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

上传人:xgx5959 文档编号:5568038 上传时间:2020-06-0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该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遵循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

2、和价值,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绪论珍惜大学生生活开拓新的境界(6课时)。(一)适应人生新阶段(2课时)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有浓厚的学习与研究和成才的氛围。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学习要求、生活环境、社会活动。2.提高独立生活努力。确立独立生活的意识,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4.培养优良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二)肩负历史使命(1课时)1.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

3、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2.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德是成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3.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2课时)1.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2.把

4、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3.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人的素质是一个多层次的有机统一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这个有机体中不可缺少的两钟基本素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体现了对每个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为大学生加强修养,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四)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1课时)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有助于当代大

5、学生认识立志、树的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学习科学理论,注重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五)实践课(4课时)1.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校园,讲述校史,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写一篇对大学生活打算的文章。如:我将怎样度过大学生活。2.组织讨论,主题:我看荣与辱。作业:1.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2.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有哪些?思考

6、题:1.大学生应该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2.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学科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题目: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本科学生。学时:3学时(理论)。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教育部。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把握实现理想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引导大学生坚持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统一,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本章的基本

7、要求是,使大学生认识到追求远大理想、坚持崇高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理解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的科学依据;理解如何确立理想信念、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化理想为现实等问题。三、教学重点1、理想信念的概念2、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3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4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四、教学难点1理想信念的概念及其与信仰的区别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关系五、教学手段:系统讲述。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六、参考资料: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列宁列宁青年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毛泽东青

8、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七、授课内容、学时、程序:一、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才(1学时)(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二)信念的含义与特征。(三)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意义。1.理想信念的作用:指引人生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2.理想信念与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二、树立科学

9、的理想信念(1学时)(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二)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三、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1学时)(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2.坚定信念。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七、作业:1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

10、理想信念?2如何认识志存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学科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题目: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本科学生。学时:3学时(理论)。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教育部。二、教学目的及要求: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继承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

11、为耻”,做一个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三、本章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一)、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问题这是本章第一节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这一章的一个亮点。这个概念与以往教材关于爱国主义的概念相比,有多方面的进步。1.这个概念说明了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过去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大多没有提出调节对象问题。2.这个概念对爱国主义的实质阐述得更加全面和科学。它从

12、多个侧面、多个学科视角去阐述爱国主义的实质,将爱国主义的实质界定为“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过去的教材大都认为爱国主义的实质是道德规范,正确却不全面。因为爱国主义同时还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和衡量每个中国人政治态度的重要政治原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重要法律规范。这样的界定更加准确、全面和科学。3.本教材对爱国主义的解释增加了一个质的规定: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克服万难,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精神支柱。而这个精神支柱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这个本质界定更加明确了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极其重要地位和

13、价值。4.本教材关于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对祖国的深厚情感说得更为具体和透彻。既说明了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产生的基础“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人民对祖国深厚感情的内涵“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这样的概括比更深入、更全面、更完整,也更加符合实际。深入理解爱国主义概念是深入理解本章全部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调节对象、爱国主义的实质、爱国主义多包含的深刻丰富的感情,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传统、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二)、关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与怎样弘扬爱国主义问题这个问题是本章第二节第二目“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的”的核心问

14、题。“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怎样弘扬爱国主义?”这既是本章的一个重点问题,又是本章的一个难点问题。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条件下必须弘扬爱国主义依据主要有两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本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代表者。人们所处的时代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并存的时代。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只有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才能使每个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获得共同发展。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尽管经济全球化使国家的部分职能也处于变革之中,但国家作为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未变,国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最具权威的唯一代表者地位和功能

15、未变。在今天的世界,哪个民族削弱了国家的地位和能力,哪个民族就将面临毁灭性的生存危机。这已被当代世界历史所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独立主体。无论是区域性的经济联盟,还是跨国公司,都不具有民族国家的主体地位。无论与一个国家内的何种组织和个人做何种交往就互动,都必须首先与这个国家打交道,并征得它的认可,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是促使经济全球化正常发展的最具实力的制约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事件却不可避免的受大国的影响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仍然是维护本民族权益,抗衡大国控制和掠夺的最具实力的权威力量,这种力

