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5602128 上传时间:2020-06-21 格式:PDF 页数:53 大小:4.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pdf(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 创新智慧城市云平台建设方案 . . 目 录 目 录 . I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 “十三五 ”总体规划 3 第 1 章 智慧城市概述. . 3 第 2 章 从 “数字城市 ”到“智慧城市 ” 4 第 3 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5 3.1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5 3.2抓住时机加快工业新型化建设步伐. 5 3.3促进综合服务功能发展. 5 3.4顺应智慧城市发展潮流. 6 第 4 章 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6 4.1现实基础 . 6 4.2发展形势 . 7 第 5 章 建设 “智慧城市 ”的存在问题 8 第 6 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9 第 7 章 智慧城市

2、的建设重点. 11 第 8 章 配套措施与支撑体系. 16 第二部分云计算数据中心. 18 第 1 章 云计算概述. 18 第 2 章 云计算的特点. 19 2.1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19 2.2云计算层次架构 21 2.3云计算服务模式 21 2.4“海纳百川 ”的云计算愿景 22 第 3 章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价值. 22 第 4 章 云计算硬件平台. 25 第 5 章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 26 5.1建设的重要意义 26 5.2总体架构规划 28 5.3网络系统建设 29 5.4计算与存储资源建设 37 . . 5.5安全系统建设 42 5.6备份容灾建设 47 . . 第一部分智慧城市“

3、十三五”总体规划 第1章 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 网络、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对公众服务、 社会管理、 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 能的响应,将人、商业、运输、通信、医疗、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以 一种更智慧的方式运行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物联网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 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信息 化和数字城市的升华和飞跃,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当前, 国内外许多城市正在探讨和实施 “智慧城市”战略。 智慧城市

4、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各种挑战,其首先是要破解城市经济社会发 展难题, 其次是应对城市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还有就是满足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 和信息社会加速发展需要。其根本是要以人为本,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让人汇聚智 慧,让物具有智能,让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实现经济社会活 动最优化。 其目的一是要重塑和优化城市管理服务流程,使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 准化和高效化, 二是实现产业的智能化和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 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来促进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 云计算与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技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云计算

5、定义了对信息资源新的使用 模式,而物联网创新了人与物品、物品之间的联系方式,使其彼此能够进行“交流”,整个 城市呈现智能特性。两者是智慧城市应用的具体实现,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之一。 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 经济转型升级, 再创发展新优势。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加快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 要手段,深化实践“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信息化新一轮加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 . 第2章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数字城市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中, 利用数字 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城市的人口、资源、

6、环境、经济、社会等要素,以数字化、 网络化、 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方式加以展现,本质上就是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用于 规划城市、预测城市、运营城市、监管城市。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缩影,是智慧地球在城市的体现形式。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 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联网,实现 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 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 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虽然内涵有所不同,途径各有差异,但对于

7、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下的中国城市而言,则意味着找到了城市建设管理、经济 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民生状态改变、提升的一个有力杠杆。 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具备紧密的联系。一是智慧城市的空间支撑是数字城市,数字城市是城 市的地理环境, 是城市得以高效运行的指挥系统,数字城市建设好,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 的空间基础。二是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都离不开3S 技术,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建设都 需要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支撑,而3S 技术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基础,利用 这些数据资源为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提供支撑。三是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具有承前启后的紧 密联系,城市信息化经历了信息

8、港、数字城市两个阶段,目前正向智慧城市阶段发展。它们 之间具有承前启后、层层递进的紧密联系。因此, 从城市信息化发展阶段和主要资源的运用 两个方面来看,智慧城市既源于数字城市,又高于数字城市。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演进方向,两者之间具备很大区别。首先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 历史规律来看, 资源成熟度的提高必然导致社会各方面要素的重新整合。智慧城市的建设要 求信息化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创新模式。政府、企业、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行管理,以及城市 的公众都要有创新的发展模式。以城市建设运行要素为单位,充分实施大系统整合与业务高 协同。 其次是以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为城市资源的集中度奠定了技术基础。由

9、智 能感知、 分析和响应多元需求,实现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一体化。第三智慧城市要求公众 多方参与和互动来实现创新。公众既是服务的对象,也是智慧城市创建的主体,与之配套则 . . 需要建立起制度化融合机制,提供源源不断的以智慧为基础的发展动力。 总之,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深化发展和持续提升的新阶段,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新目标。 与数字城市相比,智慧城市更加聚焦民生与服务,更加鼓励创新与发展,更加强调感知与物 联,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和互动。 第3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3.1 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世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变化,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即要发挥传统产业 的优势,又要培育新兴产业项目。“

