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92510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98.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pdf(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可编辑修改 - 2019 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理人董营涛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 作为一种文学意象 出现, 最早见于 诗经 采薇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 两度春”(白居易),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 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

2、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 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 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 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 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 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 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 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 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

3、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 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 :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 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 “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 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 。 -可编辑修改 - 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 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

4、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 言“愁”。冯延巳鹊踏枝 :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 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 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 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 , 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 书堂。 ”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5、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 ,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 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 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层次清晰, 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

6、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是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 州”的诗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可编辑修改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 证据。 C.无论是许浑、 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 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7、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又 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参考答案】 1.B【解析】 B项, “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 2.A【解析】 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C项“主要 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 植有柳树”错。 3.D【解析】 A项无依据, 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 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 “完全是”说法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有 1.8 万公里的海岸线,

8、 自秦朝统一到唐代, 海岸线大体如此, 但就航海实践而言, 尚不能称为海洋大国。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禁止。中原 王朝基本上没有海防意识,未建立专门的海防力量。宋元有了根本改变,海洋活动全面领先 于亚洲沿海各国,显现了海洋大国的地位。 北宋以西北陆防为主,虽出于防辽的目的而设“刀鱼战棹司” “澄海水军” ,但未建立海 防体系。南宋背海立国,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了专门的海防水军,浙西、明州和淮东沿海的 海防体系以拱卫临安为主要职责,台州、温州、福建的海防体系以保障海洋贸易为主要职责。 南宋海防水军不少于25000 人,有战船 18000 艘。这样的海防力量当时各国不可能

9、具有,南 宋海军曾在明州海战和胶西海战中大败金朝水军。元朝在海上追剿南宋势力中积累了强大的 。 -可编辑修改 - 海防力量,并最终在海上灭亡南宋。元朝于1292 年派出 2 万人的舰队远征爪哇。这是中国 首次大规模海洋远征,为元朝注入了海洋帝国的元素。元朝征讨爪哇,震慑了海外各国。 但宋元海洋实力并非体现在军事力量上,而是体现在经济贸易上。 宋元与海上诸国交往的主要方式是经济贸易。宋元海商数量巨大,商品结构、 造船技术 和航海技术具有绝对优势,在亚洲海洋贸易中具有发动机的作用。宋代沿海民众出海贸易之 风盛行贩海之商“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鼓励商人出海,开创了亚洲海洋贸易的 新格局。元代

10、进一步鼓励民众出海贸易,海商继续壮大,既有官僚巨商,也有众多称商,推 动了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扩展,改变了海洋贸易的节奏。 宋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是以中国瓷器和丝绸为主的手工业品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 区的香药、珠宝为主的资源性商品相交换,因技术水平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构成了供需稳定、 利润丰厚的互补性市场关系。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 业品, 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在这一 商品结构中,中国商品技术合量高,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而珠宝、香药等主要用于奢侈消 费和宗教、医药等领域,与日常生活关系相对不密切。 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11、也有明显优势。宋元海船多层板和水密隔舱技术当时处于世界 领先地位。宋元首次把指南针运用于航海,并不断完善。 宋徽宗初年广州海船见运用指南针, 南宋海船有专司指南针“针盘” 即罗盘的 “火长”。元代指南罗盘已是海船必备之物,对“行 丁末针”“行坤申针”等“针路”的掌握比宋代更进一步。 宋元激发出的沿海百姓贸易求利的海洋意识及中国在海洋贸易中的优势,使中国对外贸 易真正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并成为在亚洲海城的贸易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海洋大国。这一 地位直到西方殖民者控制亚洲海战之前一直延续。 (摘编自黄纯艳宋元海洋意识的新变与海洋贸易时代的确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2、A.唐代以前我国尽管拥有绵长的海岸线,但由于民间远洋贸易空白、国家海防意识既乏等原 因,仍不能称为海洋大国。 B.南宋重视海防建设,设立专门的海防水军建设了当时其他各国无可匹敌的海防力量,之后 。 -可编辑修改 - 元朝的海防实力也令人生畏。 C.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中,我国输出的充器、丝綱等商品技术含量高,而输入的香药、 珠宝 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D.宋元时期, 我国海洋活动全面领先于亚洲沿海各国,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当时具有明显优 势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历史沿革为顺序,阐述了我国海洋大国地位确立的历程原因等诸多内容。 B

