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61981 上传时间:2020-06-07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68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默写汇总(答案版).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 . 第一章地球运动 【考纲 】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辐射、 日地距离适中(保证了温度的适中)、 一定的体积和质量(形成了适合的大气层)、 液态水的存在。 2、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 光球 _ 层、_ 色球层和 _ 日冕层。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 _ 太阳活动 _, 周期约为 _ 11 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 耀斑。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

2、讯受到影响;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 出现“磁暴”现象;进入两极的高空大气,与之碰撞产生极光。 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23 26 。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四季和五带 2)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_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_、 地方时差现象。 3) 自西向东,由_夜_半球进入 _昼_半球的界线叫晨线,由_昼 半球进入 _夜_半球的界线叫昏线。 4) 因_经度不同 _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经度相差_15_,地方时相差1 小时; 某地一天中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 时刻,地方时为_12_点。 5) 全球每隔 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共分为 24 个时区

3、,各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6) 国际日界线原则上指 180 经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7) 春分秋分(北半球的夏半年);太阳直射北 半球,是北 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 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 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半 球相反。 8) 秋分次年春分(北半球的冬半年);太阳直射南 半球,是北 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季节。北半球各纬度昼 长 小 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夜越长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短 夜 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半球相反。 9) 春秋分 :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

4、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0)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 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 以南各纬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11) _ 南北回归 _线之间叫热带, _ 回归 _线到 _极圈 _之间叫温带 ,_ 极圈 _到_极点叫寒带 12) 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是 1 月 初,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是 7 月初,公转速度较慢 。 13) 地球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5、。 14) . 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精品文档 . (1) 图中 AOB为 晨线, B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12 时,AB两点的线速度相同。 (2) 此时北半球的昼长情况昼最长,夜最短,A点的日出 时间为 0 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23 26N,30 E。 15) 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国际标准时间为21 时,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此时日期为 3.21 或 9.23 。 A、 E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 18 时、 15 时。F点的日落时间为 18 时。 (2) 画出两条日期的分界线,并在图中注明新旧两日期。 5、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 地幔 、 地核 (

6、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 面); 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构成。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等, 这些圈层之间相 互 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轨迹,注明二分二至及日期。 第二章大气运动 【考纲】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 风带的分布、 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削弱)作用大气(保温)作用 (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2、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

7、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4、热力环流是指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5、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 太阳辐射 短波 地面增温地面辐射 长波 大气增温大气辐射保温地面 过程过程过程 150 60W 精品文档 . 6 、 甲 地 等 压 线 比 乙 地 等 压 线 稠 密 , 表 明 甲 地 的 比乙地大,风力比乙地风力大(大或小)。 7、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_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_、 _地转偏向力 _。 8、填写以下气压带风带名称;并在图中相应位置画出风带风向。 A

8、_ B_ C_ D_ E_ F_ G_ H_ 9、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_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_ 10、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北半球,夏季向_北_移,冬季向 _南_移。 11、北半球的气压中心: 1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类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冬季夏季冬季夏季 风向西北季风东南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 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3、冷锋是冷 气团主动向暖 气团移动的锋。 我国冬 半年最常见。 如:我国大多数降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 冬春季节的寒潮、沙尘暴、大风。 冷锋过境前:暖气

9、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雨雪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后 。 H 精品文档 .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14、暖锋是暖 气团主动向冷 气团移动的锋。 暖锋过境前:冷 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 ,天气晴朗。 暖锋过境时:出现雾或连续性降水天气,一般降水在锋前。 暖锋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15、准静止锋指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常形成连续性降水的天气。我国长江中下游的 “ 梅雨”就是准静止锋造成的。 16、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状况而言的,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的。 17、气旋控制下的地区

10、一般出现阴雨天气,代表天气台风。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一般出现晴朗天气,代 表天气伏旱。气旋旋转方向:拇指向上,北右南左;反气旋旋转方向:拇指向下,北右南左 18、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植被破坏。 19、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将被淹没;土壤盐碱化;海岸侵蚀现象加强。 (2)影响农业生产;温度带向高纬移动。 (3)影响水循环过程,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极端天气现象增多。 20、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能源结构;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减少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 (3)加强国际合作; (4)减少消费,减少

11、废弃物的排放;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_雨水补给 _、季节性的 _积雪融水 _、永久性的 _冰川融水 _、_地下水补给 _、_湖泊水补给 _。 2.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 _流量 _、_含沙量 _、_结冰期 _、汛期 _、_水位 _。 3.水循环 (1)完成水循环示意图 (2)水循环的类型有_陆地内循环 _、_海上内循环 _、_海陆间循环 _。 (3)水循环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_更新 _状态;缓解了不同纬度_热量 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按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_暖流 _和_寒流 _,前者是指从水温_高_的海区流向水温_低_的海区的洋流。 精品文档 .

