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79077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中考化学专题复习《探究题》.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探究题 解读探究题型 探究题是中考必考题型,具有情境新、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难度大等特点。常围绕 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探究环节设置问题。 突破探究题型 题型一物质成分和性质的探究 方法点拨 此类试题常考查初中化学中重要物质的性质,立足性质、 探究成分。 解答有关反应后物 质成分的探究题时, 一是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去判断物质的成分; 二是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 还要考虑反应物的量。 典例引路 例1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

2、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 (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证明有水生成。 (2)同学们用图1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 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 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确定有 (填化学式 ) 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 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 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如图2 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2】 (3)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棉花,其目的是。 (4) 将 a 端

3、插入蜡烛的焰心。 (5)用酒精灯加热b 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证明蜡烛不 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6)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拓展应用】 (7)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 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一条即可 ) 。 (8)若蜡烛 (CxH4y) 充分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 【解析】 (1) 验证可燃物燃烧是否有水生成的方法是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观察烧杯内 壁是否有小液滴生成。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交流讨论】蜡烛中含有碳

4、元素,当其发生不完全燃烧时可生成炭黑。 (3) 为防止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反应,干扰实验,需放置一团棉花阻挡生成的炭黑与氧化铜 接触。 (4) 若先撤蜡烛,空气会进入玻璃管,使炽热的铜被氧化成氧化铜,故应先熄灭酒精灯,待 玻璃管的温度冷却至室温,再熄灭蜡烛。 (5) 要使可燃物充分燃烧可以采用增大氧气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的措施。 (6) 根据蜡烛燃烧的生成物,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xH4y +(x+y)O2=2yH2O+xCO2。 【答案】 (1) 烧杯内壁有水雾 (2)CO2 炭黑 (3) 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发生反应 (4) 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的温度冷却至室温后,再撤蜡烛 (

5、5) 提供充足的氧气( 或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 (6) CxH4y +(x+y)O2=2yH2O+xCO2 例 2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烧杯中的氢氧 化钙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 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作出猜想】 I.溶质可能是CaCl2与 Ca( OH ) 2 . 溶质可能是CaC12 . 溶质可能是CaCl2与 HCl 【查阅资料】CaC12溶液呈中性 【实验设计】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

6、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观察到酚 酞试液不变色。 于是排除了猜想I , 你认为排除猜想I 的理由是。 小华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预计现象预计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猜想正确 猜想正确 【交流反思】 为确定猜想正确,下列几种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 。 点燃 点燃 3 A.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B.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粉冒气泡 C.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涂抹在pH试纸上,测得溶液的pH7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小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适量

7、氯化钡溶液 A 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1) 小李同学认为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 (2) 小李同学的实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A 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3) 小张同学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只是部分变质。为确定小张同学的猜想,应该对小李同 学的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向试管中加入的氯化钡溶液, 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检验该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4) 小王同学在测定溶液PH实验中,由于紧张先将pH试纸润湿后再去测氢氧化钠溶液的 pH ,你认为他测出该溶液的pH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 【反思】 (5) 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

8、式表示) 。 【拓展应用】 (6) 要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还可使用与小李实验所加试剂不同类别的试剂 是 (填一种试剂即可,用化学式填写) 。 (7)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 (填化学式 ) 溶液。 10. 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 见右图 ), 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 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 液体可能是 ( ) A. 硝酸铵和水 B. 氯化钠和水 C. 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 D. 铜和稀盐酸 15 11. 小兵同学利用棉签设计了如图实验,a 处滴浓氨水, b 处滴酚酞溶液,过一会他观察到b 处的棉花变红,a 处的棉花不变红。下列说

9、法不正确的是( ) A.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氨水的 pH大于 7 C. 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相等 D. 该实验药品用量少并能有效防止氨气逸出 12. (2014嘉兴 ) 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 量时, 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 如图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 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燃,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 : 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 : 该粉末可能

10、是铁粉。 根 据 学 过 的 科 学 知 识 , 有 同 学 认 为 猜 想 一 肯 定 是 错 误 的 , 你 认 为 他 的 理 由 是。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 是。 13. ( 2015安徽 ) 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13溶液和 CuSO4溶液对 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 某研究 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请写出 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定性研究】 (2) 如图甲,可通过观察来定性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 【定量研究】 16 (3) 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要定量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

