐,是永恒;大学是110年来依然年轻,依然出众,依然灿烂。而我所在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则是50 年来依然执着,依然深植,依然创造。 新国大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向世界展示崭新的面容,促使春的萌动回到了这个110年之后仍然年轻的学校,并带来了重新 创造新国大的远见和勇气。每一代新国大人,都必须为作为一个新国大人意味

48、着什么下定义。我们面临着惊人的挑战,但同样具 有惊人的力量。新国大人历来是不安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充满希望的。我们曾经做得很好,但是还必须做得更好;只要是新国大 人,就必须在这个为需要每个机会而竞争的世界上做到这一切。 在新国大学习和生活的14年间,已经有了深远的情感可怀念,已经有了不需要张扬而充满内心的记忆可追溯,新国大已经 给了我这些,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1999年,我如此关注这个日子,知道自己喜欢生命的投入,这份投入也许是缘分,让我与新国大结成了莫逆,也许很多东 西可以逃避,可是心灵的感受是躲也躲不掉的,新国大所给予的学识与学术,价值与精神,在过去的14年来已是我的爱。 这儿有自己深爱的碧

49、绿,有饭堂,有学生,痴迷就在肯特岗,爱恋就在半山;书架上满满的书籍,灯影下淡淡的墨香,蜿蜒 小路上的玉兰香,婆娑树影旁的斑驳。不管身在何处,新国大仍然是我的情之所归。 台湾的周文宗同学写了一首传灯,我们正是传灯的伙伴,就像一个又一个同学所带领的企业遍布全球那样,新国大以它 独特的胸怀,接纳并培育了兼具中西文化的管理精英,使得灯火照遍。 我在华南理工大学生活和工作的时间整整34年了。在华南工学院(今为华南理工大学)完成了4年本科课程后留校做老师, 到现在刚好从教30年。34年前的我从东北一个小小的地方来到广州,甚至为第一次看到的“自来水”所震撼,惊讶于水就这样 自然而然地来到面前。那个时候的我,完全是懵懂而怯懦的,几乎每样东西都让我觉得惊奇,很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 园。在华南理工的4年时间里,可以用蜕变来形容自己的成长,这所学校给予我一个全新的生命,让我懂得如何认识世界,如何 认识自己,以至于大学毕业时,为了留在学校里,由无线电技术专业转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业教学,也毫不犹豫,不仅仅是 为了父母,更是因为我实在是喜欢在这所大学里当教师。 爱华南理工,不仅仅是自己在这个地方生活了34年,更因为华南理工的理性与平静。我曾在一本书中这样描述它,如果说 中山大学是雍容端庄,具有王者气派,那么华南理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