10、智慧城市”将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 接,达到对城市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势必产生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引导未来发展 方向。构建“智慧城市”,利用智能信息及云计算、物联网技术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 合、从粗放能耗增长到集约节能型发展的工业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管理智慧化,推 进实体经济依托虚拟经济而向上提升,有利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形成迈向信息社会的 强大引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从而在未来发展新路中赢得先机。 3.2 抓住时机加快工业新型化建设步伐 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谁能顺应科技发展新潮流,谁就能够占领先机。为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各国正

11、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竞赛,空前地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 “智慧城市” 建设启动, 将会推进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及物联网技术创新,催生出巨大的新 兴产业及经济形态。构建“智慧城市”,率先推进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研发及发展物联网 产业, 带动各行各业进行智慧化改造,这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 业竞争力。 3.3 促进综合服务功能发展 作为国家新确立中原经济区的重点城市之一,必须要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 文化 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重振上党雄风。 构建 “智慧城市” , . . 建立起随时随地随需的信息网络体系及实体经济的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

12、建设智慧政务、 物 流、商贸、能源、通讯等智慧系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服务、政务服务、 城市管理等智能化,实现城市整体及各个服务系统交互、运行和管理的明确性、灵活性、效 率和响应速度,这有利于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辐射和带动 更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参与国家经济竞争作出更大贡献。 3.4 顺应智慧城市发展潮流 在金融危机时代,各地都在谋求新的发展突破口,“智慧城市”是许多城市努力的战略 方向, 也预示着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温家宝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指出:我们要 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 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

13、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支撑“智慧城市”的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现 了信息和实体的结合,势必产生巨大的应用前景,因而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智慧城市”赢在未来。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电力、 智慧医疗、 智慧供应链、 智能社区等, 推进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建设及管理中的大规 模应用, 使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更加智慧化,形成中原经济区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有利 于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潮流,开辟新时代的智慧发展新路和引领中国“智慧城市”发展。 第4章 智慧城市的现实基础与发展形势 4.1 现实基础 经过 “十一五 ”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

14、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化建设对改善城市公共管理、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 统筹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的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党 务内网和部分行业专网初具规模。市政府各直属单位等有60 个单位建有本部门的内部局域 网,综合布线数达5740 点,所有单位通过政务外网方式、ADSL方式或租用运营商专线方式 与互联网进行了连接。包括公安、纪检监察、金财、劳动保障、国土、人口信息管理等16 个单位建有本部门的行业专网。 . . 信息化应用取得了很大成绩。电信运营商、金融、税务、公安、财政、工商、

15、国土等 部门在行业内部建设了自己的专网,开展了行业的业务处理系统;跨部门的应用系统有政务 大厅的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系统,财政局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部门预算管理系统,事业收 费局的预算外资金收缴管理系统。各个单位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站。社保、国土、城管、 卫生等部门已经根据所属部委建设要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了社保卡、基础地理库、 数字 城管、区域卫生平台等行业信息化项目。 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基本具备。所有部门都有电子政务工作的分管领导,电子政务的 分管部门和负责人, 并确定了本部门的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员,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 当前,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

16、改造试验区在 我省设立, 转型跨越的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并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网络文化 的规范,城市运行、管理、 服务和保障能力的提高,所有这些都对加快推进信息化的进程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好转型跨越,提高民生质量,重振上党雄风, 把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全面加快信息化推进就成为必然选择。 4.2 发展形势 一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十三五”期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 网技术、 无线宽带技术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方面发展的趋势 必将进一步显现,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技术的融合会不断加深,并涵盖了技术、产品、业务 和产业等多

17、个层面,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处于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扩大内需成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经济结构调 整步伐加快、 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推进将产生旺盛需求和巨大发展潜力。在新一轮信息技术 创新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低碳经济加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及商务成本上升的背景 下,应该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抢占先发优势, 确保 在信息技术的新一轮竞争发展中,把握主动权。 二是宏观形势发展创造的良好环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我国信息 化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2010 年 9 月 8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

