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60535 上传时间:2020-06-06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1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对比阅读doc资料.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河 中 石 兽 对 比 阅 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 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 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 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矣。求之下流

2、,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河间 有游僧,卖药于市,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贮药丸,佛作引手 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 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 铁屑,乃悟其盘中 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 其术乃败。 【注释】河间:地名。游僧:云游四方的和尚。研:研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阅 十余岁()(2)尔辈不能究物理 ( ) (3)佛作引 手取物状() (4)以一铜佛置 案上()

3、2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之 笑曰 B.以我酌油知之 C.其反激之 力 D.举国信 之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验之信然,其术乃败。 4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启示?(4 分) 【甲】文: 【乙】文: 【答案】 1. (1)经过,经历( 2)事物的道理、规律( 3)伸( 4)放 2. C 3. (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太 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4. 【

4、甲】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 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正 确分析,综合考虑,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 靠。) 【乙】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 【参考译文】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僧人,在集市上卖药。先在放一尊铜佛在 桌案上,旁边盘子里存放药丸,铜佛伸手像是要拿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 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僧人)就双手捧着药盘靠近铜佛,如果是可以医治的 病,盘中药丸就会跳跃到铜佛手里。如果病难以医治,盘中药丸就不会跳跃, 全城(的人)都以为这件事是真的。 后

5、来有人在游僧住宿的寺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 白游僧盘中的药丸,一定有一半混有铁屑,有一半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 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一层金( 以掩人耳目 ),经过检验这件事,果然如 此,那个游僧骗人的花招也就败露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6、。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岂可据理臆断欤? 【乙】杜处士好画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 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牧童见之,拊 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 力在角,尾搐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

7、解】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戴嵩:唐代画家,韩滉弟子。拊: 拍。搐 ch:收缩。此指“夹”。掉:摆动。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4 分) (1)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2)一日曝 ()书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4)尾搐入两股 ()间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 分) (1)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3. 下列“之”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是()(2 分) 例句:有牧童见之 A. 闻之笑曰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 其反激之力 D. 处 士笑而然之 4. 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 分)

8、【答案】 1. (4 分)( 1)年(2)晒(3)颠倒,错乱(4)大腿(后腿) 2. (1)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2)蜀地有个姓杜的读书人,喜欢书画,(他)珍藏的书画要用百来计算。3. (2 分)C 4甲文示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 断。( 1 分)讲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 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 分),老河兵熟悉河流,富有实际经 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 分)乙文示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 实,不能想当然。( 1 分)戴嵩画画,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

9、为斗 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的,所以画错了。(1 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 分)牧童天天放 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3)要注意细节。( 1 分)戴嵩作为 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 分) 【参考译文】 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 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 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 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 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

10、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 “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4 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为之伺 察。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

11、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于是先视陂薮雁所常处者,阴布大 网,多穿土穴于其傍。日未入,人各持束緼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 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于是三燎三灭,雁奴 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迭击之,又就 栖然。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 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 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宋祁雁奴后说 【注释】瞑,通“眠

12、”。陂薮(b i s u),陂,堤岸、湖边。薮,湖泽 通称。緼,乱麻绳。唼(sh),水鸟吞食声。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 分) 转转不已 :_ 但 知其一: _ 果 得于数里外: _ 阴 布大网: _ 2. 翻译下面的语句。( 4 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 _ _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译文: _ _ 3. 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2 分) 答: _ _ _ _ 4.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4 分) 答: _ _ _ _ 【答案】 1.停止只,仅仅果然暗中,秘密 2. 一定在石头下面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空洞。不久什么也没看 见,群雁就认

13、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 3. 甲文讽喻教条、孤立、静止地看待事物以至“主观臆断”的现象;乙文讽喻 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至以怨报德的现象。 4. 借事说理或寓理于事。作用:能使读者于生动具体的事件中领会作者所阐 释的道理,更加发人深省,更具说服力。 叙议结合。作用: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进而 更加深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译文】 雁奴是雁群中最小的一只,性格非常机警。每次雁群晚上睡觉时,唯独雁 奴不睡,为它们守夜。有时稍微听到有人的声音,一定先大声叫唤,雁群就鸣 声杂乱地飞去。 后来乡里的人更加喜欢设下更加巧妙的陷阱,专门用来对付雁奴。于 是先找到雁群常栖息的