11、。 【深入研究】 (4) 在 FeC1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起催化作用呢? 猜想 1: 铁离子 (Fe 3+) 起催化作用 ; 猜想 2: 起催化作用 ; 猜想 3: 起催化作用 ;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14. 某小组设计了从某工厂管道烟泥( 含炭黑、 Cu 、 Zn 和 S)回收 Cu的实验方案 : (1) 操作依次为下图中的 (填字母 ) 。 (2)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3)操作会产生一种大气污染物,它的大量排放会造成。 (4)流程中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流程加入的金属X是当今世界上产量最高用途最广泛的金属,X 是。 15. (2014广东

12、 ) 某兴趣小组在做完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后,进行了如图的探究。 17 【猜想】把氧化铜还原成铜的物质是:I.石墨 ; . 。 【实验】用天平称量1. 5 g氧化铜粉末,直接用铝箔纸包裹。 按上述操作步骤实验,黑色粉末,那么猜想 ( 不成立。 【结论】石墨棒能使氧化铜还原成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改进】把石墨棒换成铝粉重复上述操作,又获成功。那么称取等量的铝粉并进行同样的 操 作 , 其 目 的 是。 改 进 后 的 实 验 证 明 , 金 属 铝 与 铜 活 动 性 顺 序 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如果使用复印机的“碳粉”代替石墨棒还原氧化铜,效果更好。联想在空气中灼 烧的铁丝

13、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其原因是。 16. ( 2015郴州 )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 标签如图 ) 。 他们提出可能是Na2SO4、NaHCO3、Na2CO3溶液中的一种,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 究。查阅资料: 三种物质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表 : (1) 小新同学认为该溶液不可能是 , 理由是。 (2) 标签破损的原因: 。 (3) 为确定其成分,小新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 取该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过量的 BaCl2溶液,振荡 则该溶液是Na2CO3溶液 过滤,向滤渣滴加稀盐酸 (4) 小芳认为可以设计更简单的实验方案,该方

14、案是。 ( 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 17. 蛇纹石矿可以看做由MgO 、Fe2O3、Al2O3、SiO2组成。由蛇纹石制取碱式碳酸镁的实验流 程如图所示 : (1)蛇纹石加盐酸溶解后,溶液里除了Mg 2+外,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 (2)进行 I 操作时,控制溶液pH=67(有关氢氧化物沉淀的pH见下表 ) ,沉淀物A中含 有。该操作中Ca(OH)2不能过量,若Ca(OH)2过量,溶液pH会升高,可 能导致溶解,会沉淀析出。 氢氧化物溶液 pH 18 开始沉淀沉淀完全沉淀开始溶解沉淀完全溶解 Fe( OH)32.3 3.4 沉淀不溶沉淀不溶 Al( OH)33.3 5.2 7.8 12

15、.8 Mg(OH)28.6 11.1 沉淀不溶沉淀不溶 (3) 物质循环使用,能节约资源。上述实验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4)确定产品碱式碳酸镁mMgCO3nMg (OH) 2xH2O 的组成。某同学组装仪器如图所 示: 资料查询 : MgCO3、Mg (OH) 2受热易分解,各生成对应的两种氧化物。 实验测得 : 硬质玻璃管中剩余的固体质量为2.0g, D处浓 H2SO4增重 0.9 g,E 处碱石灰增 重 1.76 g,A 装置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 在实验中要持续通入 空气,其目的是 ;通过计算可得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为 4MgCO 3Mg( OH)24H2O。若将 F 装置

16、去掉,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m值 (镇“偏 大” “偏小”或“不变” ,下同 ),x值。 18. ( 2015盐城 ) 实验室中有一瓶长期使用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 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探究。 【发现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NaOH 在空气中不会转化成NaHCO3; BaCl2溶液呈中性, Ba ( OH ) 2是可溶性碱 ; CO2在饱和的NaHCO3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提出猜想】猜想 : NaOH 猜想 II : Na2CO3猜想 III : NaOH和 Na2 CO3 【设计实验】 【收集证据】 (l)若现象 A是有气泡产生, 则 X溶液为, 则 (填