18、息技 术作为国家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当前 中央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国务院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科技部把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争创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 . . 革试验区的先行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省委、 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凝 聚了干劲, 增强了信心, 全市上下形成了创先争优、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为实现转型跨越 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 三是经济转型和城市提升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 但是面对后金融危机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产业结构单一化、

19、初级化、重型 化、资源化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压力,长期以来依赖资源 和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分巨大,迫切需要新的 理念、 新的思路和新的技术。同时,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和经济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 益突出,社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城市交通拥堵、食品安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公 共卫生事件、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压力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不断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 和服务水平, 如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真正达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 四是区域竞争能力提高的新路径。伴随上

20、海、南京、杭州、昆山等城市战略规划的出 台,国内许多先进城市都已先行在智慧城市相关的重点领域着力探索推进,在同级别城市中 面临着多重竞争的发展格局,智慧城市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能否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 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成为把打造为中原经济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的关键 问题之一。 目前,信息化发展总体上已进入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升级、 群众生活等都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机遇,创新发展模式,寻找突破口,再创 发展的新优势。 第5章 建设“智慧城市”的存在问题 总体上

21、来讲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智慧 城市”建设基础较差、底子较薄,无论是与国际上“智慧城市”相比,还是与国内“智慧城 市”先锋试点城市相比,存在和面临的困难都还很多,建设任务还很繁重。 一是信息化与城市规划结合得不够紧密。当前,城市分工越来越细,城市发展越来越 快,城市运作的内容越来越多,特别需要有一个系统、科学、权威的城市建设与信息化互融 . . 的规划。 没有统一的信息化领导组织和支撑平台,缺乏统一的领导和协调组织,很难形成统 一的网络平台、应用系统平台和技术标准,为以后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带来很大难度。 二是各类信息整合共享困难。在统一推进信息化建

22、设的过程中,由于工作实际的需要, 城市建设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 信息不共享、 数据不共用等问 题,相当多的信息资源存在单调、重复、陈旧现象, 直接影响应用系统的持续应用和持续发 展。要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必将打破原有的信息利益格局。这需要各个部门以大局为重,打破 部门利益的局限。 三是信息化基础条件参差不齐。各区县、各部门的财政条件、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条 件不一样,各自发展信息系统的力度和水平也不一样。信息应用限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 人才缺乏等因素处于偏低水平,跨部门应用很少。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不强,存在条块分割、 封闭经营现象,未能形成综合优势。 四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不

23、够。网络基础设施、主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目录标准、资 源共享的法规、 标准、协调机构等保障因素没有统筹,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 成城市管理与服务效率急剧下降。 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智慧城市发展的 要求, 网络硬件资源利用率不高,应用项目的建设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及相关政策支持,信 息化建设和应用难以有计划进行。 第6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 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 的新机

24、遇,坚持以智慧产业发展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和改革创新为动力, 把推进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发展壮大智慧产业和深化实施智慧应用作为战略重点,强化信息 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在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重振上党雄风。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强力推进。加强智慧城市的统筹规划工作,形成和完善指导全局的工作 . . 机制和规划方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作用,积极营造氛围,强力推进, 抢占先发 优势。 2基础先行、先行先试。积极招商引资,加强与大企业合作的合作,加快云计算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立足实际,力争能够在某些领域做到先行先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 可靠、超前

25、的基础保障。 3立足产业,发展应用。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大力推动基于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4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结合实际,利用云服务技术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 升政务网络信息化水平,构建集卫生、民政、社保、水利、工商管理等公共政务服务的网络 信息服务平台。 5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以服务民生、方便群众为优先目标,大力开展智慧应用体系 建设; 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信息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发挥全体市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推 动智慧城市建设。 三、总体目标 争取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

26、系统,形成一定规模的智慧产业,城市 建设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研发制造及智慧应用示范等 方面处于全省市领先地位。至2015 年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经济转型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 生态化“四化”融合进一步深入,制造业、服务业、农业中信息技术应用大幅提高,软件产 业、 智能装备等研发制造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服务业、 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基本建成, 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 第二、 智慧应用得到重大突破。基本建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智慧民生、智慧公共服 务、智慧公共管理等智慧应用体系,政府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企

27、业和居 民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第三、建成较为先进的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核心构建产 业生态链, 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 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 用户提供服务。 第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数据中心、本地和异地灾备中 . . 心,建成较为完备的基础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机制 较为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7章 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 智慧城市的建设重点布局为“一中心二平台三体系十二重点”,简称“ 12