14、湖边地带,暗中铺下大网,并在网的附近挖好洞穴。白 天雁群不在,人们就拿着牵网的麻绳藏于洞中,等到天快要放亮时,人们就在 洞外点火,雁奴最先警觉而鸣叫,(人们)立刻灭掉火。雁群惊醒不见有什么 动静,就又栖息睡觉。于是人们屡次点火,雁奴屡次鸣叫,雁群屡次惊醒;惊 醒了而又什么都没发生,雁群就认为雁奴毫无根据地乱叫,轮番啄食、攻击 它,然后又栖息睡觉。过了一会儿,(人们)又点火,雁奴害怕雁群再啄击 它,不敢鸣叫报警了。 人们没有听到雁奴的鸣叫,就拉绳张网,大概十只鸟中能捉住五只。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日:“奚 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

15、汉;陈蕃汉 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 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5 题。( 14 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石兽)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 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

16、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 以药末,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 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 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 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 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 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 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注释】末:粉末。愈:痊愈,愈合。旋: 不久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两处。(2 分)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7、4 分) 转转不已 :_ 但 知其一: _ 其创 果不出血: _ 可据理以断 有无哉: _ 2. 下列几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一项是()(2 分) A至石之 半定非我所见之 理 B如其 言一盗拽其 妻起 C果得 于数里外不得 其所以然 D而 又戕其耳人不知而 不愠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 分)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 _ _ 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译文: _ _ 5比较甲文和乙文,用原文句子填空。(2 分) 石兽逆流而上这样的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因此,针对 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耶?”我们可以引用 “”(用乙文原文填空)回答,而世人不能准

18、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用甲文原文填 空)。 【答案】 1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 已,停止。只,仅仅。伤口,创伤。断定、判定。 3C 4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加错误吗? 希望乞求(得到)夫人(身上的)一件物品,夫人不要惊慌(惊恐)。 5第一空:“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第二空:“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 【译文】 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 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 在她面前说:“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 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

19、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 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 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 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 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 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如 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 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 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五、河中石兽与纸上谈兵对比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0、,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21、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 莫能当。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 ,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 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 (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 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 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兵,死地也:用兵打 仗,本是危险的场合。易言之:

22、把它说得很轻易。使:假使。赵:赵 国。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绝:截断。坑 (k ng):活埋。 1. 解释词语。 (1)山门圮于河()(2)然则天下之事() (3)尝与其父奢言兵事()(4)秦悉坑之() 2. 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 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 ? ,讲学家认为 ?求之地中 ? ,作者通过 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山门道理?请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4. 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答案】 1. (1)倒塌( 2)既然这样那么

23、( 3 )曾经( 4)活埋 2. (1)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 走呢? (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 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3. 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 失败的根本原因。甲:最后一句乙:纸上谈兵 4. 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 【译文】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人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 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

24、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 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也就罢了, 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必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 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 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 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 国全部将他们活埋了。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 分) (1)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靠近 (2)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3)括母问奢其故 。原因 (4)佯败

25、走 。逃走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2 分) A然则天下之 事秦将白起闻之 B然 后能自反也然 不谓善 C是 非木杮是 故学然后知不足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 人近 3. 翻译句子。( 2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必定是赵括自己。 4. 分析【甲】文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2 分) 5. 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讲学者的话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相同 点?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 分) 相同点:赵括的“谈兵”与讲学者的

26、话都脱离实际,只知道纸上谈兵。启发: 实践出真知。 六、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

27、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 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却)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 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偷看)之。稍(渐渐)出近(接近)之,慭慭(y n y n 小心谨慎)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逃走),以 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同“悉”熟悉)其声, 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击,扑)。稍近益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荡(碰 撞)倚(靠近)冲(冲击,冲撞)冒(冒犯)。驴不胜怒,蹄之。虎因(于 是,就)喜,计(盘算)

28、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li ng)(跳跃)大阚 (h n)(同“吼”,怒吼),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 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 夫! 1. 请用“ /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石必倒掷 / 坎穴中有好事者 / 船载以入 2. 解释 棹数小舟棹: 湮于沙上湮: 庞然大物也庞然:尽其肉,乃去去: 3. 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蔽林间窥之 B无案牍之劳形 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4. 翻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5. 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

