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01765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DF 页数:80 大小:22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0617092950).pdf(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6-2020) 说 明 书 第一章 总 论 一、规划编制目的 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2001 年 2 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 建设活动。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为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 机遇,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 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特编制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 二、规划编制背景 六盘水市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于1999 年 1 月编制完成,于20

2、01 年 2 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 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较好地指导了六盘水市城市建设活动,促进了六盘水市城市化进程和城 市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上一轮总体规划已不能满足继续指导未来六盘水市城市 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亟需通过总体 规划修编加以引导和协调。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及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给六盘水市的社会 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六盘水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 西电东送 ” 工程。六盘水是国家实

3、施“ 西电东送 ” 工程主要地区之一,是贵州省“ 西电东送 ” 工程建设的主战 场。西电东送工程为六盘水进行大规模的煤电开发和综合利用煤炭、水能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一 批重点能源项目落户六盘水,极大地促进了六盘水的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国家制定大量的优 惠政策并进行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国家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接替区,加快了六盘水 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 1、依托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和中心城市发展,六盘水的区位优势得到凸现和提升; 2、泛珠三角12 省市区的经济合作

4、,为加快六盘水资源优势的转换提供了市场需求,六盘水与东部发达区 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合作空间; 3、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为西部邻近省区的物资流通和产品贸易提供了机遇,六盘水作为西南地 区交通枢纽地位日益重要。 (三)贵州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提出 4、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把六 盘水建设成为50-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的发展目标,对六盘水市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5、贵州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贵州西部(毕水兴)循环经济带的建设,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 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将在“ 十一五 ” 期间建成投产或陆续开工建

5、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 展提供强大支撑。 (四)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2002 年,六盘水市铁路“ 三线一站 ” (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建成后,六盘水 . ;. 处于华南、西南铁路交通的交汇点,形成了北上四川、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的铁路 大“ 十” 字,六盘水已构筑成为我国西部的铁路枢纽城市之一。 随着六沾复线、南昆复线及镇胜高速、杭瑞高速、水盘高速等公路的建成投入使用,六盘水市与周边地区 的经济联系将更为快捷,区位优势将更为凸现。 (五)六盘水市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产业结构的调整 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包括六盘水在内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以煤炭

6、综合开发为主的重化工基地,走 “ 煤-电-化” 一体化的发展路子。 对六盘水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加快把煤炭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 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高载能等产业,已经成为现实可能。 六盘水市已经形成较强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步入了重化工阶段。大力发展煤化工等产业的基础条件已经具 备,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煤化工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 2、六盘水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近几年,六盘水市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等三项重要指标增幅连续保持贵州省第一。 3、城市辐射能力增强 近 5 年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道路、供水、防洪、排污、

7、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市形象明显改善,品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逐渐增强,中心城 区基本具备了建设大城市的雏形和条件。 三、指导思想和技术路线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合理有序利用城市发展 空间,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控制与发展的关系,重视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 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 2、坚持 “ 五个统筹 ” 。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 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区域、城市与乡村、人

8、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强调 “ 以人为本 ” 。充分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 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4、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 护的关系, 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 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技术路线 1、加强多层面的专题研究 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总体规划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前瞻性的 研究作为规划的基础性支撑。本规划在实事求是地总结97 版总规

9、实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就与问题的基 础上,结合六盘水市开展的各项专题研究,综合确定城市发展策略和规划重点,落实城市空间、城市用地、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并注重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空间布局相协调。 2、整合相关研究与规划成果 近几年来, 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和规划管理的需要,六盘水市开展了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研究和规划工作。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将结合已完成的各个层次规划,同时与正在开展的六盘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以保证城市总体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统筹作用。 3、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 规划的刚性和弹性并重是规划可操作性的基本条件。对于国家有关规范规定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在规划中 予以明确

