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6571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1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洞庭湖经济史话(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农业沃野千里鱼米乡洞庭湖区地处长江中游平原,河网稠密,灌溉便利,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是开展农业生产的一块宝地。自秦汉以来,农业生产一直是洞庭湖区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第一节农业的兴起与开展一、稻花飘香八千年世界农业起源于何时?国内外学者一直十分关注。有史志记载,国外最早的农耕文化遗迹是在埃及尼罗河泛滥平原上发现的距今约1700018300年的小麦、裸麦碳化壳粒,经鉴定为栽培种属,时当旧石器时代晚期。洞庭湖区的农业起源时间,学术界曾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几千年前从印度传过来的,有的认为是从中原传过来的,还有的认为是从江浙传过来的。但据近几年洞庭湖区出土文物分析,洞庭湖区应是

2、我国稻作农业最主要的发源地。新石器时代(约100OO年前)的洞庭湖区先民已跨入现代人的行列,经济主要为农业,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为磨制石器,有刀、斧、铸、镰、锄、犁,还有木耒,从中耕、除草到收割的生产工具根本上具备。农业的初步开展,又促进了畜牧业的开展,猪、牛等化石随处可见,说明这些动物已作为家畜来饲养。在澧县的彭头山、八十培等遗址均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水稻。特别是八十均发现的稻谷数量更是惊人,在数平方米的范围内竟收集L5万粒,这不仅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稻谷稻米中最早的一批,而且数量远远超过了国内其他地方已收集的总和。根据其形态,农业学家认为多是栽培稻。城头山稻田遗址应属于汤家岗文化时期,距今

3、约6500年。稻田原生地面由东南向西北略呈倾斜走向的凹槽地形,采取与凹槽两边平行人工垒筑田域形成田丘,现已揭露出三丘。这三丘古稻田平行排列着,长度在30米以上,最大的一丘宽4米多,田域之间是平整的厚30厘米的纯洁的灰色田土,为静水沉积。田丘平面整平,显出稻田所特有的龟裂纹,剖面可清晰见到水稻根须。田土中含有不少稻叶、稻茎、稻谷,稻谷硅质体含量很高,接近于现代稻田。稻田旁边有蓄水坑、流水沟等灌溉设施。该处稻田遗址,是目前已揭露出来的世界上最早、形状最好、保存最完整的水稻田。澧县梦溪三元宫、安乡县汤家岗、华容县车鼓山等大溪文化遗址中,也发现有谷壳、稻杆(三元宫、汤家岗)和米粒(车鼓山)的印痕,并发

4、现有陶片和牛、猪、羊的骨骼,说明此时的洞庭湖区已有人类聚居,并通过千百次观察,认识到野生植物有荣有枯的现象,乃以其种籽试种之,便逐渐由采集野果、渔猎及山伐,逐渐向农作物栽培过渡。这些发现,最终使“中国水稻是由南亚传来的传统观点暗然失色,确证了洞庭湖区先民在驯化和栽培稻谷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历史功绩。夏、商、周代,洞庭湖区先民农具中砍伐用的斧,挖土用的锚、铲,收割用的刀、镰,均以石器为主,以青铜器为辅。耕作方法开始从刀耕、耒相耕到犁耕,从烧田法、休耕法到岁耕法,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西周时,包括洞庭湖区在内的荆楚之地的农业生产水平,已接近中原地区和其他邻近地区。特别是楚人到达洞庭湖区后,带来了冶

5、炼技术,因而铁制农具迅速取代石器,农业生产工具发生质的变化。常德德山、华容丰家山、岳阳蛇形山等楚墓中出土的铁锚和铁削即是物证。同时,楚国贵族为了“量入修赋,以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还进行了中国最早的农业资源调查与土地规划。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正式跨入铁器时代,生产力由此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北方铁犁牛耕开始普遍使用,孟子滕文公(上)中提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开沟引水工程开始进行,深耕与绿肥也已使用,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增加,但许多地方还保存着原始森林或沼泽状态,地方卑湿,草木茂密,夏季酷热,多有虫蛇。史记货殖列传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地势饶食,无饥瑾