29、不知”,归纳天 下事相同原理。 概括: 相同原理: 【答案】 1. 石必倒掷 / 坎穴中有好事者 / 船载以入 2. 划船埋没巨大的样子离开 3.C 4. 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探求事物的规律,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洪水冲走呢? 5. (1)只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不知“反激之力” 会让“石必倒掷坎穴中”。只知“庞然大物”而“大骇”,不知驴并无“无异 能”。 (2)天下之事不能简单按常理作主观臆断,天下之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 多。 【译文】 黔地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了一头去。驴运到后却 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驴是个庞然大物,以为它是什

30、 么神物,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惊恐疑惑,不知道 它是什么东西。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 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来来回回地观察驴,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渐渐 地靠近驴子,态度越来越轻侮,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 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 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离开。唉! 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 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

31、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 悲啊! 七、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阋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 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 矣。

3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 死)数年矣。其子稍长,欲归其骨,而贫不能往,恒蹙(c)然如抱深忧。 一日,偶得豆数升,乃屑以为末,水抟成丸,衣以赭(zh 红褐色)土,诈 为卖药者以往,姑以绐(d i 欺哄)取数文钱供口食耳。乃沿途买其药者,虽 危症亦立愈。转相告语,颇得善价,竞藉是达戍所,得父骨以箧负归。归途于 窝集遇三盗,急弃其资斧,负箧奔。盗追及,开箧见骨,怪问其故,涕泣陈 述,共悯而释之,转赠以金。方拜谢间,一盗忽擗(p)砞 m (捶

33、胸顿足)大 恸曰:“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丈夫,自命豪杰,顾及不 能耶?诸君好住,吾今往肃州矣。”语讫,挥手西行。其徒呼使别妻子, 终不反顾。盖所感者深矣。 (纪昀阋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 分) 湮 于沙上()不亦颠 乎() 虽 危症亦立愈()终不反顾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求之下流,固 颠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B转赠以 金扶苏以 数谏故 C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归途于 窝集遇三盗 D以箧负 归负 势竞上 3翻译下列句子( 4 分) (l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此人孱弱如是,尚数千里外求父骨,我堂堂

34、丈夫,白命豪杰,顾及不能 耶? 译文: 4你从这两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2 分) 【甲】文的启示: _ 【乙】文的启示: _ 【答案】 1. (1)埋没(2) 通“癫”疯狂(3) 即使(4) 回头看 2. C 3. (1)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 石兽) 。 (2) 这人如此孱弱,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遗骨。我这个堂堂 男子汉,自命英雄豪杰,反而做不到吗 ? 4. 【甲】文的启示 : “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 得出错误的结论 , 甚至闹出笑话来”或“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 去判断事物”或“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乙】文的

35、启示 : “做人要尽孝道”或“有志者事竟成”或“做好事与尽孝道都 能够感染影响别人”等等。 【参考译文】 : 我十一二岁时 , 听从叔灿若公说 : 老家有个姓齐的人,因犯了罪, 被罚往黑龙江戍守边关,已经死在那里几年了。他的儿子长大后 , 想把父亲的 遗骨迁回老家 , 可家境贫寒 , 不能如愿, 为此, 他终日忧愁不已。一天, 他偶 然得到了几升豆子 , 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把豆子研成细末,用水抟成 丸,外面挂了一层赭石色, 看上去像是药丸。然后, 他带着假药丸 , 谎称卖药的 奔赴黑龙江 , 一路上, 就靠骗几文钱糊口。可也怪了,沿途凡吃了他的药的, 即 使是重病也会立即痊愈。于是人们

36、争相转告 , 使他的药卖出了好价,终于, 他靠 着卖药的钱到达了戍地 , 找到了父亲的遗骨,用一个匣子装好, 然后背着匣子踏 上归程。归途中 , 他在丛林里碰上了三个强盗,慌忙之中,丢弃了钱财,只背 着骨匣奔跑。强盗以为匣子里装有宝物 , 就追上去抓住了他。等打开匣子见到 骨骸, 感到十分奇怪 , 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哭着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强盗 听后, 深受感动 , 不仅退回他的财物 , 还赠了他一些银钱。他急忙拜谢。忽然, 一个强盗顿足大哭道 : “这人如此孱弱 , 尚能历尽艰辛,到千里之外寻找父亲的 遗骨。 我这个堂堂男子汉 , 自命英雄豪杰 , 反而做不到吗 ? 诸位保重,我也要 到甘

