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

上传人:奥沙丽水 文档编号:558588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11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我省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开局起步的五年,也是加快制造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的五年。为进一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制造站在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第一节“十四五”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三个转变”,持续深入打好转型攻坚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站在了历史的

2、新起点。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55万亿元提高到2025年的近1.78万亿元,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智能终端、新能源客车、盾构装备、超硬材料等主要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制造业对支撑全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顶梁柱、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产业结构明显优化。装备制造、食品等五大主导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44.4%提高到2025年的46.8%,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从11.2%提高到22.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8.7%提高到11.l%o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3个,基本建成装备制造、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

3、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由2016年的0.5%提高到2025年的1.41%,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117%,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4.9%上升到43.4%,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42.5%。国家级创新载体达到179家,智能农机创新中心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实力显著增强。百亿级制造业企业达到42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24家,中小企业数量从43.44万家增长到54.05万家,从业人员数量从1236.73万人增加到1321.02万人。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8家、质量标杆企业1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家。融合赋能加

4、速渗透。数字赋能作用持续增强,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步伐加快,”两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提高到53.2,创建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5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8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13个、服务型制造示范10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车间)57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5个,累计10万余家企业上云。绿色发展进展明显。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75%,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15个、绿色园区10个、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10家、绿色设计产品32个,9家企业获得国家级能效、水效“领跑者”称号。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稳步推进,水泥、碳素、铸造等

5、领域过剩与落后产能得到有效化解和淘汰。开放合作更加紧密。充分发挥陆上、海上、空中、网上四条丝绸之路的开放优势,持续扩大开放通道,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连续举办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豫京、豫沪、豫浙、豫苏等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全省承接先进制造业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422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2万亿元,华为、上汽、格力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布局我省。第二节“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

6、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机遇与有利条件。一是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创新融合的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国际国内众多地区在很多领域均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可通过“换道超车”促进全省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二是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叠加效应持续显现,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提供

7、了方向。三是我省战略腹地综合效应日益凸显。我省处在连接东西、贯穿南北的战略枢纽位置,亿万人口大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激发,我省可利用交通区位、内需规模以及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优势,加速补齐短板、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主要挑战与制约因素。一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增大。国际贸易摩擦加剧、逆全球化升温,制造业受发达国家高端挤压和其他国家中低端抢占的态势有增无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加速调整,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我省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获取先进技术与推动产业升级的难度加大

8、二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展开全面竞争,我省技术、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仍然匮乏,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对高端产业要素的吸引能力不强,招商引资难度增加。三是我省制造业发展仍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新”问题,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产业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仍然不高,产业链上中下游衔接仍然不紧,缺少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龙头企业和深耕细分领域的冠军企业。综合研判,“十五五”期间我省处于高质量建设现代化、高水平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制造业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期,数字赋能、智能提升、绿色低碳的加速期,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攻坚期

9、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黄金机遇期。第二章开启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新征程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制造”进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环、中高端,建设高能级创新生态、高赋能智能制造、高耦合“两业”融合、高质量群链共生、高融通企业发展、高水平产业平台、高层次开放合作、高覆盖绿色制造、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

10、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加快形成“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全省制造业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迈进,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第二节战略任务与导向战略任务。提质发展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5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7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氢能和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6大未来产业,着力构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

11、制造业体系。战略导向。为完成构筑先进制造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坚持以下战略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产业链引导创新链,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突出优势再造。通过再造整合重组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推动交通优势向枢纽优势转变,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推动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经济引领作用,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数字核心产业,全面提升数智赋能水平,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换

12、道领跑。坚持“优中培新”“有中育新”“无中生有”,聚焦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培土奠基生态圈层,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注重绿色低碳。把握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推动重点行业有序达峰,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强化“项目为王”。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把项目建设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抓手,围绕“三个一批”,从项目切入、以项目推动、用项目支撑,不断催生调结构突破点、新动能生长点、稳增长关键点。第

13、三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制造业比重保持稳中有升,传统产业转型基本实现高位嫁接,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未来产业布局实现重点突破,“五链”深度耦合格局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更趋巩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链群完整、生态完备、特色明显、发展质量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强省。综合实力更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新增25家左右百亿级“头雁”企业,形成7个万亿级、3个5000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0个左右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打造2-3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结构更优。未来产业形成赛道领跑新优势,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新

