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28904 上传时间:2020-06-01 格式:PDF 页数:39 大小:19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2.pdf(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大集合 全部说课稿目录 16.3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17.2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18.1 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说课稿 18.1 勾股定理说课稿 勾股定理说课稿 18.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说课稿 19.1 平行四边形的说课稿 19.2.2 菱形( 1)定义与性质说课稿 20.2 数据的波动说课稿(第一课时) 除法说课稿 矩形 (第一课时)说课稿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教案说明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说课稿 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形的判定”说课稿菱形(第2 课时) 16.3 分式方程解法说课稿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

2、发展的过程。”从教师 的教学角度上看:教师是进行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导;从学生的学习角度上看:数学活 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从师生的合作角度上看: 数学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要促进学生发展,也要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 学。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励 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 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 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 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 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 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 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

4、、动 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和创新能力,丰富 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 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 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 索发现式学习。 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

5、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 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 自主探究 - 合作交流 -反思评价 -巩固练习 -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课题实验一年半, 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 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 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

6、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 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 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 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 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 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 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

7、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 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 a 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

8、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 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 一。 五、教学过程: 活动 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 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活动 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 探究能力,增强

9、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 分式和 16.2 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 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 -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拓 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联系。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 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活动 3:讲练结合,分析增根 活动 5:布置作业,深化巩固(略) 17.2 反比例函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

10、数的基础。本课时 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 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 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 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 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 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

11、函数性质。2.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 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 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 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 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

12、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 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 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 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 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 ,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 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 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

13、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 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 练习 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 (1) 正方形的周长 C和它的一边的长 a 之间的关系 (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 米/ 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 和所用时间 t 之间的关系 (3) 矩形的面积为 10 时,它的长 x 和宽 y 之间的关系 (4) 王师傅要生产 100 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 和工作时间 t 之间的关系 问题 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 问题 1 主要是复习

14、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 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 通过问题 2 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0(k x k y,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 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 力。 例题 1:已知变量 y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2 时,y=9 (1)写出 y 与 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 x=3.5 时,求 y 的值 (3)当 y=5 时,求 x 的值 通过对例 1 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在 解题过

15、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 )0(k x k y,再把相应的 x,y 值代入求出 k,k 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 与 y 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x=2,y=3 (2)x= 1 2 ,y=4 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 1函数图象的画法 问题 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 通过问题 3 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 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 4:那

16、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 (1)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 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 x y 8 和 x y 8 的图象; (2)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 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 (3)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 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 (1)在“列表”这一环

17、节 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 不能为零。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 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 的取值可以选取绝 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 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在“连线”这一环节 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 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 ,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 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 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

18、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 “点” ,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图象与 x 轴或 y 轴相交 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过,尽管多 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 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 x y 6 和 x y 6 的图象 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老师使用函

19、数图象的 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探究学习 2函数图象性质 1 、图象的分布情况 问题 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0(kkxy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提出问题 5 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 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 的呢? 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 (1)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 虑的时间; (2)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 的值,观察函数图象

20、 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 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3)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 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 内;当 k0 时,自 变量 x 逐渐增大时, y 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 ,第一象限 x2 时的 y 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 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 质成立。 问题 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 轴、y 轴相交吗?

21、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 析式)0(k x k y,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 不能为零。由 k0,得 y 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 象。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 轴、y 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 准确性。 (四)备用思考题 1、反比例函数 3a y x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 的取值范围 2、 23 (1) m ymx (1) 当 m为何值时,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数 (2) 当 m为何值时,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 (五)小结: 1、通过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小结反比例

22、函数的性质 名称解析式图像图象分布函数变化情况 k 0 k 0 k 、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 度。 (引出本课课题数据的波动) 2、新课:(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概念介绍: a 、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

23、计算极差; 、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 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 ,给出计算公式: S 2= 1/n (x 1x) 2 (x 2x) 2 (x nx) 2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 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 、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 (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

24、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 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样本 4、7、5、2、3、8、5、6 的平均数是,众数是,极差是,方差是, 标准差是。 (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P235 随堂练习( 1) (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 P199(1) (2) (3-选作题) :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 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5、除法(说课稿) 下午好!(自我介绍略)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第二 节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教材内容: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探索法则理解法则应用法则,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中“情境引 入数学建模解释、拓展与应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与分数的乘除法类似,所以可通过类比,探索分 式的乘除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分式运算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 式的约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 ,与分数的约分、分数的乘

26、除法有密切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分 式的混合运算作准备,为分式方程作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理解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 、会进行简单的分式的乘除法运算 能力目标:(1) 、类比分数的乘除运算法则,探索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 (2) 、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1) 、通过师生观察、归纳、猜想、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 、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为现实生活服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重点:分式乘除法的法则及应用. 5、教学难点: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

27、运算。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催化剂,好的教学方法常常使我们事半功倍。新课程改革中,老师应成为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启发性原则是永恒的,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成为课堂上行为的主体。 、合作式教学,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评价学习。 三、说学法 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会很熟练的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上一章又学习的因式分解,本章学习的分式的意义, 分式的基本性质等,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铺垫。 、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与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类比。 、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类比学习,探索

