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64257 上传时间:2020-06-0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63.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版初中中考文言文虚词重难点归纳.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文言文虚词 全讲解 2 之(一) 一 【知识详解】 1.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 例: (1)水陆草木 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2)禽兽 之变诈几何哉?狼 2. 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例: (1)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 (2)子曰:“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3. 指示代词,“这个” 例: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4. 动词,到去 例: (1)吾欲 之南海。 为学 例: (2)五一将至,吾欲之北大。 二 【测试一下】 1. 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B.

2、康肃笑而遣 之。 3 C. 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 D. 学而时习 之。 【解析】 A. 代词,代“狼” B. 代词, “他” C. 助词“的” D. 代词,代“知识” 之(二) 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不染。 爱莲说 例:?丝?之乱耳, ?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6、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7、句末,凑足音节,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蒲松龄狼 5 以(二) 1、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来”,可翻译成“来/ 以” 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 狼 河曲智叟亡 以应 愚公移山 2、连词,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 因而” 不宜妄自

3、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3、动词,可译作“认为”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4、补充知识: “以为” 认为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 顺流下 矣。 河中石兽 6 以(之)为:把当做 根据语境可翻译成多种含义,如“委派、任命等”。 以河内守周亚夫 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周亚夫军细柳 而(一) 1、表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又” (前后词性一致,位置可互换) 例: 敏而好学; 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 劝学) 2、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并且” “就” (

4、前后都是动词,强调动作的先 后,不可调换顺序) 例:学而时习之。 ( 论语) 例:虎求百兽而食之 ( 狐假虎威 ) 【测试一下】 1、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 2、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 A. 顺承 B. 并列 C. 转折 D. 修饰 【解析】 7 1、A顺承 2 、B并列 而(二) 【复习题】下列句子中“而”表示的意义和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虎求百兽 而食之 B. 思而不学则殆 C. 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D. 置之地,拔剑撞 而破之 答案:B B项“而”表转折,其余选项表顺承。 3.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然而” 例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

5、爱莲说 ) 例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韩愈马说) 例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4. 表修饰关系,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例 1: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 译文:陈康肃公笑着让他走了。 例 2:朝而往,暮而归。 (欧阳修醉翁亭记 ) 8 译文:清晨前往,黄昏归来。 【练习题】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濯清涟 而不妖。 B.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蟹六跪 而二螯。 D. 自钱孔入, 而钱不湿。 答案:C 例句“而”表转折,C项“而”表并

6、列。 然 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9 3. 形容词,译作“对的”、“正确的”。 例: 吴广以为 然。陈涉世家 4. 作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 2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 望之蔚 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 的”。 例: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

7、茶声然。核舟记 乃 一、 【考点总结】 ? 副词 10 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就” 。 示例: 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黔之驴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 ” 。 示例: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 “就是” 。 示例: 当立者 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示例: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乃入吴寻二陆。周处 ? 代词 译为“ 你” “你的” 。 示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二、 【口诀记忆】 你的语文成绩不好, 于是你的妈妈给

8、你报了木头哥的班课,没想到的 是,才学了一学期,你 竟然考了年级第一。 12 节”之人,为表此意, 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 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 完全丧失了节操。 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 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 臣 节重如山乎? ”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 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介 词 表示处所,译作 “从” 、 “在” 、 “到”等。 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 曹刿论战) 表示动作的对象, 译作“向”“对”“同” “给” “到”等

9、。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 桓、灵也。( 出师表) 贫者语 于富者曰。 ( 为学) 表示被动,可译为 “被”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 于人。 ( 赤壁之战) 表示时间, 可译为: “到” 。 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表示比较,可译为 “比”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 鱼我所欲 也 ) 13 下面两句话的“于”字,用法是否相同? 相与步 于中庭 于我如浮云 其 一、 【 “其”的用法】 1. 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 他(的)、她(的)、它(的) 例:食马者不知 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 指示代词: 那(些)、这(些) 例:欲穷 其林。 (陶渊明桃花源记 )

10、 14 “其中的 ” ,后面多接数词。 例: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2. 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祈使等 例 1: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反问,又、难道 例 2: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揣测,恐怕 例 3:安陵君 其许寡人!( 唐雎不辱使命)祈使,一定,务必 二、 【测试一下 】 A. 他们的 B. 其中的 C. 难道 1.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2.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 ) 3. 蜀之鄙有二僧, 其一贫, 其一富。 ( ) 焉 他怎么 在这里 呢 1、 【知识讲解】 一、代词,相当于“之” 例: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 例:复寻莉哥问 焉。 二、疑问代词,

11、可译为“哪里” “怎么” 15 例:且 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是 焉得为大丈夫乎?孟子二章 三、于此, 在这里,在其中 例:二石兽并沉 焉。河中石兽 例:不复出 焉。桃花源记 四、句末问语气词,可译为“呢” 例:万钟于我何加 焉!鱼我所欲也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 【测试一下】 u 下列句子中 “焉”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B且 焉置土石 C 二石兽并沉 焉 D 不复出 焉 【为】 一知识讲解 16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义。 例句: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两人最终共同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朋友。 2以为,认为

12、。 例句: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认为)您非常有智慧呢?” 3判断词,是。 例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家就像是刀和砧板 , 我们就是任人宰割的鱼和肉。 (二)介词 1表被动,译为“被” 。 例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例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请允许我用赵国的十五个城池来给秦王贺寿。 4对,向。 例句: 不足为外人道也。 17 这件事情不值得对外人说起。 二巩固练习 一课例题 1

13、: 判断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括号内)是否正确。 1 士卒多为 用者(是) 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为:被。解释不正确。 2 为 坛而盟(修建) 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为:修建。解释正确。 一课例题 2:下列各项中画线虚词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卒相与欢, 为刎颈之交。 为:成为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被 C 不足 为外人道也。 为:对 D 请以赵十五城 为秦王寿。 为:作为 答案:D 为:给 虽 1. 虽然 18 后接已经发生的情况(现实) 神?虽寿,犹有竟时。 ?虽寿 游?虽未盛,泉 ?茗者,罍 ?歌者。 满井游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佳肴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14、?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2. 即使,纵然 后接未曾发生的事情(假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我之死,有 ?存焉。 愚公移 ? 20 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 则 1、 【知识讲解】 一、连词,表示承接,就、便 。 例:学而不思 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论语 二、连词,表示转折,可是,却 。 例:至 则无可用。 黔之驴 三、连词,表示假设,假使,如果 。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 生于忧患, 死于 安乐 ) 四、副词,用于判断句中,是,就是 。 例:此 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 【测试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 则名。 陋室铭 则:就 乎 1、 【知识讲解】 一、语气词, 表示反问、疑问、商量、感叹等语气。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21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用于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处所、 时间等。 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2、 【测试一下】 相与枕藉 乎舟中。 前赤壁赋 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