16、量是任何其他组织和个人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外敌对势力妄图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战略并未改变。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世界和平、正义与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使中国强大起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1、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加速提高中国的国力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积极应对挑战和风险3、要以宽广的眼界看待世界(三)、关于为什么经济全球化不等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问题这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这个问题的阐述主要在第二节第三目。1.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

17、体化是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指跨国经济活动、跨国经济组织、跨国经济规则普遍化的客观发展趋势。这对发展中国家既是一个发展机会,同时又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政治、文化一体化是指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单一化、同一化和无差别化。其实质就是西方大国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利用其经济和军事优势,采用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的手段,阻挠世界各国政治和文化的多样性选择和发展,推行全球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全盘西化。显然,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一体化有着本质的不同。2.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3.推行政治、文化一体化违背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必然不能得逞4.坚

18、决反对政治、文化一体化的阴谋(四)、关于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这是第一个重点问题的延伸,也是一个理论创新。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的精神、爱好和平的精神、勤劳勇敢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都贯穿着爱国主义精神,并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和实践中,都发挥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自觉维护国家民族整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共同价值基础。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自觉认同和维护是贯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根主线。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张里,都蕴涵着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

19、系,国家与国家关系的理念和态度,并且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基础。这种价值基础直接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两个方面:对内表现为“团结统一”;对外表现为“爱好和平”。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政治原则。这主要表现为,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高行为原则。中华民族的制度和行为规范最终都表现为和指向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践行团结统一这一最高政治原则和标准上。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动力源泉。这主要表现为,对祖国的崇高的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对当代有为青年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始终保持昂

20、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自身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和理想的重要保障。要以宽阔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弘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所不断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要以实践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为参照系,确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等。要以创新的眼光看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于创新,创新必须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也必须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批判地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

21、长处。(五)、关于弘扬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问题这个问题是本章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弘扬时代精神是弘扬爱国主义的必然要求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历史基础,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的当代发展。爱国主义为时代精神提供了基础和源泉,而时代精神则通过解决时代性课题推动历史前进。没有时代精神就无法回应和解决时代课题,也就没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必须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时代精神的本质,时代精神是爱国主义这一本质在当代的表现。爱国主义具体表现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精神。今天,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

22、精神是当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时代要求和最新体现。2.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怎样理解呢?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实干兴邦的行动,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它是时代精神的本质,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灵魂,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保障。我国特定的国情和需求,决定了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只有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迫切需要。创造性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典型特征。3.认识和掌握弘

23、扬改革创新精神的基本要求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做到:提倡理论创新。鼓励制度创新。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塑造创新型人格。四、本章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坚持备课的方向性本章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要自觉坚持备课的正确方向,对所阐述的问题一定要吃透有关文件精神,坚持理论阐述、知识介绍和概念界定的准确性和正确性。(二)、坚持备课的科学性本章涉及问题重大,领域很宽,由于教材的篇幅所限,每个问题都用语简练。编写讲稿一定要掌握本章的基本精神,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充分论证,有强大的说服力。本章的重点是第二节“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其中四个重点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

24、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和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这要求备课时,对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从严密的逻辑论证、知识的补充和典型案例选择上下大功夫,创造充分的说服力,切忌泛泛而论,走过场。(三)、采用主体性教学方法(即双主体或多主体教学法)本章教学是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是教师意志与学生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它包涵三个统一,即教学过程与学生特殊接受过程的统一、是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教学过程和学生自我意识分化和同一的统一,因此,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教材为基础,采用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电化教学、参观访问等灵活有效的科学方法

25、,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实现教学的基本目的。五、参考资料:1.胡锦涛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9年5月5日。2.爱国主义实施纲要,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六、教学组织设计:主要内容本章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三节讲授,从第一节到第三节,内容层层展开并逐次深化,完成全章的教学任务。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刻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主要讲清三个问题:“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第二节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26、,主要讲清四个问题:“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第三节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立志“做忠诚的爱国者”,主要讲清四个问题:“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学科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题目: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本科学生。学时:6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教育部。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根据大学生在人生关、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遇到的

27、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背景,帮助大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分析和理解人生问题时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以科学而正确地理解人生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基本要求:能结合自身和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解决的办法。三、教学内容提要: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直接从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切入,从理论上阐释究竟什么是科学而高尚的人生观;第二节提出价值、价值观、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及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等;第三节谈人生环境,从身与心、个人与他人到个人与社会,最后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五、教学

