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5596358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7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从中国看世界复习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球上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例如,中国处在亚洲 东部、太平洋西岸,这是用与中国有空间关系的大洲和大洋来说明中国的位置。 地理位置分为:数理地理位置(或绝对位置),用经纬网来确定。自然 地理位置,指某一事物周围陆、海、山、河等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政治地理 位置,指一国与邻国具有政治意义的空间关系。经济地理位置, 指某一事物与 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地理位置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陆上边界 我国和俄罗斯接界的国境线最长,东起吉林省浑春市防川, 界碑立在距图们 江口 15 千米处,防川地区东以张鼓岭与俄罗斯为界,西以河道与朝鲜为邻。

2、黑 龙江省已开辟许多边境贸易口岸,其中绥芬河市有铁路、 公路通向俄罗斯的远东 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 (海参崴)。 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是中俄国际铁路边境站, 与俄罗斯的外贝加尔斯克市相距20 千米。在新疆也有一小段中俄边界线。 我国与朝鲜基本上以河道为界,北段为图们江, 南段为鸭绿江。 两江源白头 山天池是两国的界湖。 中朝有国际铁路相通。 辽宁省丹东市是我国最大的边境城 市和北方陆疆与海疆的交汇点。 我国的内蒙古、 新疆和甘肃一小段与蒙古国接壤。在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市有 国际铁路相通。 铁路两侧, 分别立有花岗岩界碑, 内侧 1 千米立起高大的拱式国 门,上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 我国与巴基斯坦

3、在1965 年就签订了中巴边界议定书。国境线在五六千米高 的喀喇昆仑山脉上, 中巴国际公路通过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县红其拉甫山口,嵌着 国徽的界碑分立公路两侧。 我国与尼泊尔的边界条约签订于1961 年,两国有国际公路相通,中国口岸 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樟木海拔2 400米,与尼泊尔的科达里隔一条溪,有友 谊桥架在波曲(河)上,桥中心为国界线。 我国与印度的边界,中段隔着尼泊尔、锡金、不丹,东西两段与我国的新疆 与西藏接壤。 界线未正式划定。 西藏亚东是通向印度的传统口岸,这里距印度的 铁路线最近点仅 45 千米。在海拔 4 500 米的乃堆拉山口国境线上的中方一侧, 建有国际邮亭。 我国与缅甸

4、根据 1960 年签订的中缅边界条约,缅甸将片马、古浪、岗房等 地区归还我国, 我国将猛卯三角地移交缅甸。 我国云南省边界少数民族多与缅甸 边民有亲戚关系, 历史上就形成了许多边境集市, 例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 瑞丽县等,畹町市与缅甸棒赛镇隔河相望,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 我国与老挝边界中,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是祖国陆疆最南突出 部分。南端国境线位处北纬216,是我国的“热带生物王国”和雷暴最多的 地区。 我国的滇东南和广西与越南为邻, 云南河口县城河口镇位于南溪河与红河汇 合处,与越南隔河相望,滇越铁路自昆明南下,从河口过桥至河内。广西凭祥市 友谊关宽阔的关前广场前的红棉树挺立

5、在国境线上,湘桂铁路与中越铁路在凭祥 相接。广西防城东兴镇位于北仑河口,与越南芒街镇隔河相望, 是祖国南方陆疆 和海疆的交汇处。 我国的新疆西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接界, 新疆有铁路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相接。 我国的四端 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05),属黑 龙江省抚远县乌苏镇。 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 约在凌晨 2 点 20 分。对岸是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的乌孜别里山口附近(东经 73附近), 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

6、附近(北纬351),南距赤道 仅 400 多千米,与加里曼丹岛的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相距仅100多千米。这里是一 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 暗礁最高点距海面还有17.5 米,它长 2.4 千米,宽 1.4 千米,面积 2.12 平方千米,表面崎岖不平,珊瑚生长良好。我国渔民历来在这 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县漠河镇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 5334)。漠河镇全年无霜期仅56 天,冬季气温在 - 40C 以下,夏至日白昼 长达 17 小时,冬至日白昼短至7 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 极村”之称。对岸是俄罗斯的伊古那斯伊诺镇。 我国

