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80032 上传时间:2020-06-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34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统编人教 2019 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0 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导 学案 第 20 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要点学纲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 战争 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 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 治的特点。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 生活的新气象 概述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分析认识其 发展变化的原因 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

2、“史料实证”角度 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角 度特 点时间事件 对内 独揽大权 专制独裁 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 年3 月 20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 年 5 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 年年底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复辟帝制1915 年底袁世凯称帝,以191

3、6 年为 洪宪 元年。 对外卖国 1914 年 8 月 日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 无暇东顾之机,向袁 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 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 ”要求 1915 年 5 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知识拓展】二十一条(解透教材P193)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 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 (二)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从二次革命到护国战争 名 称 背景概况结果 二次 革命 宋教仁案孙中山、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反袁 失败; 191

4、3 年,孙中山组 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 袁世凯。 护国 战争 袁世凯 称帝 1915 年,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 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 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 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 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 立。 袁世凯于1916年宣布取 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 号。 【思维拓展】护国运动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胜利”的含义是什么?护国运动为什么 能够取得胜利?护国运动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吗,为什么? 胜利”的含义:实现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目标。 取胜原因: (根本原因)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袁世凯的称帝行径,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激起全国

5、人民的强烈反对; 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号召武力讨伐袁世凯;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既分化了北洋军阀政府,也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 反响; (主要原因)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得到部分省 份响应。 护国运动只是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因为:护国运动没 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护国运动后,中国出现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人民处于更为深重的灾难中。 【特别说明 】在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斗争中,一些地方的革命党人都曾宣 告“ 独立 ”,其 “ 独立 ”的含义是反对专制独裁的中央政府。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一)(地方

6、)军阀混战割据局面的形成 1. 军阀割据局面 派系首 领支持者控制地区 直系冯国璋英美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段祺瑞日本皖、浙、闽、鲁、陕等省 奉系张作霖日本东北三省 2.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与割据的局面。各军阀之间 先后爆发 直皖 (1920 年)、 直奉 (1922 年和 1924 年)混战,导致北京政权 实际上先后由 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知识总结】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 大的特点。 (二)(中央)“府院之争”与张勋复辟 1.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 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黎元洪 继任总统。 191

7、7 年 5 月,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 【提示】“府院之争”的实质是美日在华权益之争。 2.1917 年 6 月, 张勋 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 复辟, 前后历时共十二天。 (三)护法运动 1. 背景:张勋复辟失败后,重掌北京实权的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 恢复 国会 。 2. 概况: 1917 年 7 月,孙中山抵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8 月,南下广州的150 余名国会 议员召开非常会议(因到会人数不足,故称“非常国会”),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 府”,举 孙中山 为大元帅。 【总结】(了解)护法运动是指1917

8、年到 1918 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 维护临时约法,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的一次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后来西南军 阀排挤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 (补充)影响:护法运动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 结。 3. 失败原因与孙中山的认识: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 ,千方百计排挤孙中 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孙中山从中认识到“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认识】: 孙中山基于护法运动失败得出的教训,认为仅仅是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而进行 混战,实则是阻碍国家统一与实现民主共和的最大障碍;说明孙中山对南北军阀有了比较 清晰的认识。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依

9、靠军阀打军阀不可能维护民主共和,不可能取得革命成功,革命应 该寻找新出路。 (四)中国加入一战协约国方 1. 为争取 国际地位 ,抑制 日本 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 年 8 月 14 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 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 方面。 2. 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 、汉口 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中国派出十几万劳工远赴 欧洲前线,为 协约国 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知识拓展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原因:根源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 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 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

10、阀统治生存。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 有分散性的自给自足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2) 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 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 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 的形成。 (3) 直接原因:袁世凯死后,北洋各派及地方实力派失去了重心,段祺瑞、冯国璋等都不具 备凝聚各派力量、形成统一局面的能力。(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派 的人) 【知识总结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局面的特点: (1) 袁世凯对内搞独裁专制,复辟帝制,实

11、行黑暗统治;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政 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民不聊生。 (2) 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列强侵华势力,大肆出卖中华民族利益,换取列强支持。 (3)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 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4)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 的成立。 (5)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 1. 有利条件: 民 族 工 业 发 展 的 条 件 内 部 条 件 中华民国的成