12、 6.暖流对沿岸气候有_增温增湿 _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_降温减湿 _作用。 7. _寒暖流交汇处_或_上升流 _的海区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8.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_节省燃料 _,_缩短航线距离 _。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_海雾 _,对航海不利。 5.洋流前进时,受_陆地形状 _和_地转偏向力 _力的影响,前进方向发生改变。完成洋流分布图,注意区分洋流性质: 9.洋流有利于 _污染物的扩散 _,加快 _净化速度 _,但是扩大了_污染范围 _。 10.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_干燥少雨 _变为 _多雨 _,引发 _洪涝 _灾害,秘鲁渔 场_减产 (增产 /减产),赤道附

13、近的太平洋西岸地区,气候由原来的 _多雨 _变为 _干燥少雨 _。_拉尼娜 _现象也称为 “反 厄尔尼诺现象” 。 11.我国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上看, _东多西少, 南多北少 _; 从时间分配上看, _夏秋多,冬春少 _。 12.合理利用水资源要从_开源 _和_节流 _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开源措施包括: 合理开采 _地下水 _;_修建水库 _,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配;_跨流域调水 _,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分布;防治_水污染 _; _海水淡化 _;人工增雨等。 节流措施包括: 农业上,改进 _农业灌溉 _技术,发展 _节水 _农业;工业上,提高工业用水的_重复利用率 _;提高公民

14、的 _节水意识 _。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 变质作用、 岩浆活动,它使得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的表现 形式有侵蚀、 搬运、 风化、 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使得地表趋于平缓。 2、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沉积岩、 变质岩、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大理 岩属于变质岩。在沉积岩中有可能找到化石。 3、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 断层。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断层、 背斜、 向斜,丙的地形 为山岭,该地形的成因与乙一样吗?如不一样,请说明:乙:背斜山岭丙:向斜成山。 精品文档 . 4、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岩浆岩 _和 _变质岩 _。分别代

15、表: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 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其中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有_ _,来自地球外部的有_ _。 5、岩石圈可以划分为6 大板块,板块交界处有两种形态,板块张裂区即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碰 撞 区即消亡边界,常形成山脉、海沟、岛弧。 6、主要的地貌类型名称:雅丹地貌、冰川地貌、丹霞地貌、流水地貌、海岸地貌等。 7、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云贵高原,成因流水溶蚀。 8、黄土高原是黄土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区,它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是流水侵蚀 作用。 9、冲积扇一般分布在山前, 河漫滩一般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区,三角洲分布在河流的入海口。 10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

16、响:平原低地中聚落一般沿河流呈线状分布;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平原向山坡过 渡的地带。要注意避开滑坡、泥石流、 崩塌等地质灾害。 11、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线路选在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往往要迂 回前进,要注意避开陡坡、 断层、避开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 水 、 岩石、生物、 土壤和地形等地理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 互联系,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形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 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17、自然地 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 地区。 ( 大气、生物要素易受人类活动干扰) 二、陆地自然带 _海陆位置 _水分 _ _ 植被 _ _纬度位置 _ _热量 _ _土壤 _ 三、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示意图 地域分异规律 从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从沿海到内陆的 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热量水分热量与水分 陆地自然带 地 理 位置 气候 有一定宽度, 呈 带 状。 精品文档 . 1.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和当地的水平自然带基本一致。 2. 相同纬度,山体高度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 类似于

18、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 ,垂直自 然带谱越复杂。 3. 同一山体,同类自然带分布阳坡高 、阴坡低 ;迎风坡位置高、背风 坡位置低。 4. 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5. 同一座山,迎风坡雪线海拔较低,阳坡雪线海拔较高 。 6.纬度低 ,雪线海拔高;纬度高 ,雪线海拔低。全球雪线位置最高地区在 副热带气压带控制地区。 7.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受地形、 洋流、 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 响。 如: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南美大陆南部东岸形成温带 荒漠带。 四、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人口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根据右图填写下表