7、的海岸线 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交界线, 称为海岸线。 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时海水到 达的界线,称为海岸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 1.8 万多千米。 此外,岛屿海 岸线长 1.4 万多千米,大陆海岸线总长3.2 万多千米。 我国海岸线曲折, 较大海 湾有 150 个,多港阔水深的天然港口。 杭州湾以北海岸以沙岸为主, 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 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多淤泥质海岸,海岸线较平直,退潮时泥滩 一片。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 其间镶嵌了小块 的河口平原。这里多基岩海岸,海岸线曲折,港湾深入内地,岸外岛屿罗列,

8、多 海蚀崖、海蚀阶地、海蚀柱、海蚀洞等海岸地貌。 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有丛生红树林或珊瑚礁发育, 组成了独 特的生物海岸。 我国的岛屿 我国是一个岛屿众多的国家,面积在500 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 500 多个, 总面积 8 万多平方千米,约占陆地面积的0.8 。岛屿岸线总长1.4 万多千米, 相当于大陆海岸线的78,按其成因可分为基岩岛(大陆岛)、冲积岛与珊瑚 礁岛(海洋岛)三类。 基岩岛占中国岛屿总数的90以上,多呈北北东方向,以群岛或列岛形式 作有规律的分布。 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两个最大的基岩岛。其他有辽东半岛沿海的 长山列岛,共 50 多座岛屿;山东半岛沿海的庙岛群岛,共30

9、多座岛屿;浙闽沿 海的舟山群岛为我国最大的群岛,共1 339 座岛屿;华南沿海的万山群岛位于珠 江口外,共有 150 多座岛屿,主要有香港岛等;台湾附近海域有澎湖列岛、钓鱼 岛等。 冲积岛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而成。例如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 面 积 1 060.5 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三大岛与最大的冲积岛。此外,珠江河口与台湾 西岸等都有冲积岛分布。 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南海,包括由200 多个岛、沙、礁、滩组成的南海诸岛 (陆地面积仅 10 多平方千米)及黄岩岛。 各岛屿中,面积在 3 万平方千米以上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其余岛屿的面积 都不大,面积超过 100 平方千米的大岛只有15 个,

10、 却占全国海岛总面积的91, 而面积不到 1 平方千米的岛屿占80以上,这些小岛的平均面积不到0.5 平方 千米。 我国岛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其中分布在东海海域的约占岛屿总 数的 60,南海约占 30,黄渤海约占 10。按省份计,分布在浙江省沿海的 岛屿最多,有 2 100 个,福建省有 1 404 个,两省集中全国海岛的54。 我国的半岛 半岛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临水, 一面同陆地相连。 我国主要的 半岛有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等。 辽东半岛位于辽宁省南部, 辽河口与 鸭绿江口连线以南,向南伸入黄海与渤海之间,面积29 400 平方千米,金州以 南又称旅大半岛。

11、山东半岛位于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向东北伸入黄海与渤 海之间,面积约 39 000 平方千米。雷州半岛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九州江口与鉴 江口连线以南,向南伸入南海与北部湾之间,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望,面积9 500 平方千米(摘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 年第 1 版)。 三大半岛 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是我国三大半岛,其海岸线总长4 000 多千 米,占大陆海岸线的 1 4。 山东半岛在山东省东部胶莱谷地以东,伸入渤海、 黄海之间, 面积 3.9 万平 方千米,是我国最大半岛。 岸线由险峻的花岗岩岬角、 新月形的海湾和绵延的沙 滩组成。其中成山角是祖国大陆

12、海岸的最突出部,位处东经12242。 辽东半岛在辽宁省南部辽河口与鸭绿江口连线以南,伸入黄海、渤海之间。 面积 2.94 万平方千米,北宽150 千米,向南渐窄,南端为大连港。半岛上古老 的变质岩风化成波状丘陵,沿岸海蚀崖、岩滩、岬角众多。 雷州半岛突出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伸入北部湾与雷州湾之间。 因多雷暴而得 名,因琼州海峡断裂下陷而成半岛。面积0.78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1 180 千米。 领土 领土是指隶属于一国主权的地球表面的特定部分,包括陆地、水域及其底土 和上空。一个国家的领土在地理分布上,有的连成一片,有的则较分散(例如岛 国和国土被其他国家分隔的国家等),但它们都统一处于国家