12、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建立 中华民国 ),扫除了政治上一些束缚和障 碍 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群众性的 反帝爱国 斗争推动,特别是1915 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 、提倡 国 货运动,有力推动了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外部条件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最主要的原因) 2. 发展概况: (1) 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所取得的成绩。 (2) 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3)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

13、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 (1) 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2) 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 (3)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 (4)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 走不通。 【知识拓展】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产生条件: 是在列强入侵、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背景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 起来的,资本原始积累不足。 (2)工业结构不合理:中国

14、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发展严 重滞后。 (3)工业布局不平衡:中国民族工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内地数 量极少。 (4)经营管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落后,多为家庭式管理,专门性管理与技 术性人才缺乏。 (5)社会环境: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发展 艰难。 【知识拓展】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民族工业 的发展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外国 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

15、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 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为资产阶级进行政 治斗争提供经济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及中国 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3)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 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 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 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

16、,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 独立发展。 (二)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背景 (1) 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 (2) 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除旧布新 2. 措施: 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 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 【思考】 民国社会生活近代化的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 其他原因:政府推动;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 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

17、起发展 1.背景 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 政治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共和政体遭到破坏)的反思 思想 (1) (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 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2) 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2. 兴起 标志: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人物: 陈独秀 3. 发展 1917 年初, 蔡元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 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 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 1917 年,

18、新青年 杂志迁往北京 阵地: 北京大学 和 新青年 杂志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 刘半农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 新文化运动既是一场思想 革命,也是一场文学 革命。 2.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 (1)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打倒“孔家 店”) (2)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4)倡导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 作 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响应。白话文逐渐普

19、及开来。 【知识总结】内容:(写到书上 )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图解历史 】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的关系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新文化 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 的传播载体;新道德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 条

20、件。 局限性: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思考: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封建主义提出彻底批判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特别提醒】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层次深 入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 潮流。 【知识总结】 1.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 (1)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 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 (2)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

21、开始显现。因 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 旧交替的突出特点。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 (1)两个阶级 地主阶级 抵抗派提出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 中体西用 ”,开 展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激进派提倡 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 (2)三个层面: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 (3)三大特征 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 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

22、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的思想界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对宋朝的褒贬 对宋朝,史学界褒贬不一。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用“积弱积贫”一词评价 宋朝。而史学家邓广铭认为,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的。 请论证你赞同的那位史学家的观点。也说说另一位史学家观点的可取之处。 【答案】赞成翦伯赞观点:官僚机构庞大,军队不断扩充,造成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宋 朝“积弱积贫”局面。重文轻武,军事力量薄弱,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 由于军力薄弱,宋朝未能完全统一中国赞成邓广铭观点的: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割据 的局面,

23、基本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海外贸易高度兴盛科学技术领先 世界,文学艺术成就突出写出另一人的一点“合理之处”(见上) 【解析】 【详解】 以赞成翦伯赞观点为例,即认为宋朝积贫积弱:根据所学知识,从冗官、冗兵、冗费以及 宋代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行动中败多胜少,同时结合宋代不是大一统政权角度分析宋 代积贫积弱。邓广铭观点的合理之处,根据材料“宋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之高,在整个中国 古代是空前绝后的”可知,邓广铭主要侧重宋代的经济文化角度看待宋朝,结合所学知 识,可以列举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突出等内容证明邓广铭结论的合理之处。 3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教材编写组中国近代史 围绕材料,结合中西方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迁。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英,法、美 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中国逐渐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为挽救清朝统治,洋务派在“中体西 用”思想的指导下,开展自强求富的探索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受外商企业利 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同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 与外来侵略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潮产生。先进的知

25、识分子向中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 会学说和议会民主政治,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做了舆论准备,推动中国走向世界。伴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餐、西服、西式建筑、近代西方的交通方式相继传入中国, 促进中国人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总之,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文明逐渐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此 题还可以从工业革命后,西方的政治、经济侵略是导致近代中国各阶层追寻富强、追求民 主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作答)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首先拟定论 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了近代西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经

26、 济的发展,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 大海外市场;结合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变化等相关史实,说明西方文 明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 行总结,升华论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 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 以说明。 【答案】示例: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 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