19、: 甲国丙国 人口 增长 模式 现代型传统型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高,低,高自然增长率 人口 问题 人口老龄化,造成: 劳动力不足; 社会压力加大; 国防兵力不足; 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加大 人口增长过快, 带来影响:生态环境破坏; 就业困难; 住房紧张。 人口 政策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计划生育 2、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既要考虑_自然增长率 _,也要考虑 _机械增长率 _。 3、人口的自然增长由_出生率 _和 _死亡率 _共同决定。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人口基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最多不是增长率最高的时刻,而是在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的时刻。 分布 特征 延伸方向东西南

20、北左右 更替方向南北东西高低 典型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地区赤道附近的山脉 精品文档 . 4、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 阶段。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我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 ,增长快 ;农村人口比重大 ;人口性别比例不合理 ( 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 ;人口 素质较低 ;地区分布不平衡。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 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地利用资源,减轻人 口对环境和 社会的压力。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主导作用) 、交通和通信、教育、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影

21、响因素 是气候;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6、我国每年出现的“民工流”属于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经济发达地区)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民 工荒”,原因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其次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内地 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7、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迁入地迁出地 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促进经济 发展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增加劳动者的收入。有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环境。 大量人口迁入, 增加了 _交通 _、_就业、 教育、 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影响经济的发展 8、一个国

22、家或地区能_持续 _供养的 _最大人口数量_叫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_最适宜 _的人口数量叫人口合 理容量。 两者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最主要因素) 、 科技发展程度、 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城市用地分为_商业用地 _、 _工业用地 _、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_、休憩及 _绿化用地 _、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_,住宅区、工业区_、_商业区 _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 区等。 _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多位于_市中心 _、交

23、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有 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_中心商务区 _。工业区需要寻求靠近_河流 _、_公路 _、 铁路 _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地域内部的空间结构_,也叫 _地域分布结构 _,其形成和变化受_经济 _、_历史 _、 _社会 _等因素影响。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的_付租能力 _,影 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_距离市中心远近_和_交通的通达度_。 4.城市等级通常是以_人口规模 _来划分的。城市等级高,提供的服务种类_多_、级别 _高_、服务范围广;在一定区 域内,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

24、_少_、相距 _远 _。 5.人口向 _城市 _集聚和 _城市规模 _不断扩大、 _农村 _变为 _城市的过程,就是城市化。它主要变现为_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上升_、_城市的用地规模扩大_、 _城市人口数量增加_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_城 市人口 _占 _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_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_。 6.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过快的城市化会带来_环境质量下降_、_社会治安 _、_交通拥挤 _、_生物多样性 减少 _、_地面沉降 _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严格控制_大城市规模 _、合理发展 _中小城市 _、建设 _新区和卫星城_、_加强管理 _、

25、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等。 7.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起步早晚 目前所处阶段晚期中期加速阶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 _慢_,出现 _逆城市化 _现象。城市化速度 _快 _,出现 _郊区城市化 _现象。 城市环境问题突出。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相适应,例如_巴西 _、_墨西哥 _ 精品文档 . 8.城市区位因素有_河流 _、_地形 _、_气候 _、 _资源 _、/_政治、_科技 _、_宗教 _、_交通 _ 9.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 (1)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_外缘。交通便利,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口 _、环境优美,公共设施配套完善。

26、(2)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在内城和_工业区附近。地价较低,交通较便利。 (3)大型商业网点(大型超市、批发为主的超市等):一般不在市中心。地价较_低_,交通便利 _。 (4)零售型的商业网点:多位于市中心。靠近消费人群,交通便利 _。 10.郊区城市化 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逆城市化的前提条件。逆城市化是城市郊区化的结 果,城市化的后期现象,一种高级形式。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 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 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或

27、乡村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 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一、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土壤、 水源、 地形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交通、 劳动力、 政策、 科技 其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28、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二、农业地域 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以植物为对象的农业地域类型:_季风水田农业_ 、 _商品谷物农业_ 以动物为对象的农业地域类型:_大牧场放牧业_ 、_畜牧业 _ 混合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典型地区是澳大利亚的墨累 - 达令盆地,它形成 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 _区(主要是 _东南亚 _、_南亚 _及_东亚 _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 带雨林气候区。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是(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_高_,但 _商品