28、312”工程。 一、一个中心即云计算中心 建设云计算中心,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城市基础计算资源的整合,形成具备应用需求导 向型的商业模式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或者行业自主创新云计算服务平台,利用云计算模式 新建或者改造信息系统,降低信息化建设与运营维护成本,提升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两个平台即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平台和城市公共信息平台 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构架在政务信息网络之上,供市县两级政府和市直各部门 共同使用,旨在解决各个跨部门、跨组织的应用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协 同工作等问题; 进而将各个跨部门、跨组织的应用构建在西线你交换平台之上,实现信息和 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安全可靠的

29、传输。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统一支撑电子政务整体应用, 自然建立起电子政务安全与标准体系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与门户体系,自然消除了低水 平重复建设现象,电子政务应用层次和应用规模也自然再上新台阶。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由城市云计算中心、城市云计算管理中心、CA中心、城市灾备中心 等组成, 由政府统一规划。各类用户通过各种网络环境由云计算管理中心统一介入城市公共 信息平台,有CA中心进行统一认证管理,各应用服务系统统一由云计算中心集中管理并提 供维护与应用服务。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由城市在线业务与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中心,是 城市与全国、 国际信息资源交换、集散的枢纽, 为城市重大信息应用系统与各

30、类在线服务商 提供统一的、多业务的支撑基础。 三、三大应用体系 (一)大力推进智慧政务管理体系建设 1、继续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网上审批、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网上 一站式 ”行政审批及其他公共行政服务,增强信息公开水平,提高网上服务能力。重点系统 工程主要包括电子政务基础网络的升级改造和完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系统的建设,政府 网站群系统整合建设,网上协同办公系统,行政审批及电子监察、科技防腐系统,投诉救助 热线系统,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等建设项目。 . . 2、积极推进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和共享体系建设。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 系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跨区域的信息资

31、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建设贯穿市镇村三 级、连接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的市级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资源目录 体系和信息资源服务消除“信息孤岛 ”现象, 实现相关部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并加强与省、 市的资源交换和共享。整合现有信息化机构和人员,组建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构, 具体负责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相关协调工作。 (二)大力推进市民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智慧交通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交通 ”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 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完善现有的公安、城管、公路等监控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推进以交 通诱导、应急指挥、智能出行、 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系统为重点的

32、、统一的智能化城市交 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建设,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 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 2、加快医疗服务信息化,建立三级区域卫生平台,统筹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加快医疗 卫生数据库建设,开展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医疗机构基本信息系统、食品药品监督、 医疗服务价格监控系统,改进城乡医院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保 障信息系统建设, 基本实现社区居民及农民群众健康档案和合作医疗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推 广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数字化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临床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卫生 健康信息服务,普及医疗保

33、健知识,提高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水平。 3、 积极实现民政工作的信息化,有效解决基层民政部门数据信息准确性、及时性问题, 解决与民政工作相关的财政、教育、卫生、 建设等信息共享问题,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 民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推进食品安全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食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 诸多环节全程监控与管理,切实有效的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低,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长效 监管机制。 同时实现食品信息的社会化共享和透明,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公众监督,接受市 场评判。 5、推进药监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实现了药品源头控制,达到实时监控, 确保了食品药品安全。以信息化技术为

34、支撑,提高了监管效率, 有效解决了监管力量与监管 任务不适应的矛盾。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推进了行政办公和监管行为的公开化、透明化、规 范化,促进了监管队伍廉洁自律。 . . (三)大力推进城市管理与运营体系建设 1、积极推进市级应急指挥系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然灾害和防汛指 挥系统、 安全生产重点领域防控体系等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实 现多个部门协同应对的综合指挥调度,提高对各类事故、灾害、疫情、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 和应急处理能力。 2、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应用物联网、 云计算、 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技术、 宽带网络技术、 海量数据存取和处理技术、可

35、视化和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等,对区域内的水 文及水资源等各个复杂系统的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应用,为水利精细化管理、重大问题决策提 供可视化的科学支持。 3、推进城管信息化建设。依托多种技术手段,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 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机制,依托目前成熟的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使得在城 市管理工作方面更加高效、科学、现代化。 4、构建城市地理空间框架体系,为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和管理各行业、国民经济各部 门、社会各界提供空间地理服务,满足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积极开展其在规 划、土地、人口、交通、水利、环保等各方面应用,实现综合管理、服务与辅助决策等迫切 应用。 四

