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

上传人:欣欣 文档编号:5598859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6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编者说明 数学试题选择题,同上一年, 即 1983年一样多,也是 5 道小题, 但考生感到比上年难 得多。有的考生拿到第1 小题就不能动笔。 首先是因为 1984年对选择题的考题要求很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提出“得负分”的评分 要求。 第二是选择题的设计,命题人第一次考虑到选择题“淘汰法”解题方法。比如第1 小题, 排除 3 个错误答案比选择1 个正确答案要迅速得多。可是,在刚刚出现选择题( 1983 年第一 次用选择题)的考场上,考生几乎没有这种解题思想。许多交白卷的考生,首先就被第 1 题 挡住了“去路”。 数学月刊七月号创难度之最的 198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试

2、题 (这份试题共八道大题,满分 120 分 第九题是附加题,满分 10 分,不计入总分) 一 (本题满分 15 分)本题共有 5 小题,每小题选对的得3 分;不选,选错或多选得负 1 分 1数集X = (2n+1) , n是整数与数集Y = (4k1) , k是整数之间的关系是 ( C ) (A)XY(B)XY(C)X=Y(D)X Y 2如果圆 x2+y2+Gx+Ey+F=0 与 x 轴相切于原点,那么( C ) (A)F=0,G0 ,E0. (B)E=0,F=0,G0. (C)G=0,F=0,E0. (D)G=0,E=0,F0. 3.如果 n 是正整数,那么)1()1(1 8 1 2 n n

3、 的值( B ) (A)一定是零(B)一定是偶数 (C)是整数但不一定是偶数(D)不一定是整数 4.)arccos( x大于xarccos的充分条件是( A ) (A) 1 ,0(x(B))0, 1(x (C) 1 ,0x(D) 2 ,0x 5如果 是第二象限角,且满足,sin1 2 sin 2 cos那么 2 ( B ) (A)是第一象限角(B)是第三象限角 (C)可能是第一象限角,也可能是第三象限角(D)是第二象限角 二 (本题满分 24 分)本题共 6小题,每一个小题满分 4 分 只要求直接写出结果) 1已知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边长为 2 与 4 的矩形,求圆柱的体积 编者说明 1984年

4、, 是中国高考改革有创意的一年。就在这一年, 数学命题组提出了高考 “出活题, 考基础, 考能力”的命题指导思想。 自 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命题基本上是 “模仿命题”, 模仿课本上的例习题,模仿教参上的参考题,考场上出现了“解题有套”的现象,高校传出 了“高分低能”的说法。 1984年的数学试卷,创造了大批新题,即所谓活题。广大考生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新题或 活题, 感到非常之难。 当年, 北京市的分数,人均只有 17 分, 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数 学高考难度之“最”。 2 编者说明 1984年的第二大题,含 6 个小题, 比 1983 年的 2 个小题多出了 4 个, 从而使整个试卷

5、 的题量比 1983 年多出了 3 道。题目很活,题量又大,多数考生在规定的时间不能完成解答, 这也是 1984 年数学得分很低的原因之一。 答:. 84 或 2.函数)44(log 2 5. 0 xx在什么区间上是增函数? 答:x-2. 3求方程 2 1 )cos(sin 2 xx的解集 答:, 12 |, 12 7 |ZnnxxZnnxx 4求 3 )2 | 1 |(| x x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答:-20 5求 13 21 lim n n n 的值 答:0 6要排一张有 6 个歌唱节目和 4 个舞蹈节目的演出节目单,任何两个舞蹈节目不得相邻,问有多 少种不同的排法(只要求写出式子,不必计

6、算) 答:!6 4 7 P 三 (本题满分 12 分)本题只要求画出图形 1设 , 0, 1 , 0, 0 )( x x xH 当 当 画出函数 y=H(x-1)的图象 2画出极坐标方程)0(0) 4 )(2(的曲线 解(1)(2) 3 编者说明 1984年的第三大题,是 1983 年第二大题的发展。虽然仍为作图题,但比 1983年的考题 难得多。1983年的题设式子是简单式子,看式便可作图; 而 1984 年的题设式子是 “复杂式子”, 需要首先将式子变形化简,从而增加了试题难度。 编者说明 1984 年的第四大题,考查立体几何内容。题目从表面看去,似乎不难。然而,由于命 题人故意没有给“题

7、图” , 使得广大考生不知如何画图,从而陷入困境。 解: 四 (本题满分 12 分) 已知三个平面两两相交,有三条交线 求证这三条交线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 证:设三个平面为 , , ,且.,abc .,bcbc 从而 c 与 b 或交于一点或互相平行 1若 c 与 b 交于一点,设;,.PccPPbc有且由 aPPbbP于是有又由.,,所以a, b, c 交于一点(即 P 点) 2.若 cb,则由 acaccb/,./,可知且又由有所以a,b,c互相平行 1. 2. 4 编者说明 1984 年的第五题,考查对数函数。具体考查对数方程的有解条件。然而设计“创新到了 对数底数”, 使得一直看惯了“底