17、 “猜想 I ”“猜 想”或“猜想”) 不成立。 (2) 若 X溶液为 BaC12溶液,现象A是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取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测定其pH,当 pH 7(填“ ” “ 7;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将 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浑浊现象,说明有生成。 结论 : 过碳酸钠具有Na2CO3和 H2O2的双重化学性质。 【工业制备】( 如图 ) (3) 稳定剂的作用是 ;稳定剂中MgCl2和 Na2SiO3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一种难 溶物将过碳酸钠粒子包裹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浊液中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 20 (5) 操作中洗涤晶体的试

18、剂最好选用 (填字母 ) 。 A.饱和 NaCl 溶液 B.水 C.异丙醇 D.稀盐酸 (6)根据如表数据,你认为上述制备反应的最佳温度范围是。 温度范围 / 510 1015 1520 20 25 活性氧含量 /% 13.94 14.02 15.05 14.46 “鱼浮灵”的产率/% 85.49 85.78 88.38 83.01 注: 活性氧含量是指产品中能转化为O2的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组成测定】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产品中活性氧含量测定和过碳酸钠(xNa2CO3yH2O2)组成 的测定 ( 杂质对测定无影响) 。 【查阅资料】“鱼浮灵”中活性氧含量13. 0% 是一等品,10.5%是合格

19、品。 过碳酸钠能与酸反应放出CO2和 O2 (7) 实验前先缓慢通N2一段时间,加热铜网至红热后,再缓慢滴入过量稀硫酸,直至A 中样品完全反应; 继续缓慢通N2,其目的是。 (8)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会导致x:y的值 (填“偏大”或“偏小”) 。 (9)装置 B的作用是 (填序号 ) 。 除去气体中的水蒸气便于观察和控制气流速度 (10)实验测得C装置中铜网增重1. 2 g, D装置增重2. 2 g, 该产品中活性氧含量为 %;属于 (填“一等品”或“合格品”); x:y= 。 20. (2015泉州 ) 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 置出现变质硬化

20、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检验硬化的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钙变质的原因: 。 (2) 检验氢氧化钙样品是否完全变质,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氢氧化钙样品少量,研细后加适量 蒸馏水充分混合后静置, 该样品还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活动二】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 R表示 ) 的质量分数。取3 克部分变 质的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 气体不溶于植物油) ,从 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 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 实验装置 ( 气密性良好 )如图 1 所示。 21 (3) 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

21、,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一 段时间后,当观察到 (填实验现象 ) ,才停止滴加稀盐酸。 (4) 实验中量筒的作用是。 (5) 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 所示,其读数为 mL。已知在该实验 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 L 1,通过计算,样品中 R的质量分数为。 (6)上述图 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 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 (写一个 ) 。 【参考答案】 1. (1)酒精灯 +3 (2) CaC2O4=CaCO3 + CO (3)SO 2 CO2 (4)CO+MgSO4 = MgO+SO2+CO2除去二氧化硫,防止对二

22、氧化碳的检 验产生干扰 (5)没有进行尾气处理 解析 :(2) 根据 CaC2O4中所含元素种类,可推知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的盐应为碳酸钙; (3) 二氧化硫能与高锰酸钾反应,使溶液颜色褪去,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 知, CO和 Mg SO4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4)C0和 Mg SO4反应生成三种氧化 物, 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氧化物为氧化镁,故化学方 程式为 CO+MgSO 4= MgO+SO2+CO2; 由于二氧化硫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为防止其干扰二氧 化碳的检验,故需用装置D吸收二氧化硫。 2. 【实验探究】实验一: 褪色实验二 : 有

23、 SO2和 H2实验三 : 不褪色有爆鸣声 【交流反思】(1) Fe+H 2SO4=FeSO4+H2 2H2+O2 = 2H2O (2) 除去二氧化硫 【拓展延伸】 形成液封, 防止生成的气体逸出平衡试管内外的压强,防止停止加热时 液体倒吸 解析 :【实验探究】 实验一中产生二氧化硫,故可看到 B中品红褪色 ; 根据实验二中现象 “品 红褪色、有爆鸣声” ,可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和氢气; 根据实验三的结论“只有氢气”, 可知 B中品红不褪色、有爆鸣声。 【交流反思】 (2) 根据实验目的, 用 E收集气体并进行爆 鸣实验,故需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 3. (1)CO 2无刺激性气味 (2)碱

