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

上传人:夺命阿水 文档编号:558590 上传时间:2025-07-30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1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十五五”四水同治规划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自然条件市位于省最北部,南北纵跨128公里,东西横越122公里,处于北纬3512,3622,和东经11337,11458之间,山西、河北、三省交汇处,西接长治,东邻濮阳,北接邯郸,南连鹤壁、新乡,全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一、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市处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交界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式下降,大致以京广铁路为界,西部为山丘区,间有小型盆地,山区海拔高程一般在100O米以上。东部为冲积平原,海拔高程5070米。地形复杂多样,平原、山地、丘陵、泊洼分别占总面积的53.8%、29.7%10.8%、5.7%o市地理位置及

2、地形地貌图气象特征:市地处半湿润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适中。多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582.9毫米、水面蒸发量943毫米。受地形差异影响,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山区最大为760毫米,东部平原最小为480毫米;年际降水量变化较为剧烈(1963年为1104毫米,1965年为297毫米);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发洪涝,冬春多发旱情,69月份降水量410毫米左右,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二、河流水系与水资源河流水系:市地跨海河和黄河两大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5702平方公里、1711平方公里。全市河流众多,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37条、100O平方公

3、里以上河流共8条,境内主要河流有渔河(又称河)、汤永河、洪河等。全市现有水库45座,其中大中型水库9座,控制流域面积2260平方公里,约占山丘区面积的75.4%。水资源:市1956-2020年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3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5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2.47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5.69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0.8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12亿立方米,地下水7.65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1.90亿立方米。除本地水资源外,过境和外调水可利用量即国家分配市引调水指标约9.30亿立方米,其中引黄1.15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3.34亿立方米,引漳(

4、含引岳城水库)4.81亿立方米。三、水生态市处于我国西部生态区向东部生态区过渡的华北生态区域,地形地貌多样,资源禀赋较好,具有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产品提供等多种生态功能。市河渠纵横、库塘众多、水生态系统较为丰富,全市森林面积277.5万亩,森林覆盖率25%;全市湿地总面积15.5万亩,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3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四、水环境2020年全市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淅河、淇河、露水河3条河流水质状况为优,渔河、粉红江、洪河、茶店坡沟、金堤河5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良好,卫河、硝河、汤河3

5、条河流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五、水灾害市地势西高东低,山丘区向平原过渡地带短,洪水缺乏缓冲、直泄平原,且西部太行山区为暴雨中心,极易造成大的水灾。19502021年,市遭受特大水灾年份有1956年、1963年、1982年、1996年、2016年和2021年等,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市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局部性旱灾几乎年年都有,大范围、全市性的大旱也时有发生。19502021年,市遭受较大旱灾的年份有1965年、1981年、1986年、1992年、2000年、2009年、2011年,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第二节社会经济市位于京

6、津冀周边协同发展区,是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城市之一,是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重要区域中心城市。截至2020年,市下辖四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一个县级市(林州市)和四个县(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共9个县(市、区)。一、人口及经济截至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547.6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0.46万人,乡村人口257.17万人,城镇化率53.04%。全市生产总值2275.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9.3亿元,第二产业983.3亿元,第三产业1052.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3.2:46.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41726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0元

7、二、农业生产力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是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市,是国家重要粮食核心区,被誉为“豫北粮仓”。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572.55万亩,耕地灌溉面积454.8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60.71万亩;粮食种植面积840.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434.2万亩;粮食总产量383.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207.3万吨,秋粮产量176.5万吨,粮食亩产量456.5公斤。市是省重要的矿产资源市之一,主要有能源、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共计50余种,优势矿产资源储量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旅游资源丰富,殷墟、红旗渠久负盛名,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36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

8、区6家。水利风景区5家。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素有“渔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农耕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多与水密切相关。四、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4.31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261立方米,约占全省、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68%、12%;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为250立方米,约占全省、全国亩均水资源量的74%、16%o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布不匹配,按各县(市、区)常住人口统计,市区人均水资源量仅156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4.98万元;其他区域人均水资源量308立方米,人均生产总值3

9、78万元。第三节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初步形成了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水治理体系,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粮食稳产增产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截至2020年,全市建成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36座;全市有防洪任务的河段长924公里,已治理河段长561公里,其中达标河段长244公里;修筑堤防总长度680公里,其中-5级堤防长207公里、达标堤防长207公里,保护人口181万人,保护耕地349万亩;修建分(泄)洪闸43座,排(退)水闸32座,建成蓄滞洪