27、响,追求长生,所以 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 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 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 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 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 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 【解析】 【详解】 本题属于小论文形式的考试题,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

28、理即可。依据材料体现的古代命名的 相关信息可知,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然后依据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如西汉初期受道家思想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 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东汉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 睐;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取名偏爱德、善、行等字。其他答案结合所学知识言之有 理即可。 5学者们通过各自的研究,对明清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往往作出不同评价。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市, 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苏州长阊门外南濠黄家巷,

29、 (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甚繁,人物殷富,闾阎且千,鳞 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千里之商贾,骈肩辐 辏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 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 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 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 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

30、贾史 材料三安古斯麦迪森运用实际购买力计算法计算中国汉代以来的GDP ,提出自1700 年 至 1820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数倍于欧洲,中国的GDP在世界 GDP的比重从 231% 增长到 324 %;而欧洲的GDP 在世界 GDP中的比重仅从233% 增长到 266% :贡德弗兰克认为,直 到 1800 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尽管这些认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但它毕竟 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西方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传统经济究竟是不断 发展,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 李根蟠关于明清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概括指出材

31、料二中描述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政 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悖论”,选择其中一种观点写一篇小 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证严密,表述成文,富有逻辑。(不超过250 字) 【答案】( 1)区域间长途贩运业的较快发展,大量手工业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 商帮出现。 (2)社会现象:财富主要用于购田置地;供应子女读书;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3)观点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是不断发展的。 论据: 农业:封建小农经济继续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通过海上丝绸

32、之 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手工业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商业:城镇商业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白银)作用越来越 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商帮(徽商和晋商)。 观点二: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论据: 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工具与生产技术没有重大改进 手工业:仍以手工作坊为主(经营方式陈旧);生产手段没有重大突破; 商业:商业资本积累不足(商人大多用财富购房置地,供应子女读书);海外市场拓展不 够(海禁等政策使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8 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材料一 “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远行村

33、坊织成紬丝, 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 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进行概括大量手工业 产品进入市场,市镇经济发展。由“ 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 千里之商贾,骈肩辐辏 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进行概括区域间长途 贩运业的较快发展。 (2)第一小问社会现象,据材料二“ 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 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 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 转向科举 ” 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政策原因,由“ 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

34、富的动机 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可以分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 (3)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的撰写,具有开放性。这类题目的步骤一般如下:1.浏览材料,找 关键词,明确观点。2.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3.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 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 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 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 国古代的商业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

35、经济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 抑商 ” 政策 【名师点睛】这道题命题方式非常新颖,回答时答案也是非常灵活自由。关键就是要看 学生的答题思路,答题语言规范性。回答的时候先明确自己的观点,之后再解释产生这种 现象的理由,用论据阐述观点。回答的时候要分点回答,并且联系教材所学知识,给出你 想法的理论基础。做到言之有物,分数很容易拿到 6“文化出超” “不同文明与文化相遇的时候,其中某一种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与文化,可能对另一 文化呈现倾斜式的文化出超。” 中外文化交流史何芳川主编 问题:运用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阐述这一观点。 【答案】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36、. 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的史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 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 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处于优势地位,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超”现 象,并因此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政治方面,东亚国家仿效中国体制进 行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思想方面,东亚国家都设立以儒学为教学内容的中央官学和地方 学校,私人办学也普遍教授儒学;社会风俗方面,东亚国家在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等方面 也深受中国影响。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在当时的各文明圈中的优势地位开始下降,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开 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对中华文化呈现出

37、“出超”现象。自然科学方面,西方的数 学、物理、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等文化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 构成冲击;人文学术方面,西方的古典哲学、逻辑学和艺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 响。 “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化出超”这一历史 现象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不同文明圈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的体现。 叙述组织: 【解析】 【详解】 应该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从隋唐、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史 实来看,确实存在“不同文明相遇的时候,处在发展较高阶段的文明对另一文明呈现出文 化出超”这一历史现象。然后,结合所学隋唐、明清之际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进行阐述, 可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说明隋唐时期,中华文明对周边文化呈现出“出 超”现象。明清时期西方文化的优势渐显,对中华文化呈现出“出超”现象。然后结合所 学,明清时期西方自然科学、人文学术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即 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