24、 (3)有气泡产生 (4)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5) (NH4) 2SO4 +Na2CO3=Na2SO4+H2O+CO2+2NH3 (6)5.4 g (7)装置 C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8) 解析 :(1) 二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不符合题中现象。(2) 铵盐能与碱性的物质反应产生氨 高温 高温 点燃 22 气,故填“碱” 。(4) 根据资料中信息,可知实验中黑色固体变成红色,即可判断有氨气存 在。 (5)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硫酸铵与碳酸钠反应时产生了氨气、二氧化碳,再结合质量 守恒定律,可推知还能得到硫酸钠和水,故化学方程式为 (NH4) 2SO4 +Na2CO3=Na2SO4+H2

25、O+CO2+2NH3。 (6)B装置减轻的质量4. 8 g应为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由此可知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4.8 g( 16 18 100%)=5.4 g 。 (7)C装置右端与大气相通,导致空气中部分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被碱石灰吸收,从而增大 了水的测定值。 (8)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会导致容器内压强降低,为防止倒吸,故在吸收氨气时,应 连接干燥管。 4.【提出猜想】 4Na+CO2=2Na2O+C Na2CO3 NaOH 中有氢元素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 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错误【验证猜想】(2) 有白色沉淀生成 (3)CuSO4( 或 CuCl2 ) Na2O 完全除去Na2CO3,以免

26、 Na2 CO3干扰 NaOH 的检验 【结论】 解析 : 【提出猜想】根据“钠能发生类似于CO2与镁的反应” ,即可推知生成物为氧化钠 和碳,化学方程式为4Na+CO 2=2Na2O+C 。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题中信息,可推知反应后 产物还可能为碳酸钠。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错误。 【验证猜想】 根据步骤 (2) 的结论,可知滴入氯化钡溶液时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根据步骤 (3) 中现象,可知滴加的试剂是含有铜离子的盐溶液; 由于氧化钠可以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 便可得出燃烧产物中含有氧化钠的结论。碳酸钠的存在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故需用氯 化钡溶液检验并除去碳酸钠。 5.

27、I.【作出猜想】 CaC12 猜想一【进行实验】溶液呈无色先有气泡产生,后有沉淀 产生【反思与拓展】(1) Ca( OH )2+CO2=CaCO3+H2O (2) 石灰石 ( 或大理石、 CaCO3 ) . (1) 10 (2) 11.1% 解析 :I.【作出猜想】分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既要考虑生成物,也要考虑反应 物的量,故填氯化钙;由于氢氧化钙能与盐酸反应,二者不能共存,故猜想一错误。 【进行 实验】 因为猜想二不正确,故滴入酚酞试液时,溶液不变红色; 向溶液中滴入碳酸钠溶液, 若猜想三成立会立刻产生沉淀,若猜想四成立先有气体、后产生沉淀, 根据题中结论, 故 填先有气体产生,后产

28、生沉淀。【反思与拓展】 (1)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故化学方程式为Ca( OH )2+CO2=CaCO3+H2O 。 (2)该实验的目的是要除去氯化钙溶液 中的HCl, 实验中选用的药品的量为过量,根据除杂“不增不减”的原理,故应选用石灰 石。 .(1) 当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将呈中性,根据图像可知此时碳酸钠溶液质量 为 10 g 。 (2) 根据图像分析可知,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30g10g=20 g , 则碳酸钠的质量为20 g 5. 3%=1. 06 g, 设氯化钙的质量为x,则 Na2CO3+CaCl2= CaCO3+2NaC1 点燃 点燃 23 106

29、111 106111 1.06x g 1. 06 g x x=1. 11 g 原烧杯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1.11 10 g g 100%=11. 1% 6. (1) 取少量该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中,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该样品成分中含碳醉根 (2)C E (3)将图中装置直立于桌面 一段时间后,如果水柱位置不发生移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4) 0. 005 88 (5) 偏小 解析 : 探究一 :(1) 依据碳酸盐检验的方法,即可知道该实验的方案为: 取少量该样品, 加入 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 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石灰

