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docx

上传人:来看看 文档编号:552766 上传时间:2018-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 特征码 HZxSovyXqSgyrFFxOfHu 大学“校园隐者”一族教育现状的研究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团委 内容摘要 本文着重研究的是当前大学校园里存在着的一个特殊群体,他 们基本不关心、不参与校园业余生活和主流校园文化,但在校 外实践、实习、社交乃至创业等领域却有着较为踊跃的表现, 有的甚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调研出发,研究解析了校园隐 者一族的特征、成因和教育现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有建设 性意义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校园隐者 教育理念 第 2 页 一、 “校园隐者”一族的界定 本文所描述和讨论的大学“校园隐者”一族,特指大学校园里 极少一部

2、分特殊的青年群体,他们往往以个体形式存在,数量 极少但对周围少部分青年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最主要的 表象特征是,在大学校园内最普遍、最主要的专业学习、社会 工作、校园文化等领域和场合,鲜见他们的身影,他们把除了 上课之外的大部分时间用之于校外实践、实习、社交乃至创业 等领域,较之于校内舞台的风云人物,他们有着特定的自我表 现的渠道和获取自我满足感、成就感的独特方式。他们自我感 觉有点像隐于大学校园的高人,拥有那么一点特立独行的气质。 二、 “校园隐者”一族的特征 20XX 年 6 月底,我们就“校园隐者”一族的现状和分布,在松 江大学城组织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500 份,回收 442

3、份, 其中有效问卷 430 份。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普遍对“校园隐 者”这一提法比较感兴趣;85%的学生表示确实意识到自己周围 存在着这样一些“隐者” ;该群体的人数比例大概占学生总数的 1%-2%。进一步分析发现,从学校的类型来看,单科类专业院校 第 3 页 中“隐者”一族的比例高于综合类院校;从专业分布来看,大 专业(招生人数较多)中“隐者”一族的比例高于小专业;从 性别比例来看, “隐者”一族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从年 级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大学二、三年级,大一和大四相对较 少。 结合抽样调查和一些典型案例,我们发现“校园隐者”一族具 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校内外表现的双重性特征

4、调查中发现, “校园隐者”的性格和表象明显呈现反差强烈的双 重性特征:一方面,在校园里,他们往往给人以默默无闻、内 向冷漠的印象;而另一方面,在他们所投身的校外世界中却往 往呈现出外向开朗、积极踊跃的一面。同一个个体,在两类环 境里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看似有些矛盾。 (二)自我内在认同感的稳定性特征 调查中发现, “校园隐者”一族内心对自己的表现和境况有着比 较清醒地认识,甚至对于这样一种身份有着一种莫名的骄傲感, 他们觉得自己好比是纷繁校园里清醒的独行者,在象牙塔与现 第 4 页 实社会之间,相对于一般同学,自己更接近于现实社会。 (三)主体地位与信息获取的边缘化特征 调查中发现, “校

5、园隐者”一族在校园内被关注的程度很低。大 部分时间里,一般教工和大部分同学对这部分“隐者”是忽视 的,只是在特殊时期(比如说临考时段或维护稳定时段) ,才会 对这些特殊同学投以关注,信息传递过程在校园隐者身上经常 呈现衰减甚至终断的情形。 (四)探索社会行动的主动性和提前性特征 较之于一般同学, “校园隐者”一族的社会化意识和程度比一般 同学要略高一些,他们认为“行大于知” ,并因社会意识具有一 定超前性而导致其探索社会的行动提前。他们主动接触社会、 进行社会交往、开展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认知的主动性比一般 同学更强一些,时间上更早一些。 (五) “隐者一族”群体构成的不稳定性特征 几乎所有的“

6、校园隐者”都不是在进大学的最初即进入“隐者” 状态,他们也曾试图积极投身于校园的学习生活和文化活动, 第 5 页 和同学正常交往。他们中不少人甚至曾在班级里担任过学生干 部,有的还是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后来却慢慢被边缘化或主 动边缘化了。而这种被边缘化了的“隐者”状态也会在一些特 殊时刻有所改变,有的人在毕业前夕也会有转回正常状态的情 况。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状态是不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 的。 三、出现“校园隐者”一族的内外成因 “校园隐者”一族的出现是在大学教育由精英型走向大众化, 尤其是社会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的背景下出现的正常现象。具 体到今天的大学校园, “校园隐者”一族的出现有以下一

7、些原因。 (一)高考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对就读院校或专业有着较强烈 的失落或不满情绪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隐者”中相当多的人对自身就读的 院校或专业有着较强烈的失落甚至不满、厌恶的情绪,他们填 报志愿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比较大的落差。这种情绪有的是 入学伊始就存在的,或因高考失误进入调剂专业,或因高考志 愿乃父母决策而非个人意志,或因入学前后发现预想跟现实之 第 6 页 间很不一样,等等,于是开始滋生消极不满情绪,进而造成其 对整个大学教育和校园环境的、一定程度上的不认同。于是, 他们开始有意识无意识地逃避这个环境,游走在理想和现实之 间。 (二)性格中有自卑和自负心理的双重作用 对于自己的

8、家庭状况、身体状况、交际能力、工作能力等, “校 园隐者”一族在某些侧面或时候有超凡脱俗、鹤立鸡群的优越 感,他们要么是在校内没有机会和平台让其释放和展示这方面 的优势或特长;要么是其释放和展示的方式不能被周围同学所 喜欢和接受;要么是已经充分表现和展示过了,作为一种过程 和经历自己已经拥有,应该换一种空间去闯荡、换一种挑战去 经受。而在另一些侧面或时候, “校园隐者”一族又觉得自己犹 陷困境、难寻突破,甚至会感到茕茕孑立、孤立无援。应该注 意到,他们毕竟还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年学生,经验的缺乏 和社会化程度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内心在这两极之间游走,他 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成长的烦恼。 (三