6、之患。汉书地理志也载:“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果隋嬴蛤,食物常足。故能赢偷生,而亡积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这些记载都说明,在公元前54世纪,洞庭湖区一带的农业虽仍有火耕水耨,但绝大局部地方已处于“无饥瑾之患、“不忧冻饿的状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雒、庞、长沙,楚之粟也。说明那些富饶的平原之地,已成为楚国主要的粮食产区。秦汉时代,全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更大的开展。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农业开展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形势,其主要表现:一是生产工具的改进。过去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耒耙。到汉武帝末年,竭力奖励农业,下诏日:“方今之务,在于力农,并重用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推行代田法,

7、首先创制了耕地用的耦犁和播种用的楼车等新式农具,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开展。洞庭湖区在西汉后期,落后的耒耕得到改变。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载:“荆州连年久旱,百姓饥穷(州牧)费兴到部假贷犁牛种食,阔其租赋,几可以解释安辑。犁牛种食关系到“安辑,说明牛耕在生产中已经非常重要且十分普遍。东汉后期,洞庭湖区人口发生了显著变化。据太平御览引广志载:魏时,关中“顷遭兵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余万家。后汉书郡国志载,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武陵郡人口净增7万,长沙郡(西汉为长沙国)增人口82万,当时洞庭湖区的东部和南部都属长沙郡,净增的人口应是不少。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农业生产有新的

8、开展。三国、南北朝时,亦承东汉的传统而推广牛耕。三国志吴志卷一孙权传载,孙权报陆逊书日:“今孤父子,亲自受田,车中八牛以为四耦,自东吴至东晋、南北朝,皆牛、田相连而叙述,又创造了水田以牛耙的秒,是洞庭湖区牛耕之盛的具体表现。加上社会比较安定,四方土民“避地江南者甚众,土著之人与南流的侨人共同劳动,地广野辟,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洞庭湖区农业已非昔日火耕水耨的旧观。宋书卷二四孔季恭等传末“史臣论载:“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樗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州)城跨南土之富,扬(州)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帛之饶,覆衣天下。唐代,南北方的农业继续开展。南

9、方的农器、水具不断进步,如在犁耙的改进、秒的应用、简车的创造以及水利灌溉网的形成等,不但赶上北方,而且开始占据优势地位。韩愈在送陆歙州诗序中称:“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这个“江南,包括洞庭湖区的整个长江以南广阔地区。元和二年(807年),李吉甫撰元和园计簿,谈到当时唐朝23道中,有凤翔、河东、范阳、淮西等15道,不申户口。“每岁赋入催办,止于浙东西、宣翕、淮南、江西、岳鄂、福建、湖南等八道。当时洞庭湖区占有岳鄂道的大局部,湖南道的一局部,共有4州(岳州、潭州、朗州、澧州),约占唐朝赋入的1/12。旧唐书刘晏传载:“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沧波挂席,西指长安,三泰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

10、待此而强。可见,到了唐代后期,洞庭湖区的漕粮,对全国政治、军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傅筑夫、王毓瑚编:中国经济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1页。宋代,洞庭湖区农业开展较快,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的劝导和鼓励。宋代历朝,特别是北宋各朝,都注意奖励农桑,有关这一类的诏令,在宋史里是连篇累牍。二是垦辟荒田。宋承唐末五代大乱之后,除了号召人户返回农村,垦辟荒田外,又将所没收的大量无主荒田以屯田或营田方式,召人佃耕,由官家供给耕牛、种粮和必要的农舍耕具等,收成后,照各地私人地主收租方法收取地租。三是讲求种植方法,引进优良品种;四是改进生产工具;五是兴修水利。据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的估计,“在宋代

11、至少有496项水利工程收到了效果,而唐代只有91项。这样,宋代的农业不仅获得了迅速恢复,而且到达了历史上最高开展水平,成为“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朝廷每年从东南六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路、两浙路),漕运米麦六百万担至京师(今河南开封市),湖南约占1/7。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二有一条具体记载,这六百万担漕粮中,“淮南一百三十万担,江南东路九十九万一千一百担,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零九千九百担,荆湖南路六十五万担,荆湖北路三十五万担,两浙路一百五十万担。当时荆湖北路(今湖北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屡遭金兵入侵,破坏严重,弄得“户田稀少,上述“三十五万担中,主要