30、水变浑浊,说明 该样品成分中含碳酸根。(2) 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即需要检验样品中是否有氢氧化钠, 由于碳酸钠的存在会干扰氢氧化钠的检验,所以需要先除去碳酸钠,根据以上目的, 应先 加过量的氯化钡,再滴加酚酞试液。探究二:(3)向玻璃管中加少量水,连接装置( 如题图 所示 ) ,静置一段时间,若水柱位置不发生移动,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4) 水柱下降 2. 0 cm ,说明被吸收的酸性气体的体积为2 mL,所以该气体样品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 为 2mL 340mL =0.005 88 (5)温度升高会使气体体积膨胀,导致体积减少比实际小,故实 验结果偏小。 7. 【作出猜想】银、铜和锌【交

31、流讨论】锌不和硝酸铝溶液反应【实验探究】实验 1: 银或银和铜实验 2: 氢氧化钠银和铜【反思交流】无明显现象 解析 : 【作出猜想】向溶液中加入锌粉,依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反应 结束后,再与硝酸铜反应,故可推知当锌粉过量时,滤渣乙还可能是银、铜、锌。 【交流讨论】锌的活动性比铝弱,滤渣中不能有铝,所以小华的猜想错误。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1 中现象,可知滤渣中没有锌,可能是银或铜和银; 根据实验2 中 现象, 可知加入的试剂应为碱溶液,同时可推知滤液中没有铜离子剩余,从而得出滤渣乙 一定是铜和银的结论。【反思交流】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所以在滤液 甲中加入稀盐酸,当

32、观察到无明显现象,也能得出实验1 的结论。 8.(1)C6 H 12 O6有机物 2NaOH+ CuSO4=Na2 SO4+Cu(OH)2 (2) Cu 2O+ H2SO4=Cu+CuSO4 + H2O 方案3 (3)丙 (4)除去水蒸气防止红色固 体加热时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让生成的水蒸气被完全吸收 (5)bef (6)氧化亚铜 ( 计算过程见解析) (7)C 解析 :(2) “氧化亚铜能与酸反应,得到+2 价的铜盐和单 质铜”,由此可知化学方程式为Cu2O+ H2SO4=Cu+CuSO4 + H2O ; 将 Cu2O或 Cu2O和 Cu的混 24 合物与稀盐酸反应,溶液均变蓝,方案1 不合理

33、; 将 Cu2O或 Cu2O和 Cu的混合物与稀硫酸 反应后,均有固体铜剩余,方案2 不合理 ; 将 Cu2O或 Cu2O和 Cu的混合物在空气中充分灼 烧均变成氧化铜,但增重比例不同,方案3 合理。 (3)根据“产生稳定持续的氨气”,结合反应物的状态及条件,故应选丙。(4) 若氨气中含 有水蒸气, 将会影响氨气与氧化亚铜反应生成水的测定,故需要用碱石灰吸收氨气中水蒸 气 ; 加热前先通氨气能排出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红色固体时被空气中氧气氧化; 停止加 热,继续通氨气能让生成的水蒸气被完全吸收。(5) 由于氨气与稀硫酸反应时会使容器内 压强迅速减小,为避免溶液倒吸,故应选择bef 。( 6 )

34、 反应中生成水的质量=111. 9 g 108. 3 g= 3. 6 g,设参加反应的Cu2O的质量为x,则 2NH3+3Cu2O=N2+6Cu+3H2O 432 54 43254 x 3.6g x 3. 6 g x=28.8 g 故红色沉淀的成分为氧化亚铜。(7) 反应前后玻璃管中固体质量的变化量就是氧化亚铜中 氧元素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氧元素质量与水中氧元素质量相等,用水的质量3. 6 g 减去氧元素质量可得氢元素质量,故选C。 9. (1)碳酸钠溶液也呈碱性,其pH也大于 7 (2) 有白色沉淀产生BaC12+Na2CO3=BaCO 3+2NaC1 (3) 过量 (4)偏小 (5