28、法则。 (约 3 分钟) 让学生认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个分数的乘除法的例子(个乘法,个除法) 97 25 9 2 7 5 , 53 42 5 4 3 2 27 95 2 9 7 5 9 2 7 5 , 43 52 4 5 3 2 5 4 3 2 复习:分数的乘除法法则(抽一学生口答) 猜一猜: c d a b ; c d a b (a、b、c、d 表示整数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 不等于零,在 第二个式子中 a、c、d 不等于零) 类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a、b、c、d 表示整式且在第一个式子中a、c 不等于零,在第二个式子中a、 c、d 不等于零, a、c 中含有字母) 活动目的: 让学生观

29、察、 计算、小组讨论交流, 并与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类比,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教学效果: 通过类比分数的乘除法的法则,学生明白字母代表数、代表式,这样很顺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则。 2、理解法则: ( 约 2 分钟) (1)文字叙述: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 作为积的分母; 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 (2)符号表述 a b c d = ac bd ; a b c d = a b d c = ad bc . 活动目的: 两种形式巩固对法则的理解。 教学效果: 理解法则,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应用: (约

30、20分钟) (1)牛刀小试 教材 74 页到 76 页的例 1、做一做、例 2. 我准备把例 1 和例 2 先学习了。再学习做一做。 例 1 计算 (1) y4 a3 2 2 a3 y2 ; (2) 2 2 a a aa2 1 2 活动目的: 抓住学生刚学习了法则,跃跃欲试的学习激情,抽2 名同学上黑板演算,其他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演算。老 师巡查,予以辅导,反复提醒学生像分数乘法一样来学习分式乘法(即类比)。 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可能没有注意把结果化为最简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学生可能一边计算一边就分解因式进行约分 (化简)了的,说明已经很好地与分数的乘法进行类比学习了(分数是分解因数),应该

31、予以表扬,让全班学生 认真学习、领会。讲评时还应该让学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 2计算: (1)3xy 2 x y 2 6 ; (2) 44 1 2 aa a 4 1 2 2 a a 活动目的: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类比的学习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转化为乘法。 教学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约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分子、分母是多项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运算时,一般先分解 因式,并在运算过程中约分,可以使运算简化。 (2) “西瓜问题” 活动目的: 能解决一些与分式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的进行表达。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当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和当分式的分 子

32、、分母中有多项式两种情况) 4、随堂练习。(约 5 分钟) 76 页第一题,共 3 个小题。 教学效果: 在总结出分式乘除法的运算步骤后,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还有些学生忘记运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形 式,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分解因式的知识没掌握好,将会影响到分式的运算,所以有的学生有必要复习和巩 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识。 5、数学理解(约5 分钟) 教材 77 页的数学理解,学生很容易出现像小明那样的错误。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原因。 补充例 3 计算( xyx 2) xy yxy2x 22 ? 2 x yx 教学效果:巩固分式乘除法法则,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醒学生,负号要提到分式

33、前面去。 6、课堂小结(约3 分钟) 先学生分组小结,在全班交流,最后老师总结。 7、作业布置,凝固新知。 (约 2 分钟) 教材 77 页到 78 页,习题 3.1 ,1、2、4. 并补充一题(分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 五说板书设计 主板书采用纲要式,一目了然。 一、 分式的基本性质 、文字叙述 、符号表述 二、应用 最后,谈谈我的体会。课堂上平等对话,让学生自主掌握数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教学是让学生丰富认 识。 矩形(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矩形第一课时。下面我分设计理念与思路、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板书

34、设计等六个方面说一下这节课。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 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积极倡导他们亲身经历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在教育方式 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在课堂教学中,帮助 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唤起学生成长的渴望;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帮助 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实际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故此本课从生活中的数学 (做窗框) 入手,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的认

35、识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直观 与简单推理的融合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与特殊平行作业(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第一课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 内容的一个重点。同时,矩形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几何图形,使学生体会到几何知识 来源于实际又作用于实际的辨证关系。在研究几个图形之间的从属关系时也涉及了辨证思维和认识论的一些观 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都有一定的作用。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习过长方形的简单知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获取信息 渠

36、道多,对新事物的追求与敏感,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借助老师恰当的点拨,来学好矩形的 性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自我评价,去体会成功的喜悦。 面对问题,让学生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真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加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2、会初步运用矩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有关问题 3、渗透运动联系、从量变到质变的观点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性质等知识,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

37、力。 情感目标:通过引入,使学生加深对矩形概念的理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的灵活运用、学生的书写。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创设: 让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做窗框)入手,引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从而进一步研究矩形的性质进入学习 情境。 2、探索活动: 活动一操作观察探索 活动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了解做窗框的过程,即从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 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探索四边形ABCD 的特点。 学生通过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ABCD 中有一个角是直角,这样就为引入矩形的概念做好