36、、十二个重点建设任务 (1)科技防腐。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代表着反腐倡廉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纪检监察机关实 施工作创新、 实现监督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增强对权力监控的有效性,创新行政管理和行 政效能监察方式,促进行政机关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和工作质量,为公众和社会 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切实加强廉政建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2)网上行政审批平台。 以透明公开、提高效率、全程监管为总体目标,围绕行政审批事项,推进涵盖市、区 县两级的企业注册登记、企业投资建设工程、规划土地审批等系统建设运行,规范政府网上 审批和服务;建立网上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行政审批数据共享

37、、协同办理、绩效管理,并联 审批事项网上办理覆盖率达到100。 (3)智慧的民政。 建设民政综合业务管理平台,以民政对象信息为民政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通过民政 各业务条线的系统联动操作,实现基本信息的动态管理,方便了各部门的操作,同时及时地 . . 跟踪和记录各项信息的变化轨迹,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监控和预测效能。 (4)市民服务综合热线。 逐步整合政府各部门对外服务热线,建设涵盖咨询、投诉、办事等各类功能的统一的 市民服务综合热线,形成业务受理、 跟踪督办、处理反馈、市民回访的全过程“闭环 ”管理 机制,初步形成非紧急类事务“一号式 ”热线服务体系。 (5)智慧的卫生。 建立动态的居民

38、电子健康档案:借助一卡通,以生命阶段、健康和疾病问题、卫生服 务活动作为三个维度,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多渠道信息动态采集,及时更新、 补充、 完善,实现“多档合一”、 “活档活用” 。 实现一体化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 导向,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服务功能,满足个 人及家庭基本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打造“共享协同”医疗服务模式: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社区和大中型医院的双向 转诊、双向配合,提供预约挂号、远程医疗、远程会诊,结合分级医疗制度引导居民小病到 社区、 大病到医院的就诊模式,同时实

39、现各医疗机构间辅助检查结果共享,逐步改变“看病 难、看病贵”的问题。 提高卫生决策和应急指挥能力:整合卫生各业务系统数据,采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技术, 实现卫生业务综合查询、统计与实时业务监管,为卫生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应急 事件监测和指挥调度工具。 提供全程居民健康服务:采用门户技术, 搭建起以居民为中心的一站式健康服务体系, 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监测与评估、自我健康管理等服务。 (6)智慧的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以肉类、蔬菜、乳制品等为重点领域,深化农业、商 务、工商、质监、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涉及食品安全的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各 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整

40、合和集成各部门涉及食品企业监管、食品安全追溯、 食品检验 和食品风险监测等信息,建设综合的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实现食品监管信息的充 分共享, 为各部门无缝监管和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利用各类贴近公众需求的发布形式 和发布终端统一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现食品信息充分共享、惠及公众。 (7)智慧的交通 . . 加强交通各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交换,提高交通信息化对综合交通组织、运行、管理的 支撑作用,建立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核心、 对外交通为外延的智能交通框架体系, 为公众、交通运输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综合交通信息服务。 道路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平台:完善现有道路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41、完善交 通状态指数参数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互联网、 广播电视、 移动通信等多种渠道,为公众提供 道路通行状况等动态交通信息服务。 交通管理综合应用系统:整合交通管理各业务系统和静态、动态等交通数据,深入挖 掘数据在交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拓展交通指挥调度、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功能,提高交通指 挥协调能力和交通智能诱导能力,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8)智慧的水利 整合利用水文资源、供排水、水利闸站设施等领域的控制传感器,加强与市容绿化、 建设交通、 农业灌溉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在水系全方位开展监测预报、事前预警、 事中评价、 事后评估的业务应用试点,实现水安全智能指挥、水资源智能调度和水环境智能监控;规划

42、建设 “智能水网 ” 感知系统,提高雨量、河网水质、 水源地和市边界水量水质、地下水监控 等涉水要素的测报能力。 (9)城市应急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应该综合各种城市应急服务资源,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为市民提 供相应的紧急救援服务,为城市的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利用城市骨干网络,收集各 种城市应急信息,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各类预案,通过对突发事件的评估,形成决策方案, 由应急调度指挥中心统一部署实施。 (10)数字城管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城市管理资源等,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 法,搭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做到及 时发现、及时处理与解

