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581091 上传时间:2020-06-1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8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江苏卷 ) 语文 I 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下列熟语中 ,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 人皆可以为尧舜 C. 化干戈为玉帛D. 情人眼里出西施 2.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你是 不是诚心待它, 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 越想得到, 距离目标就越远; 你努力振作, 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 与众不同敏锐浮躁 C. 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 标新立异敏锐焦躁 3. 下列各句中,所引

2、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 样的味道。 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 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 岁月中大显身手。 D.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 情思。 4.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 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第一组 : 看见 书虫诞生

3、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5. 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古琴评书昆曲木偶戏B昆曲评书古琴木偶戏 C古琴木偶戏昆曲评书D昆曲木偶戏古琴评书 二、文

4、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 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 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 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 攀条泫然, 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 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 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 不获耳,藨蓘 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 ,大父走 笔成,文不加点

5、。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 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 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 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 曰: “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 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 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

6、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 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 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 文恭 : 张元汴 , 号阳和 , 谥文恭 ; 张汝霖的父亲, 张岱的曾祖父。藨蓘: 耕耘。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 B病目眚病:疲惫 C詈不佳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

7、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 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 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 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011 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

8、晁楚老、杨民瞻 约同居山间 ,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 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 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 ,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 杜甫曲江三章 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0. 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 分) 11. 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句名篇

9、默写(8 分) 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朝搴阰之木兰兮,。(屈原离骚) (2)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地崩山摧壮士死,。(李白蜀道难) (5),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无题)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3 16 题。 会明 沈从文 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 情已十年了

10、。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 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 上去”那一句话。 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 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 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 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 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

11、令到了?或者 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 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 声。” “说鬼话。 ” 他身上也有点发冷, 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 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 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 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 到冲

12、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 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 的村前大路旁, 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 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 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 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

13、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 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 因为这种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到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 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渐渐为一种新的兴味所 牵引,把先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 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 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 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 啁啾地叫喊, 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 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

14、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 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 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 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 于“非战主义”了。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 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 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

15、笑的意义,是 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 13. 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14.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15.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7 19 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 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 和普通人大不一样, 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摆脱了人与生俱有

16、的社会关系。 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 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 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 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 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 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 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

17、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 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 这必定要受到惩罚。 社会要么剿灭他, 要么改造他。 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 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 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 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 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 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

18、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 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 孙悟空的任务, 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 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 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 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 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 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

19、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 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 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七、作文( 70 分) 20.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 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语文(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21 23

20、 题。( 10 分) 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 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 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 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 以 末 学 陋 识 操 觚 窜 定 其 间 虽 复 穷 老 尽 气 刿 目 钅 术 心 亦 何 所 发 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 ( 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 21. 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 处)( 4分) 22. 除陈寿外, “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3 分) 23. 根据材料 , 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 二、名

21、著阅读题(15 分) 24.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三国演义 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 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 B. 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 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 C.茶馆中 , 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 ,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 大半” ,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D. 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现了他对

22、人生 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 E. 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 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 给她的梳妆盒。 25. 简答题( 10 分) (1) 红楼梦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 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 , “手足眈眈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 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6 分) (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 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4 分) 三、

23、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材料,完成 26 28 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简称学 庸 论 孟。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 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 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只有从这部书里, 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 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 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 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

24、,加以系统的说明, 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 旨趣, 也便能领会 中庸 里的心法。 不领会中庸 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读天下的书, 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冶,作为 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 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 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 根据材料 , 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 分) 27.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

25、学的?(5 分) 28. 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 语文 I 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 【答案】 B 【解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 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 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 此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 2. 【答案】 A 【解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

26、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 “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 项的 “ 刀俎 ” 和“ 鱼 肉 ” 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 尧舜 ” 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 干戈 ” 和 “ 玉帛 ” 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 西施 ” 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 3. 【答案】 D 【解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 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4. 【答案】 C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归纳各组文章名