13、.文章先介绍宋元时期我国的海防力量然后转入宋元时期的经济贸易情况的阐述层次井然。 C.文章从海商数量商品结构、造船技术等方而阐述了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D.文章在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的同时,又指出其不足,一分为二,论述缜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元以前, 海洋贸易的主角是外国商人;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海洋贸易地位的提高,海洋贸 易的主角也有所改变。 B.在海洋贸易中, 元代的商品结构市场特点和宋代相同,只不过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 数量较宋代为多。 C.如果西方殖民者没有控制亚洲海域,那么我国就可能是在亚洲海域的贸易体系中一直发挥 主导作用的

14、海洋大国。 D.宋元时期, 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出现了海洋意识的新变化,这种变化推动了我 国海洋贸易大国的确立。 1.B【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 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 析。 A 项, “民间远洋贸易空白”错,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民间远洋贸易不被鼓励,甚至被 禁止” ;C项, “输入的香药、珠宝等商品则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错,第五段只是说“中国商 品技术含量高” , 据此并不能说明输入的商品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D项, “主要得益于” 错, 。 -可编辑修改 - 文中只是突出中国造

15、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比其他国有明显优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海洋活动 领先于他国,原因即在于此。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哪种原因是主要原因,原文没有提及。 2.D【解析】题干问的是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 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 的方法。 D项, “又指出其不足”错,原文没有说明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不足,主要是 分析宋元时期我国海洋贸易的优势。 3.B【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

16、析题要辨 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 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 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 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 “输入商品的质量较宋代为高,数量较宋代为多”错,第五段说的是“元代海洋贸易的商品 结构依然是中国输出纺织品、陶瓷等手工业品,且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主要输入商品为 珍宝和香药,仍具有互补性特点”,由此可知,“质量和数量均超过宋代”指输出的商品如瓷 器、丝绸等,而不是输入的商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工匠精神” ,曾在古代中

17、国人的生活中扎根生长。千百年来,华夏“大国工匠”们。 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令西方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由他们聚敛起来的 “工匠精神” , 也不断酝釀、发酵,直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无论在庙堂上还是江湖间,每一个时代那些巧思运筹的工匠们亦成为那个时代先进生产 力的代表,由他们生发出来的“工匠精神”亦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韩非子五盡 提到率先民“构木为巢”的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均是因为拥有了独门技艺而得 以“王天下”。唐代后期的敦煌文献二十五等人图并序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述传统工匠: “工人者, 艺士也,非隐非仕, 不农不商虽无仕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 此工人之妙矣

18、” 。 这是对能工者、善工者的歌颂,对“工匠精神”的至高认同。而在民间,工匠文化同样获得 了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诸如“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技多不压身”等说法不胜枚举, 工匠文化渐成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出于这种朴素认知,民众愿意学手艺,愿意将 。 -可编辑修改 - 手艺练得精益求精,潜移默化中也孕育了中国工匠独特的敬业精神。 随着“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工区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也在历代人的推敲中逐渐 显现出来。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本是诗经 里描述工匠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字眼, 至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述和提升,他说: “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 磋之;治玉石

19、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这在现代 语境中,被认为是“工匠精神”核心和精髓的表述,首次出现在历史文丛中。再后来,清代 文学家、史学家赵翼在瓯北诗话七言律中时其做了进一步的引申和阐述“盖事之 出于人为者,大概日趋于新、精益求精,密益加密,本风会使然。”待到民国时期,孙中山 将其扩展到近代工业,概枯提炼出“精益求精”精神,这成为当代技术道德的重要规范。 精益求精、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手下世界的“工匠精神”,被不断内化、延伸至更广的领 域。古人们还将“工匠精神”延伸至文化创作领域,于是,就有了“匠心独运”的说法。此 外,文化创作中无论是“打磨” “勾画”,还是“描摹” “推

20、敲”,都是精益求精的 “工匠精神” 在文化创造中的对位呈现。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新时代语境下,从古老而朴素的文 化源头重新出发, “工匠精神”正成为新的时代热词,而热度的背后是一场新的出发,“工匠 精神”正返本开新,开创着全新的天地。 ( 摘编自公晓慧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在古代中国人生活中扎根生长的“工匠精神” ,至近现代已被淡化,时至今日又焕发了 新的生命力。 B 二十五等人图并序中对古代工匠进行了歌颂,把工匠放到了二十五等人的至高地位。 C民间文化很多,但工匠文化被广泛认同

