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工程学实习报告地点车速调查(雷达测速仪)专业班级:交通工程20xx2姓名: 张利及 学号:20010120290110 指导教师:王站岗 实验日期:08年11月2日 地点车速调查实习报告(CS-9型雷达测速仪)一、 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一种地点车速的调查方法雷达测速法;熟悉雷达测速仪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CS-9型)并能对所采集的瞬时速度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 二、 实验要求 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 了解仪器性能,熟悉操作步骤; 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知道如何操作实验、判断结果的可靠程度; 尊重实验客观事实,正确分析记录数据; 合理做出实验结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 实验原
2、理 利用多普勒频率变化技术来测量移动车辆的速度。这项技术是基于多普勒原理建立起来的,即雷达把微波发射到一个移动的物体上时,将会反射回一个与目标速度成比例的雷达信号,内部的线圈将该信号进行处理后得到一个频率的变化,通过 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处理后便得到目标速度。不论驶近的车辆还是远离的车辆都会产生频率变化,因此,任何方向的车辆都会被测量到速度。四、 实验内容 了解实验仪器原理、注意事项; 熟悉雷达测速仪面板及各功能键使用; 运用固定型音叉对测速雷达进行检验; 掌握在固定模式下测量瞬时速度; 测量双港大道华东交通大学校门附近路段机动车道双向大型车及小汽车瞬时速度; 两个方向小车测量了110个
3、瞬时速度,大车测量了50个瞬时速度并记录及数据处理分析;五、 注意事项 实验地点的选择 在运用雷达测速仪进行实验时, 应避免在公交站或转弯口进行车辆,以避免由于车道拥堵造成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尽量选择在两个公交站中间直线路段进行测量实验。 实验过程干扰源和清除方法 许多干扰源(包括自然存在的和人为造成的)都会造成读数错误或性能降低。 使用者应注意以下症状并按照步骤进行操作以避免出现错误。 地形:雷达波不能穿过大部分固态的物体,包括树叶。使用时需保证雷达与目标之间没有障碍。玻璃也可反射雷达波,因此当雷达通过巡逻车玻璃进行发射时,测量距离会缩短。 雨:雨能吸收和分散雷达信号,这将造成测量距离的缩短,
4、同时有可能获得的速度读数为雨滴的速度。 来自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干扰: 附近较强的无线电发射机也可能会对雷达的测量产生影响。当雷达显示“RFI”时则表示已检测到有干扰。此时,不再显示任何速度以防止错误的读数。干扰源可能是该车上的车载无线电设备,或是附近的发射设备,或是非法的无线电干扰器。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所测数据进行分析,淘汰了部分特殊数据,并分析了数据的可靠性,得到如下数据:大车小车车速频数车速频数车速频数车速频数2104652605132204732725232304842815342414922905432505013005502605143135652715233245722805
5、32331581291540343591300550350600311561364612322572377622337580385632343590393640351600401651363416660373420672388437681391442692400450700417464710424475721435480731443493740451502750总计80总计100一 总的车速调查统计数据序号 i范围 Xi频数 Ni频率 fi累计频率 FiNi*XiXi2Ni*Xi2121252310.560.5623529529226302852.783.3414078439203313533
6、2513.8917.238251089272254364038362037.23136814445198454145433519.4456.67150518496471564650483016.6773.34144023046912075155532212.2285.5611662809617988566058126.6792.23696336440368961656373.8996.124413969277831066706852.7898.93404624231201171757321.11100146532910658总计1801.总的车速频率分布柱状图与车速累计频率分布曲线2.频率分布
7、特征值计算平均车速v=43.91km/h v50%=41.2km/h v15%=32.8km/h V85%=52.7km/h 众数为:38km/h样本标准差s=11.7 最小值=24km/h 最大值=73km/h 离差=49km/h一小车地点车速调查统计结果(表2)序号 i范围 Xi频数 Ni频率 fi累计频率 FiNi*XiXi2Ni*Xi21263028333847842352231353311111436310891197933640382020347601444288804414543151549645184927735546504815156472023043456065155531
8、313776892809365177566058998652233643027686165637793441396927783966706855983404624231201071757322100146532910658总计100100小车车速分布曲线(表3)小车车速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表4) 大车地点车速(Km/h)调查结果序号 i范围 Xi频数 Ni频率 fi累计频率 FiNi*XiXi2Ni*Xi2121252311.251.2523529529226302822.53.7556784156833135331417.521.254621089152464364038162041.2560
9、81444231045414543202566.2586018493698064650481518.75857202304345607515553911.2596.25477280925281856605833.75100174336410092总计80100大车车速频率分布曲图大车车速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表7)七、实习总结实验结果:此次地点车速调查选取路段为双向六车道,中央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均有隔离带。由于测量仪器限制我选取本组数据大车80辆,小车100辆为调查样本,调查得到数据列于表中,经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得出:我们所调查地点的地点车速频率分布图成不对称分布与书中理论存在差异,车速累计频率分
10、布曲线和教材也有所不同,但我认为这与实验具体操作,干扰和实验时间有关系,比如操作时仪器与路面夹角稍微大于5度,并且部分车辆车速未测到,还由于实验时间是在傍晚,所测路段又处于下坡路,所以车速普遍较高,v15%= 32.8km/h v85%=52.7km/h 同时试验路段存在较多小机动车也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另外算得的样本标准差为s=11.7数值较大,说明当时车辆运行速度离散程度较大,一方面是由于部分车辆受到测量仪器干扰而人为降低车速,另一方面是由于处于下坡路段车辆加速性能不同也导致速度变化范围较大。总之本次实验结果总体符合理论要求,能反映出我校校门口交通的一般性质,同时通过实验也让我更加了解交通的可预测性,以及对道路设计的要求和对道路状况的反应。 交通工程20012 张立即 20010310092210 日期:2009.11.2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