10、区7处;除涝面积达到3年一遇以上的约100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威胁。全市建成了防汛抗旱调度指挥系统,基本实现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了应急管理机制和保障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积极践行“节水优先”治水思路,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了市节水发展规划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等,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提高,荣获“省级节水型城市”称号,8个县(市、区)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验收。2020年,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42,节水灌溉面积195.27万亩,高效

11、节水灌溉面积160.71万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66.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9.5立方米;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0%,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降至9.76%o供水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兴建了大量蓄、引、提、调水工程,建成水库45座,总库容4.47亿立方米,塘坝1006座、窖池14.94万座;提水泵站119座,引(进)水闸31座;规模以上机电井7.21万眼;万亩以上灌区11处,耕地灌溉面积达454.80万亩;初步形成了本地水和南水北调、引黄、引漳等外调水多源互补的城乡供水体系,各类工程现状供水能力20.84亿立方米。水环境质量持

12、续改善。先后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河流清洁行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工作,环境治理从分散治理逐步向系统治理和规模治理方向发展;河长制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从“有名”走向“有实有为”。“十三五”期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均达到目标要求,优良水体比例较2016年提高37.5%;城市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优,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级别为良好,南水北调总干渠水质稳定达到II类;全面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影响群众多年的脏、舌L、臭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水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初见成效。截至2020年,泡河、汤河等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十三

13、五”期间生态调水4.7亿立方米。全市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89.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和水源涵养区,有效促进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滑县、汤阴县、内黄县3个县作为治理试点开展工作,压采地下水087亿立方米。水文化建设初见成效。立足水文化特征、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紧紧围绕治水实践,总结认知水文化历史积淀和丰富内涵,深入挖掘红旗渠、跃进渠、大运河遗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水文化时代价值,红旗渠精神在长期治水实践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升华。启动了红旗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成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跃进

14、渠红色教育基地等水文化基地,举办了中国大运河智库论坛、大运河文化带论坛,编纂了市水利志,丰富了水文化内涵。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先后制定出台了43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法规体系,规范了涉水管理行为;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将市域范围内所有水体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组织开展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全市所有持有取水许可证自备井纳入费改税系统;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成65.87万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持续开展“放管服”改革,建立了权责清单,政务服务事项全部上网;涉水监管能力不断增强,水土保持等监督执法得到全方位加强;初步建设完成了市防汛抗旱、水资源监控等水利应用系统,实现了水利业务、政务

15、的普遍覆盖和应用。第四节发展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国家战略实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土空间管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等,为我市治水兴水面临的新形势,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治水兴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作为治水兴水的重要方面,全面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支撑保障绿色永续发展。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治水兴水指明了奋斗目标。

16、四水同治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解决市治水兴水中的新老水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需求侧管理,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为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治水兴水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市地处中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给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对治水兴水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治水兴水的战略定位,

17、开创新局,紧抓机遇,大力推进治水兴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兴利除害现代化水网体系建设进程,以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治水兴水赋予崭新课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新时期治水兴水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四水同治必须紧扣主要矛盾的转化,回应人民期盼,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新老水问题,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国土空间管控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新要求。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涉水空间作为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

18、部分,必须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强化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确定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任务,分类分级提出涉水生态空间和水利基础设施用地管控措施、保护要求,纳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为治水兴水留足发展空间,为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落地实施提供水空间保障。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对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把市建成新时代区域中心强市,实现产业实力、城市规模能级、基本公共服务、生态治理能力等“八个领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系统

19、解决水安全中的新老水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智慧水管理的要求,给四水同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五节存在问题防洪减灾体系仍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市防洪排涝还不达标,卫河淤积堵塞严重,行洪能力下降;渔河市区段防洪标准不达标;市区西部现有排水体系不满足排涝要求;汤永河、洪河、茶店坡沟等河道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河道未进行系统治理,行洪与除涝能力不足;东部平原区河道排涝标准偏低;重要山洪沟防洪标准低;蓄滞洪区设施尚不完善,启用和有效控制难度大;部分水库和水闸存在安全隐患;抗旱工程体系仍不完善,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

20、局不相匹配。全市水资源总量14.31亿立方米,人均、亩均水资源量约占全省平均水平的68%、74%;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约70%集中在汛期,山区多平原少、年际间丰枯悬殊;人口经济布局与水资源禀赋不匹配,市区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40%,水资源量仅为全市的20%,而其他县(市)生产总值约占全市的60%,水资源量却为全市的80%。随着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口和产业的加速集聚,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利用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节水体系尚不完善,用水管理需进一步加强,节水效率有待提高,节水意识还需加强。单方水生产总值产出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市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