10、,做到定空间、定规模、定发展时序;对于受社会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影响可能变化的规划内 容,则以指导性原则予以提出,保持规划的适应性。 4、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 . ;. 本规划过程将广泛听取和吸纳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社会组织、专家、广大市民的意见,强化公众的规 划意识,充分体现规划的协调作用。 四、六盘水市上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与评价 从 80 年代初期至本世纪初,六盘水市先后编制了两轮城市总体规划。前后两轮总体规划对六盘水市的 城市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六盘水市第一轮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暨市中心区总体规划由六盘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1983 年 10 月编 制完成, 1984 年经论证后报省政府,19

11、87 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六盘水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六盘水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 1997 年城市总规 )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于 1998 年完成,经国家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核准,2001 年 2 月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一) 97总规简要回顾 1、城市性质 规划将六盘水市城市性质确定为:西南地区能源、原材料、煤化工生产基地和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之一, 贵州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提升了六盘水市的城市地位,为六盘水市向大城市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六 盘水市城市性质的确定符合当时六盘水市实际。 2、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规划中心城常住人口规模为:2005 年为 25 万人左右, 2010 年

12、为 30 万人左右, 2020 年为 45 万人左右。并 留有 50 万人口大城市规模发展的余地。 规划中心城区近期(2005 年)城市建设用地19.6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78.4 平方米;远期( 2020 年) 城市建设用地39.62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8.5 平方米。其中人均居住用地20.98 平方米,人均工业用 地 21.72 平方米,人均道路用地10.0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7.83 平方米。 (二) 97总规实施情况 1、从城市用地规模来看,97总规确定六盘水市中心城的可建设用地仅有49.2 平方公里,其中有一定 比例是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后才能修建的用地。97总规中规划至20

13、05 年城市建设用地为19.6 平方公里, 而至 2005 年末市中心城建成区面积已达30.8 平方公里, 远超过 19.6 平方公里。 到 2010 年左右, 六盘水市 中心城将实现97总规中的城市发展目标,建设用地奇缺。 2、从城市人口规模来看,六盘水市中心城现有人口约36 万人,已超过97总规确定的中期目标,照此 发展下去,在2010 年左右就要达到97总规期末的人口规模,这同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的预测相 吻合。 3、从 97总规中近期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看,一是用地有突破,六盘水近几年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力度,完成了一些重要路段的建设与改造,并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了详细规划,但在

14、编制详细 规划时对城市总体规划有了一些突破。例如水城县双水新区详细规划,要满足水城县行政中心的需要,将 规划用地的范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向东突破1300 米,城市建设用地突破了近2.6 平方公里;二是路网结构 的改变,在编制风凰新区和德坞组团的详细规划过程中,由于中心城周边的部分条件发生了改变,对 97 总 规中西部的路网结构进行了调整;三是用地性质的调整,在总体规划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和功能需 要方面的因素,对部分用地性质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突出是将原体育用地调整为居住用地,另安排了市 体育中心用地;原六盘水烟厂由于政策性关闭,其用地也被调整为教育科研用地(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4、对外交

15、通系统发生变化,铁路建设用地规模增大,杭(州)瑞(丽 )高速公路骨干网的规划和六盘水中心城 环城高速公路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影响等,都对城市的用地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和用地规模产生影 响。 (三)对 97总规的评价 1、97总规因地制宜制定了城市发展蓝图,适应了六盘水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 要求,对指导城市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结合六盘水市特有的地形和用地条件,规划提出的“ 带状组团式 ” 结构,促进了德坞、荷城、双水等新区 的建设,规划确定的三条主要干道为建成大城市提供了空间。 . ;. 3、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六盘水市的发展面临外部环境与形势的变

16、化,特别是近几年六盘水 城市的迅猛发展,97总规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六盘水市的新的发展要求;城市人口 用地规模等方面已明显滞后。 五、规划修编重点 (一)调整生产力布局,科学引导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在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强势推动和大区域交通布局优化条件下,六盘水市经济的发展潜力日趋凸显。原有 生产力布局已远不能适应今后的经济发展,亟待作出重大调整和重新布局。 (二)确定科学的城镇体系结构,推动市域城镇化进程 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引导下,结合新的生产力布局要求,并综合考虑市域环境资源配置条件,确立新的 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和城镇化目标。 (三)明确空间管制范围,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结合城