9、)现有高校教育模式稍显僵化,形式不够丰富,针对性和 开放性不强 第 7 页 譬如,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学分制名不符实,转专业“难于上 青天” ,课程设置不易变通等等。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 式简单化,针对性不强,教育理念上“管理管理,管多于理” ; 教育手段上,管理多于服务,说教多于交流;教育资源上也有 着很强的自我局限性,不善于借力甚至主动规避社会教育资源 的介入,甚至导致教育中出现了“52”的非正常现象,学 校五天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的效果有时甚至不及周末两天社会 现实的教育效果。 (四)类似于实践援助、创业服务等大学生教育平台的建设开 发与服务力度还不够 目前,学校教育中关于实践援助、创

10、业服务等这类教育平台的 建设开发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尤其是一 少部分追求理想、渴望锻炼的学生的成才与发展需要,导致这 部分学生选择了自己主动与校外接轨、向社会探索,到社会大 海洋中结交朋友、寻找机会、经受锻炼、感悟成长。 (五)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成才途径日益多样化,使得 “校园隐者”个人才能的另类释放与实现成为可能 与高校教育仍然固守的传统化、求同化、标准化不同,当前社 第 8 页 会在价值观上日益呈现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恰恰吸引和满足 了“校园隐者”一族通过自己的眼睛寻找空间来释放才能、通 过自己的双手打造平台来追求理想的需要,这种日渐宽松的成 长环境,使得大学生成才发

11、展的途径日趋多样化,而不必一定 依靠学校搭建和提供的机会和平台,他们或因逃避或因急于证 明自己而纷纷提前走出校园,闯入社会。 四、 “校园隐者”一族的教育管理现状 从针对辅导员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校园隐者”一族的教 育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他们的课业成绩不甚理想,有的甚至每学期都会有补考 和重修的个别科目; 第二,他们脱离正常的集体,很多重要的校园信息不能及时掌 握。 第三,他们和同学、老师缺乏必要的沟通,得不到他人的认同。 第四,他们因社会知识尚不够丰富,可能会出现“交学费” (吃 第 9 页 亏)的状况,而且出现意外状况(比如上当受骗或被人利用) 不能及时得到学校和家长的帮助。 第

12、五,对学校而言,因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行踪, 对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一定影响,存在一定的管理隐患。 第六,他们部分成功的社会实践行为和成果,对周围部分学生 具有示范影响作用,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些学生的“跟风现象” 。 五、相关的设想和探索 “校园隐者”是高校中的边缘人,或者说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现 实把“校园隐者”边缘化了。他们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或许起不到什么影响,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却能在一 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高校教育“力有不逮”之处。由此,我们 尝试着由这样一个特殊的少数群体出发,就这样一个教育命题 做如下一些设想和探索。 (一)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教育个体

13、的成 才发展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以受教育者为主 第 10 页 体,充分尊重和维护被教育者的思想自由、话语权和表达权。 对于扩招后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高校而言,在注意整体推进教育 改革、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教育个体的 成才发展。尽管根据教育管理的需要,青年学生是集结成一个 以班级、专业或院系等为单位的各种群体中,但教育要培养的 归根结底不是集体,而是个体,是一个一个的人。 (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存异不求同” 中国教育观念中一直有“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的传统。但 现实中的教育“有教无类”已能做到, “因材施教”却往往难以 做到。因为应试教育,使得教

14、育变成一种淘汰式的共性化和同 一化教育, “因材施教”成为了一种奢谈;而所谓“有教无类” , 实际上是在努力把不同类的教育对象也按照同一类型的教育模 式力求培养出统一规格的标准人才。新形势下,日益多样化的 社会现实使得学生成才渠道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这 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育过程中“存异不求同” 。 (三)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 学校教育应该认清社会发展的现实特征,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外、 从校区走向社区、从校园走向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 第 11 页 走向开放。要承认教育动力的主体性、教育手段的综合性、教 育资源的开放性特征,主动集聚和借力于有利的社会教育资源

15、为我所用,大力拓展实践实习实训援助服务体系、创新创造创 业援助服务体系、社会交际交往援助服务体系等,以此来吸引 学生、赢得学生,启迪心智、激发感悟。 (四)真正做到增强教育的主动性,主动关心、帮助“校园隐 者”一族 针对“校园隐者”一族,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不能袖手旁观, 要明确树立“1%的学生也是学生”的观念,主动通过校园文化 和学生干部影响他们,主动通过谈心谈话、聚会联谊走近他们, 主动通过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追踪他们,力争保持联系不断线,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王磊、周学芬、唐旭生、沈玲) 领导点评 近年来,高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第 12 页 新问题层出

16、不穷,如大学生差异性越来越大,一些特殊群体不 断出现,部分群体甚至出现边缘化现象等等。高校共青团组织 如何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关注特殊群体,为增强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出自己的贡献,值得 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 本报告把研究对象聚焦于“校园隐者”这一特殊群体,通过现 状调研、成因分析,提出了探索性的设想,这种敏锐发现问题、 直面现实矛盾、积极总结梳理、勇于探索创新的研究精神值得 提倡。同时,报告反映出的现象,是社会发展规律与多元化个 性发展规律相互交织的一个“缩影” ,其所包含的深层次原因, 足以引发我们在教育和管理上的深入思考。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楼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