14、支柱,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传统产业加速高位嫁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创新能级更高。一流创新生态基本形成,100项产业基础“卡脖子”项目技术突破并推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重点领域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质量品牌更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5,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7%左右,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融合赋能更广。“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62,智能制造就绪率达到13%,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5、取得明显进展,智能制造建设模式有效推广。绿色含量更足。绿色制造技术在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用能效率和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0年2025年综合实力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增速()0.47全部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28.130千亿级产业链数量(个)1930百亿级企业数量(家)4260产业结构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1.11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T.业增加值的比重()22.430传统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46.23

16、0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1.492.47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0.521.24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家)1030高新技术企业数(家)6310新增10000家质量牌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2.984.5规模以上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7%左右融合渗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2.362智能制造就绪率(%)6.813国家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量(家)新增33家每年新增30家企业上云数量(家)累计10万累计25万绿色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22%以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883国家级绿色园区(工厂)数量(

17、家)累计125累计200到2035年,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融通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基本建成,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地位更加稳固。到2050年,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形成,制造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强省。第三章推进新型化,提质发展传统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以材料、装备、汽车、食品、轻纺为重点,推进科技赋能增效,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第一节材料工业巩固钢铁棒材、板材、管材等品种优势,做优钢铁终端产品,推动

18、钢铁企业建设大型废钢回收加工配送中心,支持钢铁企业发展下游用钢产业和服务型钢铁制造,完成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推动钢铁行业加快向先进金属材料转型。适度保持电解铝规模,延伸铝加工产业链条,加强再生铝利用,做优铝板、带、箔等优势产品,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产品,推行“原材料+制成品”特色集群模式;发展铅、锌深加工高端产品,实现产品合金化和制品化,加强再生铅锌回收利用;大力发展铜深加工产品和铜基新材料,推动铜资源循环再利用,推动有色金属向先进合金材料转型。提高高标号水泥比重,鼓励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开发水泥多功能复合产品,推动水泥企业向装配式建筑发展,支持水泥企业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技术研发和

19、应用;加快平板玻璃向多功能型玻璃发展,重点发展高强基板玻璃、真(中)空玻璃、低辐射镀膜玻璃板材、光伏光热一体化玻璃等新型玻璃制品;加速普通耐材向高品位耐火原料、功能新材料、环境友好型耐材发展;积极发展可再生资源建材、固体废物再利用建材、纳米建材、节能环保建材、智能墙材等,加快研发生产高强度、高保温、装饰一体化的新产品,推动建材行业向新型绿色化转型。推广“降油增化”技术,推进石油化工炼化一体化发展,培育精细化工产业,推动向功能化学品、专用化学品发展;以煤基醇酸酸氨及深加工为重点,以合成纤维、工程塑料、可降解环保材料、聚碳新材料等为突破口,建成“一头多尾”、产品多元的国内一流现代煤化工基地;巩固氯

20、碱、纯碱、岩盐等优势,拓宽氯气、氢气下游应用,延伸发展高端下游产品,建设全国特色盐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专栏1: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钢铁基地U以安阳、济源、信阳、周口、南阳、平顶山为重点区域,淘汰落后产能.支持企业重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强供应链合作.打造先进钢铁产业链条,建设先进钢铁生产基地。以许昌、平顶山为重点.加快回收体系建设.推动不锈钢向中高端转型。2 .行色金属基地。以洛阳、郑州为重点区域,加强国内外合作,支持打造铝合金完整产业链.推进材料轻型化转型,建设铝材料及制品生产基地。以洛阳、鹤壁、郑州、济源、三门峡为重点区域,推进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支

21、持铜、铅锌、白银、黄金等有色金属部件化发展。3 .绿色建材基地。以洛阳、鹤壁、新乡、许昌、南阳等为重点,聚焦水泥、玻璃等行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动装配式建筑应用,推动传统建材转型,打造新型玻璃及墙体、装配式建筑产业转。以郑州、洛阳、濮阳为重点区域.推动新型耐材向服务化、集成化转变.打造新型耐材产业链1.现代化工基地U以洛阳、濮阳、南阳等为重点推动石油化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高端石油化工产业链。以濮阳、平顶山、鹤壁、商丘、许昌、三门峡、焦作、安阳、驻马店等为核心区域.推动煤化r向精细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形成完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C以平顶山、南阳等为重点区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22、推动盐化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C支持各地依据百身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动特色化工产业做大做强。第二节装备制造巩固提升电气装备、农机装备、矿山机械、盾构装备和起重机械等5大领域优势,围绕特高压建设,推动输、变、配等领域优势单体装备向成套装备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电网用户端设备以及大容量超高速永磁电机、高端重型电机等核心装备。发挥粮食生产与加工大省的综合优势,推动拖拉机、田间管理与收获等传统农机装备向智能大马力拖拉机、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装备、设施农业装备、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低碳保质粮油产品干燥装备和现代畜牧养殖的智能化装备转变。推动采矿、矿物加工、矿物输送装备向成套化、低碳