17、镇体系发展要求、区域资源开发程度、生产力发展布局、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专项保护等情况,明 确划定各级城乡空间管制区域,并进行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措 施和策略,引导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合理的城市规模 通过分析六盘水市的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科学确定六盘水市及中心城的城市性质和职 能;通过对中心城门槛问题研究,结合产业发展及城镇化途径分析,确定合理的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 (五)确定中心城的空间布局型态及功能区划分,明确城市特色 由于六盘水中心城区城市规模的扩大,规划重新研究中心城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18、合理确定城市的布 局形态,并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环境条件重新研究城市的功能分区,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区的城市特色,创造 高原山地城市的风貌特色。 (六)合理布局交通及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 确定六盘水市未来交通发展战略,重点研究未来交通模式的选择,提出实施策略;确定重要的交通走廊、 结点,各种交通网络及衔接方式;在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问题中充分考虑市政基础设施可建设和利用的情 况,明确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 地质灾害防护的规划要求。 六、规划原则与依据 (一)规划原则 1、合理定位,从区域分析入手,分析六盘水市所处的区域关系和发

19、展条件,合理确定六盘水市的区域定位 和发展战略。 2、配合把六盘水市建设成为贵州西部大城市的发展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和配套,提升六 盘水市的城市建设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3、根据六盘水市实际情况和未来总体规划的实施要求,制定城市规划实施和管理的有关措施和要求,促进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顺利实施。 4、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 展。 5、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 五个统筹 ” ,统筹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建设关系,立足以人为本,创造优美人 居环境,逐步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0、。 6、充分吸收上版规划中的合理内容,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7、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 六盘水市人多耕地少、山多平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城市建设中,必须十分珍惜爱护土地资源,坚决贯 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城镇建设道路。 (二)规划依据 1、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标准 .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3)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审批办法 (4)国家、贵州省有关规划建设的标准、规范和六盘水市的城市建设管理相关规定 2、各级政府部门对六盘水市城市发展的相关文件 (1)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21、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 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上层次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成果 (4) 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5) 六盘水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3-2020) (6) 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1-2020) (7) 六盘水市 “ 十一五 ” 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2006-2010) (8) 六盘水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 (9) 六盘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0) 六盘水市物流规划 (11) 六盘水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12) 六盘水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 (13) 国家干线公路网规划 七、规划范围与期限

22、(一)规划范围 为了合理引导六盘水市全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 为六盘水市行政辖区范围,简称全市。总面积9965.37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 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其范围为黄 土坡办事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处、德坞办事处、老鹰山镇、大湾镇、月照乡、滥坝镇、董地乡、汪 家寨镇、大河镇、比德乡、双嘎乡、纸厂乡和玉舍乡。总面积为1110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人口相对集中,市政公用设施和其它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其范围为黄土坡办事 处,荷城办事处,凤凰办事

23、处,德坞办事处,月照乡,老鹰山镇,滥坝镇,董地乡及双嘎乡的部分地区。 总面积为 293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分为两个层次: 近期 2006 年2010 年 远期 2011 年2020 年 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第二章 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现状情况及发展条件分析 一、市域自然地理状况 (一)区位 六盘水市地处东经104 1820 至 105 4250 、北纬 25 1944 至 26 5533 之间,贵州省西部,云贵高 原腹地,北临威宁、赫章、纳雍,东面分别与织金、普定、镇宁接壤,南界兴义、普安、晴隆、关岭,西 . ;. 靠云南省宣威、曲靖两市。 六盘水市距省会

24、贵阳市250 公里,距云南省昆明市390 公里,距重要钢铁工业基地攀枝花市直线距离约310 公里,居于贵、云、川三省资源富集区的中心地带。 (二)区域面积 六盘水市全市南北长177.2 公里,东西宽142.0 公里,国土总面积为9965.37 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 的 5.7%。 (三)地质、地貌 六盘水市地处滇东高原向黔中丘原、黔西北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双重过渡地带,地势总体趋势是西高东 低、北高南低,中部受北盘江的切割、侵蚀,起伏较大。境内山体高大,峰峦叠嶂,河谷深邃。山系沿地 质构造线展开,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组合多样。境内海拔多在1400-1900 米之间,其中中心城区所处的水 城