8、数只为单一字母”的考生不知所云。 五 (本题满分 14 分) 设 c,d, x 为实数,c0 ,x 为未知数 讨论方程1log )( x x d cx 在什么情况下有解有解时求出 它的解 解:原方程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4)( (3),0 (2),0 (1),0 1 x x d cx x d cx x d cx x 由条件( 4)知1)( x d cxx,所以1 2 dcx再由 c0 ,可得 . 1 2 c d x 又由1)( x d cxx及 x0,知0 x d cx,即条件( 2)包含在条件( 1)及( 4)中 再由条件( 3)及1)( x d cxx,知.1x因此,原条件可简化为以下的等

9、价条件组: (6). 1 x (5)1,x (1),0 2 c d x 由条件( 1) (6)知.0 1 c d 这个不等式仅在以下两种情形下成立: c0,1-d0, 即 c0,d1;c0, 1-d0,即 c0, d1. 再由条件( 1) (5)及( 6)可知dc1 从而,当 c0,d1且dc1时,或者当 c0,d1 且dc1时,原方程有解,它的 解是 c d x 1 六(本题满分 16分) 1设0p,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2 2 qpzz有两个虚数根 z1,z2.再设z1,z2在复平面内的 对应点是 Z1,Z2求以Z1,Z2为焦点且经过原点的椭圆的长轴的长(7分) 5 编者说明 1984 年的

10、第六题,考查解析几何。第1 小题将椭圆参数藏在复数方程的根中;第2 小题 求椭圆的轨迹方程,给出的“衍生轨迹”而不是“直接轨迹”。使得广大考生无模式可套。本 题得分率也很低。事实上,当年考生,能解答到本卷第六大题的人很少。 2求经过定点 M(1,2),以y轴为准线,离心率为 2 1 的椭圆的左顶点的轨迹方程(9分) 解:1.因为p,q为实数,0p,z1,z2为虚数,所以 0,04)2( 22 pqqp 由 z1,z2为共轭复数,知 Z1,Z2关于 x 轴对称, 所以椭圆短轴在x轴上 又由椭圆经过原点, 可知原点为椭圆短轴的一端点 根据椭圆的性质,复数加、减法几何意义及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11、,可得椭圆的 短轴长 =2b=|z1+z2|=2|p|, 焦距离 =2c=|z1-z2|= 2 21 2 21 2|4)( |pqzzzz, 长轴长 =2a=.22 22 qcb 2.因为椭圆经过点 M(1,2),且以 y 轴为准线,所以椭圆在 y 轴右侧,长轴平行于 x 轴 设椭圆左顶点为A(x,y),因为椭圆的离心率为 2 1 , 所以左顶点 A 到左焦点 F 的距离为 A 到 y 轴的距离的 2 1 , 从而左焦点 F 的坐标为), 2 3 (y x 设 d 为点 M 到 y 轴的距离,则 d=1 根据 2 1| d MF 及两点间距离公式,可得 1)2(4) 3 2 (9 ,) 2 1

12、 ()2() 1 2 3 ( 22 222 yx y x 即 这就是所求的轨迹方程 七(本题满分15 分) 在ABC 中,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 c=10, 6 编者说明 1984年的第七大题,已经进入后三大题的范畴,是一道典型的综合题。它是三角、解析 几何和代数内容的交叉。由于考查的内容常规,本题的设计难度并不大,满分 15 分, 比上 一题第六题还少一分。但由于多数考生已被前面的低档、中档题所难倒,因此, 大部分考生 无缘与第七题见面,因而, 从第七题开始,交白卷的甚多。 3 4 cos cos a b B A ,P 为ABC 的内切圆上的动点 求点 P 到顶点 A,B,

13、C 的距离的平方和的最大 值与最小值 解:由 a b B A cos cos ,运用正弦定理,有, sin sin cos cos A B B A .2sin2sincossincossinBABBAA 因为 A B,所以 2A= -2B,即 A+B= 2 由此可知 ABC 是直角三角形 由 c=10,.8,60,0, 3 4222 babacba a b 可得以及 如图,设ABC 的内切圆圆心为 O ,切点分别为 D,E,F,则 AD+DB+EC =.12)6810( 2 1 但上式中 AD+DB =c=10,所以内切圆半径 r = EC = 2. 如图建立坐标系,则内切圆方程为: (x-2

14、)2+(y-2)2=4 设圆上动点 P 的坐标为 (x,y),则 .48876443 764)2()2(3 100121633 )6()8( | 22 22 222222 222 xx xyx yxyx yxyxyx PCPBPAS 因为 P 点在内切圆上,所以40x, 于是 S最大值=88-0=88,S最小值=88-16=72 解二:同解一,设内切圆的参数方程为 ),20( sin22 cos22 y x 从而 222 |PCPBPAS cos880)sin22()cos22( )4sin2()cos22()sin22()6cos2( 22 2222 因为20,所以 S最大值=80+8=88