35、) BaC12+Na2CO3=BaCO3+2NaC1 (6) HCl或 Ca(OH)2 (7)Ca(OH)2 解析 :(1)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其溶液pH也大于 7,故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 (2) 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钡沉淀,故填“有白色沉淀产生” ,化学方程式 为 BaC12+Na2CO3=BaCO 3+2NaC1 (3) 要检验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必先除去碳酸钠,故需要加入过量的氯化钡。 (4)将 pH试纸润湿后再去测溶液的酸碱性,会使溶液碱性减弱,pH偏小。 (5) 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故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6) 碳酸

36、钠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能与石灰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故可选HCl 或 Ca(OH)2 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7) 根据除杂原理,应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除去碳酸钠。 10. C 11. C 12. (1)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影响实验结果 (2)铁粉能进一步和烧杯中的氧气反应 解析 :(1) 木炭粉和氧气燃烧后产物是气体,影响实验结果,故猜想、一错误。 (2) 根据题意, 红磷燃烧不能完全消耗容器中氧气,而铁粉生锈时能与氧气反应,使容器 催化剂 25 中氧气进一步减少,故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13. (1) 2H 2O2 = 2H2 O+O2 (2)产生气体的多少( 或产

37、生气体的快慢等) (3) 将注射器活塞向外拉,再松开手活塞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或者将分液漏斗加满水后,放入大童的水进入锥形瓶里,若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则 装置气密性良好) 时间 (4) 氯离子 (C1) 水分子 (H2O)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 分别取同温度同体积同浓度的H2O2溶液 于 2 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质量的 FeC13和 NaCl,观察现象 加入 FeCl3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快,加入 NaCl 的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慢。证明是 Fe 3+ 起作用 解析 :(2) 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故可根据反应速率的快慢,比较催化剂的效果。 (3) 催化效果越好,则反应速率

38、越快,收集等体积的氧气所需要的时间越短,故可以通 过比较收集等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来比较催化效果。 (4) 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故依次填氯离子、水分子 ; 检验是否是 铁离子所起的催化作用,可以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分别加入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铁溶液,通 过对比实验排除干扰。 14. (1)CBA (2)引流 (3)酸雨 (4 ) CuO+H2 SO4=CuSO4+H2O (5)Fe 15. 【猜想】铝箔【实验】不变红【结论】 2CuO+C =2Cu+CO2 【改进】对比实验( 或拉制变量法)度 A1大于 Cu 2A1+3CuO=Al2O3 +3Cu 【拓展】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

39、速率( 或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大) 解析 :【猜想】根据实验中的药品,可知还原氧化铜的物质还可能为铝箔。 【实验】根据“猜想不成立”的结论,故此空应填黑色粉末不变红。 【结论】石墨的组成元素是碳,故化学方程式为2CuO+C=2Cu+CO 2 【改进】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对比实验,可以排除实验干扰。铝能把氧化铜中的铜置 换出来,说明铝的活动性强于铜,化学方程式为2A1 + 3CuO= Al2O3+3Cu 【拓展】 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铁粉能燃烧,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速率( 或 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大,反应速率大) 。 16.(1) NaHCO3 NaHCO3的化学式中Na的右下

40、角没有2 (2)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3) 产生白色沉淀产生气泡 (4) 用试管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酚酞,若溶液变红,则原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17.(1) Fe 3+、 A13+ (2)氢氧化铁、氢氧化铝 Al(OH) 3 Mg(OH)2 (3)CO2 (4) 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能被驱赶出来,被浓硫酸和碱石灰 完全吸收偏大偏大 解析 :(1)MgO 、 Fe2O3、 Al2 O3和 HCl 反应,分别生成MgCl2、 FeCl3、AlC13,而SiO2 不与盐酸反应,以沉淀的形式除去,故溶液中还含Fe 2+、Al3+;(2) 根据题干中沉淀形成的 高温 高温

41、高温 高温 26 pH 可知,当溶液pH=67 时,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会沉淀析出; 若 Ca(OH )2过量,溶液 pH 变大,当 pH 大于 7. 8时,氢氧化铝沉淀开始溶解,到达8. 6时,氢氧化镁沉淀析 出;(3) 从图可知, 步骤中二氧化碳是反应物,碱式碳酸镁分解又得到CO2,由此可知可 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O2;(4) 为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产生干扰,故需用氢氧化钠溶 液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为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能被D、E装置吸收,故应持续通入 空气 ; 去掉 F 后,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会被D、E吸收,导致水和二氧化碳测定值偏大,m、 x值偏大。 18. 【收集证据】(1)