23、化、智能化转变,发展“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服务”的矿山装备产业链。加大桥式起重装备、门式起重装备、防爆起重装备、抓斗起重装备、悬臂起重装备等产品的智能化研发力度,推动大型化、智能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打造一批“大国重器”。专栏2: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电力装备基地.以许昌、平顶山为核心区域,加强输变电核心设备以及新能源装备研发.推动超特高压、高中低压输变电装备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电力装备产业基地。2 .农机装备基地Q以洛阳、开封、郑州、许昌、南阳为重点区域.提高低损、高效农机系列设备的可靠性、精准性和智能性,推动高可靠性、精准性、智能性的全过程农机装备发展,建设农机装备产业基

24、地。3 .矿山装备基地。以洛阳、郑州、焦作、平顶山、新乡、安阳等为重点区域.推动攻克安全、高效、节能、环保、高端矿山开采和矿物加工成套装备核心技术.引领矿山装备网络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4 .起重装备基地U以新乡长垣为核心区域.发展高端和新型专用起重机产品.推广服务型制造和再制造等新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推动起重装备轻量化、专用化、智能化转型,打造起重装备产业链。5 .其他特色装备基地。鼓励南阳、濮阳、新乡、洛阳、开封等地以产业基础为依托,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防爆、油气、航空航天、空分等特色装备高端化发展。第三节汽车工业发挥客车整车企业优势,打造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强化与国

25、内外汽车集团的战略合作,发展中高级轿车、SUV(运动型多用途汽车)、MPV(多用途汽车)、皮卡等车型,加快车型升级换代和新车型投放速度。大力发展高品质转向器、减振器、传动轴、凸轮轴、汽车空调、汽车水泵、气缸套、进排气歧管、插接件、滤清器、轮胎、制动器、轮毂等零部件,引导企业协同攻关零部件系统集成技术,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转型。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高性能半挂车、冷藏保温车、道路施工和维护管理专用车、油田装备专用车、重型自卸车、环卫特种车、物流及特殊应急专用车等,推动专用车向新能源及系统综合利用转变。专栏3: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整车基地。以郑州、开封为重点区域.以客车和乘用车整车制造为重

26、点,加强整车及关键系统部件技术研发.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加强国内外协作.提高配套水平,建设客车与乘用车生产基地。2 .汽车零部件基地。以郑州、洛阳、焦作、新乡、南阳、鹤壁、许昌等为重点区域.加强上下游协作,推动汽车零部件向系统集成转型,形成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3 .专用车基地。以郑州、洛阳、许昌、驻马店、南阳、新乡等为重点区域.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推动专用车向高端转型,形成专用车产业链,建设专用车产业基地。第四节食品工业以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为重点,推动速冻面米、速冻畜禽肉类、速冻果蔬类、速冻调理食品发展,强化个性化精准营养产品研发,丰富

27、新型速冻食品种类,加快速冻食品加工数字化、智能化,增创冷链食品品牌,着力构建从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贮藏、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的完整产业链条,建成全国重要的冷链食品生产基地。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推动由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变,研发以谷物、豆类、畜禽肉、杂粮、果蔬等为原料的即食休闲产品,推动红枣、食用菌、板栗、山药、核桃、茶油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功能性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拓展旅游、航空、高铁休闲食品种类。建立“产一购一储一加一销”一体化发展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圈,推动我省由“国人厨房”向“世界餐桌”跨越。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专栏1: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 .冷链食品基地。以漂河

28、南阳、郑州、鹤壁、信阳等为核心区域.推动面制品、肉制品等冷链食品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完备的冷锥食品产业链.推动冷链食品向高端化发展.建设冷链食品生产基地。2 .休闲食品基地。推动各地依托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和产业优势,创新营销模式,提高品牌影响力,支持休闲食品转型发展,形成国内重要的休闲食品产业链.建设休闲食品生产基地Q3 .功能食品基地。以郑州、驻马店、信阳等为重点区域.依托中草药、特色山珍等资源优势,提高深加工能力.推动新营销,引领新消费.推动功能食品特色发展.形成功能食品产业链。1 .特色食品基地。支持各地依托地方特色和区域品牌.提高烟酒及饮品的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品牌的影响