12、由洞庭湖区鼎(今常德鼎城、武陵区和桃源、汉寿县一带)、澧(今津市、安乡、澧县、临澧、石门一带)等州承当,加上荆湖南路承当的局部,估计洞庭湖区约占40万担,占到当时全部漕粮的1/15。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版,第278页。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志上一,农田。元代,是中国封建经济一个缓慢开展阶段。这是因为元人原是一个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部族,它统一中国时,还停滞在奴隶占有制的阶段上,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元朝建立后,加上天灾与人祸相随而至,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其伴生的饥瑾疾疫,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大动乱、大混乱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到元代末叶,大破坏的范围已越过长江,而蔓延到

13、洞庭湖区,不少地方曾一度成为“千里为虚、“荆棘没人的荒凉无人之境。明初,朱元璋出于对曾为陈友谅粮秣前方的洞庭湖区的报复,在湖区各县普遍加赋。明会典载:洪武年间,全国征收秋粮共320多万担,其中岳州一地的秋税粮就有22.8万担,占到全国的1/15,另征丝织绢2930匹,农桑丝织绢730匹。明末清初,由于战乱连绵,洞庭湖区农业生产出现很大的萎缩。康熙年间,清政府减轻赋税,洞庭湖区水稻生产有较大开展,成为著名产米区之一。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湖南历届巡抚在每年水稻收成奏折中,都将洞庭湖区各县早、中、晚稻收成各作一季分别呈览。冯桂芬通道大江运米运盐议:“闻往岁(约1850

14、年前),以楚米(湖南米)接济江浙,实不过三、四千万担,当时的湖南大米,除销售江浙之外,还运到两广、湖北和贵州等地,商品粮的数量是很大的。晚清,帝国主义入侵,战乱不止,咸丰同治后,水旱灾害加剧,农业生产又出现衰退。民国以来,洞庭湖农业生产较清代有开展。如常德,在民国25年(1936年),水稻种植面积到达62170万亩,总产2612.5万石,亩平产粮4.2石。境内平均每年输出稻谷约300万石,占到湖南全省的30%以上,如若加上益阳、岳阳滨湖各县,外销量当在50%以上。19461949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到处抽丁括粮,饥荒普及全省,素称鱼米之乡的洞庭湖区,饿死或因饿自杀的屡见不鲜,加上连年水灾,

15、造成洞庭湖区农业萎缩。1949年,洞庭湖区粮食产量大大减少,仅为171.27万吨。二、新中国农业开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农业获得了较大开展,大致经历了六个开展阶段:(一)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19491952年)在旧中国,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占农村总人口10%以下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总人口50%以上的贫、雇农,所占土地不到10%,土地占有的悬殊性,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开展。全国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除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少数地区外,根本上完成了土改任务,3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得7亿多亩土

16、地,免除了每年约3.5亿公斤粮食的地租。土地改革后,洞庭湖区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大致与常德专区土改后各阶层占有土地情况相似(见表3-2、表3-3)。(见表3-1)o表3-1安化、汉寿、湘阴县土地改革前农村各阶层占地情况县别地主富农中农贫雇农人口土地人口土地人口安化3.3332.2222922资料来源:根据益阳地区志第190页综合编制。为修正后数据,其土他地60单位:%人口土地人口土地16.956汉寿县志第67页、湘阴县志第表3-2常德专区6县40个乡土改前后各阶层占有土地比例单位:个、亩阶层户数人口土改前土改后人口数占总人口的占有土地人平占总土地的占有土地人平占总土地的%总计209448803

17、8100.91499591.71001834222.1100资料来源:常德市志编委会:常德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5页。表3-3常德专区327个乡土改前后各阶层生产生活资料占有单位:%阶层占总户数占总人口占总土地占总山林占总房屋占总农具土改前土改后土改前土改后土改前土改后土改前土改后土改前土改后土改前土改后总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资料来源:常德市志编委会:常德市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15页。统计资料说明,常德地区通过两年多的土改运动,没收地主土地326万亩,山林300万亩,房屋35万多间,耕牛3.44万头,农具5

18、6万件,家具144万件。没收的这些财产,重点分配给了雇农、贫农和佃中农,使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占有的情况发生根本的变化,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开展。1952年,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为66316万元,比1949年的41426万元,增长60.08%;粮食总产量为258.64万吨,比1949年的171.27万吨,增长51%;其他农副产品亦有较大幅度增长。(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稳定开展时期(19531957年)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制度。但随后不久,党和政府又开始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道路。1950年34月,常德地委、专署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互助合作