21、灌溉面积的35.3%;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9.76%;非常规水利用量仅占总用水量的1.5%o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水资源调配网络不完善。南水北调、引黄、引漳等外调水源的配套工程体系不完善,效益发挥不足;水源工程不够,卫河等过境水利用不充分;供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供水占比58%,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调度和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不高,城乡供水一体化程度不高;灌区输配水体系不完善,部分灌溉工程老旧失修。水环境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地表水优良比例总体不高,受地表污染影响地下水质污染风险趋高。雨污分流不彻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有待完善,工业污

22、废水处理标准需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任务重、难度大。水生态系统脆弱。河流径流量主要靠降水补给,受天然径流量减少影响,季节性断流问题突出,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生态基流和敏感期生态需水难以满足,保障难度越来越大;受建设活动影响,水系连通不足,湿地面积萎缩、栖息地退化。水土流失和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截至2020年,全市仍有843.6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部分地方坡耕地面积大且集中连片,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生态空间不足。2020年全市共超采地下水2.39亿立方米,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开采程度达146%o水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待加强。水文化遗产、遗址众多,但对水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

23、利用不够,文化品牌效应和经济价值有待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水文化涉及水利等多个部门,部门间、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利益调节的常态化协作机制尚不健全,尚未形成有效合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完善和提升。涉水法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不完善,河长制尚需出台配套法规规章,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治水兴水机制不健全,协同治水需进一步加强,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还不够系统;工程建设监管能力尚有短板,工程运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监管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发挥不充分,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水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第二章规划思路与布局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

24、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治水兴水重要论述和关于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锚定“两个确保”的战略目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为引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四水同治工作部署,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统筹治理,实施重点工程,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着力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深化水利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一个强

25、市”、实现“八个领先”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古都出彩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扎实推进治水兴水,持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强化自然恢复、休养生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把节水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根本性举措,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

26、定产,把节水控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着眼于山丘区与平原区的差异性,在防灾减灾救灾、供水保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分区施策,促进水与经济社会及其他资源均衡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从生态系统的全局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出发,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城市乡村、开发保护之间关系,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坚持两手发力、协同推进。坚持政府与市场两手发力,加强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合作机制,培育多元化水工程建设管理投资

27、主体与经营管理模式,调动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各部门、各行业协同治水,提升治水兴水水平。第二节规划目标与指标锚定建成“一个强市”、实现“八个领先”的奋斗目标,践行十六字治水思路,立足这5年、谋划15年、前瞻30年,持续建设一张水网,大力构建六个体系,有效保障四个安全。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突破水瓶颈,夯实水支撑,保障水安全,基本实现治水兴水现代化。一张水网即建设“系统完备、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兴利除害的现代化水网;六个体系即构建水灾害科学防治、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水文化保护传承、水法规制度保障的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四个安全即保障防

28、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水生态安全;五水综改即统筹推进水源、水权、水利、水工、水务改革。到2025年,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节水型社会初步建成,全市水质优良比例持续提升,兴利除害现代水网框架初步建成,综合现代化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水旱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暴露的防洪薄弱环节全面解决,重要河道、重要城市防洪标准持续提升,1-5级堤防达标率达到80%,山洪灾害防御能力大幅增强,排涝能力明显提升,现有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全面消除,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基本完成;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水旱灾害预警、预判、预报、预演、预案及调度管理

29、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内洪水得到有效控制,防灾减灾救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进一步增强。水资源节约集约水平大幅提升。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6.12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52,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14.8%、6%,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水资源配置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和抗早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3%,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达到85%o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源涵养与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污染物入河量持续消减,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30、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机制基本建立,主要水体的水生态系统和水域岸线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缓解,地下水压采1.26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保持率达到88.55%,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升。水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显著提升,水文化载体不断丰富,先进水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四水同治持续深化,河长制全面建立,五水综改有效推进,治水管水法规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智慧水利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涉水事务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市新老水问题得

31、到系统解决,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基本完善,监测、预警、预判、预报、预演、预案和防洪调度水平大幅提升,节水型社会达到更高水平,城乡供水得到可靠保障,水环境质量优良,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系统完备、丰枯调剂、循环畅通、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兴利除害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形成,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坚实牢固。展望到2050年,建成兴利除害现代化水网体系,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效,实现水灾害总体可控、供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健康美丽,为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表21规划指标表序号分类主要标性质名称单位2020年