21、和尊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委组成部分。 D朱熹对“工匠精神”进行了阐述和提高,认为凡人为之事,皆应精益求精。 2下列时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既谈了 “工匠精神” 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又谈了它的内涵,还谈了它的延伸。 。 -可编辑修改 - B文章第一段概述“工匠精神”的成发展,后文以时间为序,讲了“工匠精神”在不同时 代的发展历程。 C第二段先总说“工匠精神”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后从“王天下”的有巢氏、燧 人氏和民间工匠两个角度分别闻释。 D第四段先讲了“工匠精神”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城,然后以文化领域为例进行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22、项是()(3 分) A “技多不压身”等朴素的认知是中国工匠形成敬业精神的一个先决条件。 B赵翼、孙中山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引申都超越了原本制作骨器、象牙、玉石的范畴。 C “精益求精” “匠心独运”这两个词既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又是“工匠精神”延伸到 其他领域的证明。 D “工匠精神”是深藏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精神密码,这一密码目前正在经历一场热潮。 1C【解析】 A【解析】项, “至近现代已被淡化”属于无中生有;B 项, “把工匠放到 至高地位”不符合文章, 也不符合史实;D项,张冠李戴, “朱熹”应为“赵翼” 。 2B【解析】“以时间为序, 讲了工匠精神 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错误,既谈

23、了发展历 程,又谈了内涵和延伸,不完全以时间为序。 3.C【解析】“精益求精”是内涵, “匠心独运”是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人创造的。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在从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 会等活动时必定伴随着一定的心理活动。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 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俄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也 指出: “历史科学不能把自己局限成一个社会经济解剖学,没有一件历史事实的起源不能用 社会经济说明;没有一件历史事实不为一定的意识状况所引导、所伴同、所追随。”因此, 史学不仅要阐述人们过往活动的内容,也应该揭示伴随这

24、些活动的心理状况。心理史学正是 基于此而兴起的史学新领域。 。 -可编辑修改 - 从 20 世纪初期起,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新史学”的思想,比如美国的鲁滨孙、中 国的梁启超, 他们都主张突破史学原来的界限,与包括心理学在内的其他学科建立联系。但 直到弗洛伊德关于达芬奇心理分析的著作、埃里克森关于马丁路德和甘地心理分析的著 作问世,心理史学才算正式诞生。美国心理史学的兴起是在20 世纪 5060 年代, 70 年代 达到高潮。 70 年代以后,法国的心态史学相继而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著作。80 代以后, 心理史学的相关著作陆续传入我国,对我国史学界产生了不小影响。心理史学能够 在我国落

25、地生根,也与当时国内史学界的情况有关。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史学发生了整体性 变化,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从以政治史为中心转向以社会史为中心。社会史尤其是社会文化史 的研究需要特别关注人,不能只看到社会的变化而看不到人的变化。而在研究人的过程中, 势必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唯有如此才能深化对 社会史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心理史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探索性成果,出现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 研究范式。 第一种是关于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问题;第二种是把研究视角从个别思想 家转向特定人群,研究其日常意识、政治意识、民族意识等;第三种是探讨个别人物的心理 特征,用心理史学

26、的方法剖析历史人物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不 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心理史学对深化史学研究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目前整个 心理史学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首先,作为跨学科研究的心理史学势必要比单纯的史学研究 困难一些, 多数历史研究者因不懂心理学而对心理史学敬而远之。其次, 传统史学研究对于 史料的选择与心理史学不同,更强调客观史料的重要性,并且要求历史研究者绝不能带着感 情做研究,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历史研究者在开展心理史学研究时的思路。再次, 可以进 行心理分析的史料与一般史料相比更为难找,这是当前心理史学研究的一个瓶颈。 从根本上说, 心理史学是史学的一种,只不过

27、是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了心理学的概念、理 论和方法。 心理史学研究仍然要以史学方法为基础,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史学研究的 对象是过去的人, 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当代人,过去的人与当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和心理特 点等方面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历史。但当代人与过去的人之间也需要进行心 灵的沟通, 这种心灵沟通是当代人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心理史学是史学家可以普遍运用的 研究方法,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方法,是有助于当代人了解历史奥秘的科学方法。 ( 摘编自邹兆辰心理史学:深化历史解释的重要方法) 。 -可编辑修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恩格斯和普列汉