27、字所透露出的内容或情感的共同点。第一组写的分别是 读后感、自己爱读书、读苏轼有感和家中的书,都与读书有关,但表现了阅读的多面性和对阅读的喜 爱,所以用“悦读生活”。第二组写的分别是同桌、经历、同学和心情,与表现“报答父母恩情”无 关,因此该用“那些花儿”。第三组写的分别都是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并不是写对时政的看法,因 此该用“我思我在”。 5. 【答案】 B 【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 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 傀儡 / 舞台虽小有机关”可肯定是木偶戏;由“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觅知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 笑啼中真面目/ 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

28、戏剧有关。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6. 【答案】 B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同语境吻合。题中B 项错误在于,“病”应解释为“患病”之意,“目眚 ( shn) ”即眼病,怎能说“眼病疲惫”呢? 7. 【答案】 D 【解析】 解答此题, 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 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 以发现问题。 题中,D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并不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 , 而是黄贞父“将以困张广昌”。 8. 【答案】 (1) 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 (2)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

29、(考题) 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 (考题) 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 进行翻译。 翻译一般为直译 (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 地名、 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 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 “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 “期”是希望之意; “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 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

30、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 9.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人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 决定考试结果。(或答:书写要端正美观;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交 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 【解析】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 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 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 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

31、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 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 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根据“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可 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一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可知“可捐纳财货进人太学”这一 特点。 【参考译文】 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 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 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 轴辕传送食物

32、,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 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 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在 祖父来拜见或者歇息的时候曾经干预过。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 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 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 “六 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

33、,放下符节 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阳和子大概可以永生了。 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鹤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 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 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 房内。要经由他拿取文牍,往上送到大主考九我李公那里去,骂写得不好,让再呈上,呈上以后 又说不好,又呈上,到了四遍五遍,房中的文牍将要没有了。教谕忿恨哭泣,李公寻找文牍发现 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有七卷非常不通畅,留着作为笑料吧。”李公说:“赶快把你的

34、 笑料拿来!”李公看了之后,拍掌说是非常好,整理书卷更换准备了朱砂和铅粉。易经把大父作 为拟元,龚三益是次一等,其余的都置于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贞父黄先生善 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 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 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写 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 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

35、,考定非常优异,名列第一。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 上阕叙述了: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 好在亭下止宿; 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 这样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表现了 朝政的昏暗。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 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

36、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 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 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 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 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 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 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 下, 才能不及中人, 然以击胡军

37、功取侯者数十人, 而广不为后人, 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 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 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11. 【答案】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 表达了对南宋 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 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 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 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 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 一

38、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 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 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 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 “夜读” 情事。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 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词的下阙大致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汉时开拓边境,像李广这样强健的 人本不当投闲,但是竟然被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 恨;二是汉时征战不

39、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 为之嗟叹。以上皆反面意,实则是痛恨朝廷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事更趋衰弱。作者遭受 罢黜,乃因群小谗毁所致,故用“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之景作结,隐喻此辈之阴险和 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2. (1)夕揽洲之宿莽(2)引喻失义 (3)黄发垂髫(4)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沧海月明珠有泪(6)早生华发 (7)不义而富且贵(8)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13. 【答案】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 兵的腐

40、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 【解析】题干问的是“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首先应找到第段涉及的内容,然 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惠明这样说的原因。 14. 【答案】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 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解析】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划线句,分析句子 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 “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 15. 【答案】 这个细节贯穿全

41、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 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 ,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这是作用 题。题干说到“多处” ,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作用。再找到后文写到的内容,分析其在 内容上和主题上的作用即可。 16. 【答案】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 验到幸福感; 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 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 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解析】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

42、笑的意 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17. 【答案】第一层(第1 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 段):揭示人一旦踏人 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 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 第四层(第6 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解析】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接着写孙悟空成长,发觉自 己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阐述“不自在”的原因; 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

43、,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 自在”的意义;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 18. 【答案】“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 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解析】审清题干“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考查重要概念 含义,作答时,把词语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如“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 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 含义”, “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