19、的决议,两次发出指示,要求建立换工、变工、人牛换工等形式的互助组。1951年春,常德县聚宝乡创立了第一个互助组一李寿光互助组。同年冬,出席全省第一次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的南县代表田启发,组成益阳专区最早的常年互助组。到1954年底,常德、益阳农村,分别有60%,53.6%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同时,根据中共中央的精神,从1952年底起,开始着手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年,常德地区试办5个合作社;1954年,共建921个合作社;1955年秋至1956年春,新建合作社13000个,根本实现初级农业合作化。适度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据对参加合作社的37400户社员调查,增加收入的有

20、35300户,增加幅度为10%30%1954年2月,全省第一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洞庭湖区成立。其中,成立最早的有南县安福高级农业社,全社有89户、402人、1100多亩耕地;湘阴县洞庭围农业生产合作社,有127户、469人、1577亩耕地。次年5月,常德地区建立838个高级社,年底开展到7468个,96.96%的农户入社。到1956年底,洞庭湖区根本上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但是,从1955年8月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滋长了“左的情绪,在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所谓“右倾思想的政治气氛下,合作化运动形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1956年春,益阳地区共有高级社354个,入社农

21、户占总农户19.5%;到1957年底,高级社到达3173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8%;常德1956年10月,高级社2931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77.80%。到1957年底,高级社即开展到4869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8.32%。岳阳的情况大体相当,1957年亦全部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也是国民经济开展的第一个五年方案时期,洞庭湖区国民经济快速开展。据常德专区10个县、市统计(含当时已并入的益阳专区各县和华容县),1957年,全区农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为40113万元,比1952年增长25.19%,年均递增4.6%;粮食总产量到达143.03万吨,比1952年增

22、长11.02%;棉花产量到达1.29万吨,比1952年增长35.86%;工业总产值到达7182万元,比1952年增长205.06%;原煤产量L2万吨,比1952年增长16倍;发电量488万千瓦小时,比1952年增长22倍;木材74600立方米,比1952年增长14.77%;棉布产量701万米,比1952年增长181.53%;卷烟产量0.47万箱,比1952年增长80.77%。(三)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剧烈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年,党在农村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并不断地批判反冒进、批判右倾保守主义。在这种形势下,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和大办农村工业的群众运动。1

23、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把小型农业合作社并为大社的建议。从4月份开始,洞庭湖区各地纷纷并社、并乡。7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的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人民公社的概念。7月16日,红旗杂志发表了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的文章,转述了毛泽东关于创办人民公社的意见:“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根本单位。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作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接着,全国人民公社化运动迅速展开,并逐步形成高潮。常德专区及时部署全区的公社化运动,9月8日,建立了洞

24、庭湖区第一个人民公社一一常德县红旗人民公社。10月底,全区农村全部建立人民公社,共计117个,入社农户945000户。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后,“大跃进的群众运动又在洞庭湖区各条战线全面展开,“卫星月、“卫星旬、“卫星日等形式主义的活动不断。在组织农业“大跃进的同时,城乡还贯彻“以钢为纲的工业方针,开展了大炼钢铁运动。常德地区组织干部、工人、农民、学生等50余万人,组成钢铁生产大军,共建“小洋炉10座、小土炉8127座,产铁5.7万吨、土钢1790吨。在炼铁过程中,许多地方的树木被砍伐作燃料,青山变为秃岭;大批劳力调出,田里的粮食无劳动力收割,造成严重浪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导致生产秩序

25、的混乱、强迫命令、瞎指挥,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加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终于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整个洞庭湖区农业总产值,1959年比1958年减少4%左右,1960年又比1959年减少10%以上,特别是粮食产量大大减少,人民生活极端困难,以致造成几万人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面对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峻国民经济形势,国家被迫从1960年开始执行“调整、稳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开展方案,调整工农业比例关系,恢复综合平衡,使农业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常德地区1965年农业总产值到达48926万元,比1957年、1962年,分别增长21.97%、27.11%;轻