28、诺夫关于历史科学的论述,是心理史学兴起的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B心理史学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新史学”思想,并最先在西方正式诞生。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史学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为心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我国心理史学研究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研究者在知识及史料选择等方面多存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围绕心理史学展开论述,涉及了其产生的背景、简单的历程及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等 内容。 B文章以历史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关系为立论前提,突出了心理史学在深化史学研究中的重 要性。 C文章以较多的文字介绍了心理史学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可以引起人们对

29、心理史学更多的 关注。 D本文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正反对比等论证方法,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较强的说 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学并不是纯客观的东西,总是与人类特定时期的特定意识相关联,这是心理史学产生 的基本前提。 B只要能够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人的心理特征和整个社会心理,就能深化对社会 史的研究。 C当代人与过去人的心理特点有很大不同,意味着心理史学在当今历史研究中有着非常重 要的价值。 D心理史学虽然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但仍要遵循史学研究的基本规范,不能仅 靠推测想象。 。 -可编辑修改 - 1.C【解析】 A“直接原因与现实基础

30、”错;B“脱胎于鲁滨孙、梁启超等人所提出的新史 学思想”文中无据;D“正处于一个瓶颈时期”错。 2.D【解析】“正反对比”错。 3.B【解析】逻辑关系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让历史文化滋养当下 今年元旦, 一部系统展现中国文物体系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开播,牵引观众目 光跨越华夏大地八千年历史;正月初一, 一部演绎中国历史传统诗词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 传火爆荧屏, 以富有创意的形式带领观众传唱中国的历史精神。这些与历史有关的文艺创 作,都遵循了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 梳理与传扬, 以此激起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进一步增进了人们面向

31、未来的共识与 期待,作品本身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人类历史的每个发展时代,都必然自过往的岁月行进而来。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 经历与精神,会以各种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当下的选择。在历史给予的力量里自强 不息、奋斗不止,在与历史的对望中看清来路、认清自己,在对历史的推动中完善进步、创 造未来,是历史的意义,也是当下的担当。对历史怀有同情之理解,于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 养与浸润, 更是艺术之花得以绽放的重要通途。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素 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看重的原则。从20 世 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彩色电视开创与发展时期令无数观众津津乐

32、道的唐明皇雍正王朝 等,到二十世纪以来在新旧媒介竞争异常激烈环境下依然脱颖而出的孔子等,真实的历 史框架总是能给艺术带来丰厚的创作土壤,为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与认 真思考,与人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产生掷地有声的心灵回应。 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寻求宝贵的历史价值,为艺术审美带来丰富的精神感触,为社会 发展带来崇高的文化气质,这是第二重值得历史题材创作者积极探索的话题。古代历史题材 中那些或风骨高洁,或胸怀天下,或壮志凌云,或故土情深的人物形象,近现代历史题材中 那些舍生取义、 一心为公、 为国牺牲、 为民捐躯的英雄精神,当代历史题材中那些视野开阔、 自信开放、不断创新、追求理想的时

33、代场景,在闯关东十月围城 人间正道是沧桑 。 -可编辑修改 - 这样的影视剧里,在金山千年菩提路 如果国宝会说话这样的纪录片里,在朗读 者 信中国经典咏流传这样的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对当下的有效融入,完成了与当 下的有效对话,让今人的精神受益于历史文化的滋养,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 中国。 了解真实的历史源流,不忘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展现真实的历史华 章,传承并弘扬优秀的文化脉络,为中华民族带来身份认同的增强,为中国民众带来凝聚力 的提升,应成为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的重要共识。 (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34、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国宝会说话翼经典咏流传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文艺 创作。 B.当下的选择一定会受到先人的创造与发明、前人的经历与精神的影响,尽管会程度不同、 方式各异。 C.所谓历史的意义和当下的担当便是在历史中汲取营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看清来路、 认 清自己,完善进步、创造未来。 D.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止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引出要讨论的话题:如何让历 史滋养当下。 B.第二段用严谨的道理

35、和典型的例子论述了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一个原则:遵循真实的历史 框架。 C.发掘真实的历史精神,是让历史滋养当下的第二个原则,作者在第二段从古代、近代、当 代,影视剧、纪录片、综艺节目等方面用典型的例子加以论述。 D.本文开头引出 “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发据真实的文化精神”的观点,然后在二三段进行 。 -可编辑修改 - 论证,最后一段总结。结构严谨、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艺术创作者在选择历史题材时首要的原则应该是遵循真实的历史框架,为创作获得丰富的 素材空间与扎实的受众认同。 B.在闯关东 千年菩提路信中国等影视作品中, 都实现了历史对当下的有效