38、铺垫。 第三层次:概括得出矩形概念。 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矩形概念,同时,要启发学生注意:矩形的概念有两方面的涵义,它既是矩形 的一条性质,又是矩形的一种判定方法。 活动二探索矩形的性质 活动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矩形,使学生直观初步认识矩形,及矩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量课堂课本封面来了解矩形的性质,复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使学生理解矩形与平 行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矩形具备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让学生叙述矩形具备的一般平行四边 形的性质。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理解,由于矩形比一般平行四边形多一个特殊条件:有一个角是直

39、角, 因此矩形具有一些特殊性质,探索它的特殊性质要从它的特殊处有一个角是直角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改变平行 四边形形状,它的边、角、对角线有怎样的变化?当一个角为直角时,它的四个角有什么特点?两条对角线有怎 样的特殊关系?这一层次旨在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借助直观,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去探索、发现结论。同 时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知识发生的过程,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第四层次:在第三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矩形的角、对角线的性质进行说理,同时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表 达能力。 3、例题讲解: 讲解课本例 1。 本例设计的目的直接应用矩形的有关性质;同时为总结矩形中具有的一

40、些特殊图形(四个等腰三角形)做铺 垫。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 4、课堂练习: 例题讲解完毕后,通过问题链来归纳总结矩形的相关特点:由OA=OB=OC=OD可知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这 些三角形全等吗?面积相等吗?几个直角三角形?研究矩形的轴对称性。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转化为直角三角形 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解决。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教师补充升华: 矩形的性质 6、知识拓展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为下一节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中问题中另一 种解决办法) 2、通过生活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门框窗框为什

41、么要做成矩形 的?) 7、布置作业:课本P134T1 、2、3、4;作业本( 2)P33 六、板书设计: 矩形的性质 (一) 、定义: (二) 、矩形的性质 (三) 、例题 七、反思:本节课的容量决定学生板书时间太少。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数学本质与教学目标定位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第三课时)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的课题,是在前面学习了反 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的一节应用课。体现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 经历“找出常量和变量,建立并表示函数模型,讨论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以下三个方面: 1、知

42、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杠杆原理”等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关系的探究,使学生能够从函数的观点来解决一些实 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函数模型,运用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知识加以解决, 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和学以致用的数学理念。 2、能力训练目标 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问题,进一步运用函数的图像、 性质挖掘杠杆 原理中蕴涵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函数探索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律”,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再通过自 己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训练学生能把思考的结果用

43、语言很好地表达出来,同时要让学生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二、学习内容的基础以及其作用 在 17.1 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基础上,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这一节重点介绍反 比例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性,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探究的例题和练习题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反映了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 际又发过来服务实际,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上涉及了物理学 力学的实际问题,运用到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定理”,其本质体现的是力与力臂两个量的发比例 关系,最后落实到运用数学来解决。通过学

44、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函数的运用和理解,更深层次体会建 立反比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教学诊断分析 本节课容易了解的地方是:杠杆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物理模型,利用杠杆定理容易建立函数关系式。 而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1)是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用数学知识 去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课时注意提醒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意义;(2)从函数的角度深层次挖掘变量的关系,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解释一些现象,实现从静到动的转变。授课时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 规律有层次、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

45、问题。学生可以在我设计的问题的提示下来进行探究,学生若能发现其 他的规律,教师应表扬,并让同学自己来讲解。 四、 教法特点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教法特点: 1、在研究性学习中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教学过程中 , 教师不应把现成的结论和方法直接告诉 学生 , 应以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为驱动,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 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积极 民主的学习氛围 , 使每位学生都成为问题的探索者、研究中的发现者. 2、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敏锐性和思辨性结合的培养 , 优化观察 的对象 , 透过现象看本质 , 迅速从繁杂无序问题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此能力

46、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3、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代社会中,几乎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许多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如上述众多结论的获得) , 是否具有协作精神 , 能否与他人合作 , 已 成为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创设一切为学生合作的情境和机会, 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 4、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作为数学教师 ,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 ,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 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的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就是要 求学生作为主体去面对解决的问题,主动去探索、讨论,

47、 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 用数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实际模 型, 最终得出结论 . 5、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真”的典范 , 同时又是“美”的科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 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 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智力得到开发、情操得到陶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它 是鼓舞学生奋发向上 , 引导学生积极创造的重要因素. 预期效果分析: (1)教学难点的突破 本节的难点在于“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课前预设通过“师生共分析 分析错处再独立解题”的三个环节,以达到学生逐步掌握转化的方法。 (2)教学重点的落实 在探索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时,教学活动设计了学生通

48、过“现观察后归纳再比较后小结”的 循环上升的思维进程进行引导,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能发现并归纳,使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内化 和系统化。 总之 , 学生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协作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是学生对科学探索与研究的初步尝试, 但是 它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15.1 分式的意义说课稿 教材上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七年级第二册515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 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 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 的认识由整

49、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 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 我校初二年级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但通过预初年级分数的学习,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 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 式中,它的分母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学生能切实掌 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特别设计了几组练习;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练习题,将作适当的延伸拓展和变式处理 二、目标分析 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而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学习数学基础知识; 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完善自我的精神品格。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分式的概念 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过程性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