26、工业总产值到达4657万元,比1957年、1962年分别增长134.18%156.3%;重工业总产值到达4728万元,比1957年、1962年,分别增长37.68%、67.36%o主要工农业产品中,粮食总产量到达162.89万吨,比1957年增长13.89%;棉花总产量到达3.05万吨,比1957年增长36.17%;原煤产量到达5.85万吨,比1957年增长387.5%;发电量2748万千瓦小时,比1957年增长468.12%;卷烟产量1.54万箱,比1957年增长227.66%。(四)农业生产低速增长和徘徊时期(19661978年)这个时期,主要包括10年动乱和两年的拨乱反正。“文化大革命期

27、间,在政治上,强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理论,大搞阶级斗争;在农业体制上,继续坚持“一大二公,使人民公社体制固定化和标准化,“农业学大寨演变成搞“穷过渡,长期关闭自由市场,“割资本主义尾巴,收回社员自留地,抑制家庭副业,使广阔农村干部和社员受到严重摧残;在农业开展政策上,强调“以粮为纲,使本来单一经营的农业开展路子更加狭窄,同时不切实际地提出并反复强调全国1980年根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这12年间,洞庭湖区农业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农产品供给短缺,低标准凭票供给的紧张状况未能得到根本好转。(五)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高速增长时期(19791984年)1978年12月,中

28、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开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状况,认真地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农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求各地认真纠正农村工作中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加强劳动管理,建立健全生产责任制。对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中共中央经历了从不允许、允许例外、允许小范围到全面推广的过程。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作了肯定,为推动“双包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了主要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政策也作了调整。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仅1979年一年18种

29、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就提高了22.4%;大幅度增加化肥、柴油和农电投入量;进口大批粮食,减少征购量,使农民得以休养生息;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农业根本建设长期积蓄的潜在能量得以释放。这6年间,国民经济开展比较协调,农业出现高速增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洞庭湖区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发挥,农业效益显著提高。(六)农业在波动中增长时期(19851996年)1984年农业大丰收以后,我国开始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1985年,开始实行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合同收购,定购以外的可以自由上市。从1992年4月1日起实行“购销同价政策。1993年2月,

30、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该通知提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到1993底,绝大多数县、市放开粮食价格。在粮食大丰收的情况下,市场粮食价格突然大幅上涨,国家出于对城市粮食供给的担忧,再次提出对收购市场进行管制。1994年强调必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国有粮食部门要掌握市场粮源的70%80%,并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藏制度。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双轨制。1995年,国家提出“米袋子首长负责制。这期间,粮食产量起伏波动,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开展速度在波动中有所下降。洞庭湖

31、区粮食总产量1985年到达760.16万吨,从1986年开始陷入徘徊状况,1989年实现恢复性增长,1990年到达最高纪录的834.17万吨,1991年又开始上下波动,2000年粮食总产量为725.16万吨,比1990年下降13.51虬在粮食总产量发生波动的同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比较大,各种经济作物、肉产品以及水产品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第二节新时期农业的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时期,是我国农业结构进入加速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洞庭湖区农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开展机遇,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其开展变化特征表现在:一、农

32、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开展,洞庭湖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根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据省、市统计部门公布的报告显示,20012003年,洞庭湖区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含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为420.39亿元,其中2003年到达了438.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3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26%,其中:农业产值年均为206.62亿元、林业产值年均为11.69亿元、牧业产值年均为147.63亿元、渔业产值年均为51.97亿元,3年

33、间年均分别增长5.03%、20.4%、1.39%和6.43%,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产量,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粮食产量已连续稳定在每年623万吨647万吨的水平,棉花产量稳定在13万吨17万吨的水平,油料产量稳定在45万吨60万吨的水平,出栏牲猪稳定在1400万头1560万头的水平,水果产量稳定在120万吨150万吨的水平,水产品产量稳定在67万吨76万吨水平,均大大超过了“八五、“九五期间的年产量。如岳阳市的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1949年分别为59.76万吨、0.20万吨和0.69万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粮、棉、油产量成倍增加。粮食产量自1985年突破239.