42、稀盐酸猜想 I (2) BaC12 +Na2 CO3=BaCO3+2NaC1 【定量分析】(1) 没有偏小 (2)0.2(计算过程见解析) 【实验反思】NaOH 、Na2CO3、NaHCO 3 解析 : 【收集证据】(1) 现象 A 有气泡产生,结合碳酸盐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性质, 可知 X溶液为酸 ( 知稀盐酸 ) , 猜想 I 中不含碳酸钠, 不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故不成立。 (2) 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 +Na2CO3=BaCO3+2NaC1, 猜想中含有的氢氧化钠不能与氯化钡发生反应,故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呈碱性,pH7。 【定量分析】 (1) 空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43、很小、容器的体积不大,故不会对结果产生大 的影响 ;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若用水代替,则所测CO2体积偏小。 (2) 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是x,则 Na 2 CO3 +H2 SO4=Na2SO4+H2 O+CO2 106 44 x 5510 -3L1. 6 g/L 3 10644 55 10xLg/L x=0. 212 g 该样品中 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0.212 1 g g 0. 20 19. (1)复燃 (2)CO 2 (3)防止 H2O2分解 (或防止过碳酸钠分解) MgCl2十 Na2SiO3=MgSiO3十 2NaC1 (4) 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 或减少过碳

44、酸钠的溶解或提高产率等) (5)C (6)15 20 (7)使残留在装置中的气体全部被吸收 (8)偏大 (9) (10)12 合格品 2:3 解析 :(3) 为防止 H2O2分解 ( 或防止过碳酸钠分解) 而失效,故需加入稳定剂。 (4) 操作 I 为过滤,由此可知加入异丙醇的作用是降低过碳酸钠的溶解度,使其析出。 (5) 为防止过碳酸钠溶解而损耗,所以操作中洗涤晶体最好选用异丙醇。 (7) 为使实验后装置中的剩余气体全部被吸收,故需继续通氮气。 (8) 若先滴入稀硫酸,后加热铜网,部分氧气不能被吸收,导致过氧化氢测定值偏小, 碳酸钠测定值偏大,即x:y的值偏大。 (10)C 装置中铜网增重

45、1. 2 g,说明氧气的质量为1. 2 g,则氧气质量占样品的百分 27 数为 1.2 10.0 g g 100%=12% ,故属于合格品。 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 H2O2O2 68 32 6832 x 1.2g x=2. 55 g x 1. 2 g D装置增重2. 2 g,说明生成二氧化碳2. 2 g,设碳酸钠质量为y Na2CO3 CO2 106 44 10644 y 2.2g y=5.3 g y 2. 2 g 根据过碳酸钠化学式xNa2 CO3yH2O2,可得 : 106x:34y=5. 3 g:2. 55 g, x : y=2 : 3 20.(1) CO2+Ca(OH) 2=Ca

46、CO3+H2O (2) 实验步骤 : 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12 滴无色酚酞试液( 或其他合理答案) 实验现象 : 溶液变成红色( 或其他合理答案) (3) CaCO3+2HC1=CaC1 2 +H2 O+CO2无气泡产生 (4) 根据进入量筒内水的体积,测量生成的CO2的体积 ( 或其他合理答案) (5) 165.0 25% (6)无法考虑盐酸加入后烧瓶内物质所占体积的变化对测定数据产生的影响( 或其他合理 答案 ) 解析 :(2) 根据氢氧化钙能与酚酞试液、二氧化碳、碳酸钠溶液等反应的性质,即可检验 氢 氧化钙是否存在。 (3)欲测定碳酸钙质量,必须将碳酸钙完全消耗,当容器中无气泡产 生时,才能表示碳酸钙已经被盐酸完全消耗。 (4)采用等量代换的原理,量筒内水的体积就是集气瓶内收集二氧化碳的体积。 (5) 读数时应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因此读数为165.0 mL ,因此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 33 g,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则碳酸钙的质量为3x g, CaCO3+2HC1=CaC12 +H2 O+CO2 100 44 10044 3xg 0.33g 3x g 0.33 g x=25% (6) 滴入的盐酸也会占据容器内体积,导致排出的水偏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