43、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 沟通 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11)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 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信息浏览、查询检 索、信息加载、 系统搭建等 “一站式 ”地理信息综合服务;搭建基于统一空间地理参照系的 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共享交换平台,逐步实现全市相关行业空间地理信息的共享和交换。 . . (12)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主要建设城市信用体系,包括法人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部分,信用工程涉 及政府的工商、税务、质检、海关、公检法等多个部门,以及社会保障机构、金融机构、保 险机构等多方面,通

44、过电子政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将有关信用数据采集上传至信用中心库。 信用工程需要由政府法律法规的支撑和保障。以权威、及时、真实、完整的数据为后盾,建 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城市信用体系,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现代化。 第8章 配套措施与支撑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 1建立完善政府组织领导工作体制。整合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职能, 成立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 按照具体建 设项目分别成立推进协调小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2加强统筹规划能力。坚持“规划引领”原则,制订出台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工 作方案, 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

45、目标和路线,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广泛征集智 慧产业和智慧应用系统重大建设项目,确定建设重点,明确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坚持试点 先行、示范带动。 3借鉴外脑,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成员有国内科研院所、企业和本市有关专家组 成。 以保证城市信息化建设符合当前技术发展水平与发展趋势。保证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性、 适用性,不因技术与应用而发生应用体系大的调整。 二、加强人才管理和培训宣传 1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增强对信息技术(IT)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 力,引进信息化高级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交流和服务机制,积极推进人才柔 性流动制度,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

46、机制,推进人才规范化管理。 2.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对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发 展进程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 迅速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干部队伍对加快智慧城市发展 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三、加强资金投入和市场融资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财政投入,统筹安排各类建设资金,重 . . 点对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智慧产品研发、智慧应用系统试点示范、智慧产业基地创建、人才 引进和培养等方面给予扶持。 2 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 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国内外风险资

47、本进入智慧城市建设市场,鼓励 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发展。 . . 第二部分云计算数据中心 第1章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 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它是由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 处理( Parallel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发展来的,是一种新兴的商业 计算模型。 它提供给客户可自治的服务,实现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量计费。云计算导致资源 规模化,促进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促进网络业务创新。 云计算

48、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资源层次:能够实现对各类异构软硬件基础资源的兼容,如电网支持水电厂、火电 厂、风电厂、核电厂等异构电厂并网;还能够实现资源的动态流转,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南水北调等。支持异构资源和实现资源的动态流转,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降低基础资源供 应商的成本。 二是应用层次: 在云计算环境下,用户无需自建基础系统,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用户可按需获取网络上的资源,并按使用量付费。如同打开电灯用电,打开水龙头用水一样, 而无需考虑是电从哪里来,水是哪家水厂的。 . . 第2章 云计算的特点 2.1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图 1 云计算的基本特征 (1)基于网络 网络是云计

49、算的基础,云计算必然是基于网络的。网络是云计算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如集群 计算虽然也是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但还不能称之为云计算。 (2)支持异构的基础资源 基础资源,包括基础硬件资源和基础软件资源。云计算可以构建在不同的基础平台之上,即 可以有效兼容各种不同种类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资源。硬件基础资源,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的 三大类设备,即:计算(服务器)、存储(存储设备)和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软 件基础资源,则包括单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等。从横向维度考虑,支持异构资源, 意味着在同一时期内,可以采购不同厂商的软硬件。对云计算平台的构建者而言,这种形式 基于网络 支持异 构基础资 云计算 基本特征 按需分配 按量计费 支持海量 信息处理 支持资源 动态伸缩 和流转 支持异构 多任务体系 . . 更为灵活;而从纵向维度考虑,意味着云计算平台既可以兼容当下采购的新设备,也可以兼 容以前的老设备,既可以兼容当前的新软件系统,也可以兼容以前遗留的老软件系统。支持 异构的基础资源这一特性,在有效利用老资源的同时,也保证了新老资源的平滑过渡。 (3)支持资源动态伸缩和流转 支持资源动态伸缩,实现基础资源的网络冗余,意味着添加、删除、修改云计算环境的任一 资源节点,亦或任一资源节点异常宕机,都不会导致云环境中的各类业务的中断,也不会导 致用户数据的丢失。这里的资源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