13、主权的管辖之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 除大陆外还包括沿海岛屿、 同大陆隔有公海的台湾岛及 其周围各岛、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 于中国的岛屿。 国家领土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政府的立场是: 中国不侵 占别国一寸土地, 但也绝不允许别国霸占中国的一寸土地(摘自中国中学教学 百科全书地理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 1 版)。 内海 内海有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个范畴的概念。自然地理上的内海是伸入大陆 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而且海水较浅,它 的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 例如渤海。政治地理上的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 部分,它

14、包括各海港、 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 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入口较狭的海 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 内海处于沿海国主权之下, 沿海国有权关闭内海, 不让外 国船只进入,或规定进入内海必须遵守的规则。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渤海既是自然地理上的内海,也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领海 领海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 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 3 海里到 200海里不等。我国确 定领海宽度为 12 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 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我国的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它是社会政

15、治、 经济发展 的产物,又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 管理的需要,在有关法律规定下,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民族、人口、 文化、风俗等因素,依据一定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成若干层次级别、大小不等 的行政区划,并在驻地(行政中心)设置相应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 我国的行政单位, 就是根据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国防力量, 有利 于对全国经济建设进行有计划的统一领导,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有利于 增进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等原则而划分的。 根据我国宪法第 30 条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 规定

16、:“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2) 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 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 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的地方。” 宪法还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 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据此,中国政府在1997 年 7 月 1 日和 1999年 12 月 20日分别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设立了香港、 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多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有的与山、河、湖有

17、关。 例如贵州省以境内贵山得名, 云南省在云岭以南而得名, 山东、山西是因为分别 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而得名;河南、河北是因为分别在黄河南北而得名;湖南、 湖北则是因为分别在洞庭湖以南和以北而得名;黑龙江省因大河黑龙江而得名; 辽宁省以辽河得名;浙江省因钱塘江(又名浙江)而得名;青海省因境内青海湖 而得名等。 有的与其他地名有关, 例如吉林省以省内吉林城得名,陕西省因位于 陕原(今陕县一带)以西而得名,甘肃省旧以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 两地首字得名,江苏省以江宁、苏州两地首字得名,安徽省旧以安庆、徽州两地 首字得名,福建省旧以福州、建瓯两地首字得名。 各省、市、自治区的简称,大致有三种情

18、况:(1)取全名中的一个字或几 个字作简称,例如黑、吉、辽、京、津、苏、浙、台、川、云、藏、陕、甘、宁、 青、新、内蒙古;( 2)因境内重要河流而得名,例如湖南、江西,因湘江和赣 江而分别简称湘、赣;(3)取历史地名作简称,例如河北因部分地区历史上长 期属于冀州而简称冀;山西、山东因部分地区在春秋时分别为晋国、鲁国领地, 而简称晋、鲁;陕西省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辖地,故又简称秦;相传上海境内的吴 淞江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所以上海市简称沪。 巧记 34 个省级行政区 两湖广宁重河山(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宁夏、辽宁、重庆、河南、河 北,山东、山西) 五江港澳青陕甘(江苏、江西、浙江、黑龙江、新疆

19、“江”“疆”谐音, 香港、澳门,青海、陕西、甘肃) 云贵西四北上天(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北京、上海、天津) 内蒙台海福吉安(内蒙古、台湾、海南、福建、吉林、安徽) 巧记省级行政区简称 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京津沪渝和港澳; 自治区:(内)蒙(古)新藏,宁和桂; 二十三省:黑吉辽,冀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滇黔,闽粤琼,陕甘晋, 青和台。 我国的人口增长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 全国人口达到 5.49 亿人;1953年 7 月 1 日经全国人口 调查登记,人口总数为 6.02 亿人;1964 年 7 月 1 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为7.23 亿人; 1982年