15、, S最小值=80-8=72 7 八 (本题满分 12 分) 设2,给定数列 xn ,其中 x1=,)2, 1( )1(2 2 1 n x x x n n n 求证: 1);2, 1(1,2 1 n x x x n n n 且 2);2, 1( 2 1 2,3 1 nx n n 那么如果 3.3, 3 4 lg 3 lg , 3 1n x a n必有时那么当如果 1证:先证明 xn2(n=1, 2, )用数学归纳法 由条件a2 及 x1=a知不等式当 n=1 时成立 假设不等式当 n=k(k1) 时成立 当 n=k+1时,因为由条件及归纳假设知 ,0)2(0442 22 1kkkk xxxx

16、再由归纳假设知不等式0)2( 2 k x成立,所以不等式2 1kx也成立 从而不等式 xn2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n 成立 (归纳法的第二步也可这样证: 2)22( 2 1 2 1 1 ) 1( 2 1 1 k kk x xx 所以不等式 xn2(n=1, 2, )成立 ) 再证明).2, 1( 1 1 n x x n n 由条件及 xn2(n=1,2,)知 ,21 )1(2 1 1 n n n n n x x x x x 因此不等式).2, 1(1 1 n x x n n 也成立 (也可这样证:对所有正整数n 有 .1) 12 1 1 ( 2 1 ) 1 1 1 ( 2 1 1 nn n xx

17、x 还可这样证:对所有正整数n 有 8 ,0 )1(2 )2( 1 n nn nn x xx xx所以).2, 1(1 1 n x x n n ) 3证:先证明若. 4 3 , 3 1 k k k x x x则这是因为 . 4 3 ) 13 1 1 ( 2 1 ) 1 1 1( 2 1 1 kk k xx x 然后用反证法 若当 3 4 lg 3 lg a n时,有,3 1k x则由第 1 小题知 .3 121nn xxxx 因此,由上面证明的结论及x1=a可得 ,) 4 3 (3 1 2 3 1 2 11 n n n n a x x x x x x xx 即 3 4 lg 3 lg a n,

18、这与假设矛盾 所以本小题的结论成立 2证一:用数学归纳法 由条件x1=a3 知不等式当n=1时成立 假设不等式当 n=k(k1) 时成立 当 n=k+1时,由条件及2 k x知 ,0) 2 1 2()2( 0) 2 1 2(2) 2 1 2(2 ) 2 1 2)(1(2 2 1 1 1 2 2 1 kkk k k k k k kk k k xx xx xxx 再由2 k x及归纳假设知,上面最后一个不等式一定成立,所以不等式 k k x 2 1 2 1 也成立, 从而不等式 1 2 1 2 n n x对所有的正整数 n 成立 证二:用数学归纳法证不等式当 n=k+1 时成立用以下证法: 由条件

19、知) 1 1 1( 2 1 1 k kk x xx再由2 k x及归纳假设可得 kkk x 2 1 211) 2 1 2( 2 1 11 9 编者说明 1984年的第八大题,是本卷正卷的压轴题,是当年正卷上难度最大的题目。考查的内容 是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数列不是用通项公式给定,而是用递推式给定。递推式实为教材的延 伸, 使得绝大多数考生可望而不可及。90% 以上的考生与此题无缘,当年在北京本题得满分的 仅仅只有两人。 本题的递推数列对以后的若干年影响很大,在全国高中数学界掀起了研究递推数列的热 潮。 九 (附加题,本题满分 10分,不计入总分) 如图,已知圆心为 O、半径为 1 的圆与直线

20、l 相切于点 A, 一动点 P自切点 A沿直线 l 向右移动时,取弧 AC的长为AP 3 2 , 直线 PC 与直线 AO 交于点 M 又知当 AP= 4 3 时,点 P 的速度 为 v 求这时点 M 的速度 解:作 CDAM,并设 AP = x,AM = y,COD= 由假 设, AC 的长为xAP 3 2 3 2 ,半径 OC=1,可知 x 3 2 考虑),0(x APMDCM, DC DM AP AM 而 . 3 2 sin ) 3 2 cos1( , 3 2 sin), 3 2 cos1 ( x xy x y xDCxyDM dt dx xx xxxxxxxx dtdy xx xx y

21、 ) 3 2 sin( ) 3 2 cos 3 2 1)( 3 2 cos1() 3 2 sin 3 2 3 2 cos1)( 3 2 sin( / . 3 2 sin ) 3 2 cos1( 2 解得 . )43( )843(2 , 4 3 2 2 v dt dy Mv dt dx x点的速度代入上式得时当 10 编者说明 这是 1984 年的附加题,在 1983 年中断一年以后。附加题的重现,是经过了一番讨论的, 主要是北大、清华的命题人坚持用附加题选拔尖子学生。当然,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因为 考生们连正题都没有完成,所以基本上无人光顾这道附加题,使得此题成为虚设。 1984 年的数学试题创造了建国以来的难度之最。考后,不少的人(界内和界外)对试题 提出了置疑,经过了长达半年的讨论,才基本上在全国统一了看法:难的原因是因为新而活, 这个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必须坚持, 不足之处就是要求急了一点。这种结论对从1985 年以后 的数学命题取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