29、力和知名度,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产品.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基地。第五节轻工纺织重点发展现代纺织服装、智能家居及家电产业,建成全国万亿级轻纺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高端棉纺、绿色纤维、特种面料、品牌服装,积极发展医疗、汽车、建筑、包装等领域产业用纺织品,积极开发老年用及适老型纺织品,补齐新型面料染整短板,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工业设计中心,依托纺织服装创意设计园区,着力打造女装、童装、针织服装、羽绒服、职业装、丝绸、鞋帽等区域品牌,加快培育直播、新零售等新型销售模式,推动纺织服装向品牌化、创意化转变,建成全国知名的品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强化智能家居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示范企业,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30、发展。加快发展冰箱、空调等智能家电产品,积极承接智能家电产业转移,推进皮革、工美等轻工行业集群化发展,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家电及特色轻工产业新高地。专栏5:重点产业基地布局2 .纺织服装基地。以郑州、商丘、信阳、周口、南阳、开封等为重点区域.建立协作机制,鼓励差异化发展.打造区域品牌,推动纺织、印染、服装一体化转型.建立各具特色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打造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3 .现代家居及家电基地。以郑州、开封、新乡、焦作、濮阳、鹤壁、信阳为设点区域.本土培育与招商引资并重.推广智能制造及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打造现代家居及家电产业链。4 .地方特色轻工基地.支持各地依据自身产业优势和发展基础,建设

31、地方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集聚发展能力,创新营销模式.推动发制品、玉制品、皮革制品、化妆制品等特色轻工产业发展。第四章激发新动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为重点,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推动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加快细分领域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一批千亿级集群和现代化产业链,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第一节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补芯”“引屏”“固网”“强端”,重点做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网络安全、5G及先进计算等产业链,加快培育集成电路、光通信、汽车电子等产业链,着力形成“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

32、到2030年,建成全国新兴的万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坚持“龙头带动、屏端联动、集群配套、链式延伸”,重点引进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微显示技术)等显示面板项目,提升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项目产业化能力。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高世代玻璃基板、靶材、电子特气、显示模组等配套产品。稳定富士康智能手机生产,积极引进国产中高端手机生产项目,巩固提升智能手机整机制造水平。加快引进和培育4K/8K超高清液晶电视、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设备、车载显示终端、智能家居终端等项目。培育超高清视频产业,推动上下游配套产业

33、集聚。加快发展计算机产业,推进国产化进程,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许昌黄河鲸鹏等计算产业硬件生产基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传感器。巩固气体、红外等传感器优势,重点发展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工艺的智能传感器,加快MEMS研发中试平台建设,补齐以特色半导体工艺为代表的技术短板,提升世界传感器大会影响力,建设郑州中国智能传感谷以及开封、洛阳、新乡、鹤壁、三门峡、南阳等各具特色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区,打造“研发设计一材料设备一芯片制造一封装测试一系统/应用”产业链,形成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联动发展新格局。网络安全。以安全芯片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国密安全芯片、安全终端与安全软

34、件。重点发展网络安全、涉密信息安全、云安全、数据安全、工控安全等产品。培育壮大安全终端制造业,提升安全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网络空间城市安全竞争靶场,打造国家级信息安全检测中心,争创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区。5G及先进计算。做强5G智能终端产业,提升5G设备用材料、部件等配套能力,加快发展基于5G应用的软件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5G相关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开展“5G+”应用场景试点示范,推进5G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突破一批“5G+集成应用”技术。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巩固我省5G网络枢纽地位,建设全国5G产业发展高地和场景应用TK范区。集成电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专用芯片制造

35、封装、专用材料等领域。积极引进集成电路设计、大尺寸硅片、功率器件、射频芯片、显示驱动芯片、传感芯片等项目。大力发展电源管理芯片、电子级硅和神化物基底材料、电子特气、封装材料等细分领域,建设全国专用芯片产业和封装测试基地。光通信。加快研发高端光纤连接器、新型超低衰减光纤、特种光纤、光收发模块等高端产品。深耕光纤光缆、连接器件等细分领域,积极培育激光器芯片、光探测器芯片、配套集成电路芯片、光子芯片等,积极引进和培育光纤预制棒、关键材料等上下游相关企业,完善光通信产业链条,打造有“芯”的“中原光谷”,建设全国重要的光通信产业基地。汽车电子。加快中高端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电