20、7 月 1 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0.32 亿人; 1990 年 7 月 1 日第 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1.33 亿人; 2000年 11 月 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为 12.95 亿人。 50年间人口增长了一倍半。 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 215 万人,增长 11.66%。平均每年增加 1 279 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我国的净增人口 新中国成立以来净增的人口,相当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意 大利、日本这七个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 当今中国,每年净增人口,以1991 年为例,相当于每年要新增加一个北京 再加上一个青海省的人口; 每月

21、要新增加一个大县的人口; 每周要新增加一个小 县的人口。平均每天净增4.1 万人,每小时净增1 712 人,平均每分钟净增近 29 人。 中国每年的新增人口需消耗掉20左右的新增国民收入。 从 1952年到 1988 年的 37 年中,国民收入虽增加10 倍,但人均收入仅增加4.8 倍。以 1990 年为 例,中国有 48.5 的增产粮食和 45.6 的增产肉类用于新增人口;有35的新 设医院病床及 37.7 的城镇竣工住宅,用于城镇地区新增人口。 由于每年净增人口多, 1990年中国人均耕地已降到不足0.1 公顷,只及世 界人均水平的 1/4 。人均淡水资源也只及世界的1/4 。中国粮食的产

22、量居世界第 一,但人均占有量只及美国的22。 计划生育的巨大经济效益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的势头,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按1970 年生育水平推算,到1988 年底, 近 30 年全国少出生了 2.5 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 万亿元,这相 当于 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15 倍; 相当于 1989年投入卫生事业费的460 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为国家和社会节约了大量抚养成本,也使人们受教育的 程度提高。到 2000 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第五 次全国人口普查也显示,我国人口的粗文盲

23、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 重)为 6.72,比 1990年普查的 15.88下降了 9.16 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 年普查相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 422 人上升为 3 611 人, 增长了 154。 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已经使少生、 优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 人口年龄构成 中国的人口年龄构成仍较年轻,目前正向缩减型方向发展,1982 年后 14 岁 以下各岁人口在逐渐减少。据2000 年统计: 014岁的人口为 28 979 万人,占 总人口的 22.89%;1564 岁的人口为 88 793 万人,占总人口的 70.15%;65 岁 及以上的人口为 8 81

24、1 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 查相比, 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 个百分点, 6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 升了 1.39 个百分点。 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使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一般男1659 岁,女 1654 岁)的绝对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长。 中国现有劳动力资源,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全部劳动力数量之总和。1995 2000年,每年约有 1 900 万人进入劳动力适龄人口的行列,而同期每年退出劳 动力适龄人口行列仅8001 000万人,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快地提高,但2000 年中国 65 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超过9,低于 1900 年工业发达 国

25、家的占总人口 10的老龄化水平。 人口职业构成 中国非农业人口 1952 年为 8 921 万,占总人口的 14.4 。1990 年增加到 21 985 万,占总人口的 19.43。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中,农、林、牧、渔劳动 者占 60,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及有关人员占24.5 ,教育、科学、卫生、文 化人员占 3.5 ,服务业、商业工作人员占6.5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人员及其他人员共占5。除农业劳动者远高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外,其他 劳动者所占比重均较低。按“三个产业”的划分分类,1998年,我国在业人口 构成中,“第一产业”占49.8 ,“第二产业”占23.5,“第三产业”占 26

26、.7 。今后我国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将增长较快。 据 2000 年统计,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 的人口 45 594 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 万人,占总 人口的 63.91%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上升了 9.86 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据 2000 年统计,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 汉族人口为 115 940万人,占总人口的 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 643 万人, 占总人口的 8.41%。 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

27、比, 汉族人口增加了 11 692 万人,增长了 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 523 万人,增长了 16.70%。 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 据 1990 年统计,全国每 10 万人中平均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 422 人,高于平均水平的省级行政区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 吉林、黑龙江、新疆、陕西、宁夏、湖北、青海、内蒙古、江苏。其中京、沪、 津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分别为9 301、6 584、4 668 人。 每 10 万拥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2 805 人的省级 行政区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是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黑龙江、吉