32、2025年2035年1水灾害15级堤防达标率%8090预期性2重要防洪城市达标率%406080预期性3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0.50.4预期性4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0.70.5预期性5水资源全市用水总量亿立方米15.0416.1280%林州市和县城在2020年基础上增加5%约束性17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000约束性18水生态水土保持率%88.5591.55约束性19地下水压采亿立方米1.262.58约束性20湿地保护率%5053.2153.50预期性注:带口为规划期末预期达到指标值。1 .1-5级堤防达标率,指-5级堤防达到防洪标准的长度占5级堤防总长度的比例;2 .重要防洪城市达标率,指重要

33、防洪城市防洪达标座数占重要防洪城市总数的比例,重要防洪城市指常受流域面积100O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洪水威胁、甚至遭受洪水灾害的县级及以上城市;3 .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指规划期内洪涝灾害年损失率的算术平均值,其中,洪涝灾害年损失率是指当年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量与当年生产总值总量的比值;4 .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指规划期内干旱灾害年损失率的算术平均值,其中,干旱灾害年损失率是指当年旱灾经济损失量与当年生产总值总量的比值;5 .全市用水总量,全市各类用水户取用水量的总和;6 .新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期内新建水利工程增加的供水能力和现有工程通过加固、配套、挖潜、改造和扩建等增加的供水能力;7 .

34、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与上一规划期末相比,各规划期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指各规划期末全市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区内生产总值的取用水量;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与上一规划期末相比,各规划期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的百分比,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各规划期末全市平均每产生一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取用水量;9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灌入田间可被作物利用的水量与干渠渠首引入的总水量的比值,或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的乘积;10 .耕地灌溉面积,又称有效灌溉面积,指耕地上灌溉工程设施基本配套,且水源具有设计保证率可以灌溉的面积;11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35、城市再生水利用量占城市污水处理总量的百分比;12 .城乡饮用水地表化率,城乡饮用水地表水供水量占其总供水量的百分比;13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全市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城镇管网延伸供水到户(含小区或院子)的农村人口占农村供水总人口的比例;14 .地表水达到或优于III类水体比例,国省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III类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8个国省考断面计;15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指纳入国家考核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16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城市市区经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收集的水量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的比例;17 .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国省控断

36、面中劣V类断面所占的比例,2020年现状值以8个国省控断面计;18 .水土保持率,指区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的面积(非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域国土面积的比例;19 .湿地保护率,由县级以上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各类保护地内湿地的面积与湿地总面积之比,其中保护地内湿地主要包括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湿地;20 .地下水压采,指在地下水超采区采取节水、水源置换等措施,较基准年减少的地下水开采量。第三节总体布局立足市情水情,以自然水系为基础、引调水工程为通道、水利枢纽和调蓄工程为节点,构建“四横六纵两域”兴利除害现代水

37、网,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四横:漳河、渔河、汤永河、金堤河,横越我市东西,是市域水流网络的主骨架、大动脉,为全市水资源时空调配和水安全保障的主要水流通道。结合防洪、供水、生态保护和水文化传承需要,完善蓄、引、调、排综合性工程体系,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奠定基础。六纵: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卫河、大功引黄总干渠、漳南总干渠、红旗渠、跃进渠纵贯我市南北,是全市水资源时空调配的重要水流通道。加强水源涵养,完善供用水体系,扩大供水范围,全面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两域:全市涉及黄河、海河两大流域。两大流域水情不同、水事各异,本着统筹“四水”并突出重点的原则,分别进行分区布局。黄河流域以黄河流域生

38、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水灾害防治、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导,统筹水环境治理。推进大功引黄灌区现代化改造,开展水源工程建设,强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建设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先行区。海河流域以水灾害防治和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为主导,统筹水资源利用。在山丘区,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为重点,提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在平原区,治理地下水超采,综合整治水环境污染,以水资源为最大刚性约束,强化用水侧需求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施河道治理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提升防洪保安能力。第三章涉水空间管控涉水空间主要指涉水生态空间和水利基础设施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