28、的重点与难点:1、重点:如何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与其关系。如何理解人生环境。2、难点:关于“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掘弃错误的人生观。关于“实现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及人性自私”的分析。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师主讲2、案例教学3、课堂讨论4、运用多媒体。七、教学组织与设计:第一课时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内容:一、世界观与人生观:讲清二者的关系。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1、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2、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3、人生价值,辨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第二课时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人生态度与人生观。2、端正人生态度。3、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4、如

29、何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5、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人生观。第三课时第二节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学内容: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什么是价值观?如何理解人生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2、人生价值的标准。3、人生价值的评价:做到四个统一。第四课时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1、社会条件2、个人条件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必须也只能走的两条道路: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五课时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教学内容: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保持心理健康的道理与方法。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1、协调个人与他

30、人的关系应坚持的原则诚信、宽容、互助、四原则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三、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四个统一关系如何认识?四、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第六课时讨论:1、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2、现在的人都非常实际,思考人生目的的问题有针对性吗?3、为什么要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怎样和谐相处?思考题:P63:1、2、3、4、5、6。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学科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题目: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本科学生。学时:6学时(理论)。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教育部二、教学目的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1、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提高他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促进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养成,引导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教学重点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2、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3、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四、教学难点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

32、关系。2、坚持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五、教学手段、方法1、教师主讲2、案例教学3、课堂讨论4、运用多媒体。六、阅读文献1、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三部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七、授课内容、学时、程序: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学时)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1、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1)

33、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统一于劳动实践,劳动是道德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动因。2、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二、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道德的主要功能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

34、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1)道德的认识功能。(2)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教育功能、沟通功能等,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2、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是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1)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2)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3)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5

35、)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社会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三、道德的历史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1、原始社会的道德。2、奴隶社会的道德。3、封建社会的道德。4、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第二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1学时)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

36、统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1、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2、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3、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4、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2、在对待传统道德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1)文化复古主义思潮。(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3、善于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对待其他国家或

37、民族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既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全盘否定。第三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2学时)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古代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国革命道德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即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1)道德从根本上讲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要立足于、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社

38、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2)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重性,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属性,又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实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道德体系。(3)把握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一系列关系。正确认识和运用物质利益原则,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

39、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即道德建设的灵魂,它决定并体现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着道德领域中的种种现象。(1)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由来与发展。(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的依据。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第三,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1)坚持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集体主义是调节国家

40、、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正统一。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3)我国现阶段,集体主义具体要求的三个层次第一,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第二,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第三,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三种不同的道德境界,它们的存在既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前的实际道德状况,也说明了集体主义是人人都可践行的,它能够引导人们沿着道德层次的阶梯循序渐进,不断到达道德的更高境界。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本质上是同一类型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现

41、阶段的具体体现,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的道德理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不仅要适应现阶段经济关系的需要,而且要引导人们向更高的道德目标前进。第四节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学时)一、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大学生掌握并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加强诚信道德建设,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是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锤炼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的意义。(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

42、提出,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3)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提出,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拓展。2、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1)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公民的道德实践中,各个公民道德规范的功能和作用是互相渗透、交叉并行的。(2)大学生应在三个重要环节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第一,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产生认知和认同,全面掌握其内容和要求。第二,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作为行动标准,正确进行道德判断和作出道德选择。第三,积极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

43、境界得到提高。3、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1)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第一,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第二,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第三,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二、大学生与诚信道德1、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德素质。(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2、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建设。三、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1、道德修养贵在自觉。2、认识和把握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思考

44、题:1、道德的本质、功能和作用是什么?2、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在新时期为什么要倡导和实践为人民服务?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4、如何认识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5、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诚信品质?6、当代大学生怎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学科名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题目: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授课教师:教学对象:本科学生。学时:3学时(理论),8学时(实践)。一、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主编教育部。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公共生

45、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加强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本章的教学基本要求是帮助大学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使其充分认清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公德意识,遵守公共生活的法律规范,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的习惯。三、教学重点: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2社会公德极其特点。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4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四、教学难点:1社会公德和国民公德或公民道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问题。2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共生活规范意识培养中的矛盾问题。四、教学手段:系统讲授。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五、参考资料: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1年版3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7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六、实践环节:8学时。主题:做文明大学生活动日。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天的文明活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讨论。七、教学内容提要:第一节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的意义(1学时)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活动范围的广泛性,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