28、林、山西、 内蒙古、江苏、陕西、河南、海南、湖北、广东、山东、河北。 每 10 万人拥有小学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69 862 人的省级行政区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是北京、上海、辽宁、天津、吉林、黑龙江、 山西、湖南、广东、四川、广西、浙江、江苏、内蒙古、河北。 省级行政区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88 的省级行政区,按由低至高顺序排列是北京、辽宁、天津、广东、吉林、广西、 黑龙江、上海、山西、湖南、新疆、海南、河北、内蒙古、福建、湖北;高于 20的有宁夏、贵州、安徽、云南、青海、甘肃、西藏。 据 2000 年统计,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有4

29、571 万人;接受高中 (含中专)教育的有14 109 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有42 989万人;接受小学教 育的达 45 191 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 和在校生)。 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 每 10 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 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 422 人上升为 3 611 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8 039 人上升为 11 146 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 344 人上升为 33 961 人;具 有小学程度的由 37 057 人下降为 35 701 人。 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

30、5 岁 及 15 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 507 万人,同 1990 年第四次全国人口 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 6.72%,下降了 9.16 个百分点。 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的质量特征, 包括人口身体素质、 人口文化素质和思想道 德素质等方面。 人口身体素质是人口健康水平,其衡量指标有营养状况、 婴儿死 亡率、人口平均寿命等。 人口文化素质是指人口受教育的状况及与此有关的生产 经验、生产技能等,其衡量指标有多种:例如每千人中的大学毕业人数,每千人 中的技术人员数, 以及文盲率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素质 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人口素质

31、高,可促进生产发展;人口素质低,则限 制生产的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民族气 节、爱国精神等,也是人口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口素质的一般途径是: 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 口数量,普及优生优育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发展体育运动等。 据 1990 年的统计,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很低,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 5 年,1215 岁的青少年中 10.8 是文盲, 1519 岁人口中,将近一半没有受 过初中教育, 农村人口中文盲、 半文盲高达 40以上, 小学文化程度占 37.2 。 在工业部门中, 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

32、总数的2.8 ,工人中的 80文化水平达 不到初中毕业。上海目前25 岁以上的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占总 人口 7.3 ,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但此比例不仅低于美国(31.9 )、日本 (14.3)、加拿大( 37.4 ),还低于菲律宾( 15)和韩国( 8.9 )。 我国人口的身体素质也有待提高,据 1990 年统计,近亲结婚率为1.5 , 有的地方高达 17。全国有各种先天性缺陷者3 千万人,每年出生婴儿中有85 万的婴儿存在生理缺陷, 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约为5 千多万人,其中智力残疾约 1 千万人。 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自20世纪 30年代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发现并提出

33、中国人口分布的 “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以来,我国人口分布的大格局不仅未发生变化, 且东多西少分布格局更加显著。 据中国人口报报道, “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显示,我国 人口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情况,由多到少为东部4.9 亿人、中部 4.2 亿人、 西部 3.6 亿人, 我国东、 中、 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分别为452.3 人平方千米、262.2 人平方千米和 51.3 人平方千米,东部人口密度是西部的8.8 倍。而 1990 年“四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东部地区(11 个省、市)人口密度为392.0 人 平方千米,中部地区(8 个省)为 241.4 人平方千米,西部地区(12 个省

34、、 区、市)为 52.5 人平方千米。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格局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优劣,经济水平的高低, 社会条件的差异密切相关; “五普”与“四普”相隔十一年,东部人口密度增长 幅度较大,西部人口密度增长不大,这与国家政策和人口的迁移密切相关。 我国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西部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地带有较密的 人口。 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各有关区域的人口密度普遍有不同程度 的增加。对比 1933 年有论证的人口密度图,东部的四大人口密集区发展得更加 稠密了,而西部的无人定居区如流沙沙漠、粗砾戈壁和高寒山岭等依然不可能有 定居。离开了自然条件和工农业发展水平去谈人口分布是没有意