39、土空间规划协调、合理划定涉水空间范围、有序开展涉水空间管控工作,是引导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实现强监管、保障水安全的重要举措,也为治水兴水留足必要的发展空间。第一节涉水空间类型涉水生态空间包括河流、湖泊等水域岸线空间,水源涵养、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土保持、行蓄洪水等陆域涉水生态空间,其中岸线空间是指河流两侧、湖泊周边一定范围内水陆交错的带状区域,是河流、湖泊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基础设施空间是包括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功能的已建、在建、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空间,包括水库、闸坝、堤防、渠(管)、泵站、水文站点等水利(水文)工程(设施)建(构)筑物建设用地范围、淹没占地范围、

40、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以及规划预留的水利基础设施空间。第二节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及管控一、河湖水域岸线空间范围河流、水库等分类划定空间范围。截至2020年,全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37条河流,9个大中型水库已基本完成划界工作。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范围按照已批复的管理范围成果确定。(一)河流1 .有堤防河段: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滩地、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河道规划已批复的,按照规划明确的设计断面确定河道管理范围线。未批复或者无规划的河道,现状堤防完整的以堤脚线为基准划定;现状堤防不完整不明显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确定管理范围线。背水侧护堤地宽度可结合河道管理需要及工程实际情况确

41、定,结合堤防工程级别不同划定5米30米不等。2 .无堤防河段: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滩地和行洪区。河道规划已批复的,按照规划明确的设计断面,结合规划要求划定河道管理范围线。河道规划未批复或无规划的,山丘型河道可按照设计洪水位确定管理范围,平原型河道可在满足相关规定的原则下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管理范围。(二)水库水库的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大坝及其他设施占地。水库的主坝管理范围为下游坡脚外50米200米,其中大型水库200米,中型水库100米,小(1)型与坝高15米以上的小(2)型水库50米。彰武水库的副坝管理范围为下游坡脚外100米。水库大坝两头至分水岭之间、水库库区的迁

42、赔高程线以内、水库的输泄水建筑物边线外10米50米也都为水库管理范围。二、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通知(办河湖函2019394号),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岸线功能分区,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以解决岸线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一)岸线保护区。岸线保护区应结合保护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禁止在规划期内建设可能影响实现保护目标的建设项目。按照相关规划必须实施的防洪护岸、河道治理、供水、航道整治、重要基础设施等事关公共安全及公众利益的建设项目,须经过充分论证

43、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许可程序。(二)岸线保留区。岸线保留区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应进行岸线开发利用活动。因暂不具备开发利用条件划定的岸线保留区,待河势趋于稳定具备岸线开发利用条件后,或在不影响后续防洪治理、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的前提下方可开发利用。规划期内因防洪安全、河势稳定、供水安全、航道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确有需要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等工程,须经过充分论证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许可程序后方可实施。因经济社会发展确需开发利用的,经充分论证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履行相关手续后,可参照岸线开发利用区或控制利用区管理。(三)岸线控制利用区。岸线控制利用区管理重点是控制其开发利用强度,严格控制建

44、设项目类型。岸线控制利用区内建设的岸线利用项目,需加强管理,注重岸线利用的指导与控制,以实现岸线的可持续利用。(四)岸线开发利用区。岸线开发利用区在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基础上,应结合岸线保护的要求和沿河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依法依规履行水行政许可相关手续后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应符合依法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协调与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关系,充分考虑与附近已有涉水工程的相互影响,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岸线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第三节陆域涉水生态空间及管控一、陆域涉水生态空间范围陆域涉水生态空间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水土

45、流失重点防治区及蓄滞洪区等。已经划定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在内的全部区域。未划定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确定保护区范围。水源涵养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区的主要河流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沿线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太行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黄泛平原风沙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蓄滞洪区主要指列入国家蓄滞洪区修订目录(2010年1月7日)的7处蓄滞洪区,包括海河流域崔家桥、广润坡、任固坡、小滩坡、白寺坡、长虹渠蓄滞洪区及黄河流域北金堤蓄滞洪区。二、陆域涉水生态空间管控(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

46、一级保护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置排污口,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准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二)水源涵养区针对渔河等河流源头区,南海泉、珍珠泉地下水补给区等水源涵养区,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和水源涵养状况,提出封育保护及自然修复、人工林草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保护修复措施和要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以水土保持区划为基础,针对西部太行山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提出封山禁牧、轮封轮禁、封育保护等预防保护和自然修复措施,明确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布局,提出坡耕地治理、小流域综合防治措施。针对东部黄泛平原风沙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提出农田防护林网、林粮间作、平整洼田等土地整治措施和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人力资源 > 人事档案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