36、融人, 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有效对话。 C.艺术创作者在涉及历史题材创作时,不仅要展现与弘扬优秀的历史华章与文化脉络,还要 还原真实的历史伤痛,反思真实的历史问题。 D.那些口碑不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不受受众的欢迎是因为创作者没有遵循真实的 历史框架,发掘真实的文化精神。 1.B【解析】 A 项激起人们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的不是因与历史有关,而是“遵循了真实的 历史框架,发掘了真实的文化精神,用影视作品对过往优秀事物进行了梳理与传扬”。C 项 不能倒过来说。 D项艺术之花得以更好绽放的途径不仅仅是对历史怀有同情和理解,在历史 中获得丰富的滋养与浸润。 2.C【解析】古代、近代、当代没有举例论

37、证。 3.D【解析】根据原文并不能得出这样的推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大数据时代呼唤共生生态 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在贵阳2018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多家知名 互联网文化企业就互联网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 “大数据时代中国文 化产业 2018 年贵阳共识”。 一个时期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口”,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 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然而, 在市场竞争逻辑下, 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态势也日益凸显。 不健康的 “网络丛林生态”既制约了中小微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动力,又侵蚀了消费者的用户 选择、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正当诉求。 。

38、-可编辑修改 - 有鉴于此, “贵阳共识”强调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在创新、协调、绿 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倡导由消费者、企业、社会、政府“四方”,通过共 商、共识、 共建、 共享、 共担“五共” 的程序和机制, 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 。 这种共识充分反映了互联网大数据企业的真实心声,体现了消费者、 企业、 社会和政府等利 益攸关方的共同意愿,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 想自觉。 大数据时代呼唤建立共生生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智慧社会 的发展蓝图,形势和任务倒逼我们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培育互联网“共生生

39、态”,激发大数据 产业发展新动能, 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共生是目的, 是鼓励有序竞争、 规避“丛林法则” 、 防范行业垄断;是崇尚创新精神、尊重知识产权、弘扬开放理念;是实现消费者、企业、社 会、政府利益攸关方的良性互动、共享共生。 “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发展早期不可 避免的阶段性特征,那么当信息化发展进入到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建立兼顾各个利益攸关方 的“共生生态” 已经成为互联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按照尊重监管管 理、加强行业管理、完善自身管理、探索共生管理的理路,建设大数据治理体系,建立良性 发展的“共生生态”,为新技术、新业态、新

40、模式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创造 尊重价值、鼓励创新、共生共享的良性互联网生态格局。 我们期待反映业界心声的“贵阳共识”,能够成为广大互联网企业的普遍遵循,从而推 动互联网空间的良性治理,让共享共生的互联网生态更好地造福人民。 (选自 5 月 29 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整个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大数据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一个时期以来,大数据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助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C市场经济逻辑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愈发严重,严重制约了所有互联网企 业的创新动力,侵蚀了消费者的正当诉求。 D“贵阳

41、共识”中提出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共生生态”,这里的“共生”就是我们不 求竞争、规避“丛林法则”、避免弱肉强食、防范行业垄断。 2下列关于文章分析论证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一段指出在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的大背景下,一些知名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就当前 。 -可编辑修改 - 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达成了“贵阳共识”。 B第二段除了指出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之外,还敏锐地发现在市场竞争的 逻辑下互联网发展到大数据阶段突出存在的问题。 C 文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

42、、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清晰, 结构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些互联网文化企业面对互联网大数据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达成了“大 数据时代中国文化产业2018 年贵阳共识”,彰显了中国把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的思想自觉。 B因为市场竞争背景下存在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和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所 以互联网文化企业普遍认为提出大数据时代市场价值要符合社会价值。 C各互联网企业在贵阳2018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提出了建设互联网企业发展的 “共生生态”,其原因就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网络强国、

43、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发展 蓝图。 D当信息化发展到大数据时代,就必须创立一个能兼顾各方利益的良性发展的互联网生态 格局。 1A【解析】 B错,不是大数据激活了各种生产要素,原文为互联网行业。C错,不是所有 企业,而是中小微企业。D错,是鼓励有序竞争。 2C【解析】并没有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是分析“贵阳共识”提出的原因。 3C 【解析】还有第二段提到的互联网大数据领域无序竞争,不健康的“网络丛林生态”的 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加密数字货币逐渐兴起的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 以块链结构存储数据,使用密码学原理保证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受到