35、义的,持久的人 口密集区必有强大的吸引力所在。 我国第一个大面积的人口密集区是华北大平原,也称黄淮海大平原, 面积为 31 万平方千米。 1933年人口密度为 300人平方千米, 1990 年已达 622 人平 方千米。 1990年共有人口 19 282 万人,计 345 个县(包括市辖县)、市(包括 县级市)。华北大平原是我国的第二个面积大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 等河流从上、 中游带来的巨量泥沙, 逐渐向东冲积而成; 同时山前倾斜平原 周围山脉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也与之连接,组成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土 层深厚,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暖温带为主的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气候), 垦殖历

36、史悠久, 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千里中原, 历来是全国的经济政治 重心。至今工农业生产发达,铁路纵横,是我国的经济荟萃之地,分布着一系列 大城市。整个平原以黄河河床为脊轴, 分为南北两部分。 北部为黄(河)海(河) 平原,南部为黄淮平原。旧中国,水旱灾害不断。新中国治理各大河水患,发展 各大河水利,对黄河大堤进行了全面加固增修,兴建水库、滞洪区、灌区。在确 保黄河大汛期不决口的情况下大力引黄淤灌,重新开发黄泛区; 植树造林, 排涝 治碱,把许多沼泽、沙荒、盐碱地变成良田。由于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这里容纳了巨量的人口。 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平原, 包括长江口三角洲、

37、 皖中平原、 杭嘉湖平原以 及宁绍平原,面积9 万平方千米。 1933年人口密度 500人平方千米, 1990 年 人口密度高达 817 人平方千米。 1990年总人口 7 354 万,共计 93 个县(包括 市辖县)、市(包括县级市)。这里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垦殖,到盛唐之 际即已成为我国经济最繁华的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平原上河湖密布, 太湖 是全国第三大淡水湖, 一直是我国的鱼米之乡。 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 也将全面建成,太湖水利将进一步发挥出来。目前随着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 商品经济更加繁荣, 堪称黄金三角, 将带动长江沿岸的经济联合发展,会有更多 的流动人口进入。

38、长江中游平原包括江汉平原、洞庭平原和鄱阳湖平原,面积9 万平方千米。 1933年人口密度 350人平方千米, 1990 年人口密度 609 人平方千米。 1990 年总人口 5 432 万人, 73 个县、市。中亚热带气候,地势低平,堤垸纵横、湖 沼密布、港汊交织、耕垦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业有很大发展。但平原上 水面占 4.3 ,如果扣除水面,那么陆地上的实际人口密度还要提高很多。要高 度重视的是江汉平原万顷沃野和武汉市的安全,全赖荆江大堤和汉江大堤保护。 如果一旦大堤溃决,河水在汛期势必居高临下,一泻千里,形势十分严峻。江汉 平原长期以来筑堤束河,围湖造田,堤垸圩田似蜂巢,水系紊乱。每

39、逢汛期,水 流互相顶托,无法排水,内涝严重。盲目扩大耕地,致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 低。 四川盆地面积 18 万平方千米(不包括盆周山地),1933年人口密度 300 人 平方千米, 1990年总人口 9 704万人,104 个县、市,平均人口密度539 人 平方千米。从西向东分三部分,即盆西平原(就是成都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 平行岭谷;全境多紫红色页岩分布,岩石中含有一定量的磷、钾等元素,分解出 来后有利于作物的生长。盆地底部大致在雅安、叙永、云阳、广元四县市之间。 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700 米,其中平原约占7,丘陵 52,低山 41。 气候为中亚热带和暖亚热带,是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发

40、展的好地方。远在公元前 250 年,蜀郡守李冰父子就率众在成都平原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这里农产富 饶,号称“天府之国”。 广大丘陵地区也筑起了密密层层的梯田,配以塘库蓄水, 对控制旱涝起了重要作用, 至今仍是我国内地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 立以后,国家加强内地工业建设, 四川工业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 工业最发达的省份。 上述四大区总人口41 8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37;面积 67 万平方千米, 占全国面积 6.97 。此外,还有一些小面积的人口密集区,例如广东省珠江三 角洲、福建省沿海平原、 河南省南阳盆地等, 这里不一一列举。 统计资料还表明: 我国亚热带地区(北起秦