25、盆地海拔在1760-1820 米之间。地势最高点为乌蒙山脉的韭菜坪,海拔2900.3 米,人称 “ 贵州屋脊 ” ;最 低点为六枝特区毛口乡北盘江河谷,海拔586.0 米。 全市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组合多样。在主要地貌类型中,山地占全市总面积64.93%,丘陵占 16.9%,高原 占 4.05%,盆谷 8.47%,台地 1.66%。境内绝大部分为山区,岩溶地貌比较发育,岩溶面积占全市国土土地 面积的 63.18%,形成了独特的高原喀斯特地貌。 (四)山脉、河流(河流水文) 六盘水市地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分水岭地带,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乌蒙山东南支脉,自西 北绵延进入六盘水市境内,使市域内

26、河流分开注入两大水系,其中三岔河注入长江,而南盘江和北盘江为 珠江水系干流。由于高原的抬升和侵蚀基准下降,河系干流深切于深槽峡谷中,河流多属雨源性河流,嵌 入河流多,河身一般狭窄而无阶地发育,水流急,落差大,山高坡陡,水低田高;加之岩溶纵向发育,地 下水埋藏较深(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裂隙水次之),浅处在1050 米左右,深处可达100 米以上。 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86%的降雨集中在510 月,洪枯期变幅大。此外大量土地坡陡土层薄, 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全市水资源总量142.18 亿立方米,年平均天然产水量65.66 亿立方米, 地下水 52.68 亿立方米,客水23.84

27、 亿立方米。按流域分为:三岔河积水面积2043.2 平方公里,年产水量 13.351 亿立方米;北盘江积水面积6645.2 平方公里,年产水量51.513 亿立方米;南盘江积水面积1225.6 平方公里,年产水量0.796 亿立方米。全市境内,年河川径流量70.42 亿立方米,水能理论储藏量116.65 万千瓦,可开发量70.68 万千瓦。 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492 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值的1.9 倍和 2.4 倍;亩均水量956.1 立方米, 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4 倍和 5.2 倍。但由于六盘水所处地形地貌限制,降水不易蓄积, 存在着因工程设施 不足而缺水的状况,农业用水困难

28、,顾本区以旱作为主。 (五)气候 六盘水市大部分属北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整体气温变化幅度小。年平均气温13.7,一月均 温 3.0-6.3, 七月均温 19.8-22.0, 无霜期 230-300 天,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集中,年降雨量 12001500 毫米,阴雨雾天气居多,灾害性天气频繁,高原气候特点突出,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并由于岩溶作用和地 势反差大,局部地区小气候特征较突出。 (六)土地资源、土地条件 全市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等8 类。黄壤是境内地带性土类,分布广,占土壤总面积的50.62%。市域总体土地质

29、量不高,利用水平低,水 土流失严重,并且耕地数量较少,后备耕地不多,全市人均耕地1.51 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 2004 年六盘水市土地利用变更资料,全市土地总面积996537.01 公顷, 占全省土地总面的5.7%。其中 农用地面积 835508.03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83.84%; 建设用地面积37888.4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80%; 未利用地 123140.57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6%。 六盘水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 ;. 备注:资料为2004 年土地变更统计数量 (七)森林植被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26.0%,植被种类繁多,分布交错,地理区域分异明显

30、。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东部植被为湿润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植被为中亚热带半湿润阔叶林。由于地势海拔差异较 大,植被的垂直分异特征也比较明显,种类主要有:云南油杉、水杉、椿、马尾松、柏、杨、栎、华山松、 桦等树种,经济林木有油桐、漆树、油茶、核桃、杜仲、板栗、银杏等。 由于过去境内原生植被破坏严重,现存草地多是森林遭到破坏后逆向演替形成的次生植被。全市有草地 359.4 万亩,已利用草地185.85 万亩,其中人工草地8.85 万亩,天然草地177 万亩(一等草地占5.2%,二 等草地占 28.9%,三等草地占61.8%,四等草地占4.1%) 。 野生植物丰富多样,主要有黄柏、