29、率低 _。 (3)机械化和科技 水平比较 _低_。 (4)_水利工程量大_。 精品文档 . 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4、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 、中欧、以及_澳大利亚 _、_新西兰 _等地。由于牛奶及大部 分乳制品不耐贮藏,所以乳畜业的分布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影响西欧乳畜业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市场 和饲料 5、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 交通便利,主要面 向国际市场,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工业 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土地、原料、水源、

30、动力 社会经济条件:政策、市场、劳动力、技术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 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 )、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 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 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新技术、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造成空 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 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

31、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和河流上游;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现代工业发展中,由于科技(冷藏保鲜技术 )和交通的发展,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对工 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重要枢纽及干线对工业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联系类型: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即不同工业间存在着产品、原料的供应关系;空间利用上的工 业联系,即不存在生产工序联系的工业企业,因为需要共用各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以及廉价劳力等因素影响,也可 以布局在同一区域内,例如:我国许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信息联系等。 2

3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3、工业集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 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应;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建设,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4、要求分散布局的工业,主要以交通和运输 为联系基础,在发达国家比较常见,容易形成跨国公司。比较常 见的分散工业主要有:产品“ 轻薄短小而且价格昂贵” 的高科技产业 (如) 、结构复杂而且零部件繁多的复杂产品 生产企业 (如 汽车工业)。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1、德国鲁尔区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五大湖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都属于 传统工业

33、区,它们的主要特征:(1) 建立在丰富的煤炭、铁矿等原料、 能源基地附近; (2) 以煤炭、钢铁、机械、 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3) 以 大型企业为核心。 2、传统工业区当前发展状况:(1) 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 严重; 精品文档 . (2)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出现衰落,急需改造。 3、德国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生产结构过于单一;煤炭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整治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产业布局; 完善交通运输网;消 除污染,美化环境。 4、新工业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包括两种类型:(1) 以新兴工业即高技术为主的工业

34、区,如美国硅谷、德国 慕尼黑、日本九州岛、英国苏格兰地区、俄罗斯新西伯利亚。(2) 以 轻工业为主的的出口型工业区,如意大利萨索 洛、普拉托。 5、意大利工业小区模式: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有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基本特点:以中小 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于小城市甚至农村, 实行家庭包工等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美国硅谷电子工业区:(1)主导区位:技术、环境、交通。(2) 主要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 候 温暖;高等院校集中,人才集中,科技发达;便捷的交通;稳定的市场(美国国防部的军事定货); 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交通 1

35、.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公路 _、_铁路 _、水路(或 _水运 _) 、航空(或 _空运 _) 、管道。 2.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1)速度最快 _空运 _、速度最慢 _ 河运 _ (2)运费最高 _空运 _、运费最低 _ 海运 _ (3)运量最大 _海运 _、运量最小 _空运 _ (4)灵活性最强_公路 _、灵活性最差_管道 _ (5)连续性最强_管道 _、连续性最差_水运 _ 3.交通区位因素: _地形因素 _(平原、山地) ,_水文因素 _(河流、沼泽) ,_气候因素 _(暴雨、大风、冻土、积雪), _社会因素 _ (国防、民族) ,_技术因素 _(重要保障),_经济因素 _(根本条

36、件)。 ( 1)铁路线、公路线布局的原则 尽量少占 _耕地 _;避开 _沼泽地 _,尽量避免跨越_河流 _; 避开陡坡、断层和_滑坡、泥石流 _多发的地区,开凿隧道应从_背斜 _(地质构造)部位穿越;尽量连接更多的城 市(居民点) ,以提高 _经济效益 _。 ( 2)港口布局的原则 河港: 地形 _平坦开阔 _;一般位于河流_凹 _岸,_河 宽_水 _深; _城市 _依托,腹地范围广;_陆路交通 _便利,便于 客货周转。 海港: 地形 _平坦开阔 _;背 _风_避 _浪_,港 _宽_水 _深_的_海湾 _( _岩质 _海岸);_城市 _依托,腹地范围广;有便 利的 _陆路交通 _与陆地相联系。

37、 航空港: 地形 _平坦开阔 _,坡度适当;风速较小;大气能见度好;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但有_高速公路 _相连。 4.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表现在:很多商业网点建立在_市区环路边缘_和市区边缘的_高速公路 _沿线;大 城市 _商业中心 _的形成和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5.商业布局原则 (1)市场最优原则:靠近或拥有大量的_消费人口 _ 精品文档 . (2)交通最优原则:有_便捷的交通 _便于商品的转运和吸引大量的_购物者 _。 1.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_自然环境 _之间的关系。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具体表现我国主要分布区 环境污染 A 水污染 B 气体