34、45万吨以后,虽然由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但产量一直稳定在220万吨以上的水平。2003年,粮、棉、油已分别到达227.14万吨、4.62万吨和10.76万吨。粮食产量比1949年提高了2.8倍,比改革开放前的1975年提高了34.5%;棉花产量比1949年提高了21.1倍,比1975年提高了1.79倍;油料产量比1949年提高了13.59倍,比1975年提高了6.12倍。所有这些,充分说明洞庭湖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已经登上一个新台阶(见表3-4)。表3-4岳阳市粮棉油产量开展变化表单位:万吨年份粮食总产量其中稻谷产量棉花总产量油料总产量资料来源:根据岳阳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

35、9491988第154165页和20002003年岳阳市统计年报综合编制。2003年湖南省农产品产量“排行榜上,洞庭湖区的粮食、棉花、油料、牲猪、水果、水产品产量,都排在重要位置(见表3-5)。表3-52003年洞庭湖区与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万吨项别全省三市合计岳阳常德益阳资料来源:湖南省统计局2003年统计年报。全省棉花产量在2003年统计年报中为16.31万吨,少于常德、益阳、岳阳三市年报总数,故采用全省2001年19万吨,再按两年10%增长率得出2003年估算数。在农产品总量增加的同时,品种增多,品质改善,均衡供给能力大大增强,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根本平衡、丰年有余,由卖方

36、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据初步估算,目前洞庭湖区100多种农副产品中,供过于求的占30%,供求根本平衡的占60%,多少代人梦寐以求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但愿苍生得温饱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新的历史时期洞庭湖区农业最根本的特征。二、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下降世界各国经济开展的历程说明,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化建设都是以农业的开展为基础和起点的。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总体经济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在总体经济中的地位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原来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蜕变为最受冷遇的边缘弱势产业,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洞庭湖区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农业曾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

37、要的地位。但20012003年,洞庭湖区国民经济总量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11.27%,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3.36%和14.85%,而同期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增加值年均仅增长3.92%,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27.34%下降为2003年的22.84%,下降了4.5个百分点(见表3-6)。表3-6洞庭湖区国内生产总值各业所占比重表单位:万元项别2000年2003年GDP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GDP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资料来源:据20002003年岳阳、常德、益阳市统计年报和有关资料编制。据有关统计资料统计,洞庭湖区主要农产品在全省的比重,也多呈下

38、降趋势。如民国24年(1935年),常德每年生产稻谷67万吨,占全省的11%,安乡居第一;棉花近1500吨,占全省80%以上,常德县居第一;湘莲1500吨,占全省90%,常德、安乡、汉寿居前;年产鲜鱼14万担,占全省1/3,常德县居前;家禽1亿多只,蛋20余亿枚,分别占全省1/5、1/4,澧县居前。但到2003年,这些产品在全省所占比重,都已大大下降。三、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在过去10年间,洞庭湖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种植业结构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全面开展;农业内部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

39、林牧渔业共同开展;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产业协调开展,农业的区域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得到发挥。在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中,农业份额一直呈下降趋势,而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不断上升。1949年以来,岳阳市农业总产值构成情况的变化,就充分说明洞庭湖区农业,加速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见表3-7)。表3-7岳阳市农业总业值构成情况变化表(一)(1990年不变价)单位:万元年份农业总产值种植业(含副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其中粮食产值占总产值比例续表3-7岳阳市农业总业值构成情况变化表(一)(1990年不变价)单位:万元年份农业总产值种植业(含副业)产值占总产值比例其中粮食产值占

40、总产值比例资料来源:根据岳阳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8第142143页和19902003年岳阳市统计资料综合编制。表3-7岳阳市农业总业值构成情况变化表(二)(1990年不变价)单位:万元年份农业总产值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占总产值产值占总产值产值占总产值19496039930555.1795513.227904.6续表3-7岳阳市农业总业值构成情况变化表(二)(1990年不变价)单位:万元年份农业总产值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占总产值产值占总产值产值占总产值19528304734604.2945911.424923.0195710123243094.31555515.433853.31962943

41、2534443.71170612.432023.4196511830646353.91791015.167185.7197014903857113.82299715.461584.1197518738278424.23112916.6102355.5198022333269943.14052318.160072.71985351190100152.98407323.9180195.119528304734604.2945911.424923.01990433807130643.011827327.3356418.21995619838183963.022656036.68254613.3200