37、肃去收父亲的遗骨了。”说完,他挥了挥手,奔西方而去。他的同伙呼喊 他, 请他回家与妻子告别 , 他连头也没回,这是被齐某之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了。 八、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沧州南,、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 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 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 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 何而去夫猫也!” 【注释】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垣墉:墙壁。(刘基郁离子捕 鼠) 1、选

38、出下列句子中 ?之? 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3 分) A、闻之 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 于上流 D、吾之 患在鼠 2、解释 山门圮 于河()棹 数小舟() 遂反溯流 逆上矣()其子患 之() 3、翻译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4 分) 【答案】 1. D 2. 倒塌划(船)逆流而上担心 3. (1)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深层原因的例子 很多,难道可以依据自己知道的道理主观地推断吗? (2)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

39、寒交迫还很远。 4.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 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译文】有一个赵国人家里患鼠,他去中山国讨要猫。中山国的人给了他一只 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一个多月了,老鼠被猫吃了,但是鸡也被猫吃光 了。他的儿子觉得猫是祸害,告诉他的父亲说:“为何不赶走猫呢?”他的父 亲说:“这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是在于鸡。有了老鼠, 它就偷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破坏我们的器具。 我们将会挨饿受冻,不是比没有鸡吃的害处更大吗?如果没有鸡的话,不吃鸡 罢了,我们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什么(还)

40、要赶走那只猫呢?” 九、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沧州南,、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哂之,曰:“甚矣,农夫之惰 也!数息而后锄,此田竟数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耕,子可示我以耕 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鋤,一鋤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 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田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谬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则不达也。”行者服 而退。 (节选自浑然子) 【注】息:呼吸。哂:嘲笑,讥笑。移时:不多时。喘喘焉:气喘吁 吁的样子。焉,的样子。服:心服口服。 1解释下面加

41、点的词语。 (1)求 石兽于水中()(2) 湮 于沙上() (3)气竭 汗雨()(4)谓 农夫曰() 2翻译下面句子。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3. 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1)盖石性坚重 (2)予莫知所以耕 4. 下面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讲学家是从石性、沙性作分析,认为应该在原地寻找石兽。 B【甲】文中老河兵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河 的上游去寻找石兽。 C【乙】文中行者解衣下田,最后倒在田里,表现出他劳动非常卖力。 D【乙】文的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

42、了都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 速不达”。 5.结合甲乙两文,共同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译文】 有个农民在田里耕种,他喘几口气以后才挥一下锄头。有个过路人看见了讥笑 说:“你种田都这个样子,你这个农夫真是太懒了(这边是倒装,顺叙应为:农之惰也, 甚矣。意思是:农民的懒惰太厉害了)! 你喘几口气才挥一下锄头,这样耕田几个月也耕 不完。”农夫说:“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耕地,你可以把耕地的方法示范给我吗?” 过路人脱下衣服走到田里,喘一口气连挥几下锄头,每锄一下都用尽全身的力气。没有多 长时间,他的力气用完了,气喘吁吁,汗如雨下的样子,连声音都发不出了,向前倒在田 里。他对农夫说:“我到

43、今天才知道耕地的不易。” 农夫说:“不是耕田困难,而是你的方法错了!人处理事情也是这样,想要刻意追求速度 反而达不到目的。”过路人心服也口服地离开了。 十、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下题。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 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 壤。绘图列干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 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 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 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

44、,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 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 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干:求见。沟恤:沟渠。歘(x):火光 一现的样子。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自谓可将 十万(率领、带领)B会 有土寇(聚会、会合) B人几 为鱼(几乎)D沟洫甫 成(刚刚)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 是()(2 分) A自练乡兵与之 角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 B.几为 所擒士卒多为 用者 C使试于 一村

45、子墨子闻之,起于 鲁 D如是 日千百遍,惟此六字非独贤者有是 心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译文: _ _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译文: _ _ 9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文后所引何文 勤的“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 们的启示是什么?( 4分) 答: _ _ _ _ 【答案】 6B7B、D 8刘羽冲自认为可以使千里荒野变成肥沃的良田。 拘泥于古法,不思变通的人愚钝,怎么竟愚钝到这样的地步啊? 9没有,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他不懂得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只会死搬书 本,所以失败了。对古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应该辨证地看待,不应将它看得毫 无用处,也不能为它束缚。正确的态度是:既要继承它,又要发展它。 【译文】 有一回,刘羽冲偶然得到一部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