36、池管理、功率器件、高压线束、电子转向、电子仪表、车载芯片等特色产品,大力引进动力控制系统、底盘与安全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等领域优势企业,努力建成中西部重要的车载电子电器集中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巩固轨道交通(运输)、教育教学、物联网、税务、金融等优势领域软件产品。加快垂直电商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系统集成、数据服务等领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加快软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围绕重点行业需求构建智能软件产业生态体系。完善软件正版化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建设软件开源生态。建设一批软件产业园,争创国家级软件名园。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1 .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基地。以郑州、鹤壁、济源

37、信阳等为重点区域.发展新型显示和智能手机;以许昌、郑州等为重点区域.打造鲤鹏产业生态体系.推动计算机和服务器发展;加强郑州下一代信息网络、信息技术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构建芯屏网端器”产业生态圈.建设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基地。2 .智能传感器基地Q以郑州、洛阳、新乡等为重点区域,聚焦智能传感器高端化发展.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推进与物联网系统融合.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建设智能传感产业基地U3 .网络安全基地n以郑州、鹤壁、新乡为重点区域.发展专用芯片.建设公共服芬平台.扩大应用场景.加强软硬结合以及系统集成.打造网络安全产业链.建设网络安全研发产业基地。4 .5G及先进计算基地。以郑州

38、许昌、鹤壁为重点区域.推进全省5G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场景应用,强化系统集成与示范推广,打造5G及先进计算产业链.形成联动发展格局。5.其他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鹤壁、郑州、洛阳加快发展光通信产业。以郑州、鹤壁、三门峡、许昌为重点区域.加强新能源汽车应用和系统集成.推动汽车电子集成化、高端化发展。以郑州、洛阳等为重点区域.依托行业特色和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C第二节高端装备聚焦轨道交通装备、数控机床及增材制造、机器人及无人机、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推动大型装备成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积极培育激光加工、工业CT等前沿装备产业,到2030年,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

39、的先进新装备,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轨道交通装备。积极发展地铁、有轨电车、城际列车和动车组等多系列产品,围绕整车修造需求,强化轴承、信号系统、监控系统以及综合供电自动化系统等关键配套,推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化系统、基础零部件协同发展,打造千亿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数控机床及增材制造。巩固提升轴承、锻压等行业专用机床竞争优势,扩大中高端数控机床规模,重点发展面向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五轴以上加工中心等高端产品。加大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引进力度,研发工业激光器及成套设备技术,扩大高功率、高精度激光加工装备产业规模。重点突破基于增材制造的金属材料,发展激光、电子束、离子束及其他能源驱动的主流工艺装备。机

40、器人及无人机。发展焊接、搬运、装配、喷涂等工业机器人以及消防、巡检、物流等特种机器人。开展机器人本体技术、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研发及产业化,提升机器人产品质量和品质。加强无人机设计、制造、测试、集成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积极研制针对农林植保、航拍、航空测绘等多场景应用智能无人机,支持建设无人机产业园区和试飞基地。航空航天装备。发展高端系列泵阀产品、宇航级管路件、高端航空航天发动机管路系统等,推动航天特色连接器等在宇航产品上批量应用,加强高端紧固件新型材料应用等技术研究。发展通用航空研发制造链,培育12家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通用航空整机制造企业,推动一批航空维修项目落户,建设国内重要的

41、航空修造基地。大型成套装备。突破综采综掘、选矿成套核心技术,形成领先的矿山成套装备系列产品。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需求,重点发展特高压输变电成套装备、智能输变电成套装备。大力发展新型盾构机、大型路面施工机械、煤矿智能国产综采成套装备、大型智能起重机、新型高效发电设备,加快发展制造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打造国际一流的高端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农机装备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专栏7:重点产业基地布局1高端装备法地。以郑州、洛阳、安阳为重点区域,以盾构、轨道交通装备为重点.完善整车修造与再制造体系.引导轴承等核心零部件高端化发展.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链,

42、建设高端装备产业基地。2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基地。以郑州、洛阳、濮阳、许昌等为用点发展数控机床,在加工中心及关键零部件上寻求突破。支持洛阳、郑州、许昌、新乡、南阳等在消防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以郑州、安阳为重点发展无人机产业。支持郑州、洛阳发展工业CT。3 .智能成套装备基地。以郑州、洛阳、许昌、新乡为重点区域.聚焦矿山、电力、工程、农机等优势成套装备,推动优势成套装备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打造智能成套装备产业链,建设智能成套装备生产基地。第三节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聚焦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尼龙材料,不断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建设新