31、厚朴、杜仲、松、泡桐、竹荪、刺梨、银杏、红楠、杜鹃、青冈、栎类 等数百种。 (八)风景名胜资源 全市主要风景名胜资源有: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盘县大洞。 国家级森林公园:玉舍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六枝花德河森林公园。 省级风景名胜区五处: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盘县古银杏风景名胜区、盘县大洞竹海风景名胜区、盘县 高山草原风景名胜区、南开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地质公园:六盘水马蒙山国家地质公园。 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处:水城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市郊旅游渡假区五处:啰咪期生态旅游渡假区、石河生态旅游区、天生湖旅游渡假区、白鹤旅游渡假区、 明硐旅游渡假区。 独立景点二个:水城花嘎吴王山大溶斗、钟山

32、区韭菜坪高山石林风光。 各县特色的民族风情文化景点和文化活动:六枝的梭嘠苗寨(长角苗)、新窑苗寨(四印苗) 、坝湾布依寨、 折溪戏;盘县的滑石板苗寨(汉苗)、坪地彝族风情、鸡场坪傩舞、旧营白族风情;水城的青林苗寨(小花 苗) 、茨冲苗寨(歪梳苗) 、湾子布依寨、南开苗族跳花节、海坪彝族火把节等。 (九)矿产资源 六盘水市能源资源主要有煤炭、水能和煤层气,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炼焦用煤比重大, 享有 “ 江南煤都 ” 、“ 西南煤海 ” 之美誉。全市远景煤炭储量为829.7 亿吨,探明储量为137.6 亿吨,占全省累 计探明储量的26.9%;保有储量134.8 亿吨,占全省煤炭保有储

33、量的26.6%;炼焦用煤储量为87.0 亿吨, 占全省炼焦用煤储量的88.0%。全市煤层气( 200-1500M 深)资源储量11548.8 亿立方米,具有较大的开发 潜力。 开发煤炭资源除六枝、盘县、水城三大矿业集团等大型企业外,地方煤炭工业发展也很快。从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相继建成一批地方煤矿,巩固了六盘水市在我国南方的重要原煤和焦碳生产基地地位。 全市煤炭工业的重要产品有冶炼精煤、动力煤、洗精块煤、洗混煤、优质无烟煤和铸造焦、冶金焦等。产 品除满足省内需求外,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海南、云南等省区,并开 始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六盘水市其他矿产资

34、源已发现的有30 余种,主要有铁、铅、锌、镍、石灰岩等。 二、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城镇化 2005 年六盘水市全市总人口约为302.7 万人,比上年增加1.99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4 。 2005 年全市城镇人口为79.3 万人(含集镇人口为96.6 万人 ),城镇化水平为26.2% (含集镇为 31.9%),低于 . ;. 全国和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全国为42.0%左右,全省为26.9%) 。 (二)经济发展 1、主要经济指标及产业结构 2005 年底,六盘水市生产总值(GDP)达到 207.93 亿元,同比增长37.6。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8.71 亿 元,同比增长7

35、.28;第二产业产值为117.12 亿元,同比增长26.77;第三产业产值为72.1 亿元,同比 增长 74.70,三次产业结构为9:56.3:34.7。 “ 十五 ” 期间,全市生产总值由2000 年的 81.51 亿元增加到207.93 亿元,在 2000 年的基础上翻了2.57 倍, 年均增长达到20.6。 2005 年是 “ 十五 ” 规划的最后一年,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 ” 计划目标比较,“ 十五 ” 计划主要发展指标 目标普遍实现。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 年的 2852 元提高到 2005 年的 6899 元,年均每年增加809.4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 年为

36、 33.3 亿元, 2005 年为 121.4 亿元, “ 十五 ” 期间累计完成达348.07 亿元, 年均增长近 29.5。 地方财政收入2000 年为 4.74 亿元, 2005 年增加到 13.23 亿元, 年均增长为22.8,同“ 十五 ” 计划比较, 为 计划数( 7.7 亿元)的 1.72 倍;地方财政支出由2000 年的 10.1 亿元提高到2005 年的 21.8 亿元,年均增长 为 16.6。 城乡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社会消费品零售业的不断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0 年的 18.51 亿元增加到 2005 年的 34.58 亿元,年均增长13.3。 2、城乡居民收入 城