38、污染 C 固体废弃物污染 D 噪声污染 生态破坏 E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丘陵、云贵高原 F 土地荒漠化 A 土地沙漠化西北地区 B 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 C 土地盐碱化西北及华北的灌溉农业区 G 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减少 ) 能源短缺 H 水资源短缺 华北地区 西北地区 I 能源短缺华北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_共同性 _原则、 _公平性 _原则、 _持续性 _原则。 遵循或违背的基本原则 联合国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公平性 保持高消费持续性 “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性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共同性 4.在可持续发展系统

39、中,生态_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_资源 _和_环境 _的承载力相协调; _经济 _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_数量 _增长,更要追求_质量 _,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 _清洁生产 _和文明消费; _社会 _持续发展是目的,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庞大的 _人口压力 _:主要表现为_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低_; _资源短缺 _令人担忧:主要原因为_资源需求量大_、_人均占有量少_、_资源利用率低_; 深刻的 _环境危机 _:主要表现为 _环境

40、污染 _、生态破坏 _等。 (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途径 人口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循环经济 工业上:推行_清洁生产 _ 农业上:推广_生态农业 _ 循环经济根据三个原则: 资源 _输入减量化 _ 资源 _多次利用 _ 废弃物 _再生 _资源化 环境 一、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 形 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精品文档 . (2) 异: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

41、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的中部。气候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但 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 积少;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多。矿产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 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

42、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 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 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 (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和财力,提高效 率,主要应用于资源调

43、查、 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环境监测方面。 3、 全球定位系统: (GPS)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 速度、 时 间 ;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 领域。 主要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方面,可进行动态监测(GIS 与 RS相结合 ) 5、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 地理信息进行管理、查询、 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6、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

44、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将各种地理信 息按地理坐标,从区域到全球进行整合,并进行的立体、动态的显示。 一、认识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 、 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成因: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沙漠化和 次生盐碱化。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自 然 因 素 人 为 因 素 荒 漠 气候异常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气候干旱 , 大风 日数多 且集中,风力强劲。 水文:河流欠发育,流水

45、作用微弱。 植被、土壤: 植被稀少 , 土壤 发 育差,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精品文档 . 三、荒漠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荒漠化成因治 理 措 施具 体 内 容 水资源利用不 当 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牧区草场合理开采地下水,减少水井数量; 合理分配河流中下游水资源。 气候干旱, 植被覆盖率低, 沙丘活化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体系 封山育 草 ;建坝淤地; 设置沙障工程; 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过度放牧 调节农 、 林 、 牧 用地之间的关系 规划用地,宜林_则林 _,宜 牧则牧 , 退耕还林还草。 (调整农业结构) 过度开垦

46、过度樵采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开发新能源), 推广省柴灶。 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四、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一、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号称“地球之肺”。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类似海绵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二、热带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土壤贫瘠(原因是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 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下的植被体内(而它又最容易遭到人类破坏)。雨林 植被一旦被毁, 雨林生态系统则很难恢复。 三、雨林被毁的原因 1、根本

47、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的需求。 2、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利用: (1)过度的迁移性农业; (2)采矿、水利、公路建设; 形 成 原 因治 理 措 施 自 然 因 素 气候降水强度大 且 集中,侵蚀作用强 ;1、工程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 保塬、护坡、固沟 2、技术措施:发展喷灌、滴灌技术; 发展地膜;间作轮作、套种耕作;培 育 良种等 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 还草; 植树种草、封山育林。 地形地势起伏大 ,坡度陡;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水土保持能力差; 土壤土质疏松或土层薄; 人为 因素 毁林 开荒、乱砍滥伐;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露天采 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主导因素)

48、 精品文档 . 常规能源: 新能源: (3)商业性木材采伐; (4)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 比较森 林湿 地 主要类型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非洲刚果河流域、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地区)、亚 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林、亚寒带针叶林(主要 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 北美洲北部)等 湖泊、沼泽、河流、滩涂、水库等 经济效益提供木材、药材、果品等,增加旅游收入。 提供水资源、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 提供后备土地资源,增加旅游收入。 生态效益 (环境效益) 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保护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7) 美化环境(8) 防风固沙 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调节功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降解功能:净化水体污染物 其他功能: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开发利用中 存在的问题 重开发不重保护,导致森林锐减。 例如:滥伐森林,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