41、岭、淮河,南接西双版纳、雷州半岛等热带境域),面 积占全国 14,人口占全国 12,其中包括了长江下游和钱塘江下游平原,长 江中游平原,四川盆地,以及华北平原的南部。我国亚热带范围多低山丘陵,也 有一些盆地、 河谷以及沿海平原; 上述面积大的平原就更显得重要。整个亚热带 范围无霜期长、 复种指数高, 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好地方。东南沿海又是改 革开放的前方, 十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总之,我国东部的经济发达和人 口众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力造成的,其中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起着重大作用。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地区分布数据 地区人口数(万人)地区人口数(万人) 北京市1382 广东

42、省8642 天津市1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4489 河北省6744 海南省787 山西省3297 重庆市3090 内蒙古自治区2376 四川省8329 辽宁省4238 贵州省3525 吉林省2728 云南省4288 黑龙江省3689 西藏自治区262 上海市1674 陕西省3605 江苏省7438 甘肃省2562 浙江省4677 青海省518 安徽省5986 宁夏回族自治区562 福建省347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25 江西省4140 香港特别行政区678 山东省9079 澳门特别行政区44 河南省9256 台湾省2228 湖北省6028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250 湖南省6440 注:

43、1.祖国大陆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 年 11 月 1 日 0 时 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 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 年 6 月 30 日 的数据。 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 年 9 月 30 日 的数据。 5.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 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56 个,

44、即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 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 佤、畲、高山、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 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锡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 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门巴、 珞巴、基诺等民族。 1990年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占 91.96%,少数民族人口占8.04%。1995 年全国 1% 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在中国12 亿多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0 84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98%,比 1990 年 提高了

45、 0.94 个百分点。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 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 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 族居住。目前,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 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 自治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公元前 221年,中国建立了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今天中国的广西、 云南等少数民族

46、较为 集中的地方都在秦朝统一政权管辖下,并设有郡县加以统治。汉朝(公元前206 年公元 220 年)继承秦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更加强大。汉朝在西域(汉朝 以后对今中国甘肃敦煌以西地区的总称)置都护府,增设 17郡统辖四周各民族, 形成了包括今天新疆各族人民先民在内的疆域宽广的国家。在汉朝与周边的少数 民族进行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也遂被其他民族用来称呼华夏民族, 形成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汉族。经过秦朝的开创、汉朝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此奠定。 汉朝以后,中国历代中央政权发展和巩固了秦汉“大一统” 的多民族国家的 格局。各个朝代的中央政权既有汉族建立的,也有少数民族建

47、立的。13世纪, 蒙古族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12061368年)帝国。元朝在全国实行行 省制度,在南方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府、州设置土官 (以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 袭的地方行政长官),在西藏设立主管军政事务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西藏从此 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元朝 的民族成分包括现今中国绝大多数民族。17 世纪,满族崛起,建立中国历史上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16441911年)。清朝在西域设立伊犁将军并建 立新疆行省,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 并确立了由中央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两大活 佛的历史定制, 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少数民族地方行政长官

48、由中央政 府委派)等一系列政策。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 发展的主流。 在长期的大一统过程中,经济、文化交往把中国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和发展了中华文明。中 国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政治、 经济、文化联系, 使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共同 的命运和共同的利益,产生了强固的亲和力、凝聚力。 中国各民族团结合作, 共同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近代以来, 中 国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和欺凌, 陷入 被压迫民族的境地。 为捍卫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各民族团结奋斗,

49、共 御外侮,与侵略者和民族分裂主义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世纪,新疆各 族人民协同清军消灭了阿古柏反动势力,挫败了英、俄侵略者企图分裂中国的阴 谋。19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西藏军民在隆吐山、江孜两次战役中,重创英国侵 略者。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八年抗战(19371945年)中,各 族人民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其中的回民支队、 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 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所作的贡献为世人熟知。针对极少数民族分裂主 义者在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扶持下,策划和制造“西藏独立”、 新疆的“东突厥 斯坦”、东北的伪“满洲国”等违背历史潮流和中华民族意志的分裂国家行径, 各民族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中国历代政府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 制度,但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民族间无平等可言。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统一的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在一切权利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自愿地 联合和团结起来, 相互促进,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