44、互联网多方 用户共同维护和监督,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数据不可修改等显著优点。区块链技术通 。 -可编辑修改 - 过在网络中建立点对点之间可靠的信任,去除价值传递过程中介的干扰,既公开信息又保护 隐私, 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为实现共享经济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有望支撑实现 共享交通、 共享教育、共享住房、共享能源等多个共享经济场景,是实现共享经济的一种非 常理想的解决方案。 数据公开透明, 为共享经济提供信用保障。区块链本身即为一个大型海量数据库,记录 在链上的所有数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任何节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区块链平台进行信 息查询。 任何第三方机构无法将记录在区块链上的已有信

45、息进行修改或撒销,从而便于公众 监督和审计。这种体现为“公正性”的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选举、保险、知 识产权、 慈善公益等领域都具有广泛深入的应用价值。具体到共享经济当中,能够为以用户 体验为核心的信用体系提供保障。 催生智能合约, 为共享经济提供解决方案。智能合约是当一定条件被满足的情况下,就 可以在网络信息平台和系统中得到自动执行的合约。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兼具自 动执行和可信任性的双重优点,使其可以帮助实现共享经济中的诸如产品预约、违约赔付 等多种涉及网上信任的商业情景,使共享经济更加完善可靠。 当然,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共享经济场景也有一些障碍,比如缺乏完善有效的 “

46、共识机制” , 目前为止, 还没有一种完善的共识机制能够同时解决安全性、环保性、 高效性等问题。 在现 有区块链技术下,当用户对交易的公平性产生怀疑时无法向任何机构进行申诉。同时, 区块 链被设计成环环相扣,能够从任何一点追溯至初始区块,查询到链上所有信息。然而这只能 确保通过区块链交易的公平性,却不能保证区块链交易的合法性,追踪犯罪行为将变得异常 困难。 长远来看,区块链技术面临潜在的安全性隐忧。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算法是相对安全的, 但是随着量子计算机等新计算技术的发展,未来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一定的破解可能性,这 也是区块链技术面临的潜在安全威胁。 ( 摘编自许华磊区块链技术与共享经济光明日报

47、 2018 年 01 月) 1. 下列对“区块链技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是一种去中心化基础架构与分布式计算范式,算法相对安全,但未来有可能被破解。 。 -可编辑修改 - B.数据以块链结构存储,受到互联网多方用户监督,任何第三方机构都无法进行修改。 C.为支撑共享经济,在网上建立起了点对点之间的可靠信任关系,去除了中介的干扰。 D.既公开信息又保护隐私,既共同决策又保护个体权益,是实现共享经济的理想方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段介绍了区块链技术这一概念及其特点,还有它在共享经济领域里的应用意义。 B.文章开头先总说然后分

48、述优缺点,最后是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瞻望,呈总分总结构。 C.全文围绕区块链技术和共享经济的关系论述,具体论述了其对共享经济的积极作用。 D.最后两段,作者从应用障碍与安全隐忧方面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深入冷静的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公开性和公正性技术优势,使得区块链技术在多个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B.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系统将为多种共享经济场景的实现提供可靠保障。 C.若合法性、安全性等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区块链技术将会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D.任何完善的共识机制都不能同时解决安全性等问题,阻碍了区块链技术应用。 1.C【解析】“支撑共享经济”是

49、区块链技术的作用,而非这种技术的目的。 2.B【解析】最后不是瞻望未来发展趋势,原文也不是总分总结构。 3.D【解析】“任何完善的机制都不能”错。原文说的“还没有一种完善的机制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比较文明是个新课题。之所以新, 是因为我们刚开始习惯以世界为关心对象。 比较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个体研究固然有其合理性, 然而无视整体的结果一定是 盲人摸象。比较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较, 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钩沉。从中国的视 。 -可编辑修改 - 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维度理解中国, 是出和入、间离和沉浸的关系, 是辩证发展的关系, 是螺旋上升的关系。有了“从周边看中国”, 对中国的认识才会更完整, 更接近真实。 比较文明研究是有伦理的。有些比较无益甚或有害, 伦理就是约束。比如“汤显祖” 和 “莎士比亚” , 比人生轨迹 ,没什么好比 , 但在创造文学形象的维度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