44、些周而复始、 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 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19. 【答案】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 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 而在于过程。 【解析】“西天取经”的寓意,本题考查重要概念的含意,这一考点,主要理解“重要概念”的属 性、内涵和外延。属性是指概念的性质及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甚至是所涉及的各 个方面;外延是指从概念性质出发向外引申所关联的现象或事物。 七、作文( 70 分) 20. 【解析】材料作文的关键是读懂材料,让思考从材料中析出。可以先抓材料中的关键词,再由这 些关键词作深入透析,

45、体现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正确理解“有话则短,无话则长”的原因,应抓住后面破折号后的内容“别人已说的我不 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我也许有话要说”。再抓住最后两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 识的闪现”,由此可以确定从“彰显个性”“创新意识”“守规与创新”等角度立意。 【范文】张扬个性活出自我 水,宁静致远,以柔克刚,这是它的个性; 花,倾吐芬芳,奉献自我,这是它的个性; 鸟,崇尚自由,搏击天空,这是它的个性。 无论是水, 还是花, 抑或是鸟, 它们都以自我的个性展现于大自然中, 他们张扬自我的个性, 展现自我,活得异彩纷呈。 的确,大千世界因个性的存在充满了勃勃生机。正是有了个性的装点,才

46、有了“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才有了“梧桐更兼细雨”的阴柔,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异彩缤纷。 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 揭开历史的面纱,古人亦无不以其个性而名垂千古。 陶渊明,作为一代隐士,世俗的污浊,仕途的糟粕,使他毅然弃官还田园。他“不为五斗米 折腰向乡里小儿”,他采菊东篱下,这就是他的个性。在举世皆浊的世界里,他独清;在众人皆醉 的世界里,他独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他以自己张扬的个性,诠释着自我,展现 着自我 ! 他在官场失意,但他不曾在人生中失败,因为他张扬了个性,拥有了辉煌的人生,活出 了自我。 司马迁,忍辱以负重,顽强不屈著史记,这是他的个性;朱自清,宁肯饿

47、死也不肯领美 国的救济粮,这是他的个性;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的个性他们 不受羁绊,张扬个性,终为世人留下了人生的印迹。 明月高悬映古今,面对多元的竞争的社会现实,我们亦应张扬个性,呈现自我。张扬出自己的 个性,不是刻意地炫耀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因为今天的社会需要自我的展现,需要 个性的创新,这是我们实现鸿鹄之志的必由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我认为张扬个性,是判断我们是 否是一个有创意的青年,是否为祖国合格接班人的基准。只有在个性的天空里才能活出自本真的我, 假如世人都没有个性,那么世界将会是一个机械的世界,浑然一色,黯无生机。 贯古今,串未来,我们都需要张扬个性,

48、展现自我,用个性来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用个 性来描绘自己的宏图伟志。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泯灭个性的,因为个性是人生的灵魂,只有张扬个 性,才能活出自我。 语文(附加题)参考答案 21. 【答案】而欲以末学陋识/ 操觚窜定其间/ 虽复穷老尽气 / 刿目 ?心/ 亦何所发明? 【解析】首先注意“虽”“亦”等特殊的虚词,一般用在句首;然后注意“以”引导介宾短语,和后 面的动词“操”断开;再注意“穷老尽气”和“刿目?心”是并列成分,中间断开。 22. 【答案】司马迁、班固、范晔 【解析】注意前四史的作者,史记作者司马迁,汉书作者班固,后汉书作者范晔, 三国志作者陈寿。 23. 【答案】一部系统地记载历

49、代(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典章制度的书。 【解析】注意文段中的“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和“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的 内容,然后整合概括。 【参考翻译】从前江淹说:“编撰史书的困难,没有超过撰写志了”确实,志是国家典章制度的 寄托,不是熟悉精通典章制度的人不能做。陈寿号称善于叙述,李延寿也被称为穷究全部往事,然 而所著二史,都有纪、传,却唯独不能作志,把写作“志”看得十分慎重。何况上下几千年,贯 串二十五代,而要以浅陋的学识,在其中修改编订,即使再用尽一生气力,呕心沥血,又能阐 明什么呢?我姑且编辑见闻,以防遗忘了。 注操觚:执简,指写作。窜定:删改订正。刿目 ?心:眼睛被割,心被刺,犹言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 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