37、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00 年的 4808 元提高到 2005 年的 8032 元,年 均增长 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 年的 1313 元提高到 2005 年的 1863 元,年均增长7.2。 3、工业经济 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较快,2000 年企业数为2.01 万个, 2005 年发展到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由 2000 年的 88 个发展到2005 年的 个;全部工业总产值2000 年为 84.87 亿元, 2005 年增加到 104.15 亿 元,年均增长为4.2,与国民经济增长水平比较,工业发展速度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 通过企业重组

38、和结构调整,全市已经形成冶金、煤炭、化工、建材、电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规模较大的 企业集团,引导着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全市主要工业品中,原煤产量由2000 年 1506 万吨增加到2005 年的 3846 万吨,年均增长达20.6;发电 量由 2000 年的 44.59 亿千瓦小时增加到2005 年的 101.9 亿千瓦小时,年均增长18.0;水泥产量由2000 年的 129.59万吨增加到2005 年的 174.57 万吨, 年均增长 6.1; 钢产量由 2000 年的 147.37 万吨增加到2005 年的 201.59 万吨,年均增长6.5。 1998 年以来,依托

39、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较好的工业基础,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实施西电东送项目建设,在 中央、省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六盘水市已经成为西电东送的重要生产基地。盘北电厂、水城电厂的陆续 建成投产,盘南响水电厂、发耳电厂等大型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盘东电厂、六枝电厂的建设前期工作正紧 锣密鼓的开展。配套的煤矿建设全面展开,资源开发迎来新的机遇期。 铁路 “ 三线一站 ” 建设和投入运营,极大地拓展了同外界的交往渠道,巨大的需求市场为煤炭的深层次开发 创造了较好条件,煤化工等延伸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 4、农业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 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目标,全市加快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因地制宜地发

40、展特 色农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和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 农业仍然是解决就业和安置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渠道,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在逐渐 扩大。不断释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和发展非农产业、从事经商等,已经成为全市城镇化的 重要影响因素。 . ;. 5、生产力布局 全市的生产力主要沿两条轴线:株六铁路复线同102 省道辐合的横向轴线;水柏铁路、盘西铁路及威红铁 路支线与省道212 辐合的纵向轴线。全市的主要工矿企业、大中型能源项目、主要城镇基本上

41、分布在这两 条轴线上。 (三)社会事业发展 全市社会事业在十五期间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5 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62。教育 事业加快发展,全市“ 两基 ” 攻坚目标提前一年实现,组建了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六盘水师范高等 专科学校面向省内外招生和招收本科生的历史性突破,正式启动了六盘水矿业学院筹建工作。科技、 文化、 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四)城镇与城镇体系 1、城镇 市域城镇数为30 座(盘县县城在红果镇,六枝特区中心城区在平寨镇),城镇密度为0.30 座/百平方公里。 2、城镇体系 (1)城镇等级和规模结构 现状六盘水市市域城镇等级可划分为四级(市域中心

42、城市、县城、重点城镇、一般镇及工矿区),规模结构 亦划分为四级,但差距较大。 (2)城镇职能结构 除中心城区和六枝平寨、盘县城关外,其他城镇职能主要为三大类:一类是矿产资源开发型(工矿型 ),一 类是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型,还有一类为行政驻地型。 (3)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城镇相对集中在铁路和国、省道沿线布局,占了近90%。市域中东部缺乏城镇节点支撑。 3、城镇体系特征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特征 城镇数量与行政区划关系密切,盘县建制镇多 ,水城县、六枝特区建制镇数量少,多以集镇形式服务农村; 中心城区发展较快,通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已逐步由工业型向综合型转型; 依托中心城区和周围比较密集的工矿