42、0747716172012.326895036.013098717.52003876583367174.230799635.115168817.3资料来源:根据岳阳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8第142143页和19902003年岳阳市统计年报综合编制。洞庭湖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几年来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许多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副产品加工、营销企业为龙头,对外开拓市场,对内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采用合同、契约等形式与农户结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湖南省正虹、伟业公司的“公司+农户模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带动型。地处屈原管理区的正虹饲料集团

43、公司,是我国第一家饲料上市公司。2003年,共产饲料50万吨,年销售15亿元。他们多年探索、推行的“公司+农户养猪模式,已在湖南和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他们的具体做法是:由农户提出养猪申请后,与公司签订喂养合同,公司无息贷放饲料、免费强制防疫、无偿进行技术效劳、保价回收牲猪。农户自建猪舍、负责养殖、为公司提供合格肥猪。目前,全区参与“公司十农户经营的养殖户占全区生猪养殖户的50%以上。该模式的运作,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3年,全区生产销售饲料62.31万吨,出栏生猪59万头,加上运输和其他效劳收入,整个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8亿元。位于安乡县的湖南洞庭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家实施“

44、洞庭湖区退田还湖草畜一体化工程示范工程。他们以鹅产业为基础,集良种繁育、养殖、饲料加工及食品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产业化建设分为三大板块,基础板块一洞庭草鹅种繁育场,开展板块一一鹅业绿色食品公司,保障板块一一中美合作洞庭牧业饲料公司,此外,还有一个协同板块一一中港合资鹅皇烧腊有限责任公司。四个板块有机结合,协调运行,共同开展壮大鹅业绿色食品产业。公司制定的中长期开展目标,是力争两年之内产值过亿、利税超过千万元。(二)产调效劳公司先导型这是汩罗市大荆、黄市等乡镇创造的模式。产调公司系农业股份制企业,由镇政府分流干部联合基地村组的农户入股组成。公司以

45、自主经营和合作经营两种方式组织生产、销售、农副产品加工、种苗供给和农业技术效劳。公司对合作经营的农户垫付生产本钱、负责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产品包销合同,销售纯收入按公司四、农户六分成。对农业科技的效劳,主要是通过“五个一活动进行,即一部热线电话、一张公开承诺效劳书、一张优质效劳卡、一张处方笺、一份技术资料,与公司新技术试验户、新工程示范户和技术协作户建立密切联系,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三)家庭农场示范型这是以农户家庭为根本组织单位,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开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在洞庭

46、湖区,这种家庭农场以常德市开展最快,规模也最大。全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已达8800多个,户均经营面积32亩,最大的达300亩。实践说明,家庭农场不仅适应传统农业的要求,而且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不仅适应农业小规模经营要求,也适应农业大规模经营要求;不仅适应农业生产特点,也适应农业经营特点。它作为组织载体,既支撑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又支撑着现代农业向纵深开展,其长效作用十清楚显。同时还说明,家庭农场既适应农民的组织习惯和心理习惯的客观要求,又适应农业的组织完善与创新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进一步开展家庭农场,将是实现我国农业微观组织及其经营机制创新的根本目标模式,也是稳

47、定农民家庭经营制的有效选择。(四)合同生产联动型合同生产是指由独立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一一农户、农场、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和销售商等,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联需要,彼此签订产销合同,规定农产品生产的品种数量、质量规格、供货时间、价格水平,以及生产的技术效劳等,以确立缔约双方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将合同生产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模式,在于它可将相关的各个组织载体要素联成一体,发挥出产业一体化的种种效能,而且从组织关系上也不同于其他企业模式和合作社模式。(五)批发市场辐射型这主要是以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为载体,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合同契约等经济手段,集资建设市场基础

48、设施,辐射带动生产基地的形成、开展和农户的专业化生产,促使各类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常德甘露寺、岳阳花板桥蔬菜批发市场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关系,就属这种类型。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洞庭湖区农村还出现了“一村一品的经济模式。“一村一品,是指一个村或一个地域,依据其地理、资源、技术优势,多数农户或多数劳动力从事某个产品、某一个行业的商品性生产,带有一定的专业性,且这一产品或行业的产值,在全村经济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早在1984年5月,益阳县天成垸乡全丰村,就办起了“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下设砖瓦厂、粉丝厂、芒麻脱胶厂、服装厂、汽车修理厂、木制加工厂、饲料厂等18家村办企业,年产值达200多万元。当年7月,时任中共湖南省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中国史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