43、材料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产业体系,实现从材料到器件到装备的跃升。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建成具有全国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先进金属材料。大力发展高品质先进钢材,引导企业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钢、核心基础零部件用钢等“特、精、高”关键品种。加快发展先进铝合金材料,强化研发航空航天用、汽车用、电子信息材料用等高端铝合金产品。大力开发高性能铜板带箔产品和铜基新材料,提高中高端铜精深加工产品比例。努力突破镁合金结构性材料关键技术,推动镁产业与汽车、军工、电子信息和轨道交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巩固提升鹤壁“中国镁谷”的形象力、品牌力和影响力

44、延伸鸨钥钛错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向IWJ精尖制品延伸。新型功能材料。围绕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电子级玻璃纤维、电子级化学品、高端盖板玻璃、高纯度碳基等关键材料,打造千亿级电子材料产业。巩固人造金刚石优势,大力发展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率多晶金刚石等,加快金刚石聚晶、高端刀具等高端制品研发制造,加快原辅材料、超硬材料及制品协同发展,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基地。高性能化工材料。巩固提升尼龙66,持续做大尼龙6,攻克高速纺尼龙切片、本征阻燃尼龙、万吨级己二月青、第四代己内酰胺、高强尼龙66纤维等生产工艺技术,引导骨干企业生产特种尼龙系列产品,推进尼龙新材料产

45、业链与煤化工、盐化工“三化一体”协同发展。建设中国尼龙城,打造产品高端、国际一流的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氟化聚合物、绿色纤维等化工新材料,推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规模化生产与应用。1 .先进金属材料基地。以安阳、济源、信阳、周口、南阳、平顶山、洛阳、郑州、鹤壁等为改点区域.聚焦高端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打造先进钢铁、先进铝合金、先进鸨铝钛合金材料产业链,建设先进金属材料和制品研发生产基地。2 .尼龙新材料基地。以平顶山、许昌、鹤壁为重点区域.聚焦尼龙化纤纺织及制品、工程塑料及制品、聚氨酯和PC(聚碳酸酯)及制品等,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完整的尼龙新材料产业链,

46、建设国际一流的尼龙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3 .超硬材料基地。以郑州、许昌、南阳、商正为核心区域,大力发展高品级培育钻石、功能金刚石、超硬刀具复合片、关键基础件加T用超硬磨具等推进原材料到制品、装备一体化.打造国际领先的超硬材料产业链.加强超硬材料应用。4 .其他特色新材料基地。推动平顶山、濮阳、济源等地根据产业特色,加强示范工程建设.打造应用场景.推动碳硅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纳米材料等先进材料发展0第四节现代医药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医用卫材等产业。到2030年,形成5000亿级产业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医药研发生产基地。生物医药。聚焦血液制品、新型疫苗等领域,积极引进

47、培育基于免疫抗体技术、蛋白重组等基因工程技术的生物制品和新型疫苗项目,积极发展细胞生物制品和动物用疫苗产品。围绕重大疾病领域用药需求,重点发展基于新靶点和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以临床用药需求为导向,发展一批化学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及中间体,推进化学原料药向高端创新药物延伸。推进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癌病变前期分子干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人源化细胞构建等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支持生物农药、生物兽药、新型动物疫苗等重大产品开发,研制可替代抗生素的生物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促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与应用。现代中药。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开发,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支持新型制剂、中药饮片、配

48、方颗粒和中药鲜药饮片研发,加快超微粉碎、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等先进技术产业化。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种植延伸,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建设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高端新型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动态光学成像等)和智能医疗辅助产品,推动彩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医疗机器人、心血管系统状态监测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加快可穿戴医疗设备、康养器械、远程医疗等智能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围绕肿瘤、遗传疾病及罕见病等体外快速诊断筛查市场需求,推动基于高特异性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技术的体外快速诊断筛查产品开发。医用卫材。巩固提升医用防护用品大省地位,推动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分中心建设,重点补齐医疗器械基础材料、核心部件、关键工艺、智能系统等短板,加快医用卫材链式发展。重点围绕防护用品的生产、储备、研发和调拨等,打造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国家医用防护用品储存基地、国家医用防护用品进出口基地、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研发中心、国家医用防护用品调拨中心、国家级医疗器械长垣中心等“三基地、三中心”,努力建成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质量管理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