43、城镇,初步形成了由中心城区和周边城镇构成的六盘水市城市地域 生产综合体; 在煤兴线和102 省道沿线,围绕煤炭资源综合开发、“ 西电东送 ” 项目布局、商贸服务、旅游等产业发展, 城镇发展较快,沿交通干线城镇带初步形成; 工矿型城镇数量较多、相对集中,与矿产资源分布关系密切,工业型、矿业型职能特征突出。 (2)城镇体系发展存在问题 城镇化水平低,与较快的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 城镇体系比较松散,结构不合理; 中心城区市空间拓展受限,规模偏小。县城发展较快,但城市产业层次较低,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尚弱;小 城镇发展条件亟待整合,城镇经济不发达,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潜力较大,但缺乏规划引导。城镇缺乏合

44、理分工,职能趋同现象严重;城镇地域分布不均衡,市域腹地城镇偏少; 城镇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缓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城镇就业 水平较低; 城镇建设用地条件较差,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城镇建设投入少,基础设施普遍缺乏,综合环境条件较差,人居环境质量不高,城镇“ 脏、乱、差 ” 现象 普遍存在; 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城镇发展质量不高,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推进; . ;. 小城镇建设水平低,城镇建设管理人才缺乏,城市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三、行政区划与建置沿革 (一)行政区划 1999 年,经国务院批准,盘县特区撤消,设立盘县县级建制,其行政区

45、域为原盘县特区行政区域,同时县 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到红果镇。至此,全市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和钟山区四个县级单位,共有 30 个建制镇、 64 个乡 (含 50 个民族乡 )、4 个街道办事处。 六盘水市行政区划表单位:个 (二)建制沿革 今六盘水市所辖地域在春秋时期为牂牁国地,战国时期为夜郎国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巴郡汉阳县地。汉 代分属牂牁郡夜郎县、苑温县、平夷县和犍为郡汉阳县、郁鄢县。三国时分属“ 南中 ” 的牂牁郡平夷县、兴 古郡宛温县。晋为平蛮县、宛温县地。唐隶汤望州、盘州。宋为罗殿国、罗氏鬼国、于矢部地。元分属普 安路、普定路、八番顺元宣慰司。明分属普安府(州、卫)、西堡长官司

46、、贵州(水西)宣慰司。清置水城 厅、普安州(厅) 、郎岱厅。民国时期置水城县、盘县、郎岱县。解放初期建置未变。 1964 年,国家决定在贵州省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 名称由此而得。接着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矿区(后改特区)作为煤炭基地相继成立。1966 年,中央批准 成立六盘水地区工业建设指挥部。1967 年,六盘水地区革委会筹备小组成立,六盘水开始成为一个行政区, 下辖三个特区。 1970 年 12 月,分隶安顺地区、兴义地区、毕节地区的郎岱县、盘县、水城县分别与六枝、 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合并,合并后仍称特区,隶属六盘水地区。1978 年 12 月

47、,撤消地区建制,成立六盘 水市(省辖市)。1987 年 12 月,水城特区撤消, 分设钟山区、水城县,市人民政府驻钟山区。1999 年 2 月, 国务院批准撤消盘县特区,设立盘县,行政区域不变,盘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关镇迁至红果镇。之后,全 市有部分乡镇建制的调整和变化。到2005 年,全市共有30 个建制镇、 64 个乡、 4 个办事处、 160 个居委 会、 1690 个村委会。 四、发展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小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六盘水市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2、国际形势总体向好,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为发挥六盘水市资源优势,加快发展

48、优势产 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有利环境;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不会减弱,支持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力度继续加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重要政策保障; 4、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以六盘水为重点的贵州西部建设成为重化工基地,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和陆续 开工建设,将为六盘水市快速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5、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我市发展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广大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 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为加快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积蓄了重要力量。 (二)不利因素 1、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2、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

49、长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3、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 4、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压 力; 5、安全生产的基础仍不稳固,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 6、制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 7、作为资源型城市,如何正确处理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面临严峻考验。 . ;. 第二节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一)近期目标 1、基本建成重要的新型能源、原材料、煤化工基地;基本实现小康,步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建成和谐 文明、现代开放的贵州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区市。 2、全市生产总值达500 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调整为5:63:32,人均生产总值突 破 1900 美元,在 2000 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 3、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50%